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学案

高一学案

2022-11-02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学习重点】

1、结合词作意象,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融入课文情景,有激情的朗读词作。 【学习难点】

1、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来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2、领悟伟人的博大情怀以及人格魅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三学时 一、【知识链接】 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①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②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③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④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沁园春( ) 百舸( ) 峥嵘() 寥廓(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2、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3、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1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三、【合作探究】

1、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并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首词中作者很讲究炼字,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本词,并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哪些字用得特别生动传神,并说说理由。

3、诵读全词,说一说本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四、【学后反思】

五、【拓展阅读】 1、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①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②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六、【链接高考】 1、成语积累

①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②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③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2、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类题目答题技巧

诗歌中,事物以特定的情意构成固定的关系,于是便生成了意象。理解和分析意象历来就是诗歌鉴赏的重点。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都是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意象?(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3)诗人通过诗中塑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思路解析: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1)回答是什么意象;(2)回答意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回答意象包含的意义(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2、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下阕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3、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合作探究】

1、同学们这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并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1)山、林、江、舸、鹰、鱼。

(2)①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②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③漫江(碧透):江水溢满 清澈之极 ④百舸(争流):千帆争发 充满生机 ⑤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⑥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2、这首词中作者很讲究炼字,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本词,并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哪些字用得特别生动传神,并说说理由。

(明确):①遍、染、透、争、击、翔。

②“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

3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3、诵读全词,说一说本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①写壮景,意象开阔,抒发革命壮志豪情。

②对比突出。“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有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③讲究炼字,语言富有表现力。

《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学习重点】

1、反复品味两首诗的意象之美。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学习难点】把握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学时安排】四课时 一、【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1、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作品介绍

1、《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

4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 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二、【自主学习】 1、知识积累

支撑( )彷徨( )寂寥( )惆怅( ) 颓圮( )彳亍( )青荇( )漫溯( )长篙()满载()河畔( )斑斓( )

2、“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3、《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合作探究

1、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体会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时而放歌,时而沉默,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5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四、【学后反思】

五、【拓展阅读】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

(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

(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六、【链接高考】 常识整合: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3、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4、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应等。 考点突破 一、设问方式梳理

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6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二、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答好表达技巧题需要注意: 1、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见常识整合) 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诗两首》训练案

一、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⑪彷徨( ) ⑫彳亍( ) ⑬凄婉 ( ) ⑭颓圮( ) ⑮青荇( ) ⑯长篙 ( ) ⑰漫溯( ) ⑱笙箫(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譬如(bì) 讹传(é) 穿凿附会(záo) B.悭吝(qiān) 缜密(zhěn) 同仇敌忾(qì) C.拓片(tà) 啮齿(niè) 锲而不舍(qiè) D.羞赧(nǎn) 收讫(yì) 掎角之势(jǐ) 3.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悠长 有尝 寂寥 寥廓 愁怨 B.忧愁 惆怅 泠漠 凄清 迷茫 C.迷惘 河畔 艳影 映射 榆荫 D.浮躁 浮藻 装载 揣摩 幽雅 4.解释下列词语。 ⑪彷徨: ⑫彳亍: ⑬太息: ⑭颓圮: ⑮漫溯: ⑯斑斓:

5.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7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近日,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的中国小孩为自己破坏埃及古文物的做法公开道歉。这说起来也是一件好事。能主动承认错误总比麻木不仁、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破罐子破摔”心态要强得多。倘若以此教训为契机,根治这种“中国式陋习”,并改头换面彻底转型,倒不失为提升国人素质的明智之举。 A.麻木不仁 B.破罐子破摔 C.契机 D.改头换面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镉使人中毒的最通常路径是损坏肾功能,导致人体骨骼生长代谢受阻,从而引发骨骼的各种病变。 B.让知识分子获得更多参政议政的机会和相应利益,这会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思想空间。 C.面对中国文学的传统,谁又会否认先秦文学中的《诗经》、《楚辞》不是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 D.众多明星的加盟成为《建国大业》的卖点,以过亿的票房和近三百万观影人群,荣登本周排行榜榜首。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留守儿童的命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_____ __ __,_______ 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农村孩子“被留守”的个人命运,其实正是农村被甩脱的时代命运。 ①很多时候,“留守”实际就是“被甩脱” ②农村为了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③而是这个时代轰隆隆的列车正在无情地甩下农村 ④不是父母甩下了他们 ⑤又无奈地甩下了他们的孩子

⑥客观地说,“留守”还是比较中性、温婉的说法 A.①④③⑥②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④③⑥⑤②① D.⑥①④③②⑤ 8.文学常识填空

⑪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_____(时代)著名诗人,诗集有《我底记忆》 _____《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作“______”。 ⑫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_____ 。诗集有 ____ 《志摩的诗》 ______ 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等。 四、延伸拓展

9.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棗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同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8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10.阅读戴望舒的《烦忧》,回答后面的问题。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1)诗人抒写了一种典型的东方情趣:东方式的恋情,东方式的情调,追求东方人的含蓄深沉,追求“隐藏与表现”完美融合的诗境。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2)《烦忧》整首诗有两节组成,下一节正好是上一节的回文。这种形式有什么作用? 。

11.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完成后面小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这首赠别诗被誉为徐志摩抒情诗中的“绝唱”。第一句中的“低头”微妙而逼真地写出送别者——女郎的_____和 ______。短短五句,既有____又有 ____ ,更有 _______,真是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充分显示了诗人绘态传神的艺术功力。

(2)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3)用“蜜甜”修饰“忧愁”好不好,为什么?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和同学交流。

9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文中的特殊的文言现象。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八学时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文学常识: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明确重点 3、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二、【自主学习】

10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鲰( ) 卮( ) 樊哙( ) 杯杓( ) 毋内诸侯( )( ) 卻( ) 戟( ) 刀俎( ) 要项伯()不敢倍德也( ) 彘( ) 眦( ) 玉玦()欲王关中( ) 不蚤自来( ) 跽( ) 芷( ) 郦山( ) 与臣有郤( ) (二)通假字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8.令将军与臣有卻。 9.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10.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11.因击沛公于坐 (三)词类活用

指出加粗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含义: 1.沛公军霸上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此其志不在小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9.范增数目项王 10.若入前为寿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3.头发上指 14.刑人如恐不胜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7.拔剑撞而破之

11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18.籍吏民,封府库 19.此亡秦之续耳 (四)特殊句式

根据所提示的特殊句式类型,翻译下列句子: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2、省略句

(1)沛公军( )霸上。 (2)沛公欲王( )关中。 (3)为( )击破沛公军。 (4)具告( )以事。

(5)(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6)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 )不内。 (8)还军( )霸上。

(9)项王受璧,置( )于坐上。 (10)竖子不足与( )谋。 (11)欲呼张良与( )俱去 (12)加彘肩( )上 3被动句

(1)若属皆且为所虏 (2)吾属今为之虏矣 4、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5、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古今含义:

12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

3. 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 今义: 4. 而听细说。 古义: 今义:

5.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 今义:

(六)固定句式:解释下列固定用法的含义 奈何: 孰与: 所以: 为……所:

无以(无……以……): 何……为: 三、【合作探究】

1、“鸿门宴”是在什么情况下谁为谁设的宴会?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概括主要人物性格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首领) (谋臣) (叛徒) (将士) 项羽集团 刘邦集团 (1).项羽:

13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2).刘邦:

四、【学后反思】

五、【拓展阅读】 1.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2.古代的礼节: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六、【链接高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在古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 1.“者也表判断” (1)…者…也

(2)主语后用“者”表停顿,只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者…” (3)在谓语后用“也”表判断。 “…,…也” (4)无判断词句式。 “…,…” 2.动词“为”表判断,主语后

3.副词“乃,即,则,皆,必”表肯定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4.用“是”作判断动词

(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谓+于

14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2.在动词前用“见”表被动(于) 见+谓+于 3.在动词前用“受”表被动 受+谓+于

4.在动词前加介词“为” 为+动词 (…为所…)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加“所” 为+动+所 6.用介词“被”引出

(三)省略句:句中省略某一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四)宾语前置:把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前,宾语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毋,否”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加重语气(提宾标志) 2.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于,以,为,与,从,自,向 (1)疑问代词作宾语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强调它,放于介词前 “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 (五)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 “者”相当于结构助词 2.中心词+之+定语+者 3.中心词+而+定语+者 4.中心词+之+定语 (六)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于谓语动词后作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放于谓语动词前做状语,因而翻译时看做状语,或称其为状语后置 2.“以……”

(1)放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2)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鸿门宴》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二)通假字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距①关,毋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15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0.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1.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三)词类活用

指出加粗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含义: 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6.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四)特殊句式

根据所提示的特殊句式类型,翻译下列句子: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3)此亡秦之续耳 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 2、省略句:

16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1)沛公军(于)霸上。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 (3)为(吾)击破沛公军。 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4)具告(之)以事。 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 (8)还军(于)霸上。 退军驻扎在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 (10)竖子不足与(之)谋。 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 (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 (12)加彘肩(于其)上 把猪腿放在盾牌上 3被动句:

(1)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2)吾属今为之虏矣 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4、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 (2)不然,籍何以至此 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3)客何为者 客人是干什么的

(4)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 (5)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

(6)今日之事何如? 今天的事情怎样 (7)何辞为? 告辞什么呢 5、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 (2)沛公欲王于关中 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 (3)具告之以事 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 (4)良曰:“长于臣” 张良说:“他比我大 (5)得复见将军于此 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 (五)古今异义

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古今含义: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 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

17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4.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合作探究】

1、“鸿门宴”是在什么情况下谁为谁设的宴会?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是在实力悬殊、剑拔弩张的情况下,项羽为刘邦设的宴席,目的是杀刘邦,但结果没有成功。 2、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首领) (谋臣) (叛徒) (将士)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A.项羽性格特点: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他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B.刘邦性格特点: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他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3、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A、善于把人物放到尖锐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内心和性格; B、善于运用对比; C、语言精炼,生动形象。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8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1.初步了解《战国策》;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

4.理解和认识荆轲足智多谋而又刚毅勇敢的性格及同情弱者、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全文。概括故事情节。 2.荆轲的思想性格。 3.文言词句。 【学习难点】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八学时 一、【知识链接】 1、文学小常识自主预习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集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部史料汇编。西汉刘向整理编辑而成书。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战国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语言运用上也相当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了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国已于公元前230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自主学习】(结合注解翻译,小组讨论,总结文言现象) 1、给下列加线的词语注音

谒之 戮没 揕其胸 拊心 淬之 忤视 濡缕 变徵之声 瞋目 厚遗卒起不意被八创 2、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日以尽矣 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

19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4、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今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 今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 今义: 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 今义: 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 今义: 诸郎中执兵 古义: 今义: 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 今义: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 今义: 5、词类活用现象: 函封之 皆白衣冠以送之 使使以闻大王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其人居远: 乃欲以生劫之: 箕踞以骂曰

6、文言句式:判断特殊句式的类型,找出其标志或调整其语序。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常痛于骨髓 燕王拜送于庭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7、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然则将军之仇报 5)以故荆轲逐秦王 三、【合作探究】

1、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20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四、【学后反思】

五、【拓展延伸】

◆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古今异义: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a.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b.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c.词义的转移。例如“走”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d.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词类活用: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六、【链接高考】

1、不刊之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2、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灾难。 3、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 4、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

5、罪不容诛:指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行。形容罪大恶极。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21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5.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6.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7.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4.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5.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6.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7.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三、词类活用现象:

1.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2.皆白衣冠以送之 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3.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 使动用法 使……听到 4.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5.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6.其人居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 7.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8.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四、文言句式:判断特殊句式的类型,找出其标志或调整其语序。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判断句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判断句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5.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 6.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 7.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9.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定语后置 五、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4.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22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5.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合作探究】

1、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物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望也哉”。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回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训练案

【夯实基础·一词多义】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贰 (1)贰则疑惑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1)蜀之鄙有二僧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越国以鄙远 3.许 (1)许之 (2)许君焦、瑕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微 (1)人微言轻 (2)味苦而微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敝

(1)使史更敝衣草屦 (2)敝人

(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23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4)因人之力而敝之 6.说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秦伯说,与郑人盟 7.辞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停数日,辞去 (3)辞甚畅达

【能力提升·课内自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传”是我国对典籍的传统注释形式之一。

B. 《左传》主要记载了从西周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有价值的文献。 C.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D.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雄辩的口才说服秦国放弃攻郑,并且与郑国订立盟约的史实。 3.选出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 )

A.①无能为也已 ②且贰于楚也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①共其乏困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何厌之有

C.①秦伯说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共其乏困 共:供给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6.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吴广以为然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7.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4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A.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B.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C.国危矣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故忠臣尽忠于公 8.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晋军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因人之力而敝之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既东封郑

10.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11.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若按用法把“之”分类,哪一项正确(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⑥⑦/③⑤/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吾祖死于是 B.以其无礼于晋 扶苏以数谏故 C.许之 高可二黍许 D.吾其还也 吾视其辙乱

13.选出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之往来 C.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D.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14.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15.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组( ) 例:是寡人之过也

A.臣之壮也 B.虢,虞之表也 C.且贰于楚也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思维拓展·课外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经,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扑彘而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25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1.选出加点词的词性分类最恰当的一项()

A ① ⑥ / ② / ③ ④ ⑤ ⑦ B ① / ② / ③ ④ ⑤ ⑥ ⑦ C ① ② / ③ ④ ⑥ ⑦ / ⑤ D ① ② ⑤ ⑥ / ③ ④ ⑦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句中两个“子”的正确解释是() A 夫子 / 你 B 妻子 / 儿子 C 曾子 / 妻子 D 你 / 孩子 3.选出对“妻适市来”中“适”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A 买(东西) B 刚才 C 合适 D 往,去 4.“特与婴儿戏耳。” 的正确译句是()

A 特地跟婴儿一起玩耍罢了。 B 特地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C 只是和小孩子做游戏罢了。 D 只不过跟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5.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 )

A 说明曾子对孩子非常疼爱。 B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非常严肃,要讲究上下尊卑。 C 说明曾子教子注重身教。 D 曾字希望妻子要严格教育子女。 《烛之武退秦师》训练案答案

【夯实基础·一词多义】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贰 (1)不专一 (2)从属二主

2.鄙 (1)边邑,边疆,边远的地方 (2)庸俗,浅陋,琐屑,低劣(3)意动,把……当做边邑 3.许 (1) 答应 (2)许诺 (3)表示大约的数量

4.微 (1)卑贱,地位低下 (2) 稍微,略微 (3) 若非,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5.敝 (1)破旧,破烂 (2)谦辞 (3)疲惫,疲困 (4) 损害,伤害 6.说 (1)陈述,叙述,解说 (2) 一种文体,此指这篇文章 (3) 同“悦” 7.辞 (1) 推辞 (2) 告辞,告别 (3) 言辞,词句 【能力提升·课内自测】

1.C 2.B 3.B 4.C 5.D 6.D 7.C 8.D 9.A 10.B 11.B 12.B 13.D 14.B 15.B 【思维拓展·课外练习】 1.A 2.D 3.D 4.D 5.C

【阅读提示】本文以事喻理,说明教育人要言必信,诚实守信,行必果。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②彘(zhì):猪。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④特:不过,只是。⑤戏:开玩笑。⑥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⑦待:依赖。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⑨而:则,就。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⑾烹(pēng):煮。⑿反:通“返”,返回。⒀知:通“智”,思考,判断。 【译文】曾子(孔子的弟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他后面哭。孩子的母亲说:“你回去,回头回家时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往集市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阻止说:“只不过跟小孩子说着玩罢了。”曾子说:“小孩子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很单纯,是依靠父母来学习的,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育孩子欺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杀了猪煮肉(给孩子吃)。 [通假字]

女通汝,你;如\"女还\".

26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反通返,返回;如\"顾反为女杀彘\". [古今异义]

适 今常用义:适合.文中古义:往,到;如\"妻适市来\"。 特 今常用义:特别,特殊.文中古义:只是;如\"特与婴儿戏耳\"。

学者 今常用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古义:学习的人;如\"待父母而学者也\"。 成教 今常用义:\"成人教育\"的简称.文中古义:完成教导,教好;如\"非所以成教也\"。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②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③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④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学会直面人生 ⑤掌握课后要求背诵部分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 【学习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 【学习设想】

本学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合作探究案和巩固案合作探究案实施前首先分组检查预习案,然后合作感知文本、品情悟境,再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巩固

本课安排3课时

【学习方法】 阅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案) 一、知识展示:

1、展示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四个知识模块第一模块:字词音义形的识记辨析和词语(成语)的运用;第二模块:语言的运用(病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第三模块:诗歌鉴赏和文言翻译;第四模块:新闻阅读、文化经典、小说阅读

2、展示要求:课外选好材料,小组合作写出展示答案,当堂讲解,其他同学做好笔记 二、自主学习:

27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1、走近作者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1881-1936),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此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曾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撰写了一副挽联: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2.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3月18日,60多个团体、80余所学校约计5000余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段政府立即驳复八国通牒,段祺瑞担心局势失控,命令执政府内的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也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 ,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

3. 刘和珍 出生于贫民, 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她与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后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3月18日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

28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4、课文初读,掌握下列字词 ①给画线字注音

追悼(dào ) 徘徊(pái huái) 洋溢( yì ) 菲薄(fěi ) 淋漓(lín ) 洗涤(dí ) 踌躇 (choú chú ) 诧异( chà ) 桀骜( jiã ào ) 喋血( diã ) 尸骸(hái ) 虐杀( nǜe ) 辗转(zhǎn ) 积攒(zǎn ) 攒射(cuán) 屠戮(lǜ ) 创伤(chuāng) 羽翼(yì ) 绯红( fēi ) ②字形

Liáo(寥)落 姓liào(廖) 编jí(辑) 通jī(缉) 和ǎi(蔼) 暮ǒi( 霭 ) 浸 zì(渍 ) yǔn(殒 )身不恤 yǔn(陨)落

àn( 黯 )然神伤 â( 噩 )耗 fěi(菲)薄 fēi(绯)红 ③词义

寥落:稀少;冷落,冷清 喋血:血流出来的样子

踌躇:犹豫;停留,徘徊不前;得意的样子 黯然:阴暗的样子;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驯顺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屠戮:屠杀 赁屋:租借房屋

深味:深深地体会欣然:高兴的样子 洋溢:充满而流出 诧异:惊讶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广有羽翼:翅膀,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多含贬义)

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殒身不恤: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考虑殒身,死亡恤,考虑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三、四、五节详述刘和珍的斗争事迹与牺牲经过 ⑪ 回忆往事,刻画性格 ⑫ 惊闻噩耗,唤起民众⑬ 追述经过,激浊扬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2、第一、二小节主要是写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节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⑪ 悼念烈士,抨击敌人 ⑫ 歌颂猛士,批判庸人交代写作缘由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9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总结历史经验,探究此事件对将来的意义 ⑪ 评论请愿,缅怀先烈

⑫ 颂扬逝者,激励后人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4、文章的结构脉络是靠什么来组织的?

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沉痛悼念和高度赞扬之情,对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无情鞭挞和愤怒控诉之情,对革命后继者有力鼓舞和热情激励之情悲——愤——激励

4、你能归纳本文主旨吗?

纪念刘和珍君,赞颂烈士们的崇高精神,控诉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卑劣行径,严肃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热情号召人们继续“奋然而前行”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案) 一、知识展示:(同前)

二、熟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课选作) 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

明确:开头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剌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手无寸铁的堂堂大学的女大学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棋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一个时间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鲁迅先生写文章记念刘和珍,那么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呢? 明确: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毅然)

“风潮”领袖 -→敢于反抗

事迹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黯然) 欣然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刘和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3、文章单单的只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对于刘和珍等人遇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

明确:明确:不是,是纪念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热血青年,如: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等真的猛士文章对烈士怀有敬仰之情,对流血牺牲表示了自己十分的悲痛,作者在文中予以热情的歌颂和鼓励刘和珍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30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4、本文除了写刘和珍之外,还写了哪些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 “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

“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写了一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如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等,他们污蔑烈士,对此类人作者予以了抨击和揭露

还写了一些麻木的民众,如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等,他们对烈土的牺牲比较淡漠,易于忘却,对于这些人作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5、探究请愿喋血的意义,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 明确:不赞成,应改变斗争方式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6、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 明确:a、高度赞颂——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b、将来意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①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②“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

7、“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31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

8、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9、试分析本文的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世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以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第一层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第二层次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第三层次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且无论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叙述、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是杂文的写作特点之一一篇杂文往往是用叙述的方式,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用议论的方式,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如此把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杂文的特殊形式

本文正是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以第四部分为例:先叙述听到噩耗,指出这一杀害出乎意料之外在叙述中已经表现了作者对事件的看法和对爱国青年无辜遇害的痛惜,对反动军阀屠戮学生的憎恨

接着叙述死者的身体上的伤痕又证明“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罪证俱在,无可狡辩;而反动学者文人散布“流言”,说请愿者“受人利用”,为他们的主子掩饰罪恶这里不单是事实的叙述,也有对事实的分析,包含了作者的态度

至此,作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愤,写道:“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其使我耳不忍闻”这句话既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极度的悲愤使作者忍不住问自己:“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当然,这是作者感到说不出话,而非真无话可说于是他以最大的愤怒,发出革命的号召:“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精辟的议论,也是战斗的抒情

铁一般的事实,说服力极强的道理,沉痛而又充满信心的感情,水乳交融,完美结合

第三课时(合作探究案) 一、知识展示:(同前)

二、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可选作) 1、“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后,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阵阵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32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2、作者为什么再三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流卑劣

3、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正视”,正眼看不回避“怎样”,多么;“哀痛者”、“幸福者”分别指“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4、 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 a、“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默无声息”了

b、“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事情已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

5、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

a、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

b、“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协调一致

c、“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6、解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段话 明确: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的统治者鲁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都不会错“然而”一转,指出段政府这一次坏到连作者都怀疑了——阴险狠毒之甚真是坏出了格

7、怎样理解“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平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这段文字共三句,第一句是赞扬中国女子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第二句用“至于”这个连词和上句连接并把意思推进一层,歌颂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崇高品质特别要指出,从“至于这一回”到“消亡的明证”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成分是:“事实为明证”,“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是“明证”的定语第二句的内容既照应了第五部分第2段的记述,更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是任何反动派也消灭不了的几千年来,

33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封建统治阶级用“阴谋秘计”压抑她们,勇毅精神消亡不了,“三?一八”惨案中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足可证明这点那么今后,这种革命精神将更加发扬,这于“将来”意义重大所以第三句总结上两句的意思,“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于此”这一段三句话,第一句第二句是承接关系,连接的词语是“至于”,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总结

本段段意可以归纳为“歌颂中国女子的伟大,指明烈士牺牲的意义

8、怎样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而“真的猛士”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着”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三、感悟文章的艺术形式 1、散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作抒情、论说、叙述三类叙述性散文往往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段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事件社会意义《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的作品下面我们研究一下散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与小说、戏剧不同,散文不要求借助完整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但是它仍须注重在事件中活动的人物的描写,注意刻画好人物的性格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的精髓是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主要抓住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特征,与她在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的政治风浪中“欣然前往”联系起来,从而突出这个人物的爱憎分明、坚定勇毅,同时寄托了作者对她的深沉的敬重之情

语言描写是要写出这一个不同于那一个的语言,以简短的话语传达丰富的意义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程君请求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的话:“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短短一句话不仅表现了程君态度之诚恳,更从侧面反映出刘和珍生前对鲁迅极为热爱的感情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因为行动本身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的特点高尔基说过:“为了使艺术作品有说服的力量,必须尽可能使主人公多行动”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三人在执政府门前互相救助,斗争牺牲经过的描写,突出了人物一系列的细节动作,令读者感到惊心动魄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感触等心理活动的揭示,旨在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品质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难过、忧伤的心理,正表现了刘和珍思想的深沉与责任感的强烈

人物描写的这几种方法,可以在正面描写中运用,也可以在侧面描写中运用还要学会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2、读写拓展创新:

请你从上述描写人物的方法中选择一种,写一个人物描写片断

第四课时《记念刘和珍君》检测案

34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1.选出加点词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从容(cóng) 不惮(dàn) 桀骜(jiã) 菲薄(fēi) B.赁(lìn)屋 诧异(chà) 立仆(pū) 殒身不恤(xù) C.攒(cuán)射 寥落(liáo) 下劣(liâ) 长歌当哭(dāng) D.惩创(chěng) 尸骸(hái) 喋血(xiě) 浸渍(zì)

(A.fěi C.dàng D chãng xuâ)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委曲求全 殒身不恤 不径而走 妄自菲薄 B.广有羽翼 桀骜不驯 故步自封 阴谋诡计 C.黯然神伤 惨淡经营 淡装浓抹 前仆后继 D.耳提面命 礼上往来 冠冕堂皇 出离愤怒

( A、径——胫 C、装——妆 D、上——尚)

3.依次填入下面文句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B)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 这样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

A.竟至 竟会 竟会 B.竟会 竟至 竟能 C.竟能 竟会 竟至 D.竟至 竟会 竟至

4.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 设问 顶真 对偶 B.对偶 反问 间隔反复 对比 C.对比 反问 顶真 对比 D.对偶 反问 连续反复 对比 5.选出标点符号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

A.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C.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D.倘使我能相信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A.亲见;B.去掉引号;C.句号应在引号里面) 6、《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D

A.《二心集》 B.《华盖集》 C.《且介亭杂文》 D.《华盖集续编》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学习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发扬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学有所得

B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 C听到“基地”组织再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事件,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D这位老船工给我们讲述了横渡长江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真的猛士, ,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沉默呵,沉默呵! ,就在沉默中灭亡

35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小狗包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精彩的语言,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2003年“感动中国”对巴金的颁奖词中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题目是“小狗包弟”,请你围绕包弟说一说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36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2、找一找文眼: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情感。

1、诵读第3段和第5段,画出描写包弟动作行为的句子,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总结包弟的特性:“这是一条(特性)的小狗,因为它(举例)。”

示例:这是一条有情义的小狗,因为它在我们不在家时,天天守在睡房门口,等我们回来,从不厌倦。

2、用诗行的形式总结。

3、“我”为什么没有小狗了?是什么外界的力量使善良的一家人最终没有保护住爱犬?

(明确)文革。教师介绍文革。

五、品读课文,深挖主旨——分析作者“歉意”。

1、为什么要表达歉意:

文革后,在别人都把全部责任推到了四人帮身上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过错的巴金向小狗表示歉意,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怎样表达歉意

诵读第10段,画出作者自责、表示歉意的句子,品读之。

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赏析打动自己的字、词、句。

七、延伸迁移,课堂练笔。

37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如果今天晚上你要向好朋友推荐《小狗包弟》,你会怎样推荐呢?请写上一则推荐语,10-70字之间。

示例:

情义与怯懦的对比,可爱与残暴的较量,一条小狗展现一个可怕的年代,一颗忏悔的心撑起一个大写的人。小狗包弟,让我们笑着,哭着,心痛着……

八、推荐阅读:

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和巴金的《怀念萧珊》

九、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包弟 歉意

可爱

听话忏悔

通人性

有情义 大写的人

38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小狗包弟》检测案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款(kuǎn)待 揪(qiǔ)回来 欠债(zhài) B.呻(shēn)唤 作揖(yī) 浩劫(jié) C.拍摄(shè) 吠(fèi)叫 解剖(pōu) D.萧珊(shān) 叱(chì)骂 熬煎(j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作揖 歉意 舌头舔 B.厌倦 说谎 添了血迹 C.租赁 虫蛀 逆来顺受 D.公寓 俱乐部 绿草如荫

3.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______,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______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______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______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A.干干净净 并 训练 简化 B.干干净净 叉 调教 舍弃 C.清清爽爽 并 调教 舍弃 D.清清爽爽 叉 训练 简化

4.下列加粗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

A.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B.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C.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

D.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5.选出括号中对加粗字作用或修辞手法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 )

A.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引用) B.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象征)

C.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引用)

D.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比喻)

6.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______,______。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A.常常吓得路人失魂落魄,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B.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忠实地看守着我们的安全 C.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D.常常吓得路人失魂落魄,但它忠实地看守着我们的安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4题。 (一)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已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39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新课标第一网

7.第一节中两个“包袱”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为什么说“终于”,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节主要借助什么回忆往事的?说说其所用艺术手法及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节选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主要是如何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40

三门峡市陕州区一高高一实验班语文导学案 李素峡

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11.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联系上下文,写出对“这样地逃出囚笼”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又”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能得到慰藉的地方。 B.“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的感情。 C.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D.未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企盼。 E.本文写少女的死,只拈出一个细节来刻画,不去作平铺直叙的交代,这样写给人印象更为鲜明强烈。

参考答案:

1.A(“揪”应为jiū) 2.D(“绿草如茵”) 3.A

4.B(按照语境这里应该是“做客”。“做客”指临时短期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指长期流浪寄居在别处,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他乡”)

5.B(“半靠边”这里是比喻) 6.C

7.第一个“包袱”指的是小狗在我家为我心理上增添的担心,第二个“包袱”指的是对自己出于自私而抛弃小狗的自责。 8.“终于”指的是正直的人在那个时代的必然命运,与小狗包弟一样,命运受到了摧残。

9.第二节主要借助对周围景物描写回忆往事的。这种描写在艺术上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同时,以哀景抒哀情,更添一番悲凉。 10.节选部分形式上表达了作者对小狗的歉意,实质上表达了作者对文革的谴责。表达手法十分含蓄。

11.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抒情的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激的情感。

12.过去少女向往外边的世界而不可得,而今她离开了囚笼,却是在已经成为尸体的情况之下了,是日寇永远毁掉了她的青春和希望。 13.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问句正是为了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14.CE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