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用学笔记

语用学笔记

2022-06-12 来源:爱问旅游网


语用学笔记

一 基础知识

一 语用学定义

1 Levinson关于语用学的9个定义及批评

2 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上述目标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二 语用学的由来、产生与发展

1提出: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W.Morris)于1938年在其专著《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提出。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部分,即: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其中:

1)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2)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3)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interpreters(后改为使用者users)之间的关系”

2 发展:

1

1)语言哲学家Bar·Hillel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

2)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Austin)和塞尔(J.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s Theory);

3)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及合作原则();

4)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Pragmatics);

5)利奇(G.N.Leech)的语用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6)Wilson﹠Sperber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7)范叔伦(Verschueren)的语言适应理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及综合论();

8)新格赖斯会话机制(Neo-Gricean Pragmatic Apparatus);

9)范叔伦(Verschueren)的统一理论框架(Cohe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三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功过

1 区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指出语言是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

2

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主张就语言而研究语言;

F.de.Saussure 区分共时状态(synchronic)和历时状态(diachronic),认为共时状态的语言系统是语言研究的重点;

提出语言系统共时描写的理论和方法。

哥本哈根学派

→ 布拉格学派 →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

伦敦学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2 功:主张研究语言系统、结构,重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描写,尽力追求语言描写形式化,在语言结构描写尤其是音位研究和语法研究上成就卓著

3 过: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到转换生成语法,存在以下明显缺陷:

1)忽视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研究;

2)语义研究薄弱。

四 语用学研究内容

3

1 语境(context)

2 指示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

3 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4 预设(presuppositon)

5 言语行为(speech acts)

6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五 语用学研究方法

1 纯语用学(Pure pragmatics):又称形式语用学,研究语用学的形式和范畴;

2 描写语用学(Descriptive pragmatics):语用学家关注的重点;

3 应用语用学(Applied pragmatics):外语教学、人工智能、人机对话,不同语言间的语用对比研究等

六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别(Leech的观点)

1 语义学和语用学是互不相同又互相补充的研究领域;

1 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就是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区别,换言之,语言能力(linguistic

4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区别;

2 现代语义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从以词为中心的语义研究(词义学)发展到句子意义、话语意义、语篇意义的研究;

3 是否属于语用学范围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判断标准:

1)是否考虑了言者和听者;

2)是否考虑了言者的意图或听者的解释;

3)是否考虑了语境;

4)是否考虑了通过使用语言或依靠语言实施的那种行为或行动。

二 语境

(Context)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语言学界:

1)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5

2)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思(J.R.Firth)创立了完整的语境理论(见附);

3)韩礼德(M.A.K.Halliday)受到Firth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启示,提出语域(registers)概念(实为语境)(见附)

4)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把语境归为8部分,即话语形式、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提出“交际能力”

5)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提出构成语境的6个方面知识,即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

 自己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

 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 语言活动情景的正式程度;

 对特定情景来说,什么是合适的交际媒介;

 怎样使自己的话语适合语言活动的话题及话题的重要性;

 怎样使自己的话语适合情景所归属的语域。

2 国内语言学界:

1 刘勰《文心雕龙》:“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

6

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无妄也。”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题旨与情境相适应理论;

2)六何说(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何如);

3)成功的修辞必须依赖情境理论

二 语境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1 定义: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2 研究内容:

1)上下文语境(context):由语言因素构成

 口语的前言后语;

 书面语的上下文

2)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由时间、地点、话题、场合等非语言因素构成;

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7

 历史文化背景;

 社会规范和习俗;

 价值观

3 附Firth 和Halliday的语境研究内容

1)Firth

上下文

语境 参与者的有关特征(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人物、个性

情景上下文 有关事物

言语行为的效果

Firth认为语言有三种含义:

 语言是一种自然倾向;

 语言是一个系统;

 泛指许多人的话语或者社会生活中无数的话语事件。

8

2)Halliday

话语范围(field):言语活动涉及的范围,如政治、文艺、科技等;

语域(registers) 话语方式(mode):言语活动的媒介,如口头方式、书面方式;

话语风格(tenor):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

Halliday指出:

 范围、方式和交际者一起组成一段话语的情景语境,任何一部分改变都能产生新的语域;

 范围包括话语的主题;方式是事件中的话语功能,包括语言采用的渠道(口头或书面,即席或事先准备)以及语言的风格(或称为修辞方式,叙述、说教、劝导、应酬);交际者指交际中的角色类型,即话语的参与者之间的永久或暂时性的相应的社会关系。

三 指示词语

(Deixis Expressions)

一 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

1 指示词语是语用学最早选定的研究对象

巴尔—希勒尔(Bar·Hillel)于1954年发表《指示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一

9

文中提出该观点;

2 指示系统是以言者为中心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一般是:

1)中心人物是言者;

2)中心时间是言者时间;

3)中心地点是言者地点;

4)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言者当时正说到的部位;

5)社交中心是言者相对于听者的社会地位。

二 指示词语的不同用法

1 指示用法(Fillmore,1971年)

1)身势用法(gestural usage)

2)象征用法(symbolic usage)

2 非指示用法

10

1)照应用法(anaphoric):一个词语的所指与前面出现的词语所指是同一对象;

2)非照应用法(non-anaphoric):

三 指示词语的分类(根据Fillmore和Levinson观点归纳)

1 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

1)一二三人称;

2)称呼语:包括呼唤语(summons)和称唤语(addresses)

2 时间指示(time deixis)

1)编码时间(coding time,CT):言者将其想要传递的信息进行语言编码的时间;

2)接收时间(receiving time,RT):听者收到信息的时间

3 地点指示(place deixis):以言者为中心参照点,here近指,there远指

莱昂斯的情感指示(empathetic deixis)

4 语篇指示(discourse deixis):是指前和指后的关系,不同于照应关系(互指关系)

1)定义:用词语指语篇的某一部分,所用词语就在此语篇话语内

11

2)分类:

 用时间指示词语:last, next, preceding, following

 用地点指示词语:this, that

 用表示前后话语之间关系的词和短语:but, therefore, in conclusion, anyway, all in all

5 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

1)定义:语言结构中能反映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

2)涉及三方面:社交指示的参照点是言者的社会地位

 言语交际参与者的身份;

 言者和听者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

 言者和所谈到的第三者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

3)现代英语中的两种方式:

 选用不同的称呼来表示言者和听者之间的关系;

 使用只限于某些具有特殊身份或地位的人的正式称呼。

12

四 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一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

1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

1)定义: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2)四条准则

 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包含但不多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量

 质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不说虚假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 相关准则(the maxim of relevance):不要跑题

 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力求简练、有条理、避免晦涩、歧义

2 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语用学的核心内容

1)当言者违反合作原则时,听者必须超越话语表面意义,设法领悟其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

2)会话含义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

13

3)分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

 一般性会话含义(generalized ~):不需要特殊语境即可推导出的含义

 特殊性会话含义(particularized ~):需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的含义(格赖斯特别关注)

4)特征:

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最重要的特征;

 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听者根据话语字面意义和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推导出;

 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不是字面意义;

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不能通过同义词的替换将会话含义从话语中分离出;

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单一意义的词语在不同场合可以产生不同含义

5)评价:

 完成了从意义(meaning)到含义(implicature)的过渡,对语言学和逻辑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即语用推理;

 合作原则是争论的焦点

14

二 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1 列文森三原则:

1)量原则(Q-原则):

 言者准则:不说信息量不足的话;

 听者准则:相信言者提供的是他所知的最强信息。

2)信息原则(I-原则):

 言者准则:最小极限化准则(经济原则)——尽量少说;

 听者准则:最大极限化准则(扩展规则)——找出最为特定的理解来扩展言折话语信息内容,直至断定言者真正意图为止

3)方式原则(-M原则):

 言者准则:不要无故使用冗长、隐晦或有标记的表达形式;

 听者准则:通过话语异常的表达方式来推导话语含义

4)评论:列文森三原则的提出原本是为满足上指代研究的特殊需要,没有提出一个语用推理机制

15

2 徐盛桓的贡献:

1)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构建了一个语用推理机制,使之进一步完善

2)徐氏语用推理机制包括两部分:

 推导过程:

标记性————————→无标记

↓ ↓

有标记 荷恩等级关系 ——————→无

↓ ↓ ↓

方式原则推导 有 信息原则推导

量原则推导

 实施规则

三 得体原则(Tact Principle)

16

1 提出的原因:

1)对合作原则的补救和完善,不同于列文森;

2)得体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是分工合作,相互补益。

 合作原则及其准则适用于直截了当的言语交际(适量、质真、相关、清楚明白、有话直说,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 得体原则及其准则适用于拐弯抹角的言语交际(适合特定语境,有话曲说,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2 三个准则及相关次准则

1)礼貌准则:

(1)分类:

 赞誉次准则

 谦虚次准则

 一致次准则

 同情次准则

17

 宽宏次准则

 恰当的称呼次准则

(2)特征:

 级别性(gradations):

 冲突性(conflicts):

 适合性(appropriateness):依据不同交际内容、不同交际对象、不同交际场合而定。

2)幽默准则:

(1)创造和理解的六准则(实现方式)

 岔断次准则

 倒置次准则

 转移次准则

 干涉次准则

 降格次准则

18

 升格次准则

3)克制准则

 讽刺挖苦

 指桑骂槐

 说反话

3 附Leech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1)作为“合作原则”的“援救”原则提出

2)包括六条准则:

 得体准则(Tact Maxim):最小限度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度使别人获益(对人);

 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最小限度使自己获益;最大限度使自己受损(对己);

 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最小限度贬低别人;最大限度赞誉别人(对人);

 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最小限度赞誉自己;最大限度贬低自己(对己);

 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使谈话双方分歧减至最小限度;一致增至最大限

19

度;

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使谈话双方反感减至最小限度;同情增至最大限度。

五 预设

(Presupposition)

一 预设是语言哲学研究课题之一

1 语用学上对预设的关注源于哲学上的关注

2 1892年德国人弗雷格(Gottlob Frege)首先提出预设;

3 1905年罗素(Bertrand Russell)提出描写理论(theory of description),与弗雷格唱对台戏,支配预设研究长达45年;

4 1950年斯特劳森(P.F.Strawson)提出预设新理论,使预设研究得以发展完善。

二 对预设的关注源于对语义关系的研究

1 斯特劳森认为应区分句子和句子的使用。句子没有真假,只有句子做出的陈述才有真假。

2 预设和蕴涵的区别:

20

1)蕴涵(entailment):两个句子之间的一种关系,第二个句子(S2)的真必定取决于第一个句子(S1)的真实(S1真是S2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S2真是 S1真的充分但非必要条件),例如:

That person is a bachelor. (S1)

That person is a man. (S2)

2)预设(presupposition):预设与蕴涵的区别表现在:S1的推断是假的和S2的推断是假的两个方面。S1真是S2真的充分条件,S2真是S1真的必要条件。

预设和蕴涵的区别可用下表表示:

蕴涵 预设

S1 S2 S1 S2

T → T T → T

F ← F —(TVF)←F

F → TVF F → T

更简便的方法——否定测试法(negation test):否定改变句子的蕴涵,但未触动预设

21

 将句子否定后,未必真(可真亦可假)的推断是该句子的蕴涵;

 将句子否定后,仍然真的推断是该句子的预设。

三 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triggers)

1 定义:能产生预设的词语。

2 举例(略)

四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1 语义预设:

1)没有一种关于预设的语义理论可以成立

2)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

3)投射问题(the projection problem):

2 语用预设:

1)卡图南(Karttunen)和彼德斯(Peters)基于蒙太古语法的框架(the framework of Montague grammar)提出的含义表达式(implicature expression)和继承表达式(heritage expression);

22

2)盖兹达(Gazdar)指出处理投射问题的复杂方式能处理语境造成的可取消性问题。

六 言语行为

(Speech-Act)

一 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1 施为句理论

2 言语行为三分说

二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1 修正奥斯丁对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的抽象切分

2 言语交际应遵守构成规则

3 提出对施事行为的新分类

4 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七 会话结构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23

一 轮流说话

二 相邻对

三 修正机制

四 预示序列

五 总体结构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