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20-05-25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1年版)》要求, 第一学段学生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 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 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 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一年 级学生而言,解决问题主要是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中最为简单的数学方法,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 些简单数学问题,初步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下面,我谈谈在一年级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 一、说题意,理清思路 大部分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缺乏发现和提出数 学问题的意识,解题时大多不会认真读题,往往直 接说出结果。有的学生未能正确理解符号的含义, 有的学生只是草率地看看图画的局部内容,有的学 生仅读出题目中的部分数字和个别词语后就凭感觉 列式计算,造成解答错误。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养成 认真读题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 力的第一个环节。爱说话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特 点,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爱说话”的天性,让他 们尽量多说,在说的过程中全面领会题意、正确理 清思路,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可“先引后导”,让学生根据教材素材编 故事、讲故事,用故事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寻找 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 意识。如,教学图1时,教师在介绍完问号和大括 号的含义后提出: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学生往 往会说: “左边有4只兔子在采蘑菇,右边有2只 兔子在采蘑菇,一共有6只兔子。”有的学生还会 说: “有4只兔宝宝在山上采蘑菇,兔爸爸和兔妈 妈也来帮忙,现在一共有6只兔子在采蘑菇。”一 年级学生此时还缺乏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往往更 多地直观看图并直接说出结果。因此,教师要着重 引导学生学会把题中的大括号和问号变成提出的数 福州市光明小学 张伟 学问题。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个别学生说、同桌互 相说等形式让学生多说题意。 只 图1 教师还可以在课内说的基础上,布置课外口头 作业:要求学生在解答前向家长说清楚每幅图的意 思。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辅助教学,要求学生 把“说”的内容录音并上传提交。这样,教师就可 以利用课余时间听学生的录音,对学生的表述及时 做出合理、积极的评价,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 尤其对一些相对比较内向、在课堂上未能充分展示 “口才”的学生,课外的录音作业,会有很好的效 果,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到说题意中。 无论是“看图列式”,还是“图文结合”,抑或 是纯文字的解决问题,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叙述题 意,让学生在说题意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 题。这样既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又让学生初步理清 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为正确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画图表,简化过程 在“初步理解题意和理清思路”的说题之后,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正确把握解题思路,仍需要在此 基础上完善思路。数形结合是简化问题的一种重要 思想方法,是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抓手。学生如果答 题前养成画一画的习惯,通过画图把较复杂的数量 关系全面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就能清晰地建立起题 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防 止加法与减法的应用错误。 如教学人教版一if-级下册第14页:13条金 鱼,黑的有7条,红的有几条?教师可引导学生把 已知的数量关系用图画出来(如图2所示)。 黑:●●●●●●● 红?条 金鱼l3条 黑的有7务 红的有?条 ————_、 ———— 金鱼13条 图2 这样就把复杂的、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简单的图 式,让学生明白: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个加数,求 另一个加数可以用减法计算。 又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8页:老师领 走了7个口哨,还剩下5个。原来有多少个口哨? 第1O0页:游走6条,还有8条。原来一共有多少 条鱼?第101页:我们一共吃了6个红萝t'-,还剩 7个。原来有多少个红萝t'-?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后 交 /Jib, “刚才我们解决的3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表格 减少的部分 7个 6条 6个 剩下的部分 5个 8条 7个 原来的总数 ( )个口哨 ( )条鱼 ( )个红萝 “这3个问题分别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 都用加法计算?”通过对这3个问题的归纳,教师 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不管问题怎么 变,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用加法计 算”。这样,学生就建立起“求两数之和”问题的 模型,进~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简化了类似问题的 思路。 综上所述,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简单的 图形画出题意,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 化繁为简的数学思维方法,并体验图式、图表的方 便。另外,教师不可限制学生的画图方式,应充分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体会画图甚至是涂鸦般 的乐趣,才能让他们养成并保持画图表分析问题的 习惯。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列算式。求出结果 算式或公式是数学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最终 表达方法。学生通过“说题意” “画图表”后,y,l-, 题目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和思考。这时,教师即可 引导学生写出数学算式:首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 字的意义和作用;其次理解运算符号的意义,学会 用算式表达解题过程;最后举一反三逆向“说算 式”,加深对算式含义的理解。 以7+5=12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这里的7、 5、l2分别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又代 表什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从而 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本质特征。教师还可以利用算 式7+5=1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引导学生“说算 式”,联想还可以用“7+5=12”解决哪些问题,如 我有7支铅笔,妈妈又给我买了5支,现在一共有 几支铅笔?一年级有7位女老师,有5位男老师, 年级一共有几位老师?教师利用这些问题可以让 学生体会到: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解决,真正 理解运算的意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列算式、 “说算式”,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中逐步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初步引导学生认识数学 算式简洁、便利的好处和美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 来的成就感。每列出一个算式,教师都可告诉学 生: “你看,这么长的一个问题,数学用简单的几 个数字、符号就可以把它替代、解决了。”这样有 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积 极1I生。 四、验结果,判断正误 “行百里者半九十。”一年级学生列式求出结果 后,往往觉得大功告成,但算出结果并不意味着问 题的正确解决,对结果进行验算是最后的“十里 路”,更应予以重视。验算的目的不137.是对结果的 检验,更是对思路的回顾与反思。若能发现并改正 错误,说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 跃。因此,检验结果应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勇敢发现自己解题过程中的“臭虫” (指 错误),不仅可以提高解题正确率,还是培养学生 耐心,促进其自我提升的有-L ̄-方法。 年级是儿童跨出幼儿园的第一年,教师要避 免用成人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能力,而应关注他 们,多给予肯定、赞赏,鼓励他们表达思考的过 程。学生一些错误的回答,也有他们特有、有趣的 逻辑,教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教师还要充分利用 好一年级学生爱说、爱动、率性的特点,通过说、 画、写等方式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提 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养成说、画、写 的习惯,体会思考的乐趣和成就感。正所谓: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趣和成就感 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推动力。仨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