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空间时间与物质及其运动、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突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 活动的高度一致性;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体和开放性;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与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之中。 2.2、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
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 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
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确认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2.3、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包括:1.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的,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2. 与这个相反的过程..3.从宏观的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两者之间的更替状态。进化:是一种不可逆性的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通常指演化内容的第一部分,他是开放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及子系统与要素的协同作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渐变与突变而发生远离平衡态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对称,是指在一定变化下的不变性。
破缺是指在一定变化下所表现的可变性。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得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的或空间的对称性破缺与之相适应;高度有序化、复杂化和组织化的系统,即是对称性逐步破缺过程的产物。
2.4、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无序与增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这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的,而对抗这种决定的运动路线的关键就是开放。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抗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因此开放式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②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胸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
③涨落:“生序原理”
通常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的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一般说来,当系统的宏观状态为平衡态和平衡态附近的某个定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涨落都是衰减的。涨落本是很微小的,衰减的涨落当然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而当系统处
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么,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将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2.5、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他指出“宇宙的演化史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意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既然在我们地球上,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知道能思维的人类,那么当它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地方和另外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首先,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其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相互交替的;最后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总的趋势呈现上升的特征,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若宇宙的质量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若宇宙的质量密度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若宇宙的质量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是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20世纪80 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了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胀转变为收缩,从而形成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
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__________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臵,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3.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3.3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臵,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__________系。
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臵上:人作为大自然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与 其他动物的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 高级消费。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负反馈给人类自身。 二、人还是生态系统中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人类在调控和协同进化是创造自己和社会历 史,还要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
3.4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
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原则是: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2)可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4)公平性原则。
二、200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 生态安全,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 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撒谎那个进行经济再生产。
1) 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其核心是生态农业。
2) 社会制度层面。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 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
3) 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 道路。价值观上,破除那种认为工业增值大,农业增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 念,发展生态农业。5.1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地位
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 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 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 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 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 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 作用
(1) 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 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 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 (4) 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 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5.2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 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 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 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 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 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__________除 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 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 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 5.3 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经验材料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对未知 的自然现象及其性质规律作出假定性说明或推测性解释。
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 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察,将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 出相应的科学假说,它是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可能成立的科学理论,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条 件是: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
(1)经验定律型假说:是概括的成果,它是对某类现象共同性质和特征的普遍化描述或者 是对若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普遍化描述。因此,它是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普 遍的、较大范围的认识。
(2)原理定律型假说:它试图揭示事物深层的运行机制,将事物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 的现实的运动”。这只能被设想、被猜测。此类假说的提出是个由结果回溯原因的过程:
1、相关的经验定律L
2、若假说H为真,则L 可被解释 3、有理由认为H为真
6.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
1) 演绎方法:它又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
作用:公理化方法可以用来整理已知的科学知识,构造理论体系;数学力学等科学普遍也使 用了公理方法,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演绎方法在科学假__________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
的重要作用。科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演绎推理的巧妙运用。 2) 非演绎方法:
1、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抽象的过程。掌握该方法能更好的理解科学 认识从“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的具体”的前进运动。
2、归纳和概括:归纳方法推动数理逻辑的发展,概括是经验定律型假说的主要思想。
3、类比和联想: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索中常常能发挥冲破迷雾的导航作 用。
4、思想模型方法: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构建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 研究对象的方法。它在创新思维中广泛应用。
6.2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灵感是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 的模糊观念。直觉是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尽管它们带有 许多幻想成分,但它的全部内容都涉及对事实的理解,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 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
想象力在类比和联想方法中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当对科学认 识的形成作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发现,其 主要思维形式为:意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直觉与灵感,类比和联想,思想模型方法。 6.3 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思想模型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态之一,它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有着广泛应用。科学家来 猜想理论假说时,不仅与他们的个人素质及其所属科学共同体的团体因素有关,与他们所处 时代的背__________景知识有关,而且也与他们怎样猜想有关。因为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看不见、感 觉不到,因为对欲求的因果机制知之甚少,所以才想只能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相似事物出 发,在思想中摹写或描述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这样猜想出来的摹本、 蓝图就是思想模型。思想模型虽然是参照相似物想出来的,却是对相关经验定律背后的因果 机制的表述;既是已知的相似物的“模型”,又是研究对象的“模型”。 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中,人们是通过构建思想模型来推断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的,这就 是思想模型的实质。
11.1 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考过一题) 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
1、技术的自然价值。从技术的二重性的观点看,技术的自然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 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2、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 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在技术 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 11.2 什么是技术伦理?它与技术价值有何关系?
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 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 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s21 {制。 技术伦理来源于技术价值,更直接的来源于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伦理虽然是伴随着技术价 值而产生与形成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技术有价值,就一定会同时产生相应的技术伦 理,只有当技术迅速发展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达到相当规模和程度,并且,冲击着人 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并迫使人们对其进行伦理反思的时候,才会产生关于技术的伦理思考。 11.3 现代技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怎样的冲击?其原因何在?
当代技术特别是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克隆技术为代
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 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
1、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和无性繁殖等生殖技术,可能损害夫妻之间的感情,冷淡代际之间 的亲情关系,打乱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关系。
2、人工流产技术将会因为使胎儿流产失去生命而引发关于胎儿是否是人的伦理争论甚至是 人权争论。
3、克隆技术引发了诸如人的基因能否当商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4、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等等。 这些技术伦理成为技术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有助于我们在变革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的 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伦理,以便与技术发展相适应,促进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11.4 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认为:(1)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
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 一定的社会关系。(2)社会对技术的促动与观控。恩格斯指出,社会需要和社会交往是技术
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
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技术决定论片面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它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 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不难看出, 技术决定论极端和片面的夸大技术在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 影响和塑造。在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技术只是一种带有中介性的客体,人类则是主体, 技术虽然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但它不能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它将永远受到人类及社会的 影响和控制。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不能绝对的取决于技术本身,应该通过完 善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体制并依靠技术来加以克服。因此,以技术取代人类的地位是不对的, 而围绕技术给人类社会影响的后果所产生的极端乐观主义和极端悲观主义思想都是不可取 的。
社会决定论则片面的强调社会的作用,它强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从技术都 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一正确的前提出发,得出否 认技术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否认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的错误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各自片面强调技术、社会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 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 12.1 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有何关系? 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可以从 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 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 要是指新技术只是的创造,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 领域。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 进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 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经济活动。实施技 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 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12.2 试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
指定并确定创新策略,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 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 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由若干个阶段或环节构成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 度对此进行了不同了划分。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
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 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12.3 什么是高技术?如何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高技术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最终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
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 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高技术具有高投入、前沿性、高增值、高效性、高风险性以及发展速度快、扩散能
力强、与社会经济结合紧密等特点。
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指以高技术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高技术创新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除了高技术产业化及其扩散和渗透的过程外,还包括利用高
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高技术与传统技术、高技术产业与传统技 术产业的结构及体制等方面的关系。在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产业结构的 变化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新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等。15.1 试分析西
方未来学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观点?
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
1、知识产业: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提出的“知识产业”概念,他研究了美国从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来至50 年代末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将教育、R&D、传播业、信 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等划归为“知识产业”。这个概念对后来有很大影响。
2、“后工业社会”。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全面阐述了他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人
类社会是从前工业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后工业社会实质上就是信息社 会。 3、“第三次浪潮”。阿文.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工业革命,第三次是信息革命。
4、“大趋势论”。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把工业化社会之后的美国未来发展趋势归纳成是个
方向,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已经变成信息社会。 15.2 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__________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它使经济增长方式
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本质上 是生产力革命,导致生产关系的相应改变,体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
这诸多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 过程或有意识活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面对知识经济的历史潮流,发达国家的美国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持续增长,成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兴旺的增长期。美国坚持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中心,不断的变革 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日本也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变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知识经济既是新的机遇,又是新的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改变过 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或劳动力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 列与此相关的新的经济发展对策。
当代中国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实质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
展为基础,以人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手段的发展。要促进以人为 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特别紧迫的现 实意义。
15.3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思考我国的发展模式(同15.2) 辨析:负反馈一定带来损害性。 反馈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环。正反馈环是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 个环节的连锁反应,加强了这种变化趋势,使其脱离初始状态。这种在变动中起自我增强的 作用是正反馈环作用。负反馈环正好与之相反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 各要素的连锁反应,减弱了这种变化,使变化趋于稳定。这种在变动中起自我调节的作用是 负反馈环的作用。
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相生相克,通过负反馈环作用使得任何一个要素的数量都不可能过 多或过少,各要素之间维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天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 着各种负反馈机制而保持了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这就是人们最初使用“生态平衡”一词所 要描绘的景象。
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由正反馈环与负反馈环这二者的力量对比关系所决定的。由于正反馈环的 自我增强作用和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的同时存在,系统必然是在变动与稳定、增长与衰 减之间相互斗争。当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强于正反馈环的自我增强作用时,系统就趋于 稳定;而当正反馈环的自我增强作用超过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时,系统的稳定就遭受破 坏,脱离初始状态。生态平衡论是以系统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它实质上是系统观、整体观、 联系观在特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体现和发挥。系统的性质、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 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决定着系统的稳定有序,决定着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 1、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
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 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 论、方__________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 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 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 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 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 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 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 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3、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自 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特点:1)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 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 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 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 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 4)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 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4、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
可逆和不可逆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两种相互对应的状态。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 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 过程;反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不可逆过程导致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在有不可逆过程存在的情况下,演化才是可能的,质 的多样性才是可能的。不可逆过程具有双重作用:1、它总是起着破坏有序结构,使有序趋 向无序的消极作用;2、它是一些重要的相干过程的基础,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发挥 建设性作用。因此,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 化的方向。如果说经典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的话,那么非平衡自组织理论 则更加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
5、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 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 “悖论”,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 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 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 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 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 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不要把“永动机”之类,或“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
(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 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4)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6、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 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 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 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 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 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__________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
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 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 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 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 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 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 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 论的必经之路。
原则(1)一致对应性。与经过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
限状况(对应性)。
(2)可解释性。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因而假说要尽可 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如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3)可预测性。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 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例如,大爆炸宇宙论、大陆漂移说、广义相对论等。 8、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真实的陈述和判断。要保证科 学事实的客观性,主要在于获取科学事实手段的科学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 活动获得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并以科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 事实。
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四个阶段:
1 备阶段——问题的提出。2 酿阶段——问题的求解。3 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4 验证阶
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1)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演绎方法在科学假 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2)非演绎方法。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 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方法的 广泛应用。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 习惯上被称为“直感思维”。 (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的发散度: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对于创新思维来 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散度高,集 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 (3)顿悟——灵感和直觉
灵感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 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境界。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 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与一般思维毫无二致的思维。 应该说__________,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倚重不同,形式表现有异。创
新思维是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应用。
10、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 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自主创新,一般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所谓自主创新就是 能够独立控制和把握创新目标、创新方式与创新进程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二:一 是以我为主,二是综合集成。 必要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 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 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 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 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 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 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 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 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 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 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11、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高技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 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 总称。如计算机产业是指各类生产、经营和销售计算机及其附属产品的企业的总称。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
(1)市场创新机制可以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类 型。
(2)风险投资机制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 贵费用。
(3)研究与开发机制研究与开发机制,即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 物力。
(4)官、产、学合作机制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 展。
(5)法律制度机制需要建立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
(6)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 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12、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
不同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 转__________移,这种中心转移又促进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深刻影响了世
界文明的进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汤浅光朝还详细描述了科学中心从意大利、 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路线,被称作汤浅现象。 13、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描述了带头学科从近代到现代的更替过程,即:力学;化学、物理学和生
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学。他预言新的带头学科是分子生物学,下一 个带头学科将是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
凯德洛夫指出了带头学科更替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如“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 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等,这部分给出了带头学科产生及更替的原因。 14、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 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具体地说,它是由一系列资助或从事R&D 活动并将其成果 转化为商品,以及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5、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
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 神生产两个方面。
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 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 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 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 基本条件。 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 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 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 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技术产生科学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 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 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 的升华。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