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一) 课程名称: 《中国工艺美术史》 (二)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艺术类专业 (三) 课时数量:32课时 (四) 教学性质: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学科中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理论性、设计性、人文性等综合特点。该课程是设计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必修课。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认识该学科自身特点,并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和学科层次,注意授课的普适性和专门性。即在保证基本知识点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在保证理论讲授的同时,利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专题讨论与课外参观调研。
(五)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欣赏力,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
3、通过对设计理念的分析,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和思考研究的习惯,加强理论基础。并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拓宽设计思路。
(六) 教材: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因该书撰写较早,一些新的考古发现未及收录,部分内容有些陈旧,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可以适当增删、调整。
(七)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尚刚《天工开物:中国工艺美术史》,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其他资料:教师撰写的本课程讲义、教案及相关文、史、哲资料
(八) 作业与考核 作业数量:
课外作业3次
1、作业一为命题作业,范围在上课讲授的知识点里。
2、作业二为非命题作业,只给出宽泛的范围,体裁不限。
作业质量描述:
1、作业一为500字左右论文,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严谨。要结合具体作品,条理清晰地把问题阐释清楚。最好在此基础上,还能提出自己观点,并言之有理,论证充分。
2、作业二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对文化的态度、对美术史的理解、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对作品的鉴赏等等。学生可谈古,亦可论今;可形而上地谈文化和思想,亦可形而下地讲技法或作品;可泛谈一切艺术,亦可针对自己专业……内容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陈陈相因的“权威”观点,关键要有思想,有新意,有创造力,畅所欲言,合理充分,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考核标准与程序:
作业一20分
作业二20分
期末考试40分
学习态度20分
成绩考核应以笔试闭卷考试为主,由2次课外作业和1次期末考试组成。期末考试试题由授课教师拟出,然后交学院教务处审定。授课教师将2次课外作业和1次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分数。
二、教学基本内容:
以时代为背景,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以作品为对象,划分主题,突出重点,由点带面地讲述工艺美术品的造型、纹饰、技法、功能及审美风格。针对设计类专业,特别侧重讲授营造的观念,阐释设计的要求和如何去设计。
1、时代背景。任何时代的政治、文化,乃至科技背景都对工艺美术的发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首先要对各时代的背景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
2、具体作品。对工艺美术品的介绍、分析是中国工艺美术史的中心。由此,我们才能了解其造型、纹饰、技法及功能。但工艺美术的历史不仅仅是人类掌握材料技能的进步和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历史,也是人类追求和创造美的历史。人类在进行工艺美术创作的同时,不断地培育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和鉴赏能力,并通过造型、纹饰、材质等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甚至,不断变化的审美标准又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重要依据。工艺美术的造型、纹饰、技法及功能和其审美风格是互为因果的。所以,在对工艺美术品的造型、纹饰、技法及功能掌握的基础上,还应对工艺美术的审美风格作进一步的概括。
3、设计思想。在掌握了具体作品以后,还需要理解工艺美术的设计思想,这一点对设计类专业学生尤为重要。讲授中国工艺美术史绝不能仅仅就“物”论“物”,只关注造型、纹饰、技法、功能及审美风格,而应是就“物”论“人”,侧重营造的观念,应充分阐释设计的要求和如何去设计,才能与时俱进,为今天的设计艺术服务。
此外,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不能囿于书本,既要贴近专业、服务专业,又要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1、针对不同专业,将教学内容适当衍发。教学的主干内容确立后,在讲述每一时期代表成就时,将同时期其它艺术成就作辅助介绍。尤其在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时,寻找学生兴奋点,将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专业作不同地调整和衍发。如对环境艺术系学生,介绍建筑与室内陈设设计;对装饰艺术系学生,介绍古器物的装饰性和同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视觉传达系学生,介绍传统装饰纹样和构图、用色原理;对工业设计系学生,介绍造型演变及适用和审美的原则;对服装艺术系学生,介绍中国印染织绣与服装的成就;对数字艺术系学生,介绍平面性的中国绘画和装饰纹样。
2、增加人文素质内容。中国工艺美术史更应体现素质教育,要着力提升学生文、史、哲修养。在教学中,应旁涉文学、哲学、宗教、民俗等相关学科。谈古论今,博采群英,艺术产生的社会土壤、文化背景、时代特色便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更深入的阐释,文化含量大大增加。同时,中国工艺美术史也应突出情感教育。教学中加入教师的所见所闻,教师的审美思考,工艺美术史才是现代人眼中、现代社会与历史交汇积淀而成的新的人文景观。历史有了时代感和穿透力,才能变得更为可亲。
三、 大纲正文 绪论(6课时)
(一) 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与本质
(二) 适用原则、材料与技术
(三) 造型、装饰及其主导
(四) 认识功能和审美意义
(五) 时代主流与生产格局
(六) 基本风貌与文明价值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2课时) (一) 彩陶
1、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半坡型、庙底沟型
2、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二) 黑陶
龙山文化
(三) 总结
彩陶以装饰胜,黑陶以造型长。原始社会的神秘文化,代表着人类蒙昧的童年。但艺
术却并不蒙昧,适用的造型,红、白、黑的色彩,丰富的装饰向今天的我们传达美感,于当时,却只是普普通通的坛坛罐罐罢了。
奴隶社会工艺美术(2课时) (一) 陶器
(二) 青铜器
(三) 总结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制作轩宏,令人遥想;纹饰精美,引人赞叹;风格凝重,发人深思。
封建社会工艺美术(共20课时) 春秋战国、秦汉(4课时)
(一) 陶器
(二) 青铜器
(三) 漆器
(四) 总结
1、战国
清新的风气反映在青铜器与陶器上,让人从奴隶社会的凝重中解脱,眼前一亮。
2、秦汉
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时代,神仙思想与儒家道统糅杂,上天入地的想象与森严的秩序安然并存。
魏晋南北朝(2课时) (一) 瓷器
(二) 总结
瓷器初创,浓重的宗教色彩和外来文明的影响。
隋唐(4课时) (一) 陶瓷
1、 瓷器:青瓷、白瓷
2、 陶器:唐三彩
(二) 漆器
(三) 总结
自信开放的大唐盛世,雍容大度的气度美,胡风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辽宋夏金(3课时) (一) 瓷器
(二) 漆器
(三) 总结
积文积弱的宋朝,工艺美术体现了文人内秀、清雅、完美的审美境界。
蒙元(2课时) (一) 瓷器
(二) 漆器
(三) 总结
蒙古族的统治使元代工艺美术具有多大器、好繁饰的装饰特点,风格圆润浑厚。
明(3课时) (一) 陶瓷
1、 瓷器
2、 陶器:宜兴紫砂陶
(二) 漆器
(三) 总结
工艺美术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清(2课时) (一) 陶瓷
(二) 漆器
(三) 总结
与元代不同的是,清代虽是满族统治,但它吸收了很多汉族的传统文化,并吸纳了欧洲的一定影响。不过,清代更照顾了贵族的眼光,科学的进步带来了技术上的巨变,在后期,它的审美,流于琐碎、堆砌,甚至是有些庸俗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