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素梅
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期
内容摘要:英雄是人类永恒的理想,本文通过对西方英雄形象发展流变的梳理,力图探索西方重个体尚超越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西方 英雄形象 流变
英雄是人类永远的向往和光荣,在英雄身上人们常常感到的人类自身旺盛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志。自古及今,英雄主义的梦想从未间断,从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古希腊和希伯来的英雄说起,通过二希文化中英雄主义的探索,说明西方重个体尚超越的文化精神。
一.古希腊文化中英雄形象:征服者——阿喀琉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童年,希腊的神话和艺术反应了“人类美丽的童年”。希腊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它的东西南三面都濒临地中海,土地贫瘠,迫使希腊人到海上谋生:或经商、或做海盗。这种生活形成了希腊人自由奔放、浪漫绮丽的民族性格,他们一般需要通过冒险、武力和狡黠去攫取财富,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也更加开阔。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1.英雄特质。
阿喀琉斯的性格核心是珍视荣誉,尊严至上,这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英雄特质。阿喀琉斯一出生,神喻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地长寿而终,或者战场上光荣死亡。阿喀琉斯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他勇敢作战、建功无数,令特洛伊人闻风丧胆。他把勇敢视为最高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但对于敢冒犯他尊严的阿伽门农他又是决不妥协退让。愤怒使他丧失了理智,他诅咒希腊人不能赢得胜利。当好朋友被敌方杀死,他又变成杀人的魔鬼,无数特洛伊英雄倒在他的利刃之下,连河神和太阳神出来阻止,也难逃他的砍杀。
希腊人赋予英雄丰富的感情,甚至为了个人感情,牺牲了许多集体利益,为了个人尊严,牺牲了英雄形象的完美也在所不惜。但是正像黑格尔所说:“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它的全部丰富性。”一个并非完美的英雄,他的艺术形象却是无与伦比的完美,直到今天依然魅力四射,这说明古希腊人无限丰富的民族性格和富有理性的自信心:他们忠实于自己心灵,能够欣赏英雄的本质特色,宽容英雄个性特征,甚至于性格缺点,而不求全责备。
2.英雄困境与决择:尊严与命运的率性博弈。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希腊人理性地认识到利己是人的本性。阿喀琉斯征战是为了自己,奥德修斯海上漂流、杀死求婚者复仇是为了自己,特洛伊战争的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希腊人认为英雄的本质就是面对自然和社会等各种异己力量的压迫、侵害所产生的一种勇于抗争绝不屈服的生命力。所以当阿喀琉斯面临这样的抉择:维护荣誉尊严就是选择必死命运,选择放弃维护尊严就可以平庸长寿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有一个细节,就是阿喀琉斯的脚踵的象征意义。阿喀琉斯的母亲因为疼爱儿子,倒提孩子双足浸入冥河使得阿喀琉斯刀枪不入,结果疏忽了手抓双足的地方也就是脚后跟没有浸泡,而阿喀琉斯最后恰恰被太阳神射中了脚后跟而死。荷马是否在警示人们:英雄身上也会有致命的缺点,这是否表明希腊人对于自我尊严的深刻忧虑?
二.希伯来文化中英雄形象:拯救者——摩西
1.英雄特质。
忧患意识和坚韧不拔是摩西最显著性格特点。摩西本可以终身过着豪华舒适的王子生活,但是却念念不忘本民族的苦难,耳边经常听到以色列入的哭泣和呼求的声音。他用剑杀死了侮辱以色列人的埃及监工,为此流亡四十年义无反顾。四十年旷野的生活,他学会了忍耐、温柔、同情和怜悯。所以才终于被耶和华所拣选。他机智果敢、英勇神武地与埃及法老做争锋相对的斗争,经历了十大灾难冲破了埃及法老铁甲军的围追堵截,把来势汹汹的敌人淹没于滔滔红海之中。在旷野漂流近四十年中,摩西不畏艰险,始终把神的温暖和鼓励转达给人民,对背叛神的律法的行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肃清,处决了“金牛犊”事件中的叛徒,平定了内部分裂分子可拉等的叛乱,粉碎摩押人、米甸人妄图败坏以色列入的阴谋诡计。
古希腊人喜欢神,因为神体现了人的欲望。以色列人敬神,因为他们敬畏人的神性。但是有一点是他们共同追求的,那就是追求解放自由。后来的基督教文化摒弃了以色列人狭隘的民族意识,把宗教的宗旨扩展为拯救人类脱离苦难的献身精神。
2.英雄困境与抉择:超越自我的艰难跋涉。
作为凡人的摩西其实是软弱的,虽然他一直都关心同胞和民族的前途,可是他并不认为有能力肩负起这个重担。神为磋磨他的意志,让他放牧四十年。耶和华要求摩西回埃及拯救百姓时,他再三推却直到耶和华发怒,他才勉强接受这个艰巨重任。领导色列入经过四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摆脱埃及统治者,完成“出埃及”解放运动。
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当摩西带以色列人跋涉在旷野时,众人饥渴难忍,摩西用手杖击打岩石,结果流出清泉。但是由于摩西在没有得到神的允许而想靠自己的力量出现神迹,结果神就惩罚他不能进入迦南美地。这似乎是告诫人们,无论你是多么伟大的英雄,曾经做出过多么大的贡献,都不能骄傲,否则就会失去神的悦纳,甚至遭到严重惩罚。
三.二希文化融合的英雄形象:征服与拯救者——浮士德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诗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诗好比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深,花就不茂盛。西方的诗深广就因为它有哲学和宗教培养它的根。西方文化不仅得益于古希腊文化,而且也得益于希伯来文化和由此发展而来的基督教文化。
1.英雄特质。
自强不息是浮士德最显著的性格。浮士德长期困守在书斋,虽然博览群书,但他对学者生活感到厌倦到想自杀。对于生命的这种不满足,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他想追求多彩多姿的生活,想追求快乐,或者不如说想追求痛苦,因为没有痛苦的快乐是肤浅的快乐。浮士德内心有着强烈的自我欲求,可能是追求各种名利地位的享受,可能是魔鬼一样的生活。但还有一个是欲望是追求灵魂的崇高,可能是天使一样的美好。于是魔鬼带领他去体验激情奔放的爱情生活,实现政治抱负,追求古典美的海伦。但是这些理想的实现都归于幻灭。
2.英雄困境及其抉择:自我与超越的两难境地。
康德在《从世界公民角度看的普遍历史理念》指出:“……人有一种社会化的倾向,因为在这种状态中他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人,即比发展他的自然才能要多一点审美。但是他又有一
种个体化自身的强烈倾向,因为他同时有要求事物都按照自己的心愿摆布的非社会化不行,于是这在所有方面都发现对抗。……正是这种对抗唤醒他的全部能力,驱使他克服懒惰,使他通过渴望荣誉、权力和财富,区追求地位……从野蛮到文明的第一步就这样开始了。……这种无情的名利争逐,这种渴望占有权力的贪婪欲望,没有他们。人类一切优秀的才能将永远沉睡,得不到发展。”
浮士德是西方近代文化的一个合体,这个合体既融合了希腊强烈个体意识,同时也有基督教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理想的向往。在经历了无数次灵与肉的矛盾冲突、成功与幻灭,浮士德终于放弃了“小我”的欲望的、肉体的、名利的满足,开始转向灵魂的崇高,最后浮士德终于在因拯救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拯救的造福大众的事业中获得幸福。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实现自我并超越自我,向着更高境界,也就是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人。
四.西方英雄主义的融合流变
希腊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民族,他们所推崇的英雄也是充满自我尊严富有人性魅力和阳刚之气的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奥德修斯,表现了海洋民族睿智的英雄主义思想。而希伯来民族,长期处在异族的统治之下,具有非常强烈的不幸意识和罪感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他们超越肉体在灵界寻求一种超越自我的浪漫精神。而启蒙时代的浮士德形象则融合了希腊式的征服和希伯来式的拯救,沿着二希文化的道路,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基本上就在征服(维护尊严)——拯救(超越自我)——征服与拯救这几种模式之间循环演绎。第一种征服式英雄,共同特点崇尚自由、勇敢正直、珍视荣誉、率性真诚。比如古希腊众多英雄人物、拜伦式英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迪亚哥,他们勇于捍卫尊严,虽败犹荣。第二种拯救式英雄,共同特点是身处逆境,肩负使命,执着追求,超越自我。比如《悲惨世界》里冉阿让,托尔斯泰陛下的聂赫留多夫,狄更斯笔下的梅尼特医生。这类英雄都像摩西一样,心底无私,若人似神。第三种征服与拯救融合式英雄,如俄狄浦斯、哈姆雷特、浮士德、约翰克里斯多夫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勇敢坚强、正直无畏、执著追求、超越自我。二希文化的有机融合,完成了既实现自我又超越自我的两种文化的融合,也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重个体尚超越的英雄主义传统。
现代派文学当中则出现了更多的需要被拯救的人,而不是英雄,比如卡夫卡《变形记》里的格列高利,比如《等待戈多》里戈戈与狄狄所代表的人类,而征服者和拯救者即英雄却总是缺席,总是在人们的苦苦等待中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全球文化语境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立足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壤,吸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英雄主义精神。
刘素梅,山西师大临汾学院中文系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