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生怎样学文言文

小学生怎样学文言文

2022-06-14 来源:爱问旅游网
最近,看到、听到多位家长问:孩子进入高年级了,应该如何学习文言文?甚至有家长在打听:哪儿有学习文言文的培训班?

那天,我去博库书城,偶然发现有一位家长手里拿着一本《小学文言文起步》。我觉得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书籍,于是也去书架上找了,但找了许久也没有找着。最后还是问了管理员后才找到。它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而且也找不到其他同类的书。这说明什么?应该是说明这类书还很少,但有需求的人却不少。需要者几乎没有选择余地,供需之间明显脱节。

实际上,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从低年级就开始了,那些古诗词,或者有的成语,不就是古文嘛。但到了五年级、六年级,有的老师才明确提出了文言文这个概念。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小学高年级才开始学(或者说接触)文言文。而到了初中,文言文更是成了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小学里,语文包括三大块: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到了初中,就变成了四大块,即在小学语文三大块的基础上增加了文言文。在考试中文言文的分数也往往占有重要比例。在中考中,在高考中,文言文也都是占有重要比例的考试内容。

那么,作为小学生应该如何来学习文言文呢?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在此方面做些引导工作呢?

小学生毕竟还没有正式大量地学习文言文,真正学习文言文是在升上初中后。我们没有必要弄得很紧张,给孩子又增加一种负担。但是,做一些必要的启蒙,尤其是做一些相关的引导工作,我认为还是十分需要的。所以,我不想在这儿讲什么学习文言文的具体方法,而是想介绍一些我们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喜欢文言文和学习文言文的途径,作为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启蒙。

一、培养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让孩子适当接触一些比较有趣、相对比较容易的文言文故事,例如一些比较生动的寓言故事。如果您让小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兴趣,那您就是很大的成功了。信心也很重要。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学好的,别人能学好的,你也一定能学好。没有必要紧张,更不必要自卑。你不比任何人差。尤其是刚刚起步,只要认真对待,肯定不会落后于人。如果多用点心,反而是可能优于人,超越人。

二、可以与课外阅和作文结合起来,让孩子多读课外书,多积累和增长文史知识。因为文史知识的广博对于学习、理解文言文非常有好处。 三、让孩子看四大名著的原著。

关于四大名著的语言有点复杂。有人说:四大名著,它们用的既非文言文也非白话文,而是民间的“通俗语言”,或者说是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因为就是写给文化水平不是那么高的老百姓看的,当然很容易懂。但也有人说:其实四大名著是文

言文和白话文夹杂的,它们是那个语言过渡区的佳作。我认为,对于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来说,四大名著的语言是不难懂的,几乎就是人们的口语;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它们就不是什么口语或者白话了,而是带着不少的文言成分。应该可以说:四大名著的语言是半文半白的。读四大名著的原著,不算很难懂,小学生大致可以看懂;但也不是很容易,很轻松。正因为此,读四大名著原著,就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式。既读名著,又学文言文,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并且可以选择简注本,更便于阅读、理解。

四、读《聊斋志异》原著。《聊斋》被称为文言小说的最后一部高峰之作。您读一下就知道,它们并不是很好懂。应该比《水浒》、《三国》的原著还要难懂。但是,它是由许多短篇组成的,而内容又比较有趣,所以,选择一部分自己喜欢看的故事来看,还是比较轻松的。我们不必要求孩子从头到尾看,完全可以选读。 五、还可以看一些林琴南等人的文言翻译小说。虽然从准确翻译名著原意来说可能有欠缺,但从翻译的趣味和学习文言文的角度看,却是别具一格的。我小时候看过他翻译的《茶花女》,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再看其他人新翻译的《茶花女》,就感觉味同嚼蜡。

六、看一些《史记》之类的历史书片断。有不少人说:从阅读《史记》等书中,学习了文言文和写作。的确,《史记》不仅是精彩的历史书,也是很高成就的文学书。非常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

七、背诵、学习古诗词。这个道理不言自明。

八、学习成语。成语大部分来自古文。在成语中几乎包含了文言文的所有句式和语法特点。学习成语,不仅是积累了大量好词语,而且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同时又学到文言文的许多知识,对将来学习文言文大有帮助。所以,我在十九楼上开了博客,每天教孩子学一个成语。

九、找到合适的有关文言文学习的参考书,适当学习,不必贪多。

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小学文言文起步》还是不错的,不仅能学习文言文,而且对孩子们拓展知识,开阔眼界也大有好处。在编排上,它是从易到难的,也比较可取。但具体说来,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家长做些引导。例如,第一篇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从时间上说,是最接近我们现在的,但却不是最容易懂的。可以先读其他几篇后,再来读梁启超这篇。

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2.掩耳盗钟;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毁之,钟况然;3.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选自《初潭集》);4.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5.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6.对牛弹琴;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7.秦武王偏听;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文言文热门阅读推荐小学1.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

2.掩耳盗钟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选自《吕氏春秋》)

3.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选自《初潭集》) 4.画龙点睛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5.蛇衔草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选自《太平广记》)

6.对牛弹琴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选自《弘明集》)

7.秦武王偏听

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群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末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选自《战国策》)

8.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驼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选自《百喻经》)

9.司马光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选自《宋史》)

10.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

南昌折其髀。人皆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破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选自《淮南子》)

11.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臵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选自《三国志》)

12.商鞅立木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臵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选自《史记》) 13.“草”书

张丞相好草圣。一**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云:“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恚曰:“何不早问?”(选自《古今谭概》)

14.宋人偏见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选自《韩非子》) 15.自相矛盾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选自《韩非子》) 16.各人啖一口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选自《世说新语》)

17.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

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选自《太平广记》)

18.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选自《初潭集》)

19.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选自《论语》) 20.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选自《列子》) 文言文热门阅读推荐小学

• • • • • • • • • • • •

1.人有负盐负薪者李大师 2.狼蒲松龄 3.画蛇添足刘向 4.孟母三迁刘向 5.愚人食盐伽斯那 6.世无良猫乐钧著 7.伯牙绝弦吕不韦 8.掩耳盗铃吕不韦 9.杨氏之子刘义庆

10.晏子使楚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 11.滥竽充数韩非子 12.杀骆驼破瓮伽斯那

• • • • • • • • • • • • • • • • •

13.陈元方候袁公刘义庆 14.两小儿辩日列御寇 15.嫦娥奔月淮南子 16.精卫填海山海经 17.吴起守信宋濂 18.曾子杀彘韩非子 19.截竿入城笑林 20.矛与盾韩非子 21.揠苗助长孟子 22.学弈孟子 23.鹬蚌相争刘向 24.郑人买履淮南子 25.父善游吕不韦 26.人有亡斧者吕不韦 27.刻舟求剑吕不韦 28.北人食菱江盈科 文言文热门阅读推荐初中

• • • • • • • • • • • • • • • •

1.河中石兽纪昀 2.桃花源记陶渊明 3.观潮周密 4.陋室铭刘禹锡 5.岳阳楼记范仲淹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贾人食言佚名 8.论语十则孔子 9.爱莲说周敦颐 10.三峡郦道元 11.活板(活版)沈括 12.口技林嗣环 13.木兰诗郭茂倩(编) 14.小石潭记柳宗元 15.童趣沈复 16.小儿不畏虎佚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孙泰佚名 18.与朱元思书吴均 1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0.邴原泣学《初潭集》李贽 21.醉翁亭记欧阳修 22.诫子书诸葛亮 23.唐太宗吞蝗吴兢 24.愚公移山列御寇 25.二鹊救友佚名 26.孙权劝学司马光 27.牧童逮狼佚名 28.田子方教育子击佚名 29.陶侃惜谷佚名 30.于令仪诲人佚名 31.承宫樵薪苦学佚名 32.公输墨者 33.一箧磨穴砚佚名 34.黔之驴柳宗元 3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36.二翁登泰山佚名 37.湖心亭看雪张岱 38.纥干狐尾佚名 39.夸父逐日佚名 40.伤仲永王安石 41.狼三则蒲松龄 42.卖油翁欧阳修 43.为学彭端淑 44.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45.魏公子列传司马迁 46.墨子怒耕柱子佚名 47.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48.鹦鹉灭火佚名 49.神童庄有恭佚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不识自家佚名 51.山市蒲松龄 5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 53.刘氏善举佚名 54.宋定伯捉鬼干宝 55.大道之行也孔子 56.砚眼佚名

57.共工怒触不周山佚名 58.陈万年教子佚名

59.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左丘明 60.不怕鬼佚名 61.书法家欧阳询佚名 62.农妇与鹜佚名 63.陈遗至孝佚名 64.晏子答梁丘据佚名 65.县令挽纤佚名 66.桑中生李佚名 67.乐羊子妻范晔 68.唐临为官佚名 69.陈谏议教子佚名 70.蹇材望伪态佚名 71.张孝基仁爱佚名 72.梁鸿尚节佚名 73.地震蒲松龄 74.少年治县佚名 75.蛇衔草佚名 76.秦西巴纵麑佚名 77.治驼佚名

78.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79.李遥杀人案佚名 80.酒徒遇啬鬼佚名 81.孝丐佚名 82.若石之死佚名

• • • • • • • • • • • • • • • •

83.憔夫毁山神佚名 84.蝜蝂传(fùbǎn)柳宗元 85.娘子军佚名 86.欧阳晔破案佚名 87.工之侨献琴刘基 88.鲁恭治中牟佚名 89.南歧人之瘿佚名 90.义士赵良佚名 9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92.张佐治遇蛙佚名 93.猿子佚名 94.红毛毡佚名 95.王翱秉公佚名 96.李廙佚名 97.韩琦大度佚名 98.崔篆平反佚名

标签关键字: ,高中

• • • • • • • • • • • • • • • •

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2.兰亭集序王羲之 3.赤壁赋苏轼 4.项脊轩志归有光 5.鸿门宴司马迁 6.孔雀东南飞佚名 7.阿房宫赋杜牧 8.秋水庄子 9.滕王阁序王勃 10.劝学(荀子)荀况 11.逍遥游庄子

12.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 13.师说韩愈

14.史记之《孙子吴起列传》司马迁 15.过秦论贾谊 16.陈情表李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六国论苏辙 18.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9.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20.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 2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2.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 23.石钟山记苏轼 24.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5.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26.养竹记白居易 27.柳毅传李朝威 28.五人墓碑记张溥 29.登泰山记姚鼐 30.伶官传序欧阳修 31.促织蒲松龄 32.蜀道难李白 33.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34.祭十二郎文韩愈 35.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6.报任安书司马迁 37.奕秋孟子

38.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39.庄暴见孟子孟子 40.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 41.病梅馆记龚自珍 42.勾践灭吴佚名 43.季氏将伐颛臾佚名 44.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45.孟子见梁襄王孟子

文言文热门阅读推荐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卷一周文卷二周文卷三周文卷四战国文卷五汉文卷六汉文卷七六朝唐文卷八唐文卷九唐宋文卷十宋文卷十一宋文卷十二明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卷一 周文

1.郑子家告赵宣子左传 2.蹇叔哭师左传

3.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 4.展喜犒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5.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6.寺人披见文公左传 7.子鱼论战左传

8.阴饴甥对秦伯左传僖公十五年 9.齐桓下拜受胙左传僖公九年 10.宫之奇谏假道左传鲁僖公二年 11.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传僖公四年 12.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 13.季梁谏追楚师左传桓公六年 14.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桓公二年 15.郑庄公戒饬守臣左传隐公十一年 16.臧僖伯谏观鱼左传隐公五年 17.石碏谏宠州吁左传隐公三年 18.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 19.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卷二 周文 1.吴许越成左传 2.子产论政宽猛左传 3.子革对灵王左传 4.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左传 5.子产论尹何为邑左传 6.子产坏晋馆垣左传 7.季札观周乐左传 8.晏子不死君难左传

9.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0.祁奚请免叔向左传 11.驹支不屈于晋左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吕相绝秦左传

13.楚归晋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14.齐国佐不辱命左传成公二年 15.王孙满对楚子左传

卷三 周文返回顶部 1.晋献文子成室礼记檀弓 2.杜蒉扬觯礼记檀弓 3.公子重耳对秦客礼记檀弓 4.有子之言似夫子礼记檀弓 5.曾子易箦礼记檀弓 6.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礼记檀弓 7.虞师晋师灭夏阳谷梁传 8.郑伯克段于鄢谷梁传谷梁传 9.吴子使札来聘公羊传 10.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 11.春王正月公羊传 12.申胥谏许越成国语 13.诸稽郢行成于吴国语 14.王孙圉论楚宝国语 15.叔向贺贫国语 16.敬姜论劳逸国语 17.里革断罟匡君国语 18.展禽论祀爰居国语 19.单子知陈必亡国语 20.襄王不许请隧国语 21.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 22.祭公谏征犬戎国语 卷四 战国文 1.宋玉对楚王问宋玉 2.卜居屈原 3.谏逐客书李斯 4.乐毅报燕王书战国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6.唐雎说信陵君战国策 7.鲁共公择言战国策 8.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 9.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10.庄辛论幸臣战国策 11.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 12.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13.颜斶说齐王战国策 14.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5.范雎说秦王战国策 16.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 17.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 卷五 汉文 1.报任少卿书司马迁 2.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3.货殖列传序司马迁 4.滑稽列传司马迁 5.游侠列传序司马迁 6.酷吏列传序司马迁 7.屈原列传司马迁 8.管晏列传司马迁 9.伯夷列传司马迁 10.外戚世家序司马迁 11.孔子世家赞司马迁 12.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司马迁 13.秦楚之际月表司马迁 14.项羽本纪赞司马迁 15.五帝本纪赞司马迁

卷六 汉文返回顶部 1.后出师表诸葛亮 2.前出师表诸葛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诫兄子严敦书马援 4.光武帝临淄劳耿弇汉光武帝 5.报孙会宗书杨恽 6.尚德缓刑书路温舒 7.答苏武书李陵 8.上书谏猎司马相如 9.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10.论贵粟疏晁错 11.治安策贾宜 12.过秦论上贾谊

13.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汉武帝 14.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汉景帝 15.文帝议佐百姓诏汉文帝 16.高帝求贤诏班固 卷七 六朝唐文 1.杂说四(马说)韩愈 2.杂说一(龙说)韩愈 3.获麟解韩愈 4.原毁韩愈 5.原道韩愈 6.阿房宫赋杜牧 7.陋室铭刘禹锡 8.吊古战场文李华 9.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 10.与韩荆州书李白 11.滕王阁序王勃

12.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 13.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14.北山移文孔孔稚珪 15.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6.桃花源记陶渊明 17.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兰亭集序王羲之 19.陈情表李密 卷八 唐文 1.柳子厚墓志铭韩愈 2.祭鳄鱼文韩愈 3.祭十二郎文韩愈 4.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 5.送石处士序韩愈 6.送杨少尹序韩愈 7.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8.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 9.送孟东野序韩愈 10.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 11.与陈给事书韩愈 12.与于襄阳书韩愈 13.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 14.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 15.争臣论韩愈 16.讳辩韩愈 17.圬者王承福传韩愈 18.进学解韩愈 19.师说韩愈

卷九 唐宋文返回顶部 1.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 2.纵囚论欧阳修 3.朋党论欧阳修 4.袁州州学记李觏 5.义田记钱公辅 6.谏院题名记司马光 7.岳阳楼记范仲淹 8.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 9.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11.待漏院记王禹偁

12.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 13.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14.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15.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 16.愚溪诗序柳宗元 17.梓人传柳宗元 18.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9.捕蛇者说柳宗元 20.箕子碑柳宗元 21.桐叶封弟辩柳宗元 22.驳复仇议柳宗元 卷十 宋文 1.晁错论苏轼 2.贾谊论苏轼 3.留侯论苏轼 4.范增论苏轼 5.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 6.张益州画像记苏洵 7.心术苏洵 8.辨奸论苏洵 9.管仲论苏洵 10.泷冈阡表欧阳修 11.祭石曼卿文欧阳修 12.秋声赋欧阳修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丰乐亭记欧阳修 15.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 16.五代史宦官传序欧阳修 17.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8.送杨寘序欧阳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 卷十一 宋文 1.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 2.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3.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 4.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5.赠黎安二生序曾巩 6.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7.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8.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9.六国论苏辙 10.方山子传苏轼 11.三槐堂铭苏轼 12.后赤壁赋苏轼 13.前赤壁赋苏轼

14.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 15.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 16.石钟山记苏轼 17.放鹤亭记苏轼 18.超然台记苏轼 19.凌虚台记苏轼 20.喜雨亭记苏轼 21.上梅直讲书苏轼

卷十二 明文返回顶部 1.五人墓碑记张溥 2.徐文长传袁宏道 3.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4.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 5.沧浪亭记归有光 6.吴山图记归有光 7.报刘一丈书宗臣 8.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

• • • • • • • • • •

9.瘗旅文王守仁 10.象祠记王守仁 11.尊经阁记王守仁 12.亲政篇王鏊 13.豫让论方孝孺 14.深虑论方孝孺 15.卖柑者言刘基 16.司马季主论卜刘基 17.阅江楼记宋濂 18.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施,实行。 3、绥:安,体恤。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这里用(3)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

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