贝多芬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人生从一开始就向他展示了一副凄惨的战斗场景。其父一心想要将他培养成莫扎特一样的神童,强制性的让他学习音乐,强大的压力差点使贝多芬彻底放弃并厌恶艺术。与此同时,年少的贝多芬不得不为生计操心,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疾苦。十七岁时,贝多芬失去了他最尊敬的母亲,成为一家之主,代替酗酒成性的父亲教养两个弟弟。
青年时期的贝多芬正经历法国大革命,战争对他的曲风也有相应的影响。二十几岁前的作品大多都是激进向上的,例如《行军曲》。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年轻力壮,心地善良。在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他写道:“我的艺术应该为穷人们做点贡献。”但是,在1796指1800年间,痛苦已经敲响了贝多芬的人生大门,贝多芬的耳朵重听现象越来越严重。对于音乐家而言,耳朵是最为重要的身体器官。贝多芬独自忍受着痛苦,将这个可怕的秘密藏在心底,直到他再也无法将其隐瞒。即便如此,他仍没有屈服于命运,一边忍耐,一边斗争。2.求而不得的爱情
对贝多芬来说,爱情是求而不得的奢侈品。贝多芬追求的是纯洁的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爱。理想爱恋是其毕生的追求。贝多芬的初恋是甜蜜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期待和向往,荣辱一生都只想跟身边的人走完余生。但好景不长,一方面,贝多芬因为身体残疾和贫困没有办法迎娶自己心爱的女孩;另一方面,朱丽塔也另觅佳婿。
第二段爱恋是同维也纳的学生特蕾泽。这四年的里的贝多芬,应是他生平最平静的一段时间。这期间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来的是爱与和平。两个人最后和解离婚,是多方缘由造成的。但值得一提的是,两个人在分开后,仍是互相爱恋,没有忘记彼此。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的贝多芬追求理想中的情人,完美爱情便只能存在脑海里,并不能付诸实践,否则就只能以失败告终。爱情对于贝多芬来说,总归是不能称心如意的,因为沉浸在音乐世界的他只能拥有音乐陪伴他的余生。3.光荣与苦难的转折
1814年,贝多芬的音乐事业到达了顶峰。荣光时期对贝多芬没有太大的影响,除了经济上能够宽裕些和时常出入达官显贵的家中。好景不长,贝多芬在维也纳逐渐失去地位。在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还有出版商追债的情况下,从事音乐创造更是难上加难。耳朵完全听不到声音,贝多芬被迫离开乐团指挥的职务,开始完全自己一个人生活。如果说之前的痛苦是短暂,生活还是有希望的,那现在便是无尽的黑暗和困苦。身边没有其他人的出现,唯一有交际的就是他的侄儿小卡尔,但小卡尔并没有给到贝多芬精神上的安慰,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折磨。在一场夹杂着雪花的狂风骤雨里,贝多芬在在雷鸣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最终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迎来了他所说的“喜剧的终结。”二.《贝多芬传》序言---罗曼·罗兰与贝多芬
《贝多芬传》的作者大家都耳熟能详,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此,对于罗曼·罗兰并不做赘述,主要是探讨一下罗曼·罗兰作此的《贝多芬传》的目的与意义。对于罗曼·罗兰而言,贝多芬是一个可以庇护他的人,是在人生的战斗中曾多次给过他力量,支持过他人。《约翰·克里斯朵夫》主人翁的性格颇
多取材于贝多芬,贝多芬的精神也鼓舞着现实生活中的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应运而生。
《贝多芬传》出版以后,人们争相购买,这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那时候的法国,有数百万理想主义者被压迫,他们急切盼望着一个解放的呐喊。而他们从贝多芬的音乐里听到了,他们找到他,恳求他。
罗曼·罗兰写《贝多芬传》,人们读《贝多芬传》,不仅仅是缅怀一代音乐大师,更是为了颂扬一位教会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伟人。三.对贝多芬的多方面解读---读《贝多芬传》有感1.才华绝世
对于贝多芬的最早印象来自音乐书上的肖像画---一头卷发,拿着铅笔准备写谱,眼神笃定。音乐响起,看着一代大师的画像,不由自主的被带入音乐的美妙世界。毋庸置疑,贝多芬的音乐才华是经受了时间的检验的。“倘若我常常听到它,我的勇气将永远不竭。”正如俾斯麦所言,贝多芬的音乐不仅是才华与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整整一个人生的斗争与嚎恸。我们听到的是不甘,是斗争,是勇气,是希望。2.酒神精神
“我是为人类酿造琼浆玉液的酒神,给予人们精神上的神圣癫狂。”以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来看贝多芬,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是永不坠落,而是经历了不可抗拒的苦难后仍能拾起勇气继续生活。“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从来不否认生活的苦难,但他深知人生的悲欢全在一念之间。笑一切悲剧,对抗一切苦难,拥有酒神精神的贝多芬在艺术的王国无往不利。3.善良平等
“除了善良,我不承认还有什么高人一等的标志。”当歌德站在路边,向皇室弯腰行礼时,坚持人人平等的贝多芬走进密集的人群,亲王和和朝臣们纷纷向贝多芬打招呼。在贝多芬看来,制度与等级并不能造就大人物,更无法造就超凡脱俗的心灵。没有任何权势能束缚住贝多芬的思想。“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是他的人生准则。哪怕为了御座,也绝不能背叛真理。4.崇高理想
“我们的时代需要坚强的心灵去鞭策那些可悲的人们。”在文字被束缚住的时代,幸运的是声音还是自由的。贝多芬就是那仅存的自由之声。他感受到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并努力实现---利用自己的艺术为“可怜的人类”,“将来的人类”斗争。
一个贫困潦倒,孤苦残疾,痛苦不堪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无尽的欢乐并把它带给世界!贝多芬以自己的苦难来铸就欢乐。他以一句豪言壮语浓缩了他的一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取欢乐。”四.结语:
读《贝多芬传》,感受颇多。有感动,有启迪,有共鸣。贝多芬苦难而又传奇的一生,实在是令人慨叹。著名翻译家傅雷所写的译者序,掷地有声,仅以此作结:“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
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