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3期 2006年3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cshan Teachers College Vo1.21,No.3 Mar.20o6 论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朝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胡敏琦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47) 摘因。 要:田园诗与山水诗同为在东晋末年兴起的诗歌史上的两支奇葩,然终南朝一代,山水诗蓬勃兴盛;而田园诗一脉 却甚为凋敝。本文拟循着田园诗与山水诗的产生、发展这条脉络,去撩开历史的面纱,去追寻南朝时出现这种文学现象的原 关键词:田园诗;山水诗;南朝;兴盛;凋敝;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6)03-0032-04 魏晋南北朝时值乱世,文人的仕途经济与家庭生 有其政治社会根源,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 治局面一再动荡,朝代数易。晋时政治黑暗,整个社会 混乱一片,阴森恐怖;南朝易际频繁,君王反复无常, 对前朝的帝王子息、皇戚贵卿也多加杀戮,毫不手软。 活都历经坎坷磨难,然创作激情异常高涨,诗坛风起 云涌,山水诗与田园诗同在东晋南朝时兴起。这一现 象值得我们深究:田园诗自陶渊明之后,鲜有人写作, 在整个南朝呈孤寂之状;而山水诗在开一代新风之 后,甚为士人所重,跟风者甚多,一时气象蔚然。我们 不禁要问为什么山水诗和田园诗在南朝的发展会如 此的不平衡。有学者以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的差异加 以区分,笔者以为太笼统,不甚科学。在漫长的南朝社 文人们心惊胆颤,厌世弃世,于是他们寄心于田园山 水,到自然中去寻找一份闲适,一种解脱。 陶渊明与谢灵运所生活的年代同中有异。陶渊明 身处东晋末年,那是个内忧外患不断、祸乱四起的岁 月,先有司马道子的专权,后有王国保的乱政,有王恭 会里,上至君王,下及贫士,几乎一哄而上地书写山水 诗,只是偶有几人写写田园诗歌,这种现象在我们翻 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时就能完全感受到。这难道 是一言以蔽之的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所能概括得了 的吗?所以本文拟循着田园诗与山水诗的产生、发展 这条脉络,去撩开历史的面纱,去追寻南朝时出现这 种文学现象的原因。 一的起兵,也有桓玄的夺位I-1(P318—364)。其当时的社会 现状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中就有描述:“徘徊 丘垄间,依依昔人居。并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 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其笔 下乡间的惨荒之状真实而又触目惊心。现实的残酷使 陶渊明失望至极,社会已糜烂至此,不如回归到安定 的田园,过一种自耕自食、自得其乐的生活更来得惬 意一些。于是陶渊明虽“误落尘网”,但在逐步看清黑 暗现实之后最终回归田园,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的生活。 、田园诗及山水诗的兴起 (一)促使田园诗与山水诗兴起的客观条件及其 差异 谢灵运虽也处东晋末多年,但他的山水诗的创造 大体多在刘宋时期。刘宋初年较东晋末年,政治矛盾 第一,压抑的政治之风。田园诗及山水诗的出现 收稿日期:2005-10-15 作者简介:胡敏琦(1976一),女,浙江衢州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 朝文学。 3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要缓和一些,因为要巩固自己的政权,需要世家大族 的支持;要粉饰太平,又需要世家大族的点缀,因此对 世家大族也相对较为客气忍让。谢灵运本着自身的高 贵身份和天赋的异才,跃跃欲试,一心想大展宏图,没 想到处处碰壁。谢灵运一怒之下,他朝隐于永嘉、临 川,归隐于始宁山墅,随性而往,肆意游山玩水。他的 隐是悲哀于自身的不得志,与陶渊明的出于对现实社会 的彻底失望之隐不同。所以陶渊明在归隐上这件事的 态度上与谢灵运相比,多了一点坚决,少了一点犹豫。 社会时代的政治氛围对诗人的创作影响很大,田 园诗与山水诗也因此打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 第二,深入人心的玄学观念。东晋南朝的士人深 受玄学观念的影响,玄学观念主要围绕着名教与自然 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出(出仕)与处(归隐)的问题。这 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就有不同的主张见解,不断地 发展演变。在东晋中后期,士人中流行的是出为劣、隐 为优的看法。如谢安,他曾在浙江上虞的东山蛰居,啸 咏山林。后才因朋友以当前危急的形势劝告,又考虑 到家族的权益,他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应召出山,他的 不甘愿明显就是受此观念的左右。 陶渊明与谢安年代相距不远,也具有此观念。如 《宋书》本传中所提及的关于陶渊明退隐原因时所说 的:“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他的不愿为了 蝇头小利而磨灭自己的真性情,足见玄学思想对他的 影响之深。陶渊明在作品《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 自然,非矫励所得”,也表白了自己生性真率,无意放 弃自己的个性去换取仕途之利,也昭示了玄学对他浸 入骨髓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演进,关于出处的问题,士人持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P6) 的想法,提倡“朝隐”。谢灵运身处这个时代,自然逃不 脱玄学这种观念对他的深入骨髓的影响。就有人评价 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与玄言诗的“创作方法如出一 源”,只是“山水描写的成分大大增加”。I ̄(P256-257) 诚然,谢灵运的山水诗确实深含玄学成分,它如一座 桥梁,搭在官场与山水之间。在如此思潮的影响与作 用下,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是必然的。“一般说来,某 个时期内的作家们对题材的取舍,受社会生活、社会 心理和时代审美理想的制约。而一个时期内的作家对 题材的选择意向,往往也是这一时期文学思想取向的 最直接的反映。”I ̄(P39)这句话也揭示了玄学深深影 响文学的这个道理。 第三,萧瑟的文坛。由上部分可见,当时的士人多 受玄学思想的影响。因此东晋文坛的前中期多被玄言 诗所笼罩,这一现象就不难理解。玄言诗的思想根源 即老庄哲学,所以多为谈玄说理,因此显得枯燥无味。 魏晋士人多崇尚玄学,玄学的其“亲近自然”,“虚静无 为”,“天人合一”等思想自汉代以来就深深渗透进文 人的骨髓,无形之中深深地影响着文人的创作,在此 风气的推波助澜下,玄言诗过度膨胀,故诗坛呈现一 片死气沉沉的面貌,毫无生气可言。玄言诗发展到极 端,诗歌成了玄言枯燥的注疏,成了任其摆布的傀儡。 这对诗歌创作而言,绝对是灾难而不是幸运,它使诗 歌走向枯竭、萎靡。田园诗与山水诗虽是两种风格甚 有差异的诗体,但它们都在这节骨眼上应运而生,充 当了诗歌“救世主”的角色,摧枯拉朽,把诗歌从玄言 中拯救出来,使诗歌的发展走上了正规之路,确保了 诗歌作为抒情文学的正常发展进程。 第四,清美的田园山水之景。晋朝的世族文人多 因战乱从北方被迫迁至南方,南方的迥异于北方的奇 山秀水,带给他们新的视觉感观,文人畅神寄情其间, 灵魂中的孤寂、落魄、悲痛、无奈被激起,因此颇能得 山水之奥蕴,并借着山水来慰藉自己失意的心灵。晋 室南渡以后,北方士人多聚居在会稽一带。会稽地处 浙东,极具引发山水审美的外在条件。如《会稽郡记》 中就称:“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蚂隆峻,吐纳云雾,松 林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彻,清流写注。”I ̄(P43)晋末 南朝时,对自然美的领略,既已成为文人精神生活不 可或缺的内容。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庄园,谢灵 运家族的世袭庄园位于始宁(今浙江会稽上虞县),上 虞乃风景绝佳之地,云蒸霞蔚、空谷幽兰。始宁庄园在 《宋书》本传记载中“傍山依江,尽幽居之美”,谢灵运 的《山居赋》中也不乏对其的描述。谢灵运几次回到老 家始宁经营庄园,并四处游览,写作诗文,意象翻新, 屡有佳作问世。谢灵运曾被贬为永嘉(今浙江温州)太 守。永嘉风景秀美,景致又与会稽不同。在永嘉一带, 他几乎游玩遍了当地名胜,如石室山、瞿溪山等,山水 的灵动之美开启了诗人创作的情怀,激扬起了他的审 美趣味,这些佳处的风貌在他的诗歌当中都有极好的 描绘。反观陶渊明,他所回归的田园在长江中游的江 州浔阳一带,景色虽不及会稽之美,但也有清秀之致, 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意自然泼洒而成 诗句中,可见美景当前,令诗人大为开怀,诗情勃发。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优美的田园山水是山水诗 之“奥府”,促使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兴起的原因之一。 田园诗与山水诗虽都承玄学之思想,后又挣脱玄 言诗之桎梏而破旧立新的诗歌类型。但由上述的培育 出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土壤”中,我们清晰可辨其差 异,其区别在创立之始就已明白无误地显露了出来。 (二)创始田园诗和山水诗的两位诗人差异的社 会地位和不同的人生阅历 山水诗在选材取景方面以山水美景为基本依托, 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而田园诗则是以农村劳作为基本框架。寻山水之幽探 山水之奇乃是雅事;而躬耕于农田则是“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苦事,并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出其中的 乐趣的。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因其身份地位、经历的不 同所造成的个性的差异而对田园、山水审视角度不 一他以心灵的慰藉,让他暂时忘却现实仕途的失意;或 许以此作为一种对所经受的政治迫害发泄自己的极 度不满之情的表示。遨游山水,寻求解脱,就使他成为 山水诗的开创之祖。因此他用华美的语言穷貌极物地 细致地摹写山水景物,用各种技巧去形容山水的万千 姿态,谢灵运的山水诗模式化很强,“他的山水诗不但 万象罗会,而且按照上下左右东西的空间顺序排列, 形成了大全景式的构图。这种构图的缺点在于造成了 为后人所诟病的上句写山,下旬写水的固定公式。”171 (P39)独特的社会地位,超迈的文学才华,使谢灵运成 ,喜好也不一。山水诗和田园诗这两种诗歌创作模式 风格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两位创始人的生平经历: 陶渊明其人。陶渊明作为一个从知识分子营垒向 农村靠拢的隐者之所以会对田园生活津津乐道、甘之 如饴,这与他的少时的贫穷的家庭境况、社会地位较 低、成人时的思想认识有关。他本具有贵族的血统,但 传至陶渊明时因其后代枝叶庞杂,已难以辨明其贵族 身份。家道中落,生活都难以维继,全家靠务农为生, 陶渊明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因此也较低微。当生活本身 已变得如此现实的时候,当个体已被贫困压弯了脊背 的时候,世俗的偏见已无所谓了,怎样生存下去才是 最迫切的问题。陶渊明虽少时受过极严的贵族文化体 系的教育,但生活的无奈,已使他无法“高雅”得不识 稼穑之苦。其虽怀济世报国之志,但现实并不是他所 想象的那样简单,陶渊明空有满腹文才,却只能充任 些小吏的角色。 官位虽小,但所管之事却头绪繁杂。身处如此之 仕途,他常有心系田园的情怀,从“目倦川途异,心念 山泽居”等辞句中就可感知。于是在目睹了现实政治 的黑暗无道,统治者的荒淫昏聩之后,在进一步地体 会到其志向已无实现之望之后,他毅然反身离去,誓 与世俗决绝,留下了一个绝尘的背影。回归田园,是陶 渊明在无数次矛盾的心理交战之后所作出的毅然决 然的选择,他的真心归隐打破了心物之间的隔阂,使 得外在景象与内心世界处于天机一片的无间状态,浑 然一体,达到了当世之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即使是 后代诗人也难出其右。 谢灵运其人。东晋本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才建 立起来的,其内政的基本政策是“举贤不出世族,用法 不及权贵”lq(P70),谢灵运所出生的谢氏家族更是享 尽了恩宠,看惯了荣华。但荣耀的家族背景并未给他 带来平坦的人生,因为其生不逢时,其正处于易代之 际的风口浪尖上。政治背景的改变而经受的遭遇与从 小的养尊处优的生活待遇落差甚大。他本是个心高气 傲的才气逼人的诗人,《宋书》本传说他“自谓才能宜 参权要”,但在实际生活中,谢灵运甚受猜忌,不为重 用,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极度偏激,内心极度矛盾。于是 他便处处表现出“为性偏激,多愆礼度”的特点,性情 极度乖张,对现实中的诸多事情看不顺眼。内心的矛 盾,只好借游玩山水来消解,或许是山水之清境能给 为世人心中的一棵傲岸的大树,并因他的山水诗有极 强的套路,时人纷纷仿效谢灵运,争写山水诗,使山水 诗的天地从一棵大树发展成为一片浩瀚的森林,《宋 书》本传说“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 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由上我们完全可以感知,在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创 立之初,就因创始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及经历、世人的 偏见、诗歌创作的难易程度奠定了他们在当时的流传 与发展的相应的趋势了。 二、田园诗的凋敝与山水诗的勃兴 (一)田园诗的悲 山水诗与田园诗共同矗立于晋南朝,其二者有着 不同的内涵和风格,树立了两个不同的风向标。正如 沈德潜《说诗啐语》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 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开诗歌注重 声色美的道路。南朝诗坛所尊奉的声色之美、文学的 审美感性化的倾向,并不是突然间鱼跃而出的,它的 蓄积以久要推溯到汉魏时期。《古诗十九首》已初见文 学审美感性化的端倪,只略显质朴、粗疏。到建安七 子、曹丕、曹植时,对此倾向予以更细致化的发展。东 晋时虽因“以理祛情”的玄言诗的泛滥致使其发展的 缓慢,但对外在感性的追求却一直未停断过。经过数 百年的酝酿,此倾向终于从地下潜流现出于地表了。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 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 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 竞也。”即可知华美之文风在当时的兴盛。这也不难理 解,当是时,贵族们包括君王和诸侯都热衷于文学创 作,他们注重网罗著名文人,形成自己知名的文化圈, 并以此为豪。如齐竟陵王萧子良身边的“竟陵八友”就 是这样的文人群体。南朝的皇帝也多提倡华美之风, 注重外在感性的追求,如萧怿在《金楼子・立言》中就 明确提出文学创作应当宫徵靡曼、情灵摇荡。因此文 学在贵族们的掌握和引导下,朝着也只能朝着重华 美、重形式的方向发展了。只有这样的文风才能适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他们优闲享乐的生活。而陶渊明的田园诗,他的平淡 自然的诗风,他的浅白平易的文字,他的超然物外的 心态,他笔下的农村田园的日常生活,显然不合他们 的口味。陶渊明是悲哀的,他的悲哀在于他在浪漫主 义盛行,崇尚骈俪、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年代中过于独 树一帜。陶诗的独有的美已达到世人审美所难以理解 的高度,横跃世人之上,所以世人不懂得欣赏是自然 的。除了审美情趣超拔流俗,胜人一筹之外,学写难度 极大之外,写作田园诗的人少之又少,这很大一部分 原因与他的低微的社会地位有关。整个南朝是个重视 门阀地位的社会,虽然高门世族的政治地位已大为削 弱,但他们手里仍牢牢掌握着文化的大权,他们的喜 好决定着文学所趋的方向,陶渊明的田园诗显然不符 合他们的文学趣味,因此只有受冷落的份了。由因得 果,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整个南朝没有几人能认识它的 价值,能欣赏它的意境,田园诗在南朝的凋敝也成了 极自然的事。 总而言之,因为人微言轻以及诗歌审美取向有违 齐梁论者的标准,陶渊明的田园诗自然不能进入当时 诗坛的主流,形成了孤芳独秀的局面。 I二)山水诗的喜 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君王大都是寒 族出身的武人,世族的狂傲和对寒族的轻慢在他们看 来实在是碍眼至极,世族们在东晋时的“王与马,共天 下”显赫权势在他们看来实为心腹大患,在他们登位 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拿起手中的大权,大刀阔斧地向 这些自恃甚高的世族子弟们挺进。在皇室织罗的“蛛 网”中,在皇室高悬的屠刀下,世族子弟们个个噤若寒 蝉,不敢有丝毫的越矩动作。由此,不可避免地世族们 日渐被排挤出权利的核心,纷纷退回他们的精神堡 垒——山林,一啸附一和,虽快哉但实为无奈之举。另 一方面,世族们在南朝虽受到压抑,但他们积累已久 的威望并不是顷刻之间就能摧毁的,并且他们个个都 具有高素养的文学才能恰好能为皇族所用,因此社会 地位仍高高在上,反观寒族士人在南朝地位虽有所改 进,但仍为世族们所鄙视,闯不进世族们的营垒,这让 他们苦恼忧伤不已,让他们生发“泻水置平地,各自东 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的嗟叹感 参考文献: 【1la:仲犟.魏晋南北朝史:上册【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郭象.庄子注:卷一【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M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詹福瑞,李金善.士族的挽歌【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1.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喟。身处有才而不得志的如此尴尬的境地中,山水的 美景成了疗伤的良药。因此,灵运之后,山水诗为人所 赏接、竞写。 在这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在山水诗的创作上取得 巨大成就的谢眺。纵观谢眺之一生,与谢灵运一样,也 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忧谗畏祸,行事如履薄冰,处处 受制。一样的家族背景,相似的人生境遇,虽个性甚有 差异,但并不是最主导的因素;对禄位的留恋,对仕途 的忧惧是谢胱思想的主导部分,“既欢怀禄情,复协沧 洲趣”,真是矛盾得可以,内心的矛盾,只好借游玩山 水来消解。因此谢眺诗歌的主旋律也选择了山水诗。 谢眺蛰人山水之境,感受着山水的静柔和奔放、细腻 和阔达,怡情达性,自我抚慰,寻求解脱,这影响了他 的诗歌创作,他抓住了能使其文学大放异彩的契机, 从而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其 诗气度和美、意境高远,既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 央”的壮阔浩荡,又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静 美柔和;既有“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缥缈淡远, 又有“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的清新秀美。 在梁代,纵情于山水之间,快意畅游,写作山水诗 篇的^为数不少。其中家族背景深厚,名声较响的乃是身 为阀阅之家的王氏子弟——王籍。他流连山水,着意刻 画描摹山水之盛景,在他的笔下山水具有通脱之气魄。 如他的《人若耶溪》就是一首素为人所称道的诗歌。 除以上几家外,南朝还有不少优秀的山水诗。鲍 照的《从登香炉峰诗》,萧子良的《游后园》,孔稚琏的 《游太平山》,江淹的《望荆山诗》,沈约的《早发定山 诗》,何逊的《下方山诗》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 祖国山水之美,不啻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南朝的山水诗的创作是热闹非凡的。似乎所有的 文人都融进了山水去寻找他们心灵中的乐土,去宣泄 他们心中的按捺不住的悲凄,山水以其广阔的胸襟包 容了他们,抚慰了他们,并给予他们重新振作的力量; 另一方面,山水在诗人们的笔下,美态毕呈,江南山水 之美令人魂牵梦绕。而田园诗是孤寂的,但它的脊梁 却仍挺立,如果它也有灵性的话,它不会难堪于南朝 士人的看轻,因为千载之下,它的内在气韵仍为人所 传诵,其魅力是不朽的。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