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论文
——巴赫的艺术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1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巴赫的艺术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1、 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期简介
“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人们就是想借用这个绘画的名词,用一种不规则、不均衡,或是一种冲动、幻想的内在含义,来描绘此时的文化艺术特征。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财富,因此人们也开始追求所谓的高档生活,大力提倡豪华享受,所以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而且旧教势力不断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去迷惑﹑征服人心。在这一过程中人似乎变得微不足道,盲目信奉宗教,崇拜神灵,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解脱。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给我们留下了富丽堂皇、精致典雅的文化遗产,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在君主专制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的较量中,在维护传统宗教和离经叛道的宗教改革斗争中,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都表现出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了雄伟壮观的外形。威尼斯画派夸张扭曲的动态,艳丽鲜明的色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杰出作家弥尔顿诗中动人的人物形象和勇于摆脱束缚的创新精神都点燃了巴洛克音乐艺术火一般的激情。于是,产生了歌剧,产生令人眼花缭乱的器乐音乐,产生了蒙特威尔第、维瓦尔第、亨德尔、巴赫这些了不起的伟人。改革和冒险,创新和求变的精神流溢在西方各类艺术体裁的作品中,数字低音,和声学的理论,大小调式体系让人感受到惊讶与新鲜。还有在低音部节拍重音支撑下形成的节奏动力,阶梯渐进式的力度变化,连绵不绝的旋律线条,套曲形式的曲式结构,即兴演奏的多变技巧,绚丽丰富的乐器色彩,使人领悟到这个动荡时代的巨大张力和狂热的动态。巴洛克音乐带着文艺复兴的清风而来,迎着古典主义的朝阳而去,它的确是一根金色的纽带,把西方的古老和新兴连在一起,人们不会忘记,这个灿烂的新的时代,因为有那么多的巨人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有那么鲜活的音乐让人流连忘返,巴洛克的激情成了未来的浪漫主义精神的原动力。巴洛克音乐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节奏特别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作曲家普遍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在当时非常看重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曲目的调性也从文艺复兴时期单一而保守的教会调式发展为采用大小调形式。同时西洋管弦乐器也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不过诸如管风琴、羽管键琴、维奥尔琴这类颇具历史的古乐器依然被广泛使用
2、巴赫简介及时代背景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虽然终身未出国门,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国,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所以巴赫从小就展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对音乐的热爱接近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他曾向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请教,后来,在吕奈堡的教会里担任歌手的时期,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著名的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中学毕业后,巴赫就开始了自己艰难的艺术创作生涯。巴赫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他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复调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技巧高超,内容深刻,并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2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巴赫的音乐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德国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市民阶层的人文主义先进思想。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巴赫作品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巴赫的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每部作品结构严谨、形式完美,密切地将哲学伦理、心理描述与抒情、写景结合起来。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哲理,被奉为西洋音乐史中的经典。
3、巴赫器乐创作的艺术成就——复调创作
巴赫把复调音乐推向了后世无人能够超越的、完美的顶峰。巴赫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格和均衡的美,主要体现在其对曲式的完美应用上,他能够熟练的把复杂的多声部加以巧妙处理从而获得高度的逻辑性,在他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复调音乐的典型性,并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他的赋格曲中,有富于个性的短小主题、和声与转调的灵活运用都预示了新时代的主调音乐。主要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赋格》《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等。
宗教音乐最初是无伴奏的单声音乐,也就是只有一个旋律在唱,只有和弦,没有对位,甚至没有伴奏,很清淡。后来就出现了奥尔加农形式的复调音乐并逐渐加上了乐器伴奏,形成了多个旋律同时演奏或演唱,音乐变得立体、丰满起来。在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达到了顶峰,而巴赫就可以称作是“复调音乐之王”。他的复调音乐中不仅充满丰富的、复杂多变的复调技巧,而且和声的功能结构也非常清晰、明确,这种复调音乐与和声高度融合的特点成为这一时期(17世纪下-18世纪上)复调音乐的主要特征。
音乐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基本特征,巴赫的创作正是遵循了这一创作风格。他的作品融合了连续性、统一性与不夸张性于一体,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是为宗教创作的,所以在情绪上较为端庄,音响也较为洪亮,没有明显的渐强渐弱。
巴赫的器乐作品以钢琴音乐最为重要,其形式变化无穷,细节精致巧妙,而且具有高度哲理性的思想主题。巴赫以《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为平均律的创作竖立典范,影响极为深远。这套曲集是钢琴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世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在第一卷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种。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它。托卡它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梅鲁洛的托卡它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后来,弗洛贝尔格(Johann Jakbb 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原来是乐曲的即兴部分,并无确定形式,所以巴赫在这部作品中,赋予各种形态,大约可分为3类:1.音形装饰化;2.旋律型,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动着美妙的旋律;3.创意曲型,主题以对位方式运作。赋格曲形态也是千变万化,大致也可分为两类:1.浓缩型,有较多次的主题导入,主题的反行或紧密发展等使用较多的对位技法。2.弛缓型,与浓缩型相反,除呈示部,全部声部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巴赫的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以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调以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发展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变化、体现转调的魅力。这些前奏曲与赋格,在主题上彼此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靠调性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巴赫在每一调性的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每一调性的表现和调性间的关系,充满手法上的变化,使人回味无穷。这部3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平均律当时使用的乐器,音乐史家们一直争执不已。有人认为是用击弦的古钢琴(Clavichord),有人认为是用拨弦的大键琴。持击弦古钢琴观点者认为,击弦古钢琴虽比大键琴音量小,键盘上音域也窄,但能靠手指敲击作力度渐强渐弱变化与圆滑奏,巴赫当时因此而钟爱它,认为大键琴缺少精神性。而持大键琴观点者则认为,当时,1719年,巴赫曾亲自挑选,高价为克膝宫廷买了一台大键琴,他所有的键盘音乐都是在这台他心爱的大键琴上创作的。不管如何,这里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部作品,巴赫所希望的是优美如歌的奏法。
4、巴赫声乐领域的创作——马太福音受难曲
巴洛克时期出现的大型声乐曲体裁主要是三种:清唱剧、康塔塔和受难乐。这三种体裁巴赫都写过,尤其对康塔塔和受难曲的创作贡献更大。
康塔塔诞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继意大利牧歌后产生的又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世俗康塔塔展现寓言性或尘世化的内容,而宗教康塔塔力图以宗教的主题和超越尘世的精神来净化路德教会众的心灵,宗教康塔塔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教会礼仪音乐。而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在规模上就比较大,它要求有宽敞的室内演出空间,音乐的组合包括独唱、合唱与乐队。他早期的康塔塔更注重音乐的“戏剧性”表达,所以常以咏叹调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他后期创作的康塔塔则将音乐的重点转向众赞歌,人们在此听到的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或戏剧意味的表述,而是构建于歌唱基础之上的宗教精神的弘扬。主要作品有《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等。
受难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清唱剧在德国有较大的发展,巴赫创作的受难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太福音受难曲》。巴赫的这部受难曲,不仅继承了中世纪后受难乐的传统,还和当时音乐的各种崭新技法和要素相融合,使这部受难曲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成为圣乐作品中的精品、经典之作。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他的教堂音乐的顶峰,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表现的是热情、正义、崇高,歌颂人类的感情。
《马太福音受难曲》的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圣经里的福音书共有四部,分别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马太福音受难曲》描写的是耶稣被出卖、受刑、死去和复活的情节。音乐规模很大,使用了三个合唱队、两个各由17件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两座管风琴,外加独唱者和独奏乐器。《马太受难曲》虽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是音乐所要表现的不是戏剧化的情节,而是史诗性的崇高精神。在受难曲里,情节性内容都由男高音的宣叙调唱出,有点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脱离出音乐主体。情节叙述之外,合唱和乐队展开悲哀的沉思和激动的抒情,歌颂对人类的热爱和自我牺牲精神,表达对人生苦难的关怀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马太受难曲》这部作品极富抒情性,作品结束时的合唱宽广有力,在八个声部,两个合唱队的演唱下,深刻体现耶稣下葬时人们沉痛的心情。宽厚的低声部像广阔和坚实的河床一样承载着上面奔流不息的旋律。而庞大的合唱自由地、充满力量地歌唱着,让人如临其境。宗教音乐在这里被杂糅进世俗化内容,宗教形式下表达的是世俗化的思想感情。《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代表着巴赫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
5、巴赫在其它领域的成就
巴赫的管风琴作品数量上仅次于钢琴作品。管风琴也是使巴赫音乐诗情画意的工具。他继承了管风琴赋格的古老传统,经过长期不断的艺术实践,才使赋格的形式愈加完美起来。他为这一乐器创作的作品无疑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其中《g小调赋格曲》代表着成熟了4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的巴赫的钢琴赋格。这首赋格曲被人叫做“小赋格曲”,,以便与另一首相同调性的赋格曲相区别,它是四声部的赋格曲。主题曲由高音部显示,中音部演奏答题。然后主题在次中音部进入,由低音部奏答题,按照赋格手法,这些声部进入时的调性是主调(g小调)和对比调(d小调)之间变换的。主题是个坚定的旋律,开始,几个音勾出了主和弦的轮廓,然后发展成奇异的幻想风格。
在巴赫的作品中,独立的管弦乐曲不多,但这并不降低它们在交响乐发展史上的作用,其中尤其是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用了意大利作曲家常用的原则,即快-慢-快三个乐章结构。巴赫在这些乐曲中体现了大协奏曲精神,即用一组乐器与乐队相竞争,彼此激发音响想象的驰骋,《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坚定的快板,辉煌而肯定。明确限定的明暗区域——及全体乐队与独奏组的交替——勾画出这个乐章结构的清晰轮廓,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与伴奏组的第一个提琴齐奏主题,而小号奏出三和弦。对位旋律在连续而无缝隙的织体中展开,从头至尾毫不松懈的节奏赋予它动力。这个乐章从主调F大调自由地转到邻近的大调和小调,当它的能量完全用尽时,转回F大调,以强有力的终止结束。第二乐章是一个d小调行板。这是在独奏小提琴、双簧管和长笛之间进行的深情对话,各乐器依次进入演奏主题。当独奏乐器演奏安静的旋律时,演奏低音部的乐器奏出富有表情的和声。这个感人的行板充满了巴洛克时期高尚动人的情感。
6、结论
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可以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之所以这样来评价巴赫的音乐是因为:第一,是他将复调音乐推向了一个无人企及的顶峰;第二是他完善了大小调;第三是他首次将十二平均律用于乐曲的创作和演奏中。说到十二平均律,首先发现这个音乐律制的是我国明代一个叫朱载堉的皇室音乐家,但是首先将它运用于创作和演奏的是巴赫;第四就是在巴赫的作品中,展示了一种人文主义的色彩,巴赫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罗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研究过巴赫的作品,就难以成为一个严谨的、精通其专业的音乐家;若不能透过巴赫音乐纯朴的形式、精练的技巧乃至宗教音乐形式上的“外壳”巴赫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音乐表达的更多的是对上帝的信仰,表现的是世界和谐存在的意义。巴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上帝恩赐的,音乐也是上帝赐予的圣物,因此音乐是与上帝对话,通往天堂的云梯,所以音乐的全部意义在于对上帝的赞美、感恩,通过这种隐蔽的理性方式来感觉上帝的存在。我想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信条。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