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班数活动《小鸡捉虫》为例思考教学语言的设计
嘉定区华亭幼儿园 陈骁
情境描述:
小班幼儿词汇量缺乏,在语言表达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对词语、短句记忆的范围小,直接影响对语义的接受效果。而数学活动是具有较高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一类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概念的属性,理清教学思路,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在观摩《小鸡捉虫》一课三研的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语言和指令语言如何做到既严谨准确又易于小班幼儿的理解,这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 第一研:
教师的指令语言:
在第二环节“帮小鸡捉虫”中,教师发出了邀请,“小鸡还太小,不会捉虫吃,你们愿意帮小鸡捉虫吃吗?”孩子们齐声回答道“愿意”,小脸露出兴奋之情。于是,教师立即提出了要求:听好咯,每次捉一条,捉完一条再捉一条。看看哪些虫子是这些小鸡喜欢吃的?(出示红色小鸡),哪些虫子是这些小鸡喜欢吃的?(出示黄色小鸡)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四散开来,到草地上、花丛中、小屋边和大树下去捉虫。一个男孩兴致勃勃地来到大树下,一把捉起2条红色虫子,还高兴地举起来给听课老师瞧,显得很自豪,放入讲台上的红色盒子里后,他又迅速返回,捉起更多其他颜色的虫子。
(我发现:1、幼儿情绪较兴奋,并没有明确地听清楚教师的要求。2、捉虫时幼儿更侧重于捉虫数量上的满足感,将“每次捉一条”的要求早已抛之脑后。)
教师的提问语言:
在第三环节“数一数、比一比”中,教师将四色小鸡及其相应的小虫(数量递增)出示在展示板上(如图一),想让幼儿通过观察,再用上下对比的方式初步感受并了解“一一对应”这一概念:
师:小黄吃了几条?
幼A:3条,我一看就知道了。
师:还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看就对? 幼B:数一数。
师:那哪只小鸡吃得最多,哪只小鸡吃得最少? 幼C:小白最多,小红最少。
师:你怎么知道的? 图一 幼C:看出来的。
(师将四条小鸡的队伍排齐)
师:看,小红的队伍排得最短,小白的队伍排的最长。
小结:原来我们在比多少的时候,可以用排队的方法。一排队,就能一眼看出谁吃的最多,谁吃的最少了。
(幼儿通过“看”、“数”的方式知道小虫数量上的秘密,未及教师的预设[上下对齐着观察],对“一一对应”的概念理解是不明确的。)
第二研:
教师的指令语言:
第二环节“帮小鸡捉虫”中,教师以一句简洁明了的短句提出邀请,“小鸡请宝贝们来帮忙捉虫,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高兴地说“好”。随后,教师提出操作要求:每次捉一条虫子,要捉小鸡们喜欢吃的虫子。听完要求,孩子们分散捉小虫,一个女孩蹲下身体,从花丛里捉起一条白色小虫,慢条斯理地送到了白色小鸡那里,还柔柔地说:“小白鸡,小白鸡,我请你吃白白的虫子。”。一个胖乎乎的男孩手里捉着一条黄色虫子,来到展板前一站,把小黄虫子贴在了黄色小鸡的身后。
(我发现:1、幼儿坦然冷静,捉虫的过程显得有条不紊。2、心中有目的,明确知晓一次捉一条的要求,个别幼儿体现出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教师的提问语言:
第三环节“数一数、比一比”中,教师同样呈现四色小鸡和相应小虫(数量递增)的队列图(如图二):
师:你知道谁吃的小虫最多吗? 幼A:小白鸡。 师:你怎么知道的? 幼A:我是数的。
还有什么好办法知道谁吃得多吗?
幼:„„„„ 图二 师:小鸡后面有条小路,一个一个排好队,排整齐。 小鸡的队伍上下间有什么秘密吗? 幼B:我觉得排得很整齐,真棒。
师:你看,小虫们“上下对齐”地排队,多整齐。一个对应一个,这样排队就叫“一一对应”。
师:数一数,我们知道小白鸡吃得最多。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帮我们一下子看出来谁吃得多。
(幼儿在引导下初步感受到“上下对齐”的意思,对“一一对应”的概念有了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 反思和分析:
语言的魅力一直让我深受感叹,其不同形态的美凝聚起她一股特别的生命力,足以让人赞扬称道。身为一名语言组的教师,在教学语言的风格上有过些许的思考,优美动听、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但对于数活动中的语言设计,我通过这两次观摩活动,结合自身的心得体会,对其有了一些新认识。 一、 乐在趣味
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现状决定了他们喜欢情境性的语言。当语言变得有趣生动时,它能牢牢地扣住孩子们的心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把握教学认知点。在抽象、枯燥的数活动中,这一要点得以了充分体现。在第一研中,教师以常规的语句提问,孩子虽然有所回应,但并没有抓住教师心中预设的要点,情急之下,教师放弃回抛疑问,直接讲述了结果并小结。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兴致并不高,状态也较为被动。
而在第二研中,“小鸡整齐地排排队”的情境吸引了孩子,孩子的亮眼睛关注到了上下间的微妙关联,会了意但难以表达清楚,这时教师承接回应的短句依旧停留在生动的情境之中,直到引出“一一对应”的概念。一来一去之间孩子的注意力始终在小虫身上,教师在生动情境下的提问语言帮助孩子更细致地观察画面,发现“一一对应”的奥秘。
二、贵在简洁
数活动中,教师要始终保持清晰冷静的教学思路,语言上要求简洁明了。在第一研中,教师以一句冗长的句子(每次捉一条,捉完一条再捉一条。看看哪些虫子是这些小鸡喜欢吃的?)向幼儿提出了操作要求。如此费口舌的一句指令语言,小班幼儿能否耐心仔细地听清听完?孩子们能否把握住要求的重点,准确地完成操作?现场告诉我,答案是NO。重复的干扰性语句虽然有所指向,但并不精炼。
的确,语言的精炼彰显了一名教师的教学功力。在第二研中,老教师的一句“每次捉一条虫子,要捉小鸡们喜欢吃的虫子”立刻抓住了孩子们灵敏的耳朵,在操作中我看到了他们有条不紊地捉着小虫,个别幼儿还展现了自己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着实让人惊喜。因此,数学语言的简洁性对小班幼儿的倾听习惯和操作感受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重在科学
诚然,数活动要求严谨、准确的特性不禁让人想到教师措词的科学和到位。当教师需要给予幼儿一个数学概念时,运用科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显得十分重要,而对于相对
词汇平乏、理解水平较低的小班幼儿来说,形象化的概念陈述同样不可忽略。第二研中,教师在为幼儿解释“一一对应”这个概念时,说到了上下对齐,一个对应一个,较为清晰准确的表述给了幼儿一个明确的解释,再加上小鸡排队的形象化的补充,让孩子更感性直观地理解了一一对应。在把握概念或定义时,教师要有准确、精炼的语言叙述,不失科学性的界定,以免幼儿产生误解或困惑。当然,面对小班幼儿,正如第一条所说的,趣味性的辅助会使幼儿更容易地理解数学概念。
总之,关于数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艺术,我们不妨让它变得趣味一些、简洁一些、科学一些,做到投其所好,达其所需,让孩子在枯燥抽象的数活动中快乐地遨游,主动探求其中的奥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