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园本课程
作者:王凤萍 王立福
来源:《中文信息》2017年第06期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124-01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小学要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要指导家长为幼儿做好生活常规、学习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入学准备,宣传提前学习、片面准备的危害。小学要坚持‘零起点’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和小学应双向衔接,相互配合,有效缓解家长“跟不上”的担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等现象。他们往往一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问题就出来了。有的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有的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报告;有的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随便下位、说话、喝水;有的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关心别人;还有一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会一一摆在老师和家长面前。 一、科学设置园本课程
幼儿园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好课程设置。要从环境创设、主题活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家园共育、集体教学等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展开对幼儿学习、能力、习惯、品质等方面的衔接。“4月份阅读节”“5月份节日大联欢”“6月份走近小学”“7月份小学在等我”“8月份我们毕业了”
在环境创设方面,可以围绕“名字的妙用” “奇妙的汉字”“ 各种各样的书”“图书馆”四条线索布置生动有趣的主题墙,让幼儿在环境的氛围下感受汉字的好玩和奇妙。
在主题活动方面,可以安排“4月份阅读节”“5月份节日大联欢”“6月份走近小学”“7月份小学在等我”“8月份我们毕业了”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小学课程在活动中渐渐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在生活活动方面,可以通过让幼儿学习“百家姓”,玩猜名字等游戏,也可以利用餐前和放学前的时间让幼儿上台进行自我介绍名字的来历等活动,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另外还可以开展“图书漂流”“绘本分享”“口述日记”等活动,让阅读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扎根成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家园共育方面,要成立班级故事联盟委员会、建立班级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幼儿在书香的浸染下,爱上阅读,并能够用说说、画画等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另外要适时召开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家长会,邀请小学教师来为家长和孩子定期上课,讲解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以及小学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向家长介绍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在集体教学活动方面,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倾听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都能为幼儿入小学打下坚定的基础。
在区域活动方面,要结合活动主题在阅读区投放“拼音、图片、汉字”一体的识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识简单的字,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二、有效落实课程管理
在课程管理方面要成立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幼小衔接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调整、评价。成立由大班级部主任、班主任组成的课程实施小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的研究、课程内容的拓展,开展参与式教研和集体备课、班级情况交流、观察方法和记录的研究,以便保证幼小衔接课程的全面深入实施。
一是依托大班教研组——以“幼小衔接课程”为载体,以优质“一日活动”的研究为立足点,鼓励教师全程参与课程实践,针对课程内容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是依托教师的特色专长——挖掘教师专长,提升教师研究能力,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保证课程实践中的人才资源。通过各种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意识。
三是建立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库。要建立班级图书馆、园级图书馆等有关书籍资料、各种课件资料库、教玩具资料、大班幼小衔接主题活动资料(各班主题活动档案)、运动器材资料库等。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要求按课程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基础课程。同时,也可以给予教师适度的自主空间,实施“两允许”制度:除户外运动时间外,允许教师根据一日活动中孩子活动的具体情况有效调整活动时间;允许教师根据幼儿在一日活动过程中的兴趣、需要及热点问题有效调整活动内容。 三、严格执行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中的评价体系体现了淡化评价的鉴定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功能,建立教师实践中反思、自主提高的评价方式与相应制度,主要特点是评价的产生和实施采用自我诊断、自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调节、自行评价方式,体现教师的自主地位,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自我监测、自我发展”的机制,使评价工作成为提高和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平台。
评价包含幼儿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三个部分。可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个例记录,建立成长档案五种方法对幼儿进行评价。对教师评价形成自评、互评等评价阶梯,评价教师的课程实施、调整、反思意识;评价教师实施课程的行为,包括环境创设、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一日生活活动等;评价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对课程的适宜性评价主要由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家长一起参与课程评价工作,主要围绕课程的合理性、适宜性、自主性、创新性进行评价;围绕课程的目标进行评价。鼓励教师、教研组在日常反思的基础上,诊断、发现幼儿园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不足,及时反馈整理。同时,也要注重收集来自家长的信息,使课程日益完善,形成课程不断更新的机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