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年外一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3年外一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20-03-19 来源:爱问旅游网
 柘城县中医院

外一科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013)

柘城县中医院外一科

肠痈(阑尾炎)诊疗方案 ................................................................................... 2 一、诊断 ......................................................................................................... 2 二、中医治疗 ................................................................................................. 3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 5 四、疗效评估: ............................................................................................. 5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 6 一、诊断 ......................................................................................................... 6 二、治疗方案 ................................................................................................. 7 三、护理常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疗效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诊疗方案 ............................................................... 9 一、诊断 ......................................................................................................... 9 二、治疗方案 ............................................................................................... 10 三、疗效评估 ............................................................................................... 11 胁痛(胆囊结石)诊疗方案 ............................................................................. 14 一、诊断 ....................................................................................................... 14 二、中医治疗 ............................................................................................... 15 三、难点分析 ............................................................................................... 16 四、疗效评估 ............................................................................................... 16

1

肠痈(阑尾炎)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肠痈。 西医诊断:阑尾炎。 二、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 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症候分型:

1、瘀滞内结型(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内蕴型(酿脓期: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毒炽盛型(溃脓期: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伴腹膜炎)

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痛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2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施治 1、瘀滞内结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清热解毒。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5g 川楝子10g 大黄(后下)15g 牡丹皮10g 延胡索10g 桃仁10g 木香6g 石膏(先煎)30g 红藤10g 甘草6g 腹痛较重者加丹参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脘腹胀满者,加枳壳、厚朴理气消胀。

2、湿热内蕴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佐以行气活血。 方药:阑尾清化汤加减。

金银花30g 蒲公英30g 牡丹皮10g 大黄(后下)10g 赤芍12g 川楝子10g 桃仁10g 甘草6g 薏苡仁10g 石膏(先煎)30g

热毒症状重者加黄连、黄芩,恶心呕吐者加佩兰。 3、热毒炽盛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大或弦数。

治法: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佐以行气凉血。 方药:阑尾清解汤加减。

金银花30g 蒲公英30g 冬瓜仁 30g 牡丹皮10g 大黄(后下)10g 川楝子10g 木香6g 甘草6g

若热毒伤阴,症见心烦口渴者,加生地、玄参、天花粉清热养阴,热毒伤阴损阳,见四肢发冷,腹痛绵绵,加熟附片、干姜温阳散寒。

(二)、外治法:

(1)如意金黄膏加芒硝20g,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每日3-4次。 (2)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土

3

茯苓各100g,大黄、芒硝、丹皮、赤芍、浙贝母、桔梗、川楝子、延胡 索、穿山甲、皂角刺各50g。将上药烘干,磨成粉末备用。用时取适量药粉,用食醋调成糊状,外敷于右下腹部,厚约1cm,范围超过肿块边界,日2次,每次3h左右。外敷肠痈膏后可配合局部热敷或使用烤灯、神灯,促进药物吸收。

(三)手术治疗:

一旦确诊,应早期实施阑尾切除术,如化脓或坏疽穿孔后再手术,则手术操作难度加大,并且并发症增加。

术后中药具体辨证施治如下: (1)瘀滞内结证

治法:宽肠理气,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后下)10g 厚朴10g 木香6g 川芎15g, 红藤 10g 败酱草15g 冬瓜仁15g 甘草 6g 用法:水煎日一剂分两次服; (2)湿热内蕴证

治法:宽肠理气,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后下)6g 枳实6g 厚朴6g 丹皮10g 当归 10g 丹参10g 木香6g 白术10g 茯苓10g 莱菔子10g (包煎) 败酱草15g

(3)热毒炽盛证

治法:宽肠理气,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后下)10g 枳实6g 厚朴10g 丹皮10g 当归 10g 丹参9g 木香6g 蒲公英20g 莱菔子(包煎)10g 败酱草20g

2、中成药:视具体情况选择运用(如四磨汤:顺气降逆,消积止痛;麻仁润肠丸:润肠通便)。

4中医调护: (1)汤剂宜温服 (2)呕吐频繁时忌服 (3)忌食生冷饮食

(4)恢复期进食高蛋白饮食,不宜肥甘厚味

4

四、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难点分析: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

应对措施:加强中药辨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对病情较重患者急诊手术后再使用宽肠理气汤等加减,连用时间因人而异。 五、疗效评估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治愈:症状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2、好转:腹痛减轻,无明显腹胀,日常生活不受影像。

3、未愈:经过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腹痛存在,甚至切口未愈,腹腔

粘连,影响日常生活。

5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狐疝。 西医病名: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 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 2.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 ,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6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 1.气虚下陷证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 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

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

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 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橘核丸

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 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 桂心、木香

(三)手术治疗:

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1.检查:ECG;胸透;血常规,血型;尿液分析;血凝常规;乙肝系列;肝肾功电解质。

2.手术:

(1)手术指征:能耐受手术的腹外疝患者 (2)麻醉方式:全麻或硬膜外 (3)手术方式:a.1-12岁:疝囊高位结扎术。 b.>12岁:疝修补术。 传统手术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口材料)

(4)术后:卧床4-5天,3天换药,7天拆线3.药物:(1)术前:阿托品,鲁米那钠( 2)术后:抗生素(3-5天),止血药(3天)。

7

四、难点分析

疝气治疗的重点是及时发现和处理嵌顿疝以及绞窄性疝,防止出现疝内容物坏死。手法复位必须轻柔,切忌粗暴,复位后使用疝带并严密观察腹部情况。注意有无腹膜炎和肠梗阻的表现。积极准确的辩证分型,尽早给予中药治疗。如出现异常情况,可进行西医疝修补术,术后配合中药以增强疗效。 五、疗效评估

治愈:局部肿物消失,下坠或轻度酸胀感消失。 显效:局部肿块明显缩小,下坠或轻度酸胀感消失。 有效:局部肿块缩小,下坠或轻度酸胀感减轻。 无效:局部肿物无变化,下坠或轻度酸胀感无变化。

8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肠结病。 西医病名:不完全性肠梗阻。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体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声,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

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夭气,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9

3. 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夭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机壅滞证

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2.实热内结证

治法:泄热导泻,通里攻下。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选用生大黄、炒枳实、芒硝、厚朴、黄芩、 延胡索、白芍、甘草等。

中成药:莫家清宁丸等。 3.脉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便。

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选用桃仁、丹参、单归、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延胡索、白芍、炙甘草等。 4.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新加黄龙汤加减。

选用麻子仁15、苦杏仁10、生大黄10、枳实9、厚朴9、太子参15、生地12、麦冬12、当归9、黄芪18、甘草5等。

中成药:麻仁滋脾丸等。

中药胃管注入:禁食患者,可按上述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每剂熬煎150ml,冷却至适宜温度,经胃管内注入,每次50ml,闭管保留2~3小时,3次/天,直至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缓解,肠鸣音恢复,大便畅通。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

10

寒凝者,可加关元、中脘,或灸气海,神阙。 热结者,可加曲池、合谷、支沟。 食积者,可加梁门、内庭。 虫积者,可加阳陵泉、四缝。 气滞者,可加中脘,行间。 脉络瘀阻者,可加血海等 气阴两虚者,加脾俞、肾俞。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穴位垂直进针1.5寸,腹部穴位于腹平面呈45度角斜向下进针1.5~2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1次,留针30分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取泻法或补法。

1.电针:取足三里、天枢穴。腹穴接阴极,下肢穴阳极,施术3min后接中频刺激,留针20~30分钟。可酌情重复施术,1~2次/天,年老体弱者不适宜。

2.耳针:取交感、大肠、小肠穴。耳穴埋针固定,或用王不留行子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三)其他疗法 1.中药灌肠

功效:将中药达到患处,起到缓解腹痛、行气通便的作用。 方药:生大黄、炒枳实、厚朴、桃仁。

用法:一剂煎水200ml,制成灌肠液,以100ml作灌肠,保留30分钟,每日2次。

2.中药外敷

可选用中药单味(如生大黄、芒硝、吴茱萸、生姜、葱白等)或复方(可参考上述中药方剂)研末,调以鸡蛋清或蜂蜜,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患者腹部(中脘)、脐部(神阙穴、天枢)紧贴皮肤,进行热敷,30min/次,每次1~2次,共5天.(实热内者不适用)

3.肛管排气 (四)手术治疗

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适应手术治疗。由于急性肠梗阻病人的全身情况常较严重,所以手术的原则和目的是:在最短手术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方法解除梗阻和恢复肠腔的通畅。具体手术方法要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情况而定。

小肠梗阻:对单纯性小肠梗阻,一般应急取直接解除梗阻的原因,如松解粘连、切除狭窄肠段等,如不可能,则可将梗阻近、远侧肠袢做侧侧

11

吻合手术,以恢复肠腔的通畅。对病人一般情况极差或局部病变不能切除的低位梗阻,可行肠造瘘术,暂时解除梗阻。高位梗阻如作肠造瘘可造成大量液体及电解质丢失,所以不应采用。

对绞窄性小肠梗阻,应争取在肠坏死以前解除梗阻,恢复肠管血液循环。正确判断肠管的生机十分重要,如在解除梗阻原因后有下列表现,则说明肠管己无生机:

(1)肠壁已呈暗黑色或紫黑色;

(2)肠壁已失去张力和蠕动能力,肠管呈麻痹,扩大、对刺激无收缩反应;

(3)相应的肠系膜终末小动脉无搏动。

如有可疑,可用等渗盐水纱布热敷,或用0.5%普鲁卡因溶液作肠系膜根部封闭等。倘若观察10~30分钟,仍无好转,说明肠己坏死,应作肠切除术。急性结肠梗阻:由于回盲瓣的作用,结肠完全性梗阻时多形成闭袢性梗阻,肠腔内压远较小肠梗阻时为高,结肠的血液供应也不如小肠丰富,容易引起肠壁血运障碍,且结肠内细菌多,所以一期肠切除吻合,常不易顺利愈合。因此,对单纯性结肠梗阻,一般采用梗阻近侧(盲肠或横结肠)造瘘,以解除梗阻。如已有肠坏死,则宜切除坏死肠段并将断端外臵作造瘘术,等以后二期手术再解决结肠病变。 术后用药 :

1、抗生素应用:一般预防性应用3-7天。 2、营养支持治疗

3、中药应用:以理气通腑,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为主,配以术前分型加减用药。

方药: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厚朴12g、炒莱菔子15g、枳实12g、桃仁9g、赤芍12g、大黄6g、芒硝粉3g(冲服);病情较重而体质较好者可加白 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病久体虚明显而津液明显不足者可加柏子仁20g、麻仁20g。

用法:术后第二天,由胃管缓慢注入,小量开始(首次量小于50ml),逐渐增加,每两次时间间隔超过6小时。(小肠上段梗阻者,术后注药需谨慎。

四、难点分析

肠结治疗难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因患者治疗初期需限制饮食,与中药口服制剂应用形成矛盾;2、如何加快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肠黏连等并发症发生;3、如何确定手术时机。

12

解决方案:1、采用中药浓煎,少量频次鼻饲,或改用中药灌肠等方法,灵活应用制剂及用法;2、突出中医特色,综合运用针灸,中药外治,及民间特色有效疗法;3、准确判断引起梗阻的原因,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五、疗效评估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版,第3辑)肠梗阻的疗效标准制定: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 显效:腹痛消失,腹胀减轻,恢复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

有效:腹痛腹胀减轻,有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影像有所改善。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腹部X线无改善,甚或加重者。

13

胁痛(胆囊结石)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胁痛。 西医病名:胆囊结石。 二、诊断

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 赵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体征:大多数病人右上腹有压痛和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 辅助检查:胆囊B超可发现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性改变。

中医辨证分型: (1)气滞证:

证候: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或伴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紧。

证候分析:胆石阻滞,肝失条达,阻于胁络,故见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肝气横逆,常易侵犯脾胃,运化失常,故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脉弦为肝郁之象。

(2)湿热证:

证候: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加剧,甚则绞痛难忍,痛引肩背,伴沉重感。高热寒战,口苦咽干,恶心呕吐,或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大便秘结,右上腹压痛,重者肌紧张,拒按,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湿热胆石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不通则痛,故见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绞痛难忍,右上腹压痛拒按,肝气窜络,则痛引肩背;湿热内蕴则高热寒战;口苦咽干为少阳胆经受病之主证;肝木克脾土,脾胃互为表里,则胃失和降,出现恶心呕吐;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巩膜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湿热蕴结于肠胃,气机

14

阻滞,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均为肝胆湿热之征。

(3)脓毒证:

证候:右胁剧痛不已,腹胀而满,拒按,寒战高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身目黄染,甚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病在肝胆,结石阻滞,肝郁气滞,不通则痛,故右胁剧痛,腹胀而满,拒按,湿热夹毒,热毒炽盛。则寒战高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为少阳胆经病主证;热毒迫使胆汁外溢,故身目黄染;热毒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则神昏谵语;湿热郁阻阳气,不能外达,则四肢厥冷;舌红绛为热毒入营血之特征;苔黄燥是热毒伤津之表现;脉滑数为热毒内炽之象。西医诊断标准胆石症与胆囊炎诊断标准: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辩证施治:

1、气滞证: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或伴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紧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 香附10g 枳壳10g 金钱草20g 海金沙(包煎)20g牡丹皮10g 栀子10g 茯苓10g 甘草6g 芍药10g 川芎 10g

2、湿热证: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加剧,甚则绞痛难忍,痛引肩背,伴沉重感。高热寒战,口苦咽干,恶心呕吐,或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大便秘结,右上腹压痛,重者肌紧张,拒按,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治法:清胆利湿,通气通腑。

方药:方药: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

茵陈30g 栀子10g 大黄(后下)10g 柴胡10g 郁金10g 金钱草30g 海金沙(包煎)20g 石韦15g 赤芍10g 牡丹皮10g 竹茹10g 甘草5g

3、脓毒证:右胁剧痛不已,腹胀而满,拒按,寒战高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身目黄染,甚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15

黄连10g 黄柏10g 栀子10g 生地10g 丹皮10g 金银花 30g 连翘10g 木香6g

枳实10g 芒硝(后下)10g 柴胡10g 茵陈30g 金钱草30g 甘草5g

2、中成药:消炎利胆片、胆豆胶囊。

3、中医适宜技术:止痛:针刺胆俞、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穴;退热针刺大椎、曲池穴;气滞:针刺阳陵泉、中脘、太冲、胆俞、合谷、内关穴

(二)特色疗法

对于部分病情反复、较重,结石较大且引起其他脏器巩固的患者,予以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辨证使用中药巩固治疗

1、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陈皮15g 柴胡10g 川芎10g 枳壳 10g 芍药10g, 甘草6g 香附10g 2、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陈皮15g 柴胡10g 川芎10g 枳壳 10g

牡丹皮10g 甘草6g 香附10g 大黄(后下)10g 栀子 15g 3、脓毒症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

黄连 10g 黄柏 10g 黄芩 10g 栀子 12g 四、难点分析

胁痛患者因胆石无法自行排出,且部分患者中药耐受性差,为此术后加强辩证施治,口服中药时间因人而异。且可能诱发胰腺炎,固须在排除其他疾病后辩证用药。 五、疗效评估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按积分法 1.痊愈: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16

2.显效:腹痛消失,食欲欠佳 3.有效:腹痛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痛无明显改善,食欲无明显改善。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