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 “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简单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来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
选。
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做“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选自《国际先导报》2013年7 月5日,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 )
A.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
出现。
B.“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
伤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
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 C.“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
干扰,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D.“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
析也变得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所降低。
B.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
“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
C.“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
要使用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D.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
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
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 ,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及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 C.“征”与“辟”是汉朝使用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皇帝征召称“征”,
官府征召称“辟”,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委以要职。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
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
B.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
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
C.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
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
D.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
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
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
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
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
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3分) ⑵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⑶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③处别④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次:次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③多处:深处
④别:另外,别有洞天。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6分)
9.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
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
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
败
仗
,
张
皇
南
逃
,
狼
狈
不
堪
的
句
子
是: , ,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诗是:
“ , ,
”。 (
3
)
杜
牧
《
阿
房
宫
赋
》
“ , : , , ?”,用假设的口吻指出了六国和秦国长存的办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刻碑名手 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
他长得高大魁梧,浓眉大眼,但面白无须。两只手掌伸开来,小蒲扇一样;指骨节很突出,只要轻轻一握,便咔吧吧一阵脆响,让人觉得那手非常有力气。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一生中刻过多少碑?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那时他才三十来岁,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他后来听说,在望江楼原址,竖起一座巨大的工农兵“造反有理”群雕像。又过了些年,雕塑拆了,改建成了一个大花坛。现在恐怕是拆了花坛,再在原地重建了望江楼。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字的大小、行距、结构,儿子是否都了然于心了?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听完范玉成的话,说:“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重点对范玉成的手进行了描绘,小蒲扇一样,骨节突出,轻轻一握咔吧吧
作响,主要表现他作为刻碑人的身份特征。
B.小说写范玉成尽管年已古稀,而且已退休多年,但仍愿意为儿子把关,目的是为下
文纠正《重修望江楼记》碑文的情节做铺垫。
C.儿子范致远在小说中是个线索人物,所有重点情节都是由儿子引出,但儿子的性格
却没有在小说中明确表现。
D.小说中华声市长这个人物虽没有出场却栩栩如生,其撰写的碑文“情文并茂”,可
见其才华,转达对范玉成的敬意并改正错误,可见其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知错就改的工作作风。
E.小说娓娓道来,像讲述身边故事,详略处理得当,情节连贯顺畅,对儿子的工作程
序通过范玉成的心理活动表现,既突出了主要人物,又使情节发展自然。
(2)简要分析小说中范玉成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结尾处描写望江楼及周围风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写范玉成纠正了碑文中时间的错误,但碑文的墨稿却无法由书法家修改,而是
由范玉成补写,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
A.前日,因嫖娼被收容教育六个月的演员黄海波,被证实收容教育期满,按期解除收
容教育。昨日凌晨,黄海波在微博中首次发声明向公众道歉。
B.在刚刚公布的金球奖三人候选名单中,C罗、梅西与诺伊尔最终入围,2014年的金
球将刻上谁的名字,注定会成为人们热议的未来一个多月时间里的话题。 C.近日,联邦调查局对一名受雇于美国海军的工程师“钓鱼执法”,指控其盗取美国
最新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设计资料,试图交给“埃及情报部门”,12月5日被逮捕。
D.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一向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发展对日关系,继续克服
政治障碍,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13.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都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隽juàn秀 蝉蜕(tuì)坍圮 猝然 B.苔藓xiān 咆哮xiao 车辙 踌躇 C灵柩jiù 雕琢zhuo 熨帖 笨拙 D慰藉jie 赊账she 唠叨 一愁莫展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
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B.“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所亡之时”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
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C.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
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
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2015
是中国的羊年,可新年生肖让西方媒体很头
疼, , , , , , 。 各地都是以当地常见的羊作为生肖的形象,总体来说北方以绵羊为主,南方以山羊为主。 对于准备迎接羊年新年的普通中国民众而言,生肖羊是绵羊还是山羊并没有什么区别。
①民俗学家认为生肖羊的形象具有地域性 ②生肖羊可能更多地以山羊的形象出现 ③由于汉族文化圈广泛饲养的是山羊
④中国历史上,绵羊和山羊都可以作为生肖羊的代表 ⑤十二生肖中的羊到底是山羊还是绵羊,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⑥中文中的羊含义模糊,但英文中的羊的种类却划分的很清楚
A.⑤⑥①③②④ B.⑤⑥③②①④ C.⑥⑤③②④① D.⑥⑤④③②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当今社会,诱惑甚多,品茶可以修身养性,心注一境,让自己心智不迷、方寸不乱。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一个人只有处在清淡的茶香中, ② ,?宠辱不惊,来去无意?,保持一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常心,表现出不求闻达、不事张扬、耐得寂寞、善待宁静的从容, ③ 。做人当升华茶之境界,戒躁而养静,让守静成为做人的品格。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5分)
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 从9月1日起,电信企业在通过各类实体营销渠道销售手机卡时,将要求用户出示本人身份证件,并当场在第二代身份证读卡器上进行验证。这将为电话实名制增加技术和设备保障。
自9月1日起,电信企业各类实体营销渠道要全面配备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在为用户办理入网手续时,必须通过使用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核验用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件,并通过系统自动录入用户身份信息。
根据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为全面推进未实名老用户补登记,对1013年9月1日前入网的未实名老用户,电信企业要在其办理新业务、更换移动电话卡时依法要求其进行补登记,确保在2015年12月31日前本企业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登记率达到90℅。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傍晚,荒野里盛开的矢车菊突然萎败了,它喃喃自语:“如果白昼马上来到,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原野,我就可以重新生机勃勃了。”
近旁掘土的甲虫对它说:“难道太阳会关心你?它没时间,也没胃口。太阳能使参天的橡树和雪松温暖繁荣,还把香气馥郁的花朵打扮得多姿多彩;只不过它们是那样的高贵美丽,完全不像你这般模样。别拿令人厌烦的请求去打扰太阳!”
然而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万物。于是,在夜晚萎败的矢车菊又复苏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D .无中生有。 “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的原因是数据本身有问题,更可能是提
供者先造假。而非“收集者不负责任”。
3.C项曲解文意。根据第六段内容,原文所说的“在稻草堆中找一根针”是从“大数
据”中筛选人们所需要信息的比喻,意思是,从大量信息中找到人们需要的极小比重的信息,而选项表述为对使用者的要求。
4.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5.C
6.B(“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是文帝
曾经做的梦,并不是事实。)
7.(1) 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
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关键词“稍”“习”“胆决”“愿”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2) 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
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关键词“益”“论进”“任使”和定语后置句“将士依附之者”各1分,大意1分)
8.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2分),写了小桥、流水、村庄、
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答对5个给4分)
9.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观点1分,分析4分,分析紧扣诗歌内容也可)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
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
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10.略
11.(1)【答案】A.E【解析】B.不完整,C.“儿子的性格却没有在小说中明确
表现”错;D.“对劳动者的尊重”片面。
(2)【答案】范玉成是古城的年已古稀的刻碑名手。①珍惜传统文化,文革时古楼遭
破坏,他“泪水纵横”;②雕刻技术娴熟,对儿子的工作程序了如指掌;③一丝不苟,阅稿时从内容到墨迹都很详细;④尊重历史,对历史负责,发现碑文错误要求改正;性格耿直,若市长不改要退活。(写对3个要点即可)
(3)【答案】①渲染祥和、自然、和谐的 气氛;②烘托范玉成父子坦然舒畅的心情;
③突出主题,还原历史,才有和谐美景;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写对3个要点即可)
(4)【答案】观点一:合理。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责任意识。①把重修时
间修改为1966年冬,符合历史事实,避免以讹传讹。②华声市长决定一定要改,也尊重原作者。③补写得和书法家分毫不差,体现范玉成雕刻技术高超,也能够给后人呈现一个完美的碑刻,得到了啧啧称赞。
观点二:不合理。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不严密。①虽然把时间修正是
尊重历史,但书法家的墨迹已经无法重写,由范玉成模仿,这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即使模仿的分毫不差,也是对观赏者的欺骗。②尽管情节上造成大的矛盾冲突,彰
显了人物性格,但在表达主题上却缺少了严密性。③范玉成是一个雕刻名手,是一个对历史有责任意识的人,他自己却要模仿字迹改书法家的墨迹,这似乎与人物身份不相吻合。
(观点2分,每点理由2分) 12.【解析】A
试题分析:B语序不当,应该为“注定会成为未来一个多月时间里人们热议的话题”。
C.句子末尾 “被” 字致使主语易辙。 D.结构杂糅, “以„„的原则” 应该为 “本着„„ 的原则”或“以„„为原则” 。辨析病句首先应该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13.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