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的缩写)技术是20世纪50至7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A. M. Cormark和英国科学家G. N. Hounsfield通过核物理、核医学等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和实验发明的,他们因此共同获得1979年诺贝尔医学奖。从1971年第一代供临床应用的CT设备问世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CT技术不断改进,诸如螺旋式CT机、电子束扫描机等新型设备逐渐被医疗机构普遍采用。此外,CT技术在工业无损探测、资源勘探、生态监测等领域也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
什么是CT,它与传统的X射线成像(如人们在医院拍的X光片)有什么区别?让我们看一个一般的概念图示,如图一。
假定有一个半透明物体,其中嵌入5个不同透明度的球。如果按照照片1(a)那样单方向地观察,因为有2个球被前面的球遮挡,我们可能错误地认为只有3个球,尽管重叠球的透明度较低,任无法确定球的数目,更不要说各个球的透明度了。而如果按照图1(b)那样让物体旋转起来,从多角度观察,就能够分辨出5个球以及他们各自的透明度。到医院作射线检查时,人体的内脏就像上面的半透明物体,传统的X射线成像原理就像图1(a),X射线和胶片相当于光源和人眼;CT技术原理就像图1(b),只不过旋转的不是人体,而是X光管和探测器。
概括地说,传统的X射线成像将人体器官和组织前后重叠地直接投影到胶片上,呈现出具有一定分辨率、但仍不够清晰的图像,CT则在不同深度的断面上,从各个角度用探测器接收旋转的X光管发出、并由于穿过人体而使强度衰减的射线,再经过测量和计算,将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影像重新构建出来,称为图像重建。
X射线强度衰减与图像重建的数学原理 X射线在穿过均匀材料的物质时,其强度的衰减率与强度本身成正比,即
其中I为射线强度,l为物质在射线方向的厚度,u为物质对射线的衰减系数。由此可得
其中I0为入射强度,当X射线的能量一定时,衰减系数u随射线穿过的材料不同而改变,如骨骼的u比软组织的大,X射线的强度在骨骼中衰减得更快。(2)式称Beer-Lambert定律。
当X射线穿过由不同衰减系数的材料组成的非均匀物体,如人体内部的某一断面时,(1)式中的u为某平面坐标x,y的函数u(x,y),当射线沿xy平面内直线L穿行时,(2)式变为
(4)式右端的数值可从CT的X光管和探测器的测量数据得到。
如果根据(4)式得到了沿许多条直线L的线积分 ,能不能确定被积函数u(x,y)呢?如果能,就可以根据人体内各个断面对X射线的衰减系数,得到反映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大小、形状、密度的图像,即图像重建。
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Radon给出以下积分变换的逆变换的表达式,为图像重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定义函数f(x,y)在平面上沿直线L的线积分为
对任意一点Q(x,y),作与Q相距为q()0)的直线L的线积分 ,对所有的q,取 的平均值,记作 ,则Q点的函数值f为
(5)、(6)式分别给出了图像重建问题的完整解答,而从应用的角度看这仅仅是个开
始。Radon逆变换需要无穷多条直线L的线积分,实际上只能再有限条直线上得到投影,在逆变换的数学方法及其稳定性、重建图像的清晰度以及积分的离散化等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从反投影算法到滤波反投影算法和迭代算法,从平行光束到扇形光束、锥形光束的重建算法,图像重建问题在数学方法上的进展,为CT技术在各个领域成功的和不断拓广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