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理论【认知语法的意象理论与翻译】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翻译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翻译只局限于字面的对应,研究句子的真值条件及客观意义。但我们应看到语义不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充分考虑到人的主观心理,从人们表情达意的实际出发,使翻译在客观和主观方面都符合原文。意象理论把非语言因素,如人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一同成为语言描写的对象,注重研究句子的主观意义,对原文能够作出更加适当的解释,从而填补了传统翻译中的缺陷。
二、认知语法理论概要
认知语法是由莱可夫、兰盖克和约翰逊等语言学家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语法理论,最初称为“空间语法”。他们的基本观点是:语法不是任意性的,自主的形式系统,而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他们摒弃了以往的“客观主义”关于意义是符号表达式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抽象关系的思想,代之以“经验主义”的语言观,认为客观世界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语言是按特定社会的文化规约建构起来的概念内容,才能对语言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做出重要的概括和自然的说明。(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2005)
认知语法的对象,是语言系统的“心理表征”体系。心理表征语法由不断演化的认知习惯构成,牵连着更为广泛的认知问题(Langacker,1987)。也就是说,说话人可凭借他们的分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些象征单位加以利用,以构成和评价其新的表达方式。认知语法认为语义存在于人的心智经验和人的概念化过程中。语义结构也就是概念结构,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概念内容,也取决于这些概念内容是通过什么方式被观察、感知和理解的。认知语法描写语义结构的时候,不用“语义特征”,也不用“义素”,而是采用“认知域”。所谓认知域也就是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所涉及的概念领域。
语义结构可以借助“意象”来描写。因此,语义描写必须涉及到意象。意象构成了语义结构的基础,它是形成一个概念或概念结构的具体方式。
三、使用意象理论分析翻译
兰盖克的认知语法使用识解这一认知方式对语义进行描写,认为同一情景之所以有不同的意象,取决于详细程度、背景、辖域、突显和视角五个方面。
(1)详细程度(levels of specification):描写某一客体时的精确和详细程度。
(2)背景的假设和期待(background assumptions and expectations):指的是与不同的背景和期待有关的描写。
(3)述义的比例和辖域(scale and scope of predication):比例指的是许多述义都蕴含着某个值的允许的参数都是有个度的。辖域指的是述义的基体,即在相关认知域中的覆盖区。
(4)从属结构相对突显(relative salience of substructures):突显述义内的焦点。
(5)视角(perspective):涉及视点(vantage point)和方向(orientation)以及“主观”(subjective)和客观(objective)等概念(王寅,2006)。
(一)从意象的详细程度看翻译问题
意象的详细程度指描写某客体时的精确和详细程度。对于同一事物,可有多种表达形式,选择何种表达,体现了作者意图,翻译时译者要根据原文语义含量,选择不同程度概
括性或具体性的词语。另外,详细程度还反映在复杂程度各异的语言表达式中。例如:
a.That mountain is tall.
b.That Mount Everest is over 8000 meters tall.
c.That Mount Everest is 8844.43 meters tall.
在例中,说话人究竟使用哪个句子去表达同一场景的一个方面取决于说话人运用英语的语用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他旨在表达的特殊语义。不言而喻,c描写的最详细,它可能是电视频道或者教授授课时的所选;a最具概括性,可能是登山初见珠穆朗玛时的感叹之语。同样在翻译上述句子时,我们要考虑原文作者对场景描述的详细程度,选择符合原文的不同程度概括性或具体性的句子,以再现原文意象,使译文在主观意义上也与原文一致。
(二)从意象的视点看翻译问题
视角是说话者从不同的方位来观察实体或从不同关系位置来描述某一复杂场景。视点是说话人观察某一场景时的不同参照点。方位是说话者在述义时预设所描写场景的特殊方位。除了上述的实际客观观察角度外,还有主观心理视角。所谓主观心理视角是指说话者在观察某一实物或场景时,会受到自身价值观、情感及态度等因素影响而形成内心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主观视角。这些主观视角会反映在不同句子的表达中。视角对语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同一场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就会不同,形成的意象意义就会不同,从而语言表达式就会有差异(Croft, William and D. Alan Cruse,2004)。这对翻译有很大启示,译者根据原文作者所选择的视角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更加准确的再现原文意象,例如:
a.The hill falls gently to the bank of the river.
b.The hill rises gently from the bank of the river.
c.The balloon rose swiftly.
a和b的语义内容是相同的,但是它们体现了不同的意象,两句的对立在于方向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为了把两个句子意象意义的差异体现出来,a可译为“山峰俯视着江面”,b则译为“江面仰望着山峰”。另外,尽管a、b和c都涉及“运动”,它们之间也有差别,a和b是说话人心目中的主观运动,c则是实际的物理运动,属于客观运动,翻译时,这种主客观视角的差别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可把它译为“气球腾空而起”。
(三)从意象的背景假设和期待与述义反比例和辖域看翻译问题
意象的背景假设和期待指的是与不同的背景和期待有关的描写。意象述义的比例指所要描述的意象有一个度。述义的辖域则是指述义的基体。假设与期待意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主观意义之一,对于语义内容相同的两个句子,由于说话人的假设与期待的不同,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研究假设与期待这种主观意义,是研究说话人的真正交际意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关注原文作者的假设与期待,对于实现等值翻译具有重要意义,如:
a.What he said was half-genuine.
b. What he said was half-sham.
虽然 a、 b两个句子表达的客观意义相同,但如果我们把作者的假设与期待考虑进去,就会发现两个句子传达了完全不同的主观意义。a的假设和期待是,说话人认为“虽然他
说的并不完全真实,但有一半是真实的”,说话人强调的是真实部分,暗示一种肯定心理。b的假设和期待是 “他说的话竟然一半是假的”,强调的是虚假部分,显示一种否定和失望心理。弄清这两个句子主观意义上的差别,翻译起来才会更加真实的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且在翻译的尺度上的把握也尤其重要,防止偏颇的产生。
(四)从意象的突显看翻译问题
突显主要指在观察实体或场景时最能成为注意焦点的部分。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某一物体时,这一物体成为突出部分是注意的焦点,是图形,而周围的环境则成为背景,一般来说,图形有固定的形状,有较为清晰的轮廓线和特色的内在和谐结构,而背景则一般无固定的形状,边缘模糊,缺乏内部的结构。因此图形比背景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较之静态的事物,动态的事物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成为图形。
意象的突显就是突出述义内的焦点。突显原则的基础是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突显的部分,就会成为语篇的焦点,不被突显的部分则补充说明突显的部分。在翻译时,弄清原文意象的突显方面对翻译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把“给这个婴儿穿上上衣很容易”这句话翻译成英语时,根据突显的不同侧面,会有不同的翻译。如果原作者是从母亲的视角出发,突显婴儿听话,穿衣时不乱动,翻译为“This baby is easy to get into this coat”比较合适,但如果是从售货员推销上衣的角度出发,突显上衣宽松,适合婴儿穿,则翻译成“This coat is easy to get the baby into” 比较合适。有时要参照语境才能确定原文意象的突显侧面。
另外,突显的情景涉及到语义的明显和隐含,有时两个词语的语义组合成分可能是一样的,而它们的组合途径是不同的,在翻译中需要侧重的方面也不一样。例如:
a. The glass has been broken by the naughty boy.
b. The naughty boy has broken the glass.
在把上面的句子翻译成汉语时,许多人认为两个句子没有差别,都可以译为“淘气的小男孩把玻璃杯打碎了”。但若根据认知语法的观点这两句话由于突显的侧面不同,形成的意象意义也不同,因此在翻译时,这种语义的明显与隐含要区别对待,要分别译为:a.玻璃杯被那个淘气的小男孩打碎了。b.淘气的小男孩把玻璃杯打碎了。
四、结语
语言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翻译时应该加入动态的心智与语言之间的互动分析以及认知世界的作用分析。使用认知语法可以把非语言因素,如人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对翻译作出适当的解释,可以弥补传统翻译的不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