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14小题,满分42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故选:B。
2.(3分)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 A.干冰 【答案】A
【解析】易燃易爆物是指以燃烧、爆炸为主要特性的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以及毒害品、腐蚀品中等化学物品。
A.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属于易燃、易爆品,故正确; B.汽油具有可燃性,属于易燃、易爆品,故错误; C.面粉具有可燃性,属于易燃、易爆品,故错误; D.液化石油气具有可燃性,属于易燃、易爆品,故错误; 故选:A。
3.(3分)“珍爱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相关做法错误的是( ) A.为了减少水资源污染,农业上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B.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购物,减少“白色污染” C.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金属资源
D.短途外出选择步行或使用新型的“零排放”无污染交通工具,如共享单车等 【答案】A
B.汽油
C.面粉
D.石油液化气
【解析】A.农业上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农作物就不会生长,为了减少水体的污染,农业上应该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故错误;
B.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购物,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正确;
C.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节约了金属资源,减少的冶炼金属产生的污染,保护了环境,故正确; D.步行或使用新型的“零排放”无污染交通工具,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正确。 故选:A。
4.(3分)下列几种灭火的方法错误的是( ) A.油锅着火应立即盖上锅盖 B.身上衣服着火可就地打滚
C.酒精在桌面上着火用湿抹布扑灭 D.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扑灭 【答案】D
【解析】A、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灭火,故正确; B、人身上衣服已着火,躺在地上打滚,可以隔绝空气灭火,故正确;
C、酒精灯被打翻,在桌面上燃烧,迅速用湿抹布盖灭,属于隔绝空气灭火,故正确; D、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再灭火,不能没切断电源就灭火,故错误。 故选:D。
5.(3分)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的体积变化 B.茉莉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分子种类改变
D.隧道扫描显微镜拍摄到苯分子﹣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答案】B
【解析】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茉莉花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C、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属于化学变化,分子种类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隧道扫描显微镜拍摄到苯分子,是因为苯是由分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由分子构成,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6.(3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水经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后得到纯水 B.使用煤等化石能源会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 C.回收“废旧金属”能有效利用和保护金属资源 D.食用“绿色碘盐”可以补充人体必须的碘单质 【答案】D
【解析】A.沉降可以除去水中的较大难溶性杂质,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难溶性杂质,吸附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因此天然水经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后得到纯水,选项说法正确;
B.煤炭等化石能源中含有硫元素、氮元素,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选项说法正确;
C.回收“废旧金属”能有效利用和保护金属资源,防止环境污染,选项说法正确; D.“绿色碘盐”的“碘”指的是碘元素,而不是碘单质,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3分)陈女士在微商处购买了一款价格高昂的美白系列化妆品,使用后脸部发生溃烂,经相关机构检测发现该化妆品中汞元素远远超过安全值。下列关于汞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非金属元素 B.相对原子质量是200.6g C.质子数为80
D.与其他元素的根本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答案】C
【解析】汞元素是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与其他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C。
8.(3分)能表示2个银原子的是( ) A.Ag2 【答案】B
B.2Ag
C.2Al
D.2Mg
【解析】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银的元素符号为Ag,故2个银原子表示为:2Ag。 故选:B。
9.(3分)以下是室温时测得四种溶液的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pH=12 【答案】D
【解析】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D。
10.(3分)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C.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答案】C
【解析】A、稀有气体作电光源,是利用了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活性炭消除水中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一氧化碳冶炼金属,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1.(3分)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答案】D
【解析】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活性炭消除水中异味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pH=8
C.pH=4
D.pH=2
B、溶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2.(3分)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铁、镁金属活动B.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C.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 D.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性强弱 A.A 【答案】A
【解析】A、利用的酸不同,不能比较铁、镁金属活动性强弱,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右边瓶中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左边瓶中小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左边试管中的铁钉与氧气接触,能够生锈,右边试管中的铁钉与氧气隔绝,不能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参加,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热水变红色比冷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3.(3分)我国科学家已研制出在新型高效光催化剂作用下,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水在通过并接触催化剂表面时,分解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如图(“〇”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催化剂)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发生反应 B.B
C.C
D.D
的影响
A.上述微观过程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⑤③ B.产生H2和O2质量比为2:1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发生改变 D.该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水分子 【答案】A
【解析】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水分解过程首先水分子聚集在催化剂表面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了,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然后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所以水分解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①④②⑤③,故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两者的质量比是1:8,分子个数比是2:1,故错误; C
.由催化剂特点可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故错误;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在此过程中不能再分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错误; 故选:A。
14.(3分)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中加入3.0g KNO3固体,另一支中加入3.0g NaCl固体,按图1进行实验(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
B.0℃时,甲中溶液可能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
C.KNO3中含有少量NaCl杂质,可用冷却KNO3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D.40℃时,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大于乙
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 【答案】C
【解析】A、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30g,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30g,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中加入3.0g KNO3固体,另一支中加入3.0g NaCl固体,降温到0℃时,乙中有晶体析出,所以乙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故A错误;
B、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30g,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30g,10g的水中可以溶解3.57g的氯化钠,乙中有晶体析出,所以0℃时,甲中溶液一定不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故B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KNO3中含有少量NaCl杂质,可用冷却KNO3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故C正确;
D、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小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二.(本题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
15.(8分)新型冠状病毒蔓延期间,外出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是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手并用75%的酒精溶液进行消毒。常见的口罩一般有棉布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活性炭口罩和N95口罩。 (1)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________操作。
(2)活性炭口罩能有效阻隔空气中的氨、甲醛等有害气体,原因是活性炭具有________性。 (3)生产N95口罩的主要材料是聚丙烯,聚丙烯属于________(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 (4)75%的酒精溶液中溶剂是________。
(5)某同学在配制75%酒精溶液时发现75mL酒精和25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
(6)室内消毒时不要使用高浓度的酒精溶液,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气遇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1)过滤。 (2)吸附。 (3)合成材料; (4)水;
(5)分子之间有间隔; (6)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1)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操作,故填:过滤。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有害气体;故填:吸附。 (3)聚丙烯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故填:合成材料;
(4)75%的酒精溶液是酒精的水溶液,其中的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故填:水;
(5)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75mL的酒精和25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100mL;故填:分子之间有间隔;
(6)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给可燃物提供热量,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本题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16.(10分)氢氧化锂LiOH和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神舟”飞船内,可用盛有LiOH的过滤网吸收航天员呼出的气体,以降低CO2含量.则:
(1)请计算:用LiOH完全吸收176g CO2生成碳酸锂(化学式为Li2CO3)和水,理论上至少需要LiOH的质量是多少?
(2)请通过计算回答:飞船里使用的过滤网内选用氢氧化锂,而不用价格更便宜的氢氧化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设需要氢氧化锂的质量为x 2LiOH+CO2═Li2CO3+H2O 48 44 x 176g
=
解得:x=192g
理论上至少需要LiOH的质量是192g
(2)设吸收176g CO2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CO2+2NaOH═Na2CO3+H2O 44 80 176g y
=
解得:y=320g
结合(1)的解答可以知道,吸收等质量的二氧化碳需要的氢氧化锂的质量要小,可以减轻火箭发射的重量.
【解析】(1)设需要氢氧化锂的质量为x 2LiOH+CO2═Li2CO3+H2O 48 44 x 176g
=
解得:x=192g
理论上至少需要LiOH的质量是192g
(2)设吸收176g CO2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CO2+2NaOH═Na2CO3+H2O 44 80 176g y
=
解得:y=320g
结合(1)的解答可以知道,吸收等质量的二氧化碳需要的氢氧化锂的质量要小,可以减轻火箭发射的重量.
四.(本题共3小题,满分17分)
17.(8分)某班学生参加了化学实验技能考查。小虎的实验桌上摆放了如下仪器:
(1)图中仪器L的名称是________;
(2)小虎抽到的题目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一瓶氧气”;他一定要从实验桌上选取的仪器有________(填序号); 除了这些仪器之外,实验中他还用了实验桌上提供的一种用品,这种用品的作用是________;
(3)小虎的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小冬利用小虎制取的这瓶氧气来完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为保证成功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这一实验现象,他应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实验成功后他却发现集气瓶炸裂了,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答案】(1)水槽;
(2)A、C、F、H、K、L;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3)2KMnO4
K2MnO4+MnO2+O2↑;
(4)铁丝要打磨、铁丝要绕成螺旋状(或要用火柴梗引燃或要待火柴梗快要烧尽时将铁丝伸入瓶内);瓶底没有放少许水或铺少量细沙。
【解析】(1)水槽是盛水的仪器,故答案为:水槽;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一瓶氧气”,一定要从实验桌上选取的仪器有:A、C、F、H、K、L;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故答案为:A、C、F、H、K、L;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铁丝要打磨、铁丝要绕成螺旋状、要用火柴梗引燃、要待火柴梗快要烧尽时将铁丝伸入瓶内;实验成功后他却发现集气瓶炸裂了,原因可能是:瓶底没有放少许水或铺少量细沙;故答案为:铁丝要打磨、铁丝要绕成螺旋状(或要用火柴梗引燃或要待火柴梗快要烧尽时将铁丝伸入瓶内);瓶底没有放少许水或铺少量细沙。
18.(9分)(1)某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后,用过滤装置进行过滤。请问:
①加明矾的作用是 。
②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一种即可)
③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这种水是 。(填纯净物、混合物)
(2)甲、乙、丙、丁是常见的化合物,它们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已略去)。甲是生活中常用的含有碳元素的燃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乙是一种最常见的液体;丁是白色难溶固体,其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①试推测丁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②请写出甲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①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②滤纸破损等;③混合物。 (2)①CaCO3 ;②CH4+2O2
CO2+2H2O;
【解析】(1)①由于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所以先加入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
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③过滤只能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得到的澄清透明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故不是纯水,是混合物。 (2)甲是生活中常用的燃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故甲是甲烷;甲烷点燃生成的乙是一种最常见的液体,故乙是水,生成的丙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试剂A反应生成白色的难溶固体,且其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故丁是碳酸钙,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①丁是碳酸钙,化学式为:碳酸钙;
②甲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CH4+2O2五.(本题共1小题,满分13分,每小题13分)
19.(13分)某学校的学生学了碳酸钠后,查得它还有一个俗名为小苏打的“弟弟”。它们间的不同点如下表:
俗名 化学式 微观构成 两者的转化
纯碱 Na2CO3 Na+和CO32
﹣
CO2+2H2O;
小苏打 NaHCO3 Na+和HCO3
﹣
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
Na2CO3+CO2↑+H2O
(一)下面是小红同学进行的探究:
(1)用两个试管分别取适量Na2CO3与NaHCO3溶液,并分别向两个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在研究NaHCO3转化为Na2CO3时,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能观察到________(选填“A”
或“B”)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小明同学也进行了探究,他用足量稀盐酸分别与等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实验装置和测得数据如图所示。
(1)写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小组同学分析后,得出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两种碳酸盐和同样的稀盐酸反应时,碳酸氢钠产生气体的速率比碳酸钠要快。通过图象分析,你的理由是________;除图象证据外,还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________(填写1点实验现象)的差异得出结论。 【答案】(一)(1)判断两种溶液的酸碱性。 (2)B。
(二)(1)NaHCO3+HCl═NaCl+H2O+CO2↑。
(2)相同时间内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浓度比碳酸钠大;产生气体体积。
【解析】(一)(1)分别向两个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判断两种溶液的酸碱性。
故填:判断两种溶液的酸碱性。
(2)能观察到B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加热条件下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不能分解。 故填:B。
(二)(1)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 故填:NaHCO3+HCl═NaCl+H2O+CO2↑。
(2)相同条件下,两种碳酸盐和同样的稀盐酸反应时,碳酸氢钠产生气体的速率比碳酸钠要快,是因为相同时间内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浓度比碳酸钠大;
除图象证据外,还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体积的差异得出结论。 故填:相同时间内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浓度比碳酸钠大;产生气体体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