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

2021-10-31 来源:爱问旅游网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各句中,用助词“之”字做标志而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A.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B.姜氏何厌之有?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D.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2 .下列句中,介词“以”字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的是() A.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B.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C.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D.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 .《荀子・荣辱》:“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句中介词“于”字的作用是() A.引进比较的对象B.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C.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D.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4 .《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日:’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日:‘诺。’”句中“怪”字的用法是()

A.动词的使动用法B.动词的意动用法 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 .下列各句中,“以”字用作连词的句子是() 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也。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6 .下列句子,有形容词用如意动用法的是() A.相如素贱人。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既来之,则安之。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 .下列加着重号的字,属于通假字的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C.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D.甚矣,汝之不惠。 8 .下列句中,“以”字用作介词的是()

A.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8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C.焉用亡郑以倍邻?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9 .下列句中,“而”字用作连词,连接的前后两项为转折关系的是()

A.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B.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C.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D.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10 .古注在辨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常用的术语是() A.谓之B.谓C.犹D.之言

1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作使动用法的是() A、项伯杀人,臣活.之。B、从左右,皆肘.之。 C使民重死而不远徙。D、故中御而从齐侯。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作意动用法的是() 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B、鲁欲将吴起。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D、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3 .下列训诂学家属于汉代的是() A.郑玄B.陆德明C.孔颖达D.朱熹

A.无乃尔是过与? B.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D.夫子欲之,吾二人者皆不欲也。 C.是社稷之臣也。

14 .下列句子,是判断句的是()

15 .下列各句中,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句子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C.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D.吾老矣,不能用也。

16 .《说文・刑部》:“苹,萍也。无根,浮水而生者。”这里所用的的释义方式是 A.直训B.义界C.描写D.譬况

17 .下列句子中,“以”字用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的是( A.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 B.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C.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D.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18.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A.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B.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C.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D.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A.王日:“子归,何以报我?”B.沛公安在?

C.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D.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 20 .下列古注术语,是注音术语的是() A.日B.谓之C.谓D.如字

A.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2 .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是( A.君能补过,衮不废矣。B

C.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3 .下列古注术语,是释义术语的是(

B.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D.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A.之言B.如字C

读如D.谓之

21 .下列句中,介词“于”字引进比较的对象的是()

24 .下列句子,包含有介词的宾语前置的是()

A.许子奚为不自织?B.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C.若不许君,将焉用之?D.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

25 .汉乐府《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A、互文B、委婉C、借代D、夸饰 26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是()

A.《说文解字》B.《康熙字典》C.《辞海》D.《辞源》 27 .下列各组汉字,全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A、反返益溢莫暮B、景影生性取娶 C信伸畔叛距拒D、先洗坐座贾价

28 .《论语・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句中“子”字古今词义发生的变化是() A、词义扩大了B、词义缩小了 C词义转移了D、词义没有变

29 .下列句中,“者”字用在假设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的的是() A、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B、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C陈胜者,阳城人也。D、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30 .下列句中,“之”字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限制关系的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C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31 .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是()

A、厚者为戮,薄者见疑。B、吾老矣,不能用也。 C以此攻城,何城不克?D、下施万民,万民被其泽。

32 .下列各句中,用助词“之”字作标志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C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D《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33 .下列句中,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B、遂置姜氏于城颍。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34 .下列各句中,“以”字用作连词的是() A、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日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也。

C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D、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35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注:“萧之言肃也”

这一注释属以下训释方式中的()

A、义训B、声训C、形训D、互训

36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句中所运用的

修辞方式是()

A、互文B、委婉C、借代D、夸饰

37 .《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毛传:“妇人,夫不在,无容饰。”

这条注释的作用是()

A.正字B.注释音义C.疏通文义D.分析句读 38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B、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C制,岩邑也。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39 .下列句子,不含有被动句的是()

A、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B、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止,将为三军获。D、居缁车中,坐为计谋。 40 .下列句中,“以”字用作连词的是()

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B.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C.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D. 41 .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是()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若属皆且为所虏。

C.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D.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42 .《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

其乐也泄泄。’”句中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互文B.并提C.用典D.借代

43 .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是() A.响:回声一声音B.理:治玉一治理 C.狱:案件一监狱D.坟:土堆一坟墓 44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子于时日哭,则不歌。”句中的“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 B.“郤克伤于矢。”句中的“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句中的“畔”通“叛”。 D. “吾知所以距子也,吾不言。”句中的“距”通“拒”。 45 .下列句子,助词“之”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是() A.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C.《诗》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D.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46 .下列句子,有宾语前置的是()

A.吾谁欺,欺天乎?B.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D.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47 .《韩非子•五蠹》:“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句中运用的修辞方

式是()

A.用典B.委婉C.借代D.夸饰

48 .下列各组字,字与字的关系均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A.陈阵迹K亦共供B.说悦受授惠慧 C.赴讣泪波莫暮D.距拒信伸矢誓

49 .《左传・成公二年》:“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句中“集”字用的是() A.本义:鸟群停在树上B.引申义:一般事物的聚合 C.引申义:事情的成功D.通假义:通“辑”,安定

50 .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字用其引申义的一句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D.项王亦被十余创。C.故不能推车而及。

51 .下列句中,介词“为”字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的是() A.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52 .下列句子,助词“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是()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3 .下列习惯句式,用来表示询问方式、方法、原因,或商量事情的可否等的是() A.无乃……乎B.得无……乎 C.不亦……乎D.如……何

54 .《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句中“阙”字是“掘”

的()

A.古字B.异体字C.简体字D.通假字

55 .下列句子,介词“于”字引入动作行为的对象的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于人。 C.亟请于武公,公弗许。D.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56 .下列各组字,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A.惠慧B.辟避C.共供D.受授

57 .下列词语中的“兵”字,用其本义的是() A.兵不厌诈B.短兵相接C.兵临城下D.兵贵神速 58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是通假字是()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B.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C.项王亦被.十余创。D.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59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中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借代B.夸饰C.委婉D.互文

60 .下列各句中,含有被动句的是() A.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61 .《汉书・贾谊传》:“平居不可屈信。”古注指出“信”是“伸”的通假字,所用

注释术语应是()

A.读为B.如字C.之言D.谓之

62 .下列各句,“之”字用作助词的是() A.募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D.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也。 63 .下列句子,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一句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B.曹子手剑而从之。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64 .《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句中“被”是() A、“披”的通假字B、“披”的异体字 C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D、遭受的意思 65 .下列各句中,没有前置宾语的一句是() A、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日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C《诗》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6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对句中“是”字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句中作主语B.指示代词 C.近指代词D.在句中作谓语

67 .古书中的专名“单于”、“可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Dcnyu;KehenB.Chmyu;Kehen C.Chmyu;K6hnD.Dcnyu;K6hn

68 .下面几组字,不属于古今字的一组是() A.火伙B.莫暮C.归馈D.赴讣

69 .下列古注术语,常用来解释形容词或动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行为的状态的是( A.貌B.谓C.犹D.日

70 .下列句中的“是”字,作判断句主语的是()

A.《诗》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D.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 71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声训词典是() A.《说文解字》B.《尔雅》C.《释名》D.《辞海》

72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这种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在意义上所表示的是()

A.类属关系B.同一关系C.比喻D.某种结果的原因

73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句中所用的修辞

方式是()

A.夸饰B.并提C.借代D.委婉

74 .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句中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用典B.借代C.互文D.并提

75 .下列各组汉字,两字为古今字的是() A、共供B、信伸C、具俱D、早蚤

76 .下列句中,连词“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在意思上相反或不一致,表示转折

关系的一句是()

A.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B.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C.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77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词典是()

A.《说文解字》B.《尔雅》C.《辞海》D.《辞源》 78 .下列习惯句式,用来表示委婉的反问的是() A、无乃……乎B、得无……乎C、不亦……乎D、何……为 79 .下列各句中,“为”字用作动词的是() A、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日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

C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D、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80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是通假字的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C.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D.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也。

81 .《诗经・鄢风・柏舟》:“之死矢靡它。”句中“矢”是“誓”的() A.通假字B.古字C.

8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通假字的是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

C.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异体字D.简体字

()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D.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83.下列古注术语,用来区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的是()

84.下列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是( A.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B.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C.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D.赦之,以劝事君者。

85.《礼记・乐记》:“武王克反商。”郑注: A.谓之B.谓C.之言D.犹

毙:仆倒 宦:做官 敏:聪明 劝:鼓励

‘反’当为‘及‘,字之误也。”这条注解

的作用是()

A.正字B.注释音义C.疏通文义D.

分析句读

86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借代B.用典C.委婉

87 .下列习惯句式,用来表示猜度语气的是( A.无乃……乎B.不亦……乎

88 .下列各组汉字都属于通假字关系的是( A.修脩采采取娶B.畔叛蚤早信伸 C.说悦亡无昏婚D.拒距益溢原源

89 .下列句中,“以”字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B.信喜,谓漂母日:“吾必有以重报母。” C.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D.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90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是() A.董狐,古之良史也。B.相如素贱人。

C.荀卿,赵人。D.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1 .下列各句中,运用并提这种修辞方式的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D.夸饰

C.何……为D.如……何

C.一日不见,如三秋兮。D.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92.连词“则”字连接的前后两项,前项表示条件,后项表示结果的是()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C.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D.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3 .《战国策・赵策》:“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句中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A.委婉B.借代C.用典D.夸饰

94 .下列句子中,介词“于”字引进行为动作的时间的是() A.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子于是日哭,则不歌。D.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95 .下列各句,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句子是() A.王者孰谓?谓文王也。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姜氏欲之,焉辟害?D.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96 .下列句子,有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若不许君,将焉用之?B、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C齐侯将许之。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97 .《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字应解释为()

”句中“夺”

A.夺取B.争C.失D.改变

98 .古代汉语中,用在判断句中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的是( A、不B、未C、无D、非

99 .下列习惯句式,主要用来表示反诘语气的是() A.不亦……乎B.得无……乎 C.无乃……乎D.何……为

100 .《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成分是()

句中省略的句子

A.主语B.谓语C.宾语D.定语

、衬音助词。

二、填空题

1 .古代汉语中,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2 .《史记・殷本纪》:“箕子惧,乃详狂为奴。”句中的“详”是的通假字。

3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和郑玄等,都是当时著名的注解家。

4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的句子,主要用来对事物进行解释或分类。 15.《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其中前置的代词宾语是,后一个“是”字的词性

6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的句子。 7 .据音韵学家的考证,先秦古韵共分个韵部。

8 .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而是在谓语后面用字来帮助判断。

9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其中“剥”是的

通假字。

10 .音韵学上所说的“五音”是指五类,这是按照的不同来

分的。

11 .一个字按它原来的读音即本音来读,古书注解的术语叫,改变原来的读音以

区别意义或词性的方法则叫。

12 .传统音韵学称声母为“-”或“

13 .中古韵书的代表是《»,它是由隋代编纂的。此书早佚,它的体例与分部基本保存在宋代人编纂的《广

韵》中。

14 .“传”是指,“笺”有,“疏”、“正义”指的是。 15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2);(3)按编

码排列。

16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句中使

用的省略方式是。

17 .古音通假的原则是本字与通假字之间读音,而在上

却毫无联系。

18 .古代汉语最突出的特殊语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如否定句中代

词作往往前置,疑问句中作宾语前置。

19 .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的前面,条件是在宾语的后面加上结构助词“是”

“”、“”、“”等作前置的标志。

20 .《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句中

“党”是的通假字;“常”是的通假字。

21 .连词“则”字一般用来连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表示结果的分句在。这种用法的“则”

字可以译为“”或“屋22.古人作注也可以对前人的注进行补充订正,这种注一般叫做,如郑玄对《诗经》毛传就作过这样的补充订正。

23 .《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中“颁”

是的通假字。

24 .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或动词性的词组,表布两种和两种的联系。 25 .用反切给汉字注音,反切下字同被切字在语音上的关系是。

26 .“恶”字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6。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义时,则改

读wd。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称作—。

27 .《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句中“蚤”是的通假字。 28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省略的种类主要有、、,此外还可以省略定语、兼语。 29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句中“归”是的通

假字。

30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省略的方式主要有、和背景省。

三、释词题:解释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

它的用法

1 .庄公寤生,惊姜氏。寤:

2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斯: 3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实: 4 .穆公访诸蹇叔。诸:

5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独: 6 .物皆然,心为甚。然:

7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 8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夫: 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勤:

10 .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1.1 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 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姜氏欲之,焉辟害?焉 人而尢不知其可也。而 大道之行也,大卜为公。

人固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见其入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玄。 吾后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足反居上,首顾居卜。倒悬如此,莫之能解。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宣子未出山而复。

信们见疑,忠们被谤,能尢怨乎?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地方:

也: 于: 焉: 之: 之: 于: 莫: 业: 顾: 以: 复: 见: 辟: 则: 毙:

卜山小辛,属当我们,九所逃隐,且惧弃群III]东网君。东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尢乃不可乎? 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田得之,坐以待旦。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祁美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者: 况: 被: 而: 无乃乎: 施: 何以……为: 则: 以: 城 称: 苴・

42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 43 .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于渭城。以: 44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焉: 45 .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乎: 46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睡: 47 .夫人将启之。启:

48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亡: 49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

50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

四、简答题: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介词“于”字的用法。 2、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连词“以”字的用法。 3、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助词“之”字的用法。 4、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什么特点?

5、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6、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主要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7、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习惯句式有哪一些? 8、古代汉语的借代功夫哪几类? 9、什么是破读?举例说明。 10、标点古书要注意哪些方面?

五、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 其履圮下,顾谓良日:“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日: “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 复还,日:“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日:“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日:“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日:“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

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日:“后,何也?”去,日:“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出一编书,日:“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留侯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直: ②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为: 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业: ④良殊大惊,随目之。殊: ⑤与老人期,后,何也?期: ⑥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则:

⑦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其:

2、分析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②良殊大惊,随目之。 ③良因怪之,跪曰:“诺。” ④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 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

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亦被十余创。

(《史记•项羽本纪》)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地方: 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无以: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之: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 ⑤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独: ⑥项王亦被十余创。被: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女至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谐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土者,而失于真

土,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焉: ②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之: ③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也: ④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夫: ⑤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逝: ⑥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而: ⑦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于: ⑧夫惑于似土者,而失于真士。夫:

2、写出下列句中的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的本字

①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部: ②喜效人之子女至昆弟之状。女至: ③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责: 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端:

3、指出“扶而道苦之。”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日:“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日:“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日:“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日:“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 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日:“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席延。子封日:“可矣,厚将得众。”公日:“不义不畸,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日:“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寞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于: ②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 ③制,岩邑也,虢叔死焉。焉: ④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 ⑤姜氏欲之,焉辟害?辟: 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毙: ⑦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若之何: ⑧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以: ⑨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诸:

⑩《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锡:

2、对下列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句中“寤”通“悟”。

②“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句中“大”通“太”。 ③“姜氏何厌之有!”句中“厌”字应解释为厌恶。

④“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句中“蔓草犹不可除”是被动句式。

⑤“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句中“以”字是连词,连 接两个动词。

⑥“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句中“何患”是宾语前置句式, 即患何,意思是担忧什么。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即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躅不孰,杀之,真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日:“谏而不入,则 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

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

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魔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魔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莫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左传•宣公二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则: ②宣子骤谏,公患之,使I1魔贼之。骤: ③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辟: ④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之:

⑤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与: ⑥宣子未出山而复。复:

⑦《诗》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之: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今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 ②宰夫腼熊躅不孰,杀之。孰:

③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④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大:

田:

⑤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竟:

3、对下列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莫之继”是宾语前置句,即莫继之。

②“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衮不废”是被动句,“衮”是“废”的对象,受事者。 ③“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饮”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饮酒。

④“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食诸橐以与之。”“为”字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孳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 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力口: ③王好战,请以战喻。以:

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 ⑤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夺:

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

⑧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斯:

2、对下列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句中“直”通“特”。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中“颁”通“斑”。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中“未之有”是宾 语前置句,即未有之。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句中“检”应解释为检查。 ⑤“涂有俄孳而不知发。”句中“发”应解释为离开。

⑥“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句中“岁”应解释为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