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乡村教育回归本色

让乡村教育回归本色

2023-03-03 来源:爱问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乡村教育回归本色

作者:刘和平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0期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却在加剧,并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乡村学校的建立,让乡村多了文化底蕴。那时,虽然经济落后,但因为有学校领衔,乡村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瘠,乡村文化生活依旧丰富多彩。那时乡村学校与乡村俨然是鱼水关系:教师经常去农家家访,农忙时节还会带领孩子主动帮助农户春耕、双抢、秋收;村民会经常来到学校与老师唠家常,请教农科知识,谈古论今;家长会时不时到学校打听孩子情况,进行交流;放学后,甚至有不少村民与教师开展打球、唱歌、敲打锣鼓等各种娱乐活动;村上有红白喜事,村民都不会忘记邀请教师,教师也会如邻居亲朋一样随份子,虽然,教师工资不高,但却乐意随份子参加村民家的喜宴,因为那既有受到礼遇尊重的精神愉悦,也有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的快意。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紧要的琐事,却形成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风景线,让乡村充满生机。

但不知什么原因,乡村教育逐渐套用城市教育方式,这种简单套用,自然让学校与乡村有了隔阂,最终让乡村学校成为一座孤岛。首先是在办学规模上用城市标准来要求,于是对生源很少的村小开始大规模撤并。很多村子的小学人去楼空,昔日的乡村文化生机不再,留下形单影孤的校舍驻守乡村。其次,在办学方式上用城市教育方法来要求,于是乡村教育渐渐失去乡村本色。乡村学校不再有春忙假秋忙假,不再有孩子到田地的劳动实践,不再有下课后笑看孩子一窝蜂去爬山、爬树、滑土坡等野外活动。再次,在管理上也严格要求。校园不再让村民随意进入,更不允许村民自由到学校开展活动。学校放学后或者假期,都是大门一锁。同时要求教师不得接受家长的宴请,并作为一道红线。这样照搬城市教育模式,自然将学校有意无意隔离于乡村之外,教师仅仅是也只能是作为教师身份出现在那里,不能入乡随俗与村民融为一体。乡村学校只是坐落于乡村的建筑物,乡村学校自然就成为了一座“孤岛”。

因此要想让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文化的领头羊,成为乡村文化的灵魂,就必须让乡村学校融入乡村大家庭中。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目前的教育理念,在总结过去乡村教育的经验中,探索一条适合乡村教育发展的新路。这条新路不应该照搬城市教育模式,而要充分考量乡村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民风民俗。在办学规模上,不应参照城市规模设立,而要以乡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哪怕只有十几个学生,也应该派出教师坚持办下去。在教育方式上,应该鼓励乡村学校增设更多的乡村文化课程,应该让乡下孩子更多回归乡村生活中去学习求知。在学校管理上,应该给予乡村学校更多自主权,包括入乡随俗允许村民在放学后、假期中到学校开展活动,允许乡村教师参与村民的各项自娱自乐包括参与他们的红白喜事活动,而不是校园大门紧闭,教师与村民形同陌路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振兴乡村教育,繁荣乡村文化,恢复乡村生机,必须改变乡村学校孤岛命运。(摘自人民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