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感性与理性
一. 感性的存在与理性的存在
二. 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
三. 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四.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五.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派别冲突
一. 感性的存在与理性的存在
真正的哲学的开端是巴门尼德,因为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问题:存在与非存在。
人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存在。感性和理性是人的一对内在矛盾,它不是一个一先一后的过程。主体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存在,所以他把经验的对象把握为存在与非存在的。
当我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时,到底是人的感性是万物的尺度,还是人的理性是万物的尺度?
实践活动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性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人以自己的感性存在去改变世界的感性存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认识活动,则更为明显的是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人要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外部世界以及人自身的存在,形成关于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感觉经验;另一方面,人则要以自己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关于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二. 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
对于人的表象来说的那样一种存在,它是一种现象的存在。而对于人的概念把握来说,它的对象的存在是一种本质
的存在。那么这样一种表象的存在,它构成的对象的现象的存在,它被我们把握为一种个别的存在。而任何个别的存在都被我们把握为一种偶然的存在,而对于概念所把握的一种本质的一般的存在,我们把它把握为一种必然的存在。
表象:感知觉形象的再现,就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首先是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还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表象与对象的关系是以“映像”为中介的。其一,映像不是对象,对象是意识外的存在,而映像则是意识界的存在;其二,映像是关于对象的映像,是把意识外的存在变成意识界的存在。
人的再现映像的表象,不仅是一般地超越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而再现映像,而且特别地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是以语词呼唤、调遣各种表象;二是以语词重组、构建各种表象;三是以语词创造、创建各种表象。
三. 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人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基本过程:第一个过程,形成关于事物的混沌的整体表象;第二个过程,形成片面的
思维的规定性;第三个过程,达到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主要表现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思想把握表象的矛盾运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具体的阶段;二是思想蒸发表象的矛盾运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抽象的阶段;三是思想重组表象的矛盾运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具体阶段。
四.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派别冲突
首先,西方哲学史中的近代哲学,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它们之所以是近代哲学,就在于它们都肯定知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启示或权威。
其次,在近代哲学的演化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家对理性的理解是不同的,这种区别标志着哲学自身的发展,也标志着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与经验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理论内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