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即反映了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有出息,特别是重点中学的孩子家长更是对孩子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可以肯定你是合格的,但是否是优秀成功的家长,那就难说了,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家长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但现在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小学很听话,可上了中学后却大不一样了,有时甚至敢同父母顶嘴或干脆不搭理父母了,这让父母很是伤神,对孩子的教育手段也不知如何选择。今天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与各位家长一起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现在的家长难当啊,“望子成龙”的心理每个家长都有,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吗,肯定没有!但是怎么爱?有的家长很迷茫。关心多了,他说爱太沉重,压得他抬不起头。太少了,他说他很孤独,没有温暖的感觉。到底要怎么样?我觉得还是要从了解的心理出发。
初中生年龄约12~15岁,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期,但同时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系列变化。下面我们着重讲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特点。
一、独立性增强
孩子最终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那是他到了真正独立的时候。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十几、二十年的事。孩子的独立性的发展有三个明显时期:第一个在1岁左右,孩子学会走路以后,他有了一定的活动自由,从一定程度上减
少了对父母的依赖;第二个独立性的表现在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后,语言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有了自己的交往空间,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小的社会空间,独立性也更强了,但这两个时期的独立性表现很容易被父母忽略,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立性主要是行动上的表现,父母觉得自己能完全能把握孩子。而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1、成人感的体现
随着生理发育逐渐趋向成熟,孩子在心理上也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不喜欢大人重复的唠叨,同时喜欢模仿大人。男生模仿父亲的行为,女生模仿母亲,当然其中的模仿行为也包括消极的,如吸烟喝酒,化妆;还有的想要享受成人的权利,如谈恋爱。模仿家长的思维(一个挑剔老师的家长,现在你不引导孩子尊重老师,将来他也不懂得尊重家长)。这时的孩子不喜欢家长把自己当小孩一样训斥,特别不喜欢不平等的交流。“小孩子知道什么”“走开,这是大人的事”,这是他们不愿听的。其次不喜欢大人的唠叨。
2、反抗性的体现
反抗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显的,直接和父母顶嘴冲撞,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一概不接受;另一种是内隐的反抗,表面上虽不反抗,但内心或行动上却对父母说的置之不理,同样另父母头疼不已。他们的反抗对象首当其冲的是母亲,其次是父亲,也有反抗老师的。上小学时,家庭有如守护自己的城堡,不管在外边遇到一些什么不顺心的事,一回到家就觉得平安。而到了初中,父母就变成了对自己行动乱插意见、横加干涉的人。有的询问本来出自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但孩子却认为这是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束缚自己而不愉快。虽然反抗性在初中学生中都有体现,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在家与父母无
理取闹的,他们的反抗与父母的刺激有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长绝对权威主义的家庭,孩子反抗性较明显。具体说三个方面的原因易导致反抗性增强。
(1)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逆反
由于对生活、理想、社会等抱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两代人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硬要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孩子头上,就势必导致孩子的逆反。如,家长拿自己当年的处境来与孩子来比,当年我……。或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希望孩子照你的期望发展,忽略孩子的个性特点(例如,神童周束英,一个孩子内外向的问题
(2)由人的好奇心引发的逆反
家长有的书或碟,对孩子说“这个你不要看”“小孩子不能看”,不说则已,一说反倒引起孩子的注意并激起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非看个究竟不可的念头。(只要巧妙处理,容易避免)
(3)由偏见引起的逆反
一个人如果被人讨厌,那么他说的话很容易引起别人反感。这种偏见发展到严重的程度,甚至会使人不能作出理智的判断,不管你说的对还是错,可能被一概拒之门外。做父母的会不会令孩子讨厌呢。答案使肯定的。一位学者指出,下列六种类型的父母易使孩子生厌:过于固执、自私自利、头脑封建、对子女干涉过多、对子女不能公平对待,不尊重孩子的意见。举例:不懂就问和问就骂。小学还会哭和初中连哭都不会了。
对策: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的话,反倒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该试着把孩子但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孩子仍需教育,他还是半大人半小孩阶段,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如孩子考得不好时,与其训斥他:“这么简单的题都错了,你怎么这么笨!”不如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这么简单的题,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不会错了”。这样既尊重和保护了孩子的成人感,又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教育效果比较好。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要为孩子的将来奠定基础,是要为孩子将来生存在社会上培养一些重要的素质。有的家长要孩子学这个那个,这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但这只是培养他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将来成为成人后必备的素质。如:责任感、爱心、善良、诚信等。去年三八节,我要学生回去给妈妈洗一次脚。有些做到了学生说“我妈妈急得要死,连连拒绝。说“你去学习,只要你成绩好,妈妈什么都不要你干。你考好了,妈妈给你洗脚都行”。家长本可以进行一次最好的亲情交流,却让孩子觉得很无趣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
走进孩子的世界,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家庭就是成功交流的家庭。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甚至认为孩子多嘴,这是孩子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有多少家长会问“今天心情怎么样?”孩子兴高采烈的和你讲学校的事情,你要么就是冷漠,要么就是拐弯抹角回到学习的主题,例:1、挤公共汽车,家长教育他,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坐这样的车。2、不
能分享学生的喜悦和失败,考得不好,自然是一顿批评,考得好了,家长会很严肃的告诫他,不要骄傲,还有人比你更优秀。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就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地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来替自己训话助威。
家长与孩子谈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偏差:①场合不当 比如在饭桌上训斥,或在人多的时候揭孩子短,数落孩子的不是;要如实地挖掘他的优点。 ②愿望错误 希望孩子全盘接受你的观点,或按照你的要求发展自己,其实孩子和你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不一致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无条件认同你,显然会加剧亲子矛盾;例:一家人在逛街,爸爸买了近千元的衣服,之后爸爸对她说:“孩子,你以后要努力学习,挣大钱!”妈妈问:“你以后由没有挣大钱的愿望?”她说:“随便吧”。妈妈就说:“你真没志气,你应该说,有,爸爸你看我的吧,我一定挣大钱给你!”心理课上,讨论“幸福”,一个男生说要拖儿带女,走在秋日的夕阳下,我认同了他。③态度错误 要么和孩子不说,一说就是责骂、训斥、讽刺的口气;一个出走的孩子的说,“我再也受不了我妈,她用刀架在脖子上逼我”④内容错误 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忽略孩子的优点,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一无是处,很有失败感;想想一个人每天就挑自己的刺,谁爱听啊。⑤方式错误 单方面说教,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其实这也是家长不自信的表现。孩子正处在发展中,他们的成长具有起伏性,反复性,有的家长太急于求成,与孩子谈话失去耐心,谈上几句就不欢而散。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 包括自己的身高、胖瘦都开始在意了,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2、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会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3、自尊心强 孩子和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已责骂的语气和他说话,他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对策:
1、了解孩子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在外表,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去了解孩子,必须要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这种敏感是来自于对子女的强烈关心和教育责任心。听说母亲一听到自己婴儿的啼哭声,即使在酣梦中也会立刻惊醒,这就是对婴儿的关心,家长的这中敏感是可以在实际锻炼中提高的。不妨从捕捉孩子的变化线索入手。①语言 孩子说话声音忽然变轻,或声调不如平时自然,或故意把某些词说得让你听不清楚,或讲话语无伦次,说明他是否隐瞒了什么或因为撒谎而心虚;② 表情 主要是眼睛,说话时不敢看你,或避开你的眼睛,表情一反常态,或紧张或焦虑不安,③ 行为 行为古怪,躲躲藏藏,做事心神不宁,一看到家长就想停止他正在做的事,④ 梦 孩子告诉你他的梦的内容,比如做恶梦,也许是他有什么很压抑紧张的事所致 ⑤ 绘画 孩子在草稿纸上的信手涂鸦有时也能反映一些信息。家长的敏感不是
疑神疑鬼,我们说的敏感时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但后者则是主观上先设定一个框框,然后拿框框去取舍事实,可以说是爱有余而责任心不足。对策:家长要心平气和,坦然告诉孩子,家长是最爱你的,不管发生了什么,爸妈都会和你站在一起,与你一起度过难关。
网络成瘾问题:
知心姐姐卢勤作过一定调查,认为三种孩子最容易上网成瘾:
第一种是学习失败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有很强的挫折感,而网络游戏却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哪怕是虚拟的成功。
第二种是成绩曾经很好的孩子,在应试教育的体系里,因为有时无法保持原有的名次或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对学习的目标失去方向,开始在网络里找寄托。
第三种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朋友,这种反差让孩子躲进了网络世界里。
2、尊重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肯定、欣赏孩子。不要要求完美。例:一个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孩子说,“你又怎么样,人家家长比你优秀多了”。打骂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孩子行为出格时,家长难免打骂一下。“打是亲骂是爱”,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家教方式之一。偶尔为之,只要不过分,也具有一定威慑力,可暂时立杆见影,但用多了,孩子久经考验了,也就不当回事了。其实家长在打骂孩子时,无非事想让孩子产生畏惧,羞耻感。如:畏惧,打,触痛的事皮肉,它引起生理痛苦,孩子打多了,她就把做错事和受皮肉之苦联系起来,但错在
哪里他并不知道。为了逃避打,就瞒着大人干,或撒谎。至于骂,生理上不失毫毛,他引起的恐惧就是自尊心受伤害。骂多了,自尊心就失落,要么就“油”、自卑,破罐子破砸。所以打骂不能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了,偶尔这样,也要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体会父母的爱。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于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又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等。他们时而处在情绪的颠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他们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家长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也会表现出好感。我们与异性的交往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恋爱期。中学生正经历的是第二阶段,很多家长为此紧张不已。例:家长的评语“孩子长大了”。
宵雁的例子:高三遇到情感困惑,成绩下滑,妈妈要求她一个星期要平静下来。
对策:
对异性有了朦胧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但他们不会一辈子朦胧,青少年的朦胧意识一般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种由朦胧趋向升华,也就是在良好的教育下,随着知识的增长,理智的发展,生活面和社交的扩大,他们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青春的意识,将它化为对个人完善的追求,另外一种是由朦胧误入迷途,多半是由于受到不良教育的影响,或是受成人严厉的压制和打击的结果。家长首先对类似的事情不要惊恐万分,也不要粗暴压制。
注意观察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尽量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充实一些,让他们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去欣赏一些描写健康爱情的高雅文艺影视作品,使他们的青春意识逐步升华为高尚的理想和人生观。
其实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他们心地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家长只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凭着您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心,去帮助孩子,教育孩子,您的孩子一定会出类拔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