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桃珍
概要: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趣观塑造过程,学生经常处在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与求知情趣中,有利于培养起他们丰富的理论感、积极的道德观以及和谐的美感,有利于保证他们的情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把人性中的真善美结合起来,让他们的自主、自策、自创意识个性化和风格得到发展。
传统心理模式决定该教师在教学实践际中难以取得成效,甚至走向死胡同;方法传统,就是所说的走老路、走弯路,找不到捷径,事半功倍,与教学实际格格不入;评价传统,把死记硬背等感性认知作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不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出现高分低能甚至无能现象:知识信息落后,不肯学、不善学,对出现的许多新知识,无能为力,跟不上社会发展,无法把学生引向更高层次领域。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着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限制着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层次, 限制着吸收新的知识,更大的缺陷是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变为一台被动的沿着既定轨道运转的机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必须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惑,产生了求知兴趣后,再进行启发;千百年来,这条至理名言成为后人教学、实践的方法经验。过分的依赖传统,就不会
“愤”“ 启”“ 悱”“发”,就不会引领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方式。
一、大胆质疑,不照搬经验教条,是创设新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
质疑是知识创新的开始,又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它要求我们不迷信权威、不盲从课文,不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搞一大统,尽最大的可能扩展我们的思维视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数量的质量,允许出现“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西方谚语说得好:“条条道路通罗马”,就是启迪我们敢于寻找适合自己的通向成功的途径。教学具有共性,但更多的是个性,在共性中发掘个性,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流。由于个体的差异,用同一种模式、一种经验教育学生,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两个月大的婴孩长得好吃的是奶,两岁大的孩童长得壮吃的是饭”,就是这个道理。不随大流,无论别人做出怎样的成绩,我们不必效仿别人硬要出成绩,而是应该不拘一格,敢于出格、冒尖,走自己的路。在组织教学、教材处理、教学活动等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充分体现自己的独特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充分挖掘语文课文中的有效资源
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都以其独特的个性而独树一帜:有的文质兼美,文化思想底蕴丰厚;有的题材新颖, 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贴近现实侧重生活。
充分感受其中的内涵,领悟其中的奥妙,作出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鉴赏,就能挖掘出课文中的有效资源。
①寻找渗透点,见缝插针
任何一篇文章都来自现实,把文章还原到社会实际,例如写自然的可以联想到自然变化,联想到古今中外的环境经济效益变迁、增长;写人文的可以联想到自身,联想到当今社会历史习俗、甚至人类历史的演变,等等。认识自然世界中花鸟草虫,认识飞禽走兽五彩缤纷的生命,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与人类和谐的重要性,认识人类本身发展,感知人类的发展需要爱去滋润,这样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②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积极拓开联想思路
所选诗文用语不但精简,而且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这要求教师运用时空想像,自然生动地再现文字潜在意境情景,使学生觉得身临其境,甚至还要进行必要的补充或扩展性想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更好地把握文章基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再有目地的给学生留出相当的时空,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想像,联想、领会、感受、提高、创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中学生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文章,文章以精简为好。切忌不能以习题代阅读,以答案正确代能力提高,或以能力测训代感受领悟,更不能弱化阅读效能,不能降低阅读品位,不能失去阅读的灵魂、精神。 ①立足《课程标准》、找准位置,放眼名著名篇。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语言、思维训练,有步骤有目的进行课外阅读训练,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
②把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是基础,精读是目标,精读
能力的提高是阅读水平的真正体现。泛读是培养学生对整个文章的故事内容、情节人物的大概把握,而精读则要求对行文、结构、语言、修辞等的流畅、完善、优美的赏析;要求掌握文章的精神内涵,能对文章博观多取、去粗存精,消化吸收,具备再造能力。
③传授科学的阅读技巧。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
生阅读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同时给学生引导选择,搭建平台,提供自主阅读读空间,有意识的选择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会细读品味,自疑自悟,找到阅读学习的乐趣。
四、把握课文课程新标准,用新的标准评判学生
新的语文标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它能使现代教学走出传统教育教学的误区。
大力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工具书、课外书、影视剧、电脑等媒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尽可能地寻找创造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找出并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从而获取更多语文素养。 同时改革评价方法,确定新的评价目标。不求全责备,只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学生的进步性评价即学生自我纵向评价,用事实说话,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采用鼓励和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肯定。不以分数定人,应以能力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
五、始终灌注积极的情感观和人生观
语文的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调动学生个体主动认识为手段,要求在教学上营造适合学生主动思维的良好气氛,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和颜悦色,不严厉批评学生。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趣观塑造过程,学生经常处在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与求知情趣中,有利于培养起他们丰富的理论感、积极的道德观以及和谐的美感,有利于保证他们的情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把人性中的真善美结合起来,让他们的自主、自策、自创意识个性化和风格得到发展。同时正确的情感积极性的人生观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营造积极宽松的环境,不控制、压抑、苛责贬损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在轻松、合作、温暖的气氛中释放最大的潜能。使他们既陶冶了情操又获得了知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