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有效地实现预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在教学管理中采取的策略可称为教学管理策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条件,保证良好的课堂环境,使教师与学生能在这一空间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实现教师、学生与情境三者的协调。
一、控制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因素。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学校领导如果采用民主管理方式,教师就能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敢于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改革,课堂气氛就会是活跃的、良好的;如果学校领导采取监督的管理方式,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紧张、冷淡,课堂教学管理气氛也会比较沉闷。教师在不同情境中的情绪,会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被带入课堂并传递给学生。2、学生的定型期望。学生在学习的不同时期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定型期望,如果教师的实际行为与学生定型期望不一致,班内就会产生不满气氛。所以,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必须先知道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尽量使自己的课堂管理与学生的期望相一致,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协调,从而产生更好的课堂学习管理效果。3、班集体的特点。不同的班集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群体心理气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班集体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技巧,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对于这些因素,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实施有效的控制。
二、重点对教学纪律进行管理。课堂教学管理中最常见的是如何进行课堂纪律管理。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组织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有:1、搞好课业内容的组织。课堂教学中出现违纪现象和学生注意力分散,与学生对课业内容缺乏兴趣有关。因此,教师要通过很好地组织课业内容使学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学习。2、运用非言语线索予以调控。有时课堂上出现违纪行为,不必中断讲课,可以采用非言语线索如目光接触、
手势、身体靠近、触摸等予以提示或控制。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对学生采取选择性强化策略,业可以预防违纪行为的发生。如某个同学擅自离开座位,教师就要对其他坐在座位上认真学习的同学进行表扬。从学习正确的活动入手进行强化,可以减少违纪现象发生。4、表扬其他同学。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不正当行为,教师不必去理会他,而可采取表扬其他学生的策略,如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要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明白教师知道他的表现,并立即改变自己的行为。5、有效地运用惩罚。当违纪行为在课堂上发生时,为了严肃纪律,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惩罚的手段。有效的惩罚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惩罚的目的;(2)惩罚应及时;(3)惩罚程度应适当;(4)惩罚要与说理相结合;(5)惩罚时要注意自身的态度。
论文:有效教学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管理; 提高办学质量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引导广大教师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评价层面深刻剖析教学管理现状,提出了基于传统、体现效益、充溢人文的管理思路。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校在有效教学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制度建构是基点
有效教学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因为它没有终极目标。我们引导全体教师反思:教学有效性没有作为学校教研、科研工作的主题时,我们所做的并非都是无效或低效的,今天我们提出有效教学的口号,我们的管理行为、实践行为也并非全是高效的。有效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对学校校本制度的重新反思,我们只有以科学的眼光、研究的态度对待学校制度的建构,才能在有效制度的牵引下,推动有效的管理行为和有效教学行为的产生。
一是制度建设重“规范”。有效的教学管理需要学校建立一整套校本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我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效教学管理制度的建构。
一是细化。我校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对先前制订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进行审视,按“该说到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及时反馈”的原则进行了建构。在具体方案制订上,严格执行“5W”的原则,5W即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who(谁去做)、when(什么时间做)、where(在什么地方做)。细实规范的制度建设促进了有效管理行为的产生。
二是量化。有效的教学更多的应该关注可测性,因此,我们将各项制度的量化作为制度建构的一个重点。例如,在备教改诸环节上我们提出了许多量化标准,各年级备课的提前量、作业次数、教后反思的质量要求,甚至教学过程讲练的时间分配、后进生的周辅导次数我们都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数据是最客观的,量化的要求也是最具操作性的,从而有效避免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
三是简化。我们认为有效的管理制度的确立,不光要做加法,还要做减法。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大讨论:过去所确立的管理制度哪些是繁琐的,哪些是无效的,哪些是过时的,通过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思辨过程,对校本管理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从而保证学校做“应该管”“必须管”“能管好”的事,提高了有效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二是制度执行有“弹性”。我们认为,有效教学管理要真正落到实处,既要解决好认识上的“共知性”,还要解决好情感上的“共鸣性”。全面严格的制度体系的确立仅仅解决了认识问题,要想制度在师生的心灵深处扎根,我们还要解决好管理过程的情感问题。在教学管理中,我校既按科学管理的要求提出明确的目标,同时又设有“个性”,允许个体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补充作为自己的执行标准,只要到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备案,
学校就以这样的标准对其进行工作考核,这样就将教师由制度的被动执行者引入到制度的建构者,有力地调动了老师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备课形式的要求上,我们以集体备课为基础,采取电子备课和手写备课共存的方式,由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只要符合相关要求,为上课作好充分准备即可。
通过努力,我校在有效教学管理上初见成效,形成了“事事讲规范,事事明职责,事事重程序、事事有反馈”的良好运行机制。
二、队伍建设是核心
制度必须靠人去执行,有效教学行为的产生离不开老师们的积极参与。高慎英、刘良华所著《有效教学论》中也指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课程人力资源’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我校在实施有效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因为这既是有效教学管理的手段,又是有效教学管理的目标。
一是提升教师的乐业境界。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们敬业、乐业的状态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尤其地处农村的学校更要面对这样的挑战。有效教学行为的产生,必须依赖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的全身心投入,必须依赖老师面对学生的无私真诚。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文件,展开新时期教师形象的大讨论,开展“两个走进”“百千万工程”“师德师风建设年”等活动,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学习和讨论,全体教师形成了共识:与清贫相伴我们宁静,与奋斗相依我们充实,与奉献相连我们伟岸,这正是师魂的伟大内涵。师德境界的提升,使广大教师从心灵深处迸发了专心从教的积极性。
二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品位。要想实现教学管理精品化,就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支具有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近五年来,我校先后外调五十多名教师,针对现有的师资年龄结构失调、学科机构失衡的状况,我们分类要求,分层推进,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水平。由于历史原因,我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民转公教师,他们师德水准高,但在理解新理念,践行新课程上能力不足。一方面,我们发挥这些老师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要求他们向学生管理要效益;另一方面,我们引导他们从多年的实践中挖掘课堂教学的有益因子,向传统教学方式的转换要质量。对于青年教师我们坚持从导、练、压、研、赛入手,加强名师工程建设。我们通过多方引导,帮新教师上路;通过加强训练,促青年教师入门;通过适当加压,给骨干教师添码;通过深化科研,促使教师成才;通过开展竞赛,使优秀教师冒尖。优秀师资队伍的形成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精品化。
三、流程管理是关键
校本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管理的关键,我校从三个不同的层次强化了教学流程管理。
抓实教学流程,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教学流程管理是否精致是实现有效教学管理的关键,而整个流程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我们以此为原点,向前追溯,向后延伸,实现整个流程的精致。如在备课、上课上我校执行“五定”标准和“六看”策略。“五定”主要抓备课,要求集体备课要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人员、固定程序、固定反馈。而课堂教学实现效果的管理上实行“六看”标准:一看教学目标,要求目标符合学情,目标有层次性,目标多维,突出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二看教学设计,做到程序脉络清楚,时间分配合理,重点难点兼顾,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三看教学方法,要求方法“实”,不搞花架子,方法“新”,增加吸引力,方法“变”,增强趣味性,突出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四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精神饱满,学生情趣盎然,小组合作与师生互动协调自然,突出教学交往的有效性;五看教学手段,要求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符合教学内容的
实际需要,符合教师的执教风格,突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六看教学语言,要求教师语言准确,不讲错话;要求教师的语言简洁,不讲废话;要求教师语言优美,不讲白话,突出课堂语言的精当。通过上述手段努力打造有效课堂,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
聚焦校本教研,实现教学管理精致化。我校一直以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研讨为抓手实现教学管理的精致化。一是开展全员性的教学研讨活动。要求四十五周岁以下的同志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人员,确保活动的成效。二是开展跟踪式的听课活动。对于新上岗教师和随堂听课中发现问题的教师,由学校行政组织校内名师,定好目标进行跟踪式听课。三是开展专题式听课活动。学校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题式的课堂教学研讨。
抓好课题研究,实现教学管理精品化。我校将课题研究作为推进有效教学,形成学校特色的抓手。“九五”期间,我们进行“计算机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带来的是电脑画在我校的普及和省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辉煌成绩;“十五”期间,我们进行了“农村小学利用网络资源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初探”课题研究,在这一课题带动下,我们不仅在扬州市小学率先建成千兆光纤校园网,而且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少年电脑报》曾以《为了赢在信息教育的起跑线……》作了专题报道,《少儿书画》连载了我校教师的研究成果……
四、评价创新是保障
我校尝试进行有效评价改革,以有效的评价推进有效教学管理。
在教学流程的管理上实行“线性评价”,体现评价的过程性。我们紧抓教案设计、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教后反思这四个主要环节,进行渐进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
作为整个教学流程实现全程评价,也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突出评价的重点。
在备课组和课题组管理上实行“块状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性。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教研、科研的实际需要,组建了不同性质的“学习共同体”,对于这些共同体的考核我们采取的是整体考核,着重对不同组织进行横向的“块状”比较,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对于教学流程管理效果明显。例如在师徒结对的校本研究活动中,我们将师徒捆绑考核,在一定的时间内,“徒弟”取得的成果,“师傅”可以同样分享,同样可作为校内评优、晋级的重要指标。对师徒结对的评价侧重于不同“对子”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如只顾个人发展,不考虑帮扶同志成长的教师,在这一评价体系之下必然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正因为建立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学校才形成了互帮互学、协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再如:在“五育”考核中我们横向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整体考核,纵向以本学科在全区总体水平来考核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将全体教师引向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部课程负责的方向,显然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质量地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实现“环状评价”,关注评价的渐进性。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手段最大限度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从而保证课程实施的有效。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相对应的评价方式必须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就按“确定目标-自主实施-评价验证-寻找不足-二次修定”的过程实行“环状评价”。如: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聘请镇内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区内特级教师来校进行常态下的周期性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每人至少接受两轮以上的听课,但个人在这一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业绩不与奖惩、职务晋升挂钩。学校开展这项活动仅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载体,目的是为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这样的共识下,每位教师将每一轮听课活动后专家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带入自己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待进行第二次上课评课活动时,重点对上次课堂教学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跟踪:达不成预定的目标,则由专家与骨干教师提出建议,
供其进一步修正。如果达成目标了,那么再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式的评价中,教师个体始终处于螺旋上升的状态,个人业务能力会迅速得到提高。
教学策略有两类:
⑴ 产生式教学策略
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优点:
①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②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 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
① 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
② 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
⑵ 替代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优点:
① 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
② 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
① 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
② 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志趣难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