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体现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的中心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的辩证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 教材分析:
1. 课文是一篇寓言小故事,通过讲述一只喜鹊和一只寒号鸟对做窝过冬的态度、表现和结果,生动有趣、具体形象地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认真对待生活,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懒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 本课是二年级上学期的课文,学习语言运用的任务比一年级重了,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由于课文数量的减少,课文的识字写字量有所加重。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 课后思考题:“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要求学生能提取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过冬的态度和表现的语句,然后通过理解整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个思考题体现了“学阅读”和“学表达”的语言运用要求,需要学生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说话表达的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对于刚刚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是难点。组织学生亲历这个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是突破难点的保障。 学情分析:
1. 经过半个学期的二年级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有意学习的意识也基本形成,学生基本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可以不设计把学习过程融入激励、激趣活动中,更侧重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激趣、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2.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分角色朗读、借助插图了解词语句子意思、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知道了按照要求提取文字信息、与同学交流读文后
的感想体会等学习要求,相关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这些都是学习这则寓言的有利条件。
2. 二年级学生具有想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优势,因此,通过读文想象图画帮助和评价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表达水平,要坚持实施,以利于与第二学段阅读学习的梳理条理、概括内容衔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会写8个生字。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寒号鸟和喜鹊的图片。 2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词语,课件出示。 3 导入新课,教师板书。 二、朗读品味,感受特点
1.自由朗读课文2至8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 2.交流自己所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学生所划的句子。 (1)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
(2)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3)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天气的寒冷。
4.默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喜鹊的做法的句子,用“____”画出描写寒号鸟的做法的句子。 5.交流一下。
(1)说说你对喜鹊和寒号鸟的看法。
(2) 寒号鸟说喜鹊傻,你怎么认为呢? (喜鹊不傻,因为天一冷,喜鹊就住进了自己搭好的温暖的窝里。)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
(1) 想想喜鹊会怎么说。 喜鹊热心帮助寒号鸟,语气诚恳。 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再不做窝的后果,语气加重。
(2) 指导学生读寒号鸟说的话。 寒号鸟有没有接受喜鹊劝告?为什么不做窝?在冬天来到的夜晚,冻得受不了,说第二天就做窝,到了第二天为什么又不做窝?
(3) 小结:寒号鸟不仅懒惰,还非常糊涂。 “得过且过”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读寒号鸟的话把它的糊涂、懒惰读出来。
三、课外拓展,总结回顾 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呢? 四、作业: 故事续编:寒号鸟终于冻死在寒冷的夜晚,第二天喜鹊呼唤它……想象当时的情形,编个故事写下来。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我是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 第二次阅读我是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日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