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舒婷:悲剧情感的凸现

舒婷:悲剧情感的凸现

2022-12-27 来源:爱问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 第2期 2o02年 4月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SUN YA I EN I 『IVERSrrY F0RUM Vo1.22 No.2 Apr. 2002 舒婷:悲剧情感的凸现‘ 榍展图 (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肇庆526061) 摘要:舒婷具有浓重的人生悲剧感;舒婷的人生悲剧感源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及舒婷 本身的人生体验;舒婷的人生悲剧感关怀理想、爱情、人性;舒婷的悲剧情感能唤起我们对 她人生际遇的共鸣,从而激发我们吸取其崇高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舒婷;悲剧情感;理想;爱情;人性;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37.1792(2002)02.163.05 历史长河苍苍茫茫,历史的帆影已经远去。当时隔20多年之后,我们再一次直面新 时期的中国诗坛,直面林林总总的诗歌行者,便会轻而易举地读到舒婷,读到舒婷感人的 温情和美丽的忧伤,从而深刻地体会到诗人浓重的人生悲剧感。 人生悲剧感是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中的一种体验模式,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当面临生 存困境和面临各种对人类的否定势力时,在内心发生的冲突中所积淀出来的一种心理结构 和行为反应,以及从中所流露出来的一种心理宇宙观和人生观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 代,舒婷是以诗人的角色出现在中国文坛为读者所认识的。她与同时代的许多诗人一样, 通过诗来真诚地阐明人的内心世界,客观地反映外部社会环境,给诗坛带来前所未有的诗 风。但与许多诗人所不同的是,她更深入关怀理想、爱情、人性,在她的情感中,更多了 一份自觉的痛苦意识,并上升为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的悲剧情感。 舒婷的人生悲剧感,源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及舒婷本身的人生体验。舒婷人生中,美 好的青春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度过的。十年浩劫,令舒婷与许多同龄人一样.心中的 理想化为泡影,于是,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的心灵冲突,困扰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从 而产生深潜于内心的痛苦。谢冕说:“一个让人猝不及防的变态时代,颠倒了由革命胜利 而建立起来的生活秩序。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场空前的动乱中蒙受了耻辱与灾难。在这浓 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惘与感伤的音调,又浸透着不甘 湮没的内在的冲击与奔突0"[23许多人或许都具有丰富的悲伤情感,然而,不一定都能上升 为具备美学意义的悲剧意识,并在诗歌创作上独树一帜。舒婷能在诗歌创作上凸现人生的 悲剧感,人生经历是她的重要关键,与此同时,还在于她聪慧的才华和她的多愁善感,善 于把平凡的悲伤、忧郁和孤寂融合在一起,而且把这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忧伤而美 收稿日期:2002—03—30 作者简介:榍展图(1964一),男,广东开封人,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丽。孙绍振说:“舒婷的全部天赋,全部才华都集中在她的抒情上,先天的敏感和后天的 多情都使她不费劲地在抒情上取得成就,她写出了那么多我们天天感到却说不出来的平凡 的、不起眼的、被颂歌和战歌遗忘的情感……她美化了这些情感,以优美的旋律和璀灿的 色彩,使我们的感官和心灵震惊。” 』 舒婷的悲剧意识植根于岁月的痛苦记忆和对日常生活的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她依靠自 身的聪明才华和多情把这些意识转化为悲剧情感,并提炼和营造出独特的意象,典型而生 动地概括了一代人的悲剧情感。在《四月的黄昏》里,舒婷的情感“在峡谷低回/在天空 游移”,对爱情失望和产生痛苦,因此她说“也许有一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 热恋/永不能相许/要哭你哭吧,让泪水/流啊流啊,默默地”。我们再看看舒婷《在潮湿的 小站上》: 风若有若无,雨,/三点两点。/这是深秋的南方。 位少女喜孜孜向我奔来,/SL依然退去,/花束倾倒在臂弯。 她等待谁呢?/月台空荡荡,/灯光水汪汪。 一列车缓缓开动,/在橙色光晕的夜晚,/白纱巾一闪一闪…… 在这首诗里,本来小站的潮湿已使作者心情惆怅,再有一位少女喜孜孜向“我”奔 来,又依然退去,更增添了作者的愁绪。空荡荡的月台、水汪汪的灯光、一闪闪的白纱巾 都是作者心情象征的意象。从这里,我们可以透视到舒婷在月台上看到一位少女因等待的 失望而产生沉重的感伤的情绪,从而使我fi’1感受到浓重的时代气氛。 舒婷的悲剧情感不仅是她个人的,而且是时代性的,它概括了经历过“文革”的一代 人的悲剧意识。 20世纪70年代,舒婷的悲剧情感似乎更关注人生的理想和爱情。在她这一时期的创 作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情感世界,充满对理想不能实现的惆怅和失落与对爱情的遗憾 和痛苦。舒婷和北岛等人“都是痛苦主义者,他们的诗总是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晕.他们 的诗几乎都是理想主义的悲歌、颂歌与挽歌,舒婷歌吟理想不能实现的忧吟”。一。她内心 浩翰的悲剧情感表现为直接的渲泄,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舒婷1952年出生,1969年下 乡。据她自述,她1972年以独生子女照顾回城没有安排工作,心中产生了一种搁浅的感 受。这该是对她的极大的打击。舒婷写于1973年的《致大海》很好地表达了她这方面的 悲剧情怀:“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同时期的诗作《海滨晨曲》、《珠贝——大海的眼泪》等也不乏诗人浪漫的 悲剧情怀:“望着你远去的帆影我潸然泪下,/风儿已把你的诗章缓缓送,/ott我怎能不哭 泣呢?”(《海滨晨曲》);“它是无数拥抱,,无数泣别,,无数悲喜中,,被抛弃的最崇高的诗 节;/它是无数雾晨,/无数雨夜,/无数年代里/被遗忘的最和谐的音乐”(《珠贝——大海 的眼泪》);舒婷的《船》有多层象征意义,其中也表达了她人生的悲剧感:“无垠的大海/ 纵有辽远的疆域/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人生不能如愿的怅惘。 多情自古空余恨,直教人以生死相许,因而造就了许许多多感伤的悲剧情怀。在人生 感情的历程中,尽管舒婷有其独特的爱情观,甚至在她著名的《致橡树》凸现其凛然不可 16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侵犯、矜持的爱情与人格的尊严,但是,始终无法掩饰其感情的悲剧色彩,那就是对于感 情的痛苦、惆怅和万般的无奈。人们或许可以在科学领域创造奇迹,但在感情方面有时往 往无能为力。她的诗作《船》、《思念》等都表达了诗人爱情失败的痛苦和失落的情感。只 不过在表达爱的悲剧情感时,她较为含蓄得多。她的诗作《船》表面上是一只小船搁浅在 荒凉的礁岸上,风帆已经折断,望着无垠的大海,虽咫尺之隔却无法企及,但从“隔着永 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爱情穿过生死的界线/世纪的空间/交织着万古长新的目光”便可 知道,实际要表达的是诗人爱情无法如愿的痛苦和遗憾。在舒婷情感的世界里,设计的或 许如诗似画,但现实天意弄人。《思念》是舒婷表现情感在怅惘中困惑,在绝望中失落的 代表性作品: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深处 从这诗可以知道,舒婷对情感的追求有过如“色彩缤纷”般绚丽和热烈,但得到的是 “缺乏线条”、“无解的代数”的回报,于是,她便感到如“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那样孤独、失落,甚至如“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那样绝望。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内 心深处,为曾经如蓓蕾一般满怀希望地追求和苦苦等待而无收获感到难以言说的痛苦。 理想和爱不能如愿是舒婷20世纪7O年代对人生痛苦的真切感受,也是她悲剧情感体 验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这一时期,舒婷决不是为表现悲剧情感而表现悲剧情感,而是 为了在表现19己人生的悲剧感中,获取一种清新鲜活的力量,展示一种昂扬的精神,从而 突出其崇高的价值。我们通过解读她这时期的诗作,便可以透视她的悲剧情感世界的崇高 精神。舒婷经历了理想和爱情不能如愿的挫折,对人情世态多了一份认识,多了一份感 受,增添了理想的光辉和人生的斗志,因而在挫折中,她悟出“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 苦,/也有苏醒的欢欣”(《致大海》)的哲理;有“让你的飓风把我炼成你的歌喉,/iJ:你 的狂涛把我塑成你的性格,/我决不犹豫,/决不后退,/Pc不发抖”(《海滨晨曲》)的铿锵 誓言;’也有把“珠贝——大海的眼泪”理解为“撒出——失败者的心头血,/矗起——胜 利者的纪念碑”(《珠贝——大海的眼泪》)。在她的感情世界,会发出“难道真挚的爱/将 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19由的门槛”的反问。 步入20世纪8O年代之后,舒婷近而立之年。随着年龄的增大和人生阅历的丰富,舒 婷的人生悲剧感表现为,以诗人更为成熟的思想、审美关怀人性,凸现人道主义精神和忧 患意识,表现出社会和历史的责任感。她说:“我们这一代诗人和新生代的重要区别在于: 我们经历了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表现出更多的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我们是沉 重的,带有更多社会批判意识、群体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 这时期,她诉之于诗的悲剧 情感不再是20世纪7O年代时的浪漫主义,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典式的悲剧情怀,那就是 “痛切中的平静”[6],审美上由激情的宣泄转为理性的思辨 ]。这一时期,舒婷主要是“为 I6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寻求人性的了解和温暖,因浓重的失落而形成美丽的忧伤”一 。反映在她的诗创作中,抒 情方式由原先直抒胸臆的热烈转为象征性隐喻的冷静,原先20世纪70年代《致大海》、 《海滨晨曲》、《珠贝——大海的眼泪》那种忍不住的叹息、低吟和哭泣得到了沉淀,人生 的悲剧意蕴变得更为深厚,悲剧的情感中渗透了哲理。舒婷同是写于1981年的《惠安女 子》和《神女峰》最能反映她深层次的悲剧情感。她在《惠安女子》中写道: 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呵,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4"-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诗人看到惠安女子仍以旧的传统观念约束自已,“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如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那样失掉,心中受到很大的震颤,并为惠安女子有苦难却 天生不爱倾诉而感到悲哀。在此,诗人流露出一种永恒的悲剧感。《神女峰》是舒婷触景 生情之作: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高一声/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神女峰”位于长江巫峡的万刃高峰之巅,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使人们已 经习惯地把这一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看作是一座象征颂扬贞节烈女的牌坊,代代沿袭。然 而,舒婷在游览中,却不忍直面“神女峰”,以至当人们四散离去之后,仍站在船尾,心 情久久不能平静,原因是为神女为了等待丈夫归来,由鲜活的生命变成了石头的悲剧的命 运结局而感到忧伤,并对“神女峰”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供人欣赏,而自己却永远不能享 受到生命的欢乐,她发出了“人性的呐喊”:“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 哭一晚”。这又充分体现了舒婷为女性被旧的伦理道德所害而悲哀的浓重的忧患意识。诗 乃情感的载体,是诗人审美的体现。《惠安女子》、《神女峰》既是诗人对“惠安女子”和 16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神女峰”自身悲剧命运的吟咏,又是诗人悲剧情感的流露。 对于舒婷的悲剧情感及其诗歌创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支持、赞成,或批评、 贬抑。著名诗评家谢冕、孙绍振对舒婷在艺术上的悲剧情感给予宽容,不赞成以偏执代替 批评,从而对青年人的作品施以贬抑。他们不主张诗歌只能是激昂的时代精神的号角,同 时把与之相悖的一切斥为不健康。一些著名诗人、评论家对舒婷的悲剧情感及其创作施以 偏执的批评,甚至有的还多少带有人身攻击的气味,对于这些,舒婷不反击,不争辩,而 是用低调的姿态处理,“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 四 一般的悲伤、痛苦不一定具备人生的悲剧美,只有上升为美学意义和哲学意义上的才 具备悲剧美。我们不主张无端作痛苦的呻吟,但我们可接受具备美学意义的悲剧情感。我 们读舒婷20世纪7O、8O年代的诗作,可以感受到舒婷独具魅力的悲剧情感。体会到浓重 的时代气氛。当然,她的悲剧情感中,有的也使人感到忧伤过于沉重,即使是那些隐藏在 纷繁的意象背后的关于理想、爱情以及人性的期待,都深刻地说明她内心的非一般的痛苦 和惆怅。在前面所列的及其它的一些诗篇中,尽管舒婷在理想破灭和爱情“搁浅”之后, 以“向上”的调子作全诗的结尾,然而,却无法掩饰她内心的痛苦。不用讳言,2O世纪 7O年代的某些时期,舒婷的情绪有时是较低调的,我们从她的一些诗便可以知道。这是 特定时代的产物,不足以影响舒婷情感所具有的深刻的古典浪漫主义的悲剧美。“柴可夫 斯基的代表作《悲怆交响曲》是一首悲剧性的哀歌,但在那既有感情的冲动又有焦急不安 因素的主部底下,却是安静的副部。这里委婉,充溢着对幸福生活的幢憬与幻想。舒婷的 这些诗,也使我们听到了叹息的湍动的对希望的渴求与向往。” 舒婷那些平凡的悲伤和忧 郁,可以唤起我们对她人生际遇的共鸣,从而激发我们吸取其崇高的精神价值。 人生的悲剧感是诗人舒婷丰富的情感中的一部分。舒婷的情感是多层次立体感的。对 祖国对人民的爱恋是舒婷的生命和仓4作的支柱,《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土地情诗》、 《风暴过去之后》《致橡树》等具有时代昂扬格调的诗篇,奠定了她在中国新时期文学显赫 的地位;具有人生悲剧感是她情感和创作的一大特色,她用真诚奏出了忧伤而美丽的诗。 [参 考文 献] [1]韦小坚.悲剧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 [2]谢冕.历史将证明价值——朦胧诗选・序.朦胧诗选[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3] 孙绍振.现代意识和古典的意境——论范方的现代诗追求.当代文艺探索,1987. [4] 王干.新的转机一第五代一新生代一后崛起的一代.当代文艺探索,1987. [5]舒婷.舒婷文集・凹凸手记, [6]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化倾向.当代文艺思潮,1983. [7]谢冕.地火依然运行[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 [8]舒婷.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当代文艺探索,1985. [9] 李平.真和善升华为美——读获奖诗集.双桅船.当代文艺探索,1985. (责任编辑文弘) 1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