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平淡”“素净”“逸气”——谈倪云林山水画作品

“平淡”“素净”“逸气”——谈倪云林山水画作品

2024-01-17 来源:爱问旅游网
文海艺苑 LlTERARY GALLERY 艺术鉴赏 “平淡"“素净"“逸气" ——谈倪云林山水画作品 吴丹萍 (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元四家”之一的文人画家倪瓒以“高逸”的画风为世人所熟知。他在山水画技法上“杂古用今”, 以黄公望的画风为个人风格的基础,赋予山水画造型以意味隽永的即兴性与拙朴感,使疏笔山水不仅显 得清秀而且大气。其画面的精髓,如同中国画评家的体认,是在于他的“平淡”。其下笔用侧锋淡墨,不带 有任何神经质的紧张或冲动;用笔柔和敏锐,并不是特别抢眼,反而是化入造型之中。其画面造型简单, 清净平和,没有任何多余的景物会干扰观众的意识;也就是画者为观赏者提供一种美感经验,是类似自 己所渴望的经验。观赏倪瓒的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其胸中之画,也可以感受到一种意识状态,即渴望平 静,远离腐败污秽世界的感人心境。 关键词:风格;倪瓒;逸气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21—01 一、平淡天真的质朴画风 形成了荒疏萧条一派。但就是这样一种看似平淡无奇、简之不 在元代绘画体系中以山水画最为兴盛,主要代表是“元 能再简的艺术样式,不但使倪瓒在生前就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四家”,即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他们的画大多表现隐居、 而且折服了明清两代众多的画家。 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 倪瓒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形 的孤傲、空虚的情感。他们在艺术上提倡“高雅”、“天真幽 式,使一向以刻画为能事,习惯于表现和欣赏丘壑之美的人们 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 在倪瓒的简淡至极的风格样式面前,既感到新奇又感到玄奥。 等。 而蕴涵于倪瓒作品的形式中的意味,又使惟知在笔墨上逞强 倪瓒,其生长地隔着太湖正对着赵孟颊的故乡吴兴,所以 使气、急功近利的画家,无论怎么努力却总是把握不住倪瓒画 他受到了赵孟烦的某些影响。然而倪、赵两者的艺术风格,从 中的精髓。 心理意义与社会意义两个方面都显示出泾渭分明的不同方 三、小结 . 式。但可以确定的是倪瓒怀着对黄公望的敬意作画,其著名作 总而言之,“华林散清月,寒水淡无波……”这些诗句我 品《六君子图》用笔很像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两图 们从儿时便背的朗朗上口,而诗中所写之景正是我们所熟悉 画石方法都是学董源的披麻皴。松灵的皴笔一层压一层积筑, 的屡屡出现在倪瓒画幅中的那种萧寥简淡之景。其画面效果 直到石形显现。用黄公望的话来说,个性化用笔就是“糊突其 所呈现的萧寥简淡的意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探 笔”,用以提示空间的氤氲气象;树枝与苔点都是以三维式进 索,在艺术道路上,从早期到晚期所走过的历程,由繁到简,由 退的。十分写实的树木与斜坡,写实的空间结构:远近因子构 实到虚,有执着到超脱的历程。他只想用简单的墨,通过简练 成的视像都沿着一个连续后退的地面伸展。倪瓒用中锋“写出 的形象,寄寓无限的意趣。 的”树石形象就好似篆书和草书。与赵孟烦的《双松平远图》相 观赏倪瓒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不仅描写的是千变万化 比,倪瓒的中锋用笔“平淡天真”。他那种徐缓平静的草书笔 的自然景色,更是描绘了他胸中的风景,他把微妙的墨调变化 画,却饱含着感情和内心激情,与保持外在的静态与平衡相对 与简略的构图融为一体。用“斫冰”、浊中取净,以及“寒”、 峙,执著地体现出一个信念:“屋里须教有主人”。 “瘦”、“清”、“情”和“珊瑚铁网”、“仙草斋房”等比喻解读倪瓒 所以,倪瓒的绘画风格貌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无从模 的画,多少道出了倪瓒画的一些特质。但倪瓒的艺术又不仅仅 仿。沈周(1427—1509)毕生服膺倪瓒,但是根据一则故事说,他 是这些,或者说实际上是这些特质的有机合成,而这种合成的 每次提笔仿倪,他的老师就在一边呼叫:“又过矣又过矣!”倪 最终体现是“如燕舞花飞,揣摸不得,又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 瓒的画每一笔都能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均衡和张力,传达给他 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所以然”。正是这一艺术品格使人 人的是内心自足的感觉与毫无夸张的真诚交流。 感到“无处着笔,觉矜才使气一辈,未免有惭德”,这才是倪瓒 二、聊以写胸中逸气 用“平淡”、“素净”、“逸气”、亦即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追求 倪瓒的山水画面貌不仅在元代,就是在整个山水画发展 所铸就的艺术风格之所在。 史上也是比较奇特的。后世鉴赏家阮元对倪瓒的山水画评价 为:“他人画山水使真有其地皆可游赏。其画面给人以静谧、空 参考文献: 旷、萧索、荒寒的感受。这种画面构成和笔墨情调被反复运用, 【1]陶宗仪.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347—349 形成了一种倪瓒所特有的模式。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