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 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 .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鄢百里,立堨 去:距离 .B.一有易于古 .C.沮止者不用 .
一:一旦 用:任用 较:明显
( )
D.独长渠之利较然 .答案 C
解析 用:采纳。
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是 ( )
①川饮食者无所取 ②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 ③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 ④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 ⑤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 ⑥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
1
A.①②⑥ C.②④⑤ 答案 C
B.①③⑤ D.③④⑥
解析 “二人者之志”的“志”指的是一心为民,发挥长渠之利的心愿。①、③不符合要求,①指干旱之害,③指修复水渠的客观条件。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
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
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
水利。 答案 B
解析 时间顺序错,禀告在先,修复在后。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关键点:“民田渠下者”“完”“堨”)
(2)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关键点:“资”“顾”) (3)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关键点:“因”“兴”) 参考译文
荆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发源于这两座山中间、向东南方流去的一条河,春秋时叫鄢水。根据左丘明的历史记载,鲁桓公十三年,楚国屈瑕攻打罗国,到鄢邑时,军队乱了阵脚而渡过的那条河,后来改称夷水。再后来又称为蛮水,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夷水因避桓温父亲的名讳,改称蛮水的那条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带兵,攻打楚国,在距离鄢一百里的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为渠来淹灌鄢邑,于是攻下了楚国。鄢邑归入秦国,白起所筑的渠因而不废。引鄢水来浇灌田地,使田地都成为沃土,这就是现在的长渠。
长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毁坏不修已经很久了,而农田屡遭大旱,靠河饮水的人们无从取
2
水。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从二月丙午日开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农田,都恢复了旧貌。曼叔又与百姓制定盟约,要适时蓄水排水,禁止相互间侵夺争斗,百姓都认为应当如此。
鄢水从西山流出,起初人们弃之不用,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灌溉农田三千多顷,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曼叔又发动百姓协力修复了它,使渠两旁的人们,饮食充足,那些多余的粮食分送到四方。因为渠水出于西山的许多山谷,水源丰富,而流到东南时地势渐低,至今一千多年,山川高下的形貌地势并未改变,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如果水的源流与地势的高低一旦改了古貌,那么,曼叔即使用尽力气,也不可能使长渠恢复。
当初,曼叔准备修复长渠时,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张瓖唐公禀告。张公听任他毫不猜忌,对于那些阻挠者的话不予采纳,所以曼叔能得以成功。(这样看来,)长渠的修复是由于这两人之力啊!当两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并未想到有求于当世。到后来,谈论筑渠造堰的人纷纷出来,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唯有长渠之利十分明显,因而两人的志向也就愈加明白了。
熙宁六年,我移任襄州,路过京城,曼叔当时在开封任职,到东门来拜访我,对我说起有关长渠的事,还委托我考查当时与百姓的盟约是否遵守执行。我到襄州后就查问这件事,百姓都认为这是贤君制定的盟约,大家相约共同遵守,传了几十年一如当初。这一年秋天大旱,只有受到长渠灌溉的农田没有遭害。应该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那都是州官的责任,所以我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后来的人,而且又让他们知道修复长渠这件事开始的原因。八月丁丑曾巩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
②
①
3
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 .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籍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 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与刺史相先后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 .C.或病其为矫心 .D.惟其知道 .答案 C
解析 病:指责。
6.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 )
( )
卒:最终 幻:惑乱,迷惑 病:疾病 道:道义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明而自信,笃也 ④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 ⑥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 泉事
A.①③⑤ C.②④⑥ 答案 A
解析 ②与吴刺史无关,④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利与好名”的议论,⑥是陈述别人的 行为。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②④⑤ D.①③⑥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
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二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
利于匡正世风。
C.第三段中作者假设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但这不是大丈夫之所为,这是
为了印证吴刺史的行为不是“矫心”。
D.末段指出“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表达了作者对吴以时求取文章行为的称赞。 答案 D
解析 “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是对吴刺史的称赞和肯定。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1)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
所能改变的吗?(关键点:“作”“岂„„哉”“易”)
(2)用刀剑逼迫却不为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的险境而不为不义之行所撼动。(关键点:“驱”“临”,状语后置、被动句式)
(3)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关键点:“矫”“知道”“笃”) 参考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是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为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为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为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
5
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稔:熟悉 .B.嫁娶凶葬皆有赡 .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D.彰君之赐乎 .答案 A
解析 稔:庄稼成熟。
赡:供给 逮:达到 彰:使„„显著
( )
6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高其义”的一组是 ( )
①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②沛然有余而无穷 ③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④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⑤是皆公之罪人也 ⑥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 A.①②⑥ C.②④⑥ 答案 D
解析 ①是说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是其做法;②是说义田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⑥是说范文正公的功绩。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①③⑤ D.③④⑤
A.义田对族人的日食岁衣、婚丧嫁娶、家居或居官都有分门别类的养济之法,体现出
范文正公设置义田悉心尽力,慎重其事。
B.范文正公对设置义田早有此志,贵显后方得以施行。他去世后,子孙们能够承其志
把义田办下去,仁义之行得以发扬光大。
C.文章第四段写大小官吏多居高位得厚禄,却供一人享受,不施予同族和族外人,反
衬出范文正公自奉俭朴以供养他人的高义。
D.范文正公虽身居高位,却以禄赐之入置义田千亩养济群族,实践了他“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 答案 A
解析 文中说“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赋闲在家等候补空缺职位的人也救济他们,一旦上任为官就停发救济。(关键点:“屏”“俟”“仕”)
(2)他只把施舍穷困、接济族人的道义,留传给了他的子女罢了。(关键点:“以”“活”“遗”)
(3)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还少吗?(关键点:“操壶瓢”“沟中瘠”,反问语气)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
7
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富贵显达之时,购臵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有供给。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聚居的族人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赋闲在家等候补空缺职位的人也救济他们,一旦上任为官就停发救济。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富贵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把施舍穷困、接济族人的道义,留传给了他的子女罢了。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人;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先说父系的亲族,后说母系的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啊。现在从范文正公购臵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规模的久远和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啊!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歌伎的众多,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还少吗?何况对于其他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绩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世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