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0小题,40分)(2017白云区一模)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17题。(18分)
人工智能:还只是人类的“工具”
余建斌
谷歌“AlphaGo”和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尘埃落定,但人工智能的进化之旅才刚刚启程。人类为何要研究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不会有一天超过人类成为“超级智能”?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
“阿尔法狗”用3000万局“自我对弈”数据来训练,靠的是“题海战术”
如果看一下背后的技术原理,AlphaGo其实也不是那么神秘,本质上与约20年前战胜国际象棋冠军的“深蓝”计算机一样,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搜索问题。有所不同的是AlphaGo采用了当下非常热门的深度神经网络,以及深度神经网络跟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的结合。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技术,通过算法使机器能从大量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从而对新的样本做智能识别或对未来做预测。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机器学习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次浪潮: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本质上就是人工神经网络。它模仿人类大脑行为的神经网络,更接近于人类的学习方式。
研究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是让机器完全取代人,更应关注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的感知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问题上有了长足进展。但在更复杂的认知层面,例如对于语言和图像的理解、逻辑推演等方面距离人类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工智能之所以会让部分人感到恐惧,最主要是联想起科幻作品里的机器人。科幻往往把机器“拟人化”,而今天已经成功应用的和大批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其目标并不在这些方面。
人工智能将来是否会像科幻电影中那样,自我进化掌管世界,应当还比较遥远。我们更关心的是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可以大大延伸人的能力,解放人类的劳动力,成为人类很好的“帮手”。就像人类制造了飞机和汽车,但你不必担心未来它们会威胁到你。
人工智能还无法突破认知和情感,需要向生物智能“取经”
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在感知这个层面会有飞速进展,而在认知和情感这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研究者们煞费苦心研发各种功能的传感器配备给机器时,生物自身“传感器”的能耐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生物的眼睛能识别电磁波,耳朵能识别空气震动,神经系统能够根据波长和强度瞬间转化为视觉和听觉,能瞬间把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感知为不同的颜色,能把空气震动感知转换为语言。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因此很早就开始从脑科学研究中寻找思路,近几年也提出了创造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优势互补的混合智能系统。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3月25日)
链接一:素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语出惊人:未来人类需要与机器合体成赛博格,才能避免被人工智能淘汰。赛博格这个舶来词汇是对英文“Cyborg”的音译。它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对人类身体进行控制和改造,从而使人类身体的机能更加强大。这种改变肯定不局限于人体,而将波及道德伦理,甚至整个人类社会。比如,人类通过赛博格技术拥有了惊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谁又来约束他们呢?这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考验。 (节选自《科技日报》2017年2月16日)
链接二:人类制造的智能机器人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这被称为“技术奇点”问题。技术奇点是指拥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人不断改进自己,并且制造或繁殖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强大的机器人,最终达到人类
不可预测、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技术越过这一奇点,局面将无法收拾,会伤害人类甚至使人类面临灭亡危险。 (节选自《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22日 )
链接三: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即对人类而言很简单的事情,对机器来说可能很难;对人类很难的事情,对机器而言可能很简单。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在没有(节选自《人民日报 》2016年4月12日 )
13.下列有关AlphaGo及机器学习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谷歌“AlphaGo”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表明人工智能的进化之旅已进入了快车道。 B.AlphaGo与“深蓝”本质一样,采用了深度神经网络跟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的结合。 C.人工智能机器能从大量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对新样本做智能识别或对未来做预测。 D.机器学习模仿人类大脑行为的神经网络,与人类学习方式相近,是人工智能的核心。
14.下列对材料中机器人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A.科幻作品里的机器人不是今天已经成功应用的和大批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 B.埃隆·马斯克认为,未来的人类如果要避免被人工智能淘汰,需要与机器合体成赛博格。 C.赛博格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对人类身体进行控制和改造,从而使人类身体的机能更加强大。 D.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如果突破了“奇点”,局面将难以控制,必然会使人类走向灭亡。
15.下列有关人工智能及人类智能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人工智能模仿人类的感知能力,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问题上有很大进步。 B.近几年,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开始从脑科学研究中寻找思路,以创造混合智能系统。 C.生物的神经系统能把由眼睛和耳朵分别识别的电磁波与空气震动转化为视觉与听觉。 D.汉斯·乌斯克莱特认为,同样一件事,对人类与对机器来说,其难易可能截然相反。
16.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阿尔法狗”用3000万局“自我对弈”数据来训练,靠的是“题海战术” ....
17.我们会被人工智能打败吗?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分点概述理由。(5分)
更好的解决方法前,不应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习这一研究领域,不该将机器置于道德上两难抉择的情形。
四、(10小题,共40分)(2017从化区一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18分)
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大热狂欢背后的思索
本场“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的雍容大度,选手的从容镇定,嘉宾评点的深入浅出,以及形式新颖的赛场设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从涉及的诗词作品及参赛选手的表现来看,在这场诗词视听狂欢的背后,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
一是题库的取材范围有些保守,片面追求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忽视了必要的提高。“爆竹声中一岁除”、“二月春风似剪刀”、“牧童遥指杏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春眠不觉晓”……当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古诗从主持人和选手的口中跳出来时,令观众仿佛置身于小学语文课堂。据笔者粗略核对,本场首轮比赛公之于众的诗词作品39首,主要是五绝和七绝,其中大约35首出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出自高中阶段的作品亦属寥寥。注重节目的娱乐性无可厚非,但参赛作品的选材范围,几乎全部限定在中小学语文课学过的篇目之内,未免过于谨慎。 二是题目的设计流于单调,“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缺乏变化与美感,缺乏必要的中介性转换,甚至不少题目比语文课的考试题更加乏味。本场单人追逐赛中,题目共分填空题和选择题两大类。填空题,一类是根据给定的字数拼出诗句,从九字中找五言诗句,从十二字中找七言诗句;一类是根据一联诗的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选择题,一类是选一个字填空;一类是辨别诗句中的错别字;一类是解释个别词语。本场擂主争霸赛中,分图片线索题与文字线索题,前者看图说出诗句,后者涉及诗词内容和诗人,形式稍微活泼一些。
三是选手答题不尽人意。五名选手中,一名俄罗斯留学生大卫,纠结于用“尽”还是“进”,止步于第五题“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填空题,倒也情有可原;另一位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曾颖,折戟于“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上句,未免遗憾。而由精挑细选出来的“诗词达人”组成的百人团,答题正确率却令人大跌眼镜,绝大多数题目的答错人数都在10人以上。参加节目录制的选手,不是随机找来的,而是经过十比一的遴选,同时肯定做过功课,是有备而来的。凡事都有个见怪不怪的过程。当等到要求说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句,有37人答错时,当从12个字中识别“江枫渔火对愁眠”,有65人答错时,主持人董卿也只好沉默了。
但作为观众,却不宜沉默。可以说,本场节目的宗旨和舞台形式的设定可圈可点,现场的“比拼”也较好地体现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这个宗旨。但是,作为央视平台,节目受众似乎需要设定恰当的目标人群,节目难度也应当体现应有的梯度。从本场节目来看,由于比赛内容过于简单,不能不令人怀疑“全民参与”的比赛型“诗词大会”的意义何在?如果仅属娱乐,恐怕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北大博士和川大本科生在众人的注目下,站在灯火辉煌的演播台上,就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上的诗词作品展开角逐,是否有些滑稽?“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难道一定得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或高中阶段语文课本的范围么?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一:
16岁的武亦姝在2月1日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中,凭借丰富的诗歌储备量赢得比赛。她的一名同学称,武亦姝在该节目中背诵的带“月”字诗句,大多出自该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这套校本教材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却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的担忧。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黄荣华说,
一个学生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长质疑: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背?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让语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就拿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举例说,“如果失去了去追究为什么是沉郁顿挫,不去追问为什么是杜甫这样一个诗人,成为唐代站在诗歌顶峰上面的人,他对中国文化前代有什么接受史,对后代有怎样的影响史,我在他身上获得了什么?其实这个就不是基础教育,而是技术教育。”黄荣华强调,武亦姝只是个例,“谁编《诗经》不会把《七月》编进去?但我可以说,这届学生学完这本书(指《中华古诗文阅读》),能背出来的可能就她一个。”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不仅是我们当年上小学的时候没学过格律知识,就是今天的人也未必就懂得格律知识的。例如,“敢教日月换新天”里的念成阴平读音的“教”字,经常被人误写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去声字“叫”字,就是因为不懂诗词格律知识的缘故。同样的常见错误,还有“不教胡马度阴山”,“教”字也要读成阴平,而不能读成去声的。通过举例,我们可以知道,古代诗词知识包括格律和音韵知识,但在当今社会竟然成了很少人知道的文化知识。很多人学习古代诗词,还仅仅是停留在背诵一些古代诗词作品的层次上,却没有深入了解其含义,而且动手书写古代诗词的能力是大大弱化了。在中小学校里,语文教育应该注意安排必要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不能在我们这个年代,让无比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发生断层现象。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大会”比拼的是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但对荧屏前的观众来说,看点不只是选手对诗词的识别和背诵而已。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才是更让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正如嘉宾王立群在微博上所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有网友感慨,“看了几集《中国诗词大会》,收获很多,最喜欢的就是蒙曼、郦波、王立群等老师对诗词的解读,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摘自网络,有删改)
13.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诗词大会》为了体现“全民参与性”,题库的取材范围全部出自于中小学语文课本。 B.《中国诗词大会》单人追逐赛有填空题、选择题,擂主争霸赛有图片线索题和文字线索题。 C.《中国诗词大会》擂主角逐赛中,武亦姝胜出全赖于有学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 D.古代诗词知识包括格律和音韵知识,在当今社会很少人知道,这种文化知识已经断层了。
14.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词大会》取材范围过于保守,设计的题目流于简单,不能赛出选手的真实水平。 B.当今古代诗词格律知识的缺失,应该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安排一些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专题。 C.复旦附中黄荣华教研组长认为古诗文的教学,除了强调一定数量外,还要了解诗人的风格。 D.《中国诗词大会》上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的解读,是受众最享受的文化大餐。
15.“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不属于句子所说的“激活诗心”的一项是(3分) A.大会现场选手们的激烈比拼角逐。 B.大会嘉宾对诗词的精彩介绍解读。 C.学校编制和使用古诗文校本教材。 D.人们本就埋藏着了解古诗的需求。
16.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通过举例,我们可以知道,古代诗词知识包括格律和音韵知识,但在当今社会竟然成了很少人知道的..文化知识。
17. 嘉宾王立群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5分)
四、(10小题,40分)(2017海珠区一模)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18分)
多晒太阳,预防近视
在全球范围内,近视飙升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澳大利亚布赖恩·侯顿视觉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估计,到2050年,世界几乎一半的人口——多于40亿人都要戴眼镜。如果不采取措施,高度近视还有可能导致失明。最新研究预测,高度近视的全球发病率也将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3%发展到2050年的10%,届时会有9.38亿人面临失去视力的风险。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认为近视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近视的发病率会如此快速地发展。以前,人们很明确地认为,是环境因素影响了视力,而其中的罪魁祸首是人们花在阅读、写作和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然而,最近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明亮的阳光有助于调节正常的眼睛发育,在室内呆得太久——无论是学习、玩视频游戏还是做其他事情,都会破坏眼睛的发育过程。新观点的提出为防治近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当初提出减轻学业负担的观点相比,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这一做法更简单也更实用。
读书会变近视吗
在许多刚刚工业化的亚洲国家,顶级大学的名额非常有限,在激烈的竞争中,高强度的课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在上海,15岁的学生每周要花14小时做家庭作业,而在美国只要6个小时。近视在知识精英中很常见,教育水平、测试成绩和智商更高的人都更有可能需要眼镜,这符合一般的刻板印象。
许多证据都表明,上学时间越长,越可能近视。这也意味着,接受教育越多,伏案工作的时间也就越长,从而导致近视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深入研究近视的案例,这个结论似乎不太站得住脚。有证据表明,是否近视取决于户外活动的时间,而不是伏案工作的时间。
2007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研究,这是最早支持“户外时长理论”的研究之一。通过调查分析514名小学生和家长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一旦考虑户外活动时长和父母的近视情况,阅读时长的影响就不重要了。
增加户外活动
所有的视觉都是从光开始的,瞳孔扩张和收缩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显然,户外活动对眼睛的健康有所帮助。
近视学界公认,经常在户外活动能提高孩子接收光线的强度,这会促进视网膜产生和释放多巴胺,抵消让眼球变长的信号。虽然关于光如何影响眼睛生长仍有很多未解之谜,但在面对近视率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临床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测试用光预防近视的方法了。临床试验发现,每三天额外获得40分钟强制户外时间的儿童眼睛更健康,比一般儿童患上近视的可能性低了23%。
阳光可以保护儿童的眼睛,防止出现近视。把孩子带到户外去,就是“最便宜,最简单的选择”。
(节选自《环球科学》2017.3,有删改)
链接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宁利教授发现,对尚未近视的孩子来说,充分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而对已经近视的孩子来说,户外活动的缓解效果不明显。“这就是一个阀门,一旦打开了,近视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来了。”预防近视,一定要从小开始,在幼儿园阶段就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 虽然,目前更加细致的研究还在进行中,但专家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如果要使户外活动发挥作用,每
天至少要在室外活动2个小时。另外,一些研究还认为,跟一口气在户外待2小时相比,间断性的户外活动,效果可能更好。台湾的研究就采用了这个方法:20分钟课间,一天4个课间,80分钟。一些动物实验也证实了,短时间户外活动,反复刺激带来的保护效果,可能比持续的户外活动更好。
(摘自《户外运动能治近视吗?》)
链接二: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其《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到,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该书指出现代社会中儿童的生活被“去自然化”的事实及可怕后果,并以多项研究成果和多人的亲身体验告诉人们,人与自然的联系会对其心理、生理和精神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实际上,5%这个数字对于孩子们乃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家长对健康知识了解程度调查统计表
(调查总人数:166人)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非常了解 12 7.23% 很了解 23 13.86% 一般 93 56.02% 不了解 23 13.86% 没必要了解 15 9.03% 调查显示,家长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家长是否让孩子走进自然。
(摘自《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链接三:
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给了孩子更多留在室内的“理由”。2012年,厦门学生张欣窈研究的课题《“自然缺失症”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课题研究调查中问到:“有一项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你到哪里完成这项作业?”对此,88%的同学回答“上网找”。眼下,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看似变得“聪明”,但这只是一些“成品知识”。当孩子们习惯接受“成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遭到了极大削弱。
缺乏在自然中的学习、探索和体验,不仅可能带来孩子的智力、体质上的缺陷,还可能让孩子变得孤独、焦躁,对自然缺乏尊重。
(摘自《“自然缺失症”正蔓延》)
13.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最新研究预测,高度近视的全球发病率将快速上升,到2050年会有9.38亿人失去视力。 B. 试验发现,额外获得40分钟强制户外时间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患上近视的可能性低了23%。 C. 研究和实验表明,孩子每天至少要活动2个小时,间断性的活动对视力的保护效果更好。 D. 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给孩子走进自然增添了一定的阻力。 14. 下列对材料中“影响视力因素”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认为遗传因素导致近视,但这解释不了近视的发病率为何快速上升。 B. 以前,人们很明确认为,是环境因素影响了视力,其中的罪魁祸首是人们经常阅读和写作。 C. 2007年,美国最早支持“户外时长理论”的研究发现,阅读时长对视力的影响并不重要。 D. 最近的研究表明,明亮的阳光有助于调节正常的眼睛发育,能帮助孩子防止并缓解近视。 15. 下列对“自然缺失症”危害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现代社会中儿童的生活被“去自然化”,对其心理、生理和精神健康都会起消极作用。 B. 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使孩子呆在室内的时间更多,这样会破坏眼睛的发育过程。
C. 研究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们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能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获得知识。 D. 缺乏在自然中的学习、探索和体验,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智力、体质以及性格上的缺陷。
16. 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这就是一个阀门,一旦打开了,近视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来了。 ....
17. 材料表明,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对防治近视更实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四、(10小题,40分)(2017花都区一模)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18分)
蒋勋眼中的宋词
①我花了一个多月品读完《蒋勋说<宋词>》这一本书。
②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的语言细腻可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切,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谈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产生宋词,如何产生宋词,以及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③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唐诗就如骚动的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的作品,你会发现宋词的平实、自然和发现现实的美,发现宋词对人生的美的沉思。
④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是曲曲折折。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⑤人生问题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⑥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时代使苏轼成为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的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⑧读了这首词,我认为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⑨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一:
喜欢唐诗,是喜欢唐诗里的大唐风骨,喜欢唐诗里的雍容气度、厚朴浑然。喜欢宋词则是喜欢宋词的精致雅丽,它或婉约、或豪放但无不精心雕琢,那种词句间氤氲的韵味总使人读罢难忘,那一种感觉总会在某一个时刻,在人生的伤怀时,在生活的寂寥处,在情致盎然里,在喜上眉梢头时分,总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得到遇合。我们会突然在这些时刻,脑海里浮现出这些清丽、豪放、温婉、伤怀……的词句。这个时候我们仿佛觉得宋词是融入到了骨髓里。
(选自《宋词里的韵味》,有删改) 链接二:
我们欣赏宋词,首先要欣赏它的意境美,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宋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其次是欣赏它的语言美,因为宋词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再次是欣赏它的形式美,宋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宋词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
(选自《如何欣赏宋词》,有删改) 链接三: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刚落下帷幕,16岁小姑娘武亦姝一举夺冠,她在“飞花令”环节中从容自信,给观众留下极深印象。
武亦姝至少有2000首诗词储备量,她并不是死记硬背的“诗词复读机”,纯粹是因为对古诗词的喜爱而背,武亦姝说古诗词里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的感觉”。
(选自网络,有删改)
13.阅读上述材料,下列对宋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词美在情绪简练,淡雅,不夸张,是安静、圆满的果实。 B.宋词美在平实和自然的结合,还发现现实,沉思人生的美。 C.宋词美在韵味精致雅丽,或婉约或豪放,使人难忘其氤氲。 D.宋词美在语言精粹、精练,能够体现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
14.古人对人生问题的沉思,下列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思考不同人生阶段的处世态度,体现了他对待人生现实的、积极的态度。 B.庄子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在世,像白驹之过隙一样短暂。 C.范仲淹与苏轼不同,他只关怀政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苏轼认为人生如逆旅,劝慰朋友要逆流而上,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5.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勋对宋词进行了通俗化的全面解读,对宋朝的所有诗人逐一进行了分析。 B.苏轼词体现对个人生活的追求,这样的追求导致他成为政治上的失意者。 C.人要促进自身最佳发展,就要有如苏轼一样面对“逆旅”调适心态的理念。 D.武亦姝背诵诗词的经验告诉人们,只要热爱,就能够背诵出大量的诗词。 16.蒋勋说宋词为什么从唐诗讲起?请结合《蒋勋眼中的宋词》②③段作分析。(4分)
17.链接一材料提到,宋词里那一种感觉总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得到遇合,请结合生活场景谈谈你和宋词
里的感觉如何遇合,从中获得什么启示。(5分) ..
2017番禺区一模
四、(10小题,40分)(2017黄埔区一模)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和链接资料,回答13~17题。(18分)
手机游戏不能颠覆历史
近日,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手机游戏大热,角色都取自中国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可游戏中从形象到内容都与历史、传说完全不符合,颠覆了传统的记忆。
数据显示,这款手机游戏的玩家过亿,连小学生也在玩,2016年全年收入为68亿元,占2016年手游总收入的17.7%。在这一连串傲人业绩背后,不得不让人思考,游戏应该怎样去弘扬传统文化,应给孩子怎样的历史观。
有名无实,内容空心化
在《王者荣耀》中,截至目前一共出现了60多个中国历史英雄和神话传说人物的名字。李白、赵云、孙悟空、墨子、庄周、狄仁杰、妲己、貂蝉等耳熟能详的人物,在游戏中不仅穿越时空,一起“混战”,而且所有人物按游戏的角色设定只是取了一个名字而已,与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并无关系,内容和精神被架空,有名无实。
虽然这款游戏官方提示面向16岁以上的玩家,但根据腾讯浏览指数平台上的《王者荣耀》年龄分布,却是11岁至20岁的用户比例高达54%。一些家长告诉记者,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都热衷于玩这款游戏,他们表示十分担忧,这些小学生都还没学过真正的中国历史,让游戏先入为主,形成了对历史人物的角色定位,就算以后学了真正的内容,也会像白纸乱涂了色彩,即使再擦掉仍会有印迹,会对历史有误读。
手机游戏管理应精细化
《王者荣耀》为什么非要用历史人物作为游戏的角色,而不多花一些时间去研究和命名一些新的名字?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夏烈分析,一是历史人物没有版权,可以无成本、无纠纷地放心使用;二是历史人物没有距离感,能让玩家很自然地接受,可这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亲近感的同时,也要接受人物的基本史实。夏烈希望,游戏设计者不应只把精力和财力用于增加用户体验,让玩家“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游戏内容的研发,讲好故事,最起码要精心给角色取好名字,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和“IP”,而不是从历史中生搬硬套角色名字。
有人认为:“游戏就是游戏,就是娱乐,不能对它要求太高。”还有一种言论这样说:“游戏从另一个角度激发起孩子对历史的兴趣,不必对游戏戏说历史大惊小怪。”对此,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盘剑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可以对历史进行艺术演绎,但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演绎不应就是打打闹闹,也不是随心所欲地演绎历史,而应有底线和规则,无论怎样重新解读历史,都不能改变历史已经留存下来的真面貌;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已经作出来的结论;都不能改变已经由历史凝集的民族情感,不能让价值发生倾斜以至于崩坏。
“对青少年,游戏内容的审核应该比成人更严格,电视剧不能戏说历史,游戏同样也不能戏说历史。”盘剑指出,成年人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不太会有历史“错乱”的问题,但青少年历史知识还不丰富,游戏没有底线的戏说,把年代、地点、人物、情节肆意地重组,违背史实,编造情节,混淆青少年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可谓“误人子弟”。建议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除了对游戏进行事前审核外,还要加强事中监管,跟踪究竟是什么人群在玩,尤其要评估对青少年的影响。
文化企业要有正确价值观
夏烈分析,《王者荣耀》迅速流行的原因,体现了这些年游戏产业的发展成果,制作水平炉火纯青,在赢利模式和用户体验上很成功。
游戏产业快速增长壮大的同时,网络游戏“是天使还是魔鬼”的争论也不绝于耳,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助长“成瘾性消费”,也一直受到批评。盘剑介绍,近年来中央十分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提出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率,文化企业不仅要看经济指标,更要看怎样用精品去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贡献了怎样的正能量。青少年喜欢游戏,也潜移默化在接受游戏传达的精神文化信息,游戏的本质不仅仅是娱乐,还有教育、训练及信息传播的功能。作为文化产业门类的游戏也应该发挥游戏的这方面功能,不仅要加强娱乐游戏正能量,而且要注重以传播知识、训练能力为目的的应用游戏的开发,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游戏产业的重要作用。
(选自2017年03月2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链接一:
《王者荣耀》游戏里共设定了48名基于真实历史人物的英雄角色,另有诸多如孙悟空、牛魔、后羿等中国神话人物为原型设定的角色。大多角色都搭配了古代诗词名句或京剧选段来作为台词。比如李白的台词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而项羽在“霸王别姬”情节中,则壮志未酬地喊出“四面楚歌起,英雄站末路”,“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而这些历史诗词和故事,都随着游戏的流行而成为玩家间津津乐道的内容。
(选自2017年03月29日中青网,有删改) 链接二:
2017年3月6日,陈先生夫妻俩急匆匆地来到泰州海陵公安分局九龙派出所报警,称家里的银行卡被盗刷两万多元。
听完两人叙述,民警感到很奇怪,建议他们去银行打一份消费明细,再做进一步核查。账单打出后,谜底揭晓了。两万多元全进了一家游戏公司的账号。仔细一查,这一切都是夫妻俩13岁的熊儿子干的。原来,他们的儿子最近迷上了《王者荣耀》之类的手机游戏,便偷偷用爸妈的微信支付、支付宝等购买游戏币。
(选自2017年03月14日海峡网,有删改)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 A. 《王者荣耀》这款手机游戏玩家超过一亿,是目前中国小学生最喜欢的手机游戏。 B. 《王者荣耀》目前一共出现了60多个中国历史英雄,他们在游戏中一起“混战”。 C. 《王者荣耀》提示面向16岁以上玩家,但实际有超过一半的玩家是11岁至20岁。 D. 《王者荣耀》因其制作水平炉火纯青,所以在赢利模式和用户体验上都很成功。 14.下列关于手机游戏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 ... A.手机游戏要加大对游戏内容的研发,讲好故事,不能运用历史人物的名字。 B.手机游戏无论怎样解读历史都应有底线和规则,不能改变历史的本来面貌。 C. 手机游戏要加强事中监管,跟踪玩家群体,尤其要评估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D.手机游戏中的历史诗词和故事可能会随着游戏的流行而为玩家所津津乐道。
15.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 A. 用历史人物作为游戏的角色,是因为历史人物既没有版权又没有距离感。 B. 青少年历史知识还不丰富,所以对其游戏内容的审核,应该比成人更严格。 C.文化产业门类游戏的本质不是娱乐,应该具教育、训练及信息传播的功能。 D.青少年沉迷游戏,盗用父母银行卡持续购买武器,是“成瘾性消费”的体现。
16.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内容的表达效果。( 5分 )
这些小学生都还没学过真正的中国历史,让游戏先入为主,形成了对历史人物的角色定位,就算以后学了真正的内容,也会像白纸乱涂了色彩,即使再擦掉仍会有印迹,会对历史有误读。 ........
17. 网络游戏“是天使还是魔鬼”的争论不绝于耳,请根据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4分)
四、(10小题,40分)(2017荔湾区八校联考一模)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18分)
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
在节日扎堆的下半年,刚刚过完万圣节,孩子们又将迎来感恩节、圣诞节、元旦和春节。其中洋节日在孩子们中间受宠指数却很高。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到底该让孩子如何过洋节,成为“万圣节”之后各大亲子论坛讨论的热点话题。 正方: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适合孩子
豆豆爸爸:全球化时代,孩子的世界是开放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很有可能出国旅游、游学、竞赛或留学等,需要跟外国朋友交往。因此,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都需要认真了解国外的文化、宗教、节日、礼仪等。让孩子过洋节,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琳琳妈:我觉得应该支持孩子过洋节。孩子们需要圣诞老人那样的童真想象。中国的传统节日虽多,但除了给孩子压岁钱,还给过孩子什么?
反方:家长应该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并让孩子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琪琪爸: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是属于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是更适合孩子的精神养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的民族向心力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孩子小的时候,多让他感受中国文化,外国的文化可以在他长大后让他自己去了解。
彤彤妈:“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人们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让我不明白的是,大张旗鼓过圣诞节的爸爸妈妈们,你们是基督徒吗?个人认为,“洋节日”是商家们的促销节。喜欢洋节日的爸爸妈妈们其实是中了商家促销的毒。 专家看法: 不管是洋节还是中国节,关键是要过对!
在“亲亲袋鼠”资深早教专家符欣看来,对于孩子而言,不管是洋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必须要过对。
首先,要让孩子对洋节和传统节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洋节的优点是轻松、娱乐、互动性比较强。传统节日的特点是内涵比较丰富。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洋节日里带给孩子欢乐,同时可以在中国传统佳节,多让孩子参与各种传统活动,了解一些跟节日有关的文化和传统。
其次,要通过亲身示范和言语提醒,让孩子明白节日的意义所在。过节,不只是买东西或者吃大餐,应提倡重视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亲友团聚时,应该引导孩子与平日难得相见的亲友们深入交流,让节日成为亲友之间联络感情的纽带。
最后,无论是洋节日还是中国传统节日,在陪孩子过节时,“陪”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想要让孩子们对节日本身感兴趣,父母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去挖掘节日的美好所在。虽然传统节日相对比较沉重,但是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做月饼、剪窗花、贴春联、扎灯笼,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一旦孩子有机会参与,一些传统节日就会变得有意思,也会让孩子更难忘。
链接一:
5岁的昊昊,刚在幼儿园过了“万圣节”之后,最近一直提着和爸爸一起做的南瓜灯不撒手。问他最爱的节日是什么时,昊昊马上答“万圣节”。昊昊爸笑言,圣诞节的时候给昊昊买棵圣诞树,昊昊最喜欢的节日估计会变成圣诞节啦。
记者在昊昊所在的幼儿园开展了一项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除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其次是万圣节,只有28%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2%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6%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在“洋节日”里,爸爸妈妈不用走亲戚,会“陪”自己一起玩,更有趣一些。
链接二:
中国民间农历每月都有节日,南方人有此民谣:正月油豉,二月饼,三月清明,四月八,五月节,六月十九,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阳,十月朝,十一月冬、十二月年。各个节日或敬鬼神,或庆团圆,或贺丰收,或尊长辈,各有内涵,表现了中国人们赋予生活的美好期待。
(图:中国春节挂灯笼、贴春联、包饺子)
“洋节”也饱含他国人民的价值观及对生活的理解。“情人节”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母亲节”体现母爱的伟大。 “感恩节”旨在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
链接三: 据考证,“母亲节”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但在美国“发扬光大”进而风靡世界。“春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很多国家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也纷纷过起了中国春节和中秋
节,特别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中秋节也是他们 的传统节日。 (文章选自网络,有删改)
( 图:韩国“中秋节”,家团圆,品松糕) 3分) 13.下面对家长认为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豆爸爸认为全球化时代,为了解外国文化,与外国人交流准备,孩子应过“”洋节”。 B.琳琳妈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都是给孩子钱,不如“洋节”充满童真想像,应过“洋节”。 C.琪琪爸认为孩子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长大后再接触外国文化,不应过“洋节”。 D.彤彤妈认为“圣诞节”是基督徒节日,其他“洋节”也是商家促销节,不应过“洋节”。
14.下面对专家符欣如何让孩子“过对节”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清醒认识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不同特点,让孩子在传统节日和“洋节”里各有所获。 B.要通过亲身示范和言语提醒,让孩子明白节日的文化内涵,在节日与亲友联络感情。 C.无论是洋节日还是中国传统节日,父母都应该“陪”孩子一起挖掘节日的美好所在。
D.孩子参与做月饼、剪窗花、贴春联、扎灯笼等沉重的节日活动,传统节日就会有意思。
15.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方家长从孩子未来国际交流需要及“洋节”特点适合孩子角度论证观点。 B.反方家长从孩子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基督徒才过“洋节”角度论证观点。 C.链接一的材料能够证明昊昊所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喜欢过有趣的“洋节”。 D.链接二、三说明各国节日各有内涵,节日文化互相交融,各国都过“洋节”。 16.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4分)
昊昊爸笑言,圣诞节的时候给昊昊买棵圣诞树,昊昊最喜欢的节日估计会变成圣诞节啦。
17.某大学在平安夜组织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并封锁校门禁止学生外出过平安夜,若发现谁过圣诞节一律记过处分。请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对这间大学做法的认识。(5分)
四、(10小题,40分)(2017南沙区一模)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17题。(18分)
诗词修养是高层次的文化修养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可能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电视节目。诗词大会虽然是个知识类的竞赛节目,考量的是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和背诵能力,但在客观上掀起了一个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让更多
的人提高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诗词的审美情趣。
记得几年前,在一次朋友聚会时,有一位先富起来的成功人士问我:“学诗有什么用?”我当时笑着回答说:“学诗没有什么用,诗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钱花,确实无用。苏东坡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但是,学诗之人与不学之人的言谈举止给人的印象毕竟不同。孔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对于一个人的品位有多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诗词的普及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毋庸讳言,学习诗词不能发财致富,但一个只知道发财的民族绝不是一个高雅的民族。
诗言志也。原以兴、观、群、怨抒发感情、考量得失、交流思想、抨击时弊,从而体现其教育意义、认识作用和美学价值。当今社会,人们大多重视美容,而忽略提高文化修养。著名电影演员方舒说过:“漂亮的面孔,仅仅是生理结构的组合,而美则是内涵气质的外露。这种气质,不是具体能看到的现象,而是通过一个人的文化、道德和修养使你感觉到的。”诗词修养是最高层次的文化修养,诗词修养会使你气质高雅、谈吐不俗。
有人说:“多一个诗人,就少一个腐败分子。”此说虽略显极端,但是,毫无疑问,多一个爱诗的人,社会就会减少一个庸俗的人。有人说,很多人写诗词是附庸风雅。其实附庸风雅也是好事。附庸风雅的人多了,会让不懂诗词的人、轻视诗词的人和对诗词有偏见的人受到影响,从而对诗词刮目相看,对诗词的弘扬、发展不无好处。
诗词作为一门艺术,是要讲究艺术质量的。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不是以数量取胜,而是以质量取胜。粗制滥造的作品,必然会被历史冲刷得干干净净。只有那些精品,才能经受历史浪潮的冲洗积淀下来,成为传之后世的优秀文化遗产。
平心而论,学习写诗并不困难,只要知道每个字的平仄(阴平、阳平:平声;上声、去声、仄声),按照格律的要求组合,就可以写诗。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学会写诗并不困难,但是要想写出好诗,真的很不容易。
现在有很多人想学习写诗,但又有畏难情绪,其实大可不必。清代诗人和诗论大家潘德舆说:“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学诗之三境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诗有三种境界,学诗也有三种境界。先是清澄通畅,再是警策简练,最后乃自然天成,这是诗的三种境界。最初一味求快,其次感觉作诗艰苦,终至于灵活自如,这是学诗的三种境界。”
初学诗词者的作品往往类似白描,白描式的写法犹如照相,有物境而无意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头脑中涌现的意象或境界有三种,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偏于自然景色,情境偏于作者情感,意境是融合了物境和情境之长而形成的主客观交融的境界。物境得其形,情境得其情,意境得其真。王国维说:“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文化修养的提高除了多读书,别无捷径,有深厚文化底蕴者,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如果我们不断加强诗词修养,就能写出情景交融的好诗,就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
(摘自《新疆日报》,有删改)
链接1:《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国诗词大会》大胆创新比赛机制和计分规则,每位上台的选手最多可回答9道题,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便停止答题,选手得分以每一题百人团中答错的人数叠加计算。每场比赛,105位挑战者全部参赛,分为单人追逐赛、“飞花令”和擂主争霸赛三部分。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链接2: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16岁的武亦姝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成功夺冠。网友纷纷为她的才情所折服,称其“这个00后美少女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武亦姝自我介绍里曾说过,她从小喜爱读诗词,只要是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我觉得古诗词里
面有很多现代人给不了我的感觉。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武亦姝令周围师生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才华,更是其淡定的心态。“电视里在播放她的节目,家人在看,她也不看,只管自己写作业,不是一般的淡定”,她的邻居说。武亦姝上一学期里读的书有《浮生六记》、《人间词话》、《聊斋志异》、《红楼梦》、《庄子》等古代经典,每星期还会交错着读《剑南诗稿》、《小山词》、《放翁词》。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13.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知识类的竞赛节目,受到热捧是因为它考量了选手对古典诗词 的记忆和背诵能力。
B.当今社会,人们都重视美容,而忽略了提高文化修养,过分重视外在美,而忽视了内在 美的提升。
C.有人说,很多人写诗词是附庸风雅。作者认为附庸风雅的人多了,对诗词的弘扬、发展 有好处。
D.诗词是一门讲究质量的艺术,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不仅是以数量取胜的,而且是以质量取 胜的。
14.下列关于学习写诗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学习写诗并不难,只要知道了每个字的平仄,就能进行诗歌创作。
B.潘德舆认为诗歌创作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 C.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头脑中涌现的意象或境界有三种,即物境、情境和意境,初学诗词 者往往得其情而不得其真。
D.多读书是提高文化修养的唯一途径,不断加强诗词修养,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好作品。 15.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成功人士之问--“读诗有什么用?”引出作者对诗词的论述,强调诗词对人的 品味很重要。
B.文章引用电影演员方舒的话强调气质比漂亮的面孔更重要,气质是一个人的文化、道 德和修养的呈现。
C.文章引用“多一个诗人,就少一个腐败分子”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懂诗词的人就不会腐败, 就不会庸俗。
D.文章引用王国维的话强调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融合了物境和情境之长而形成的主客 观交融的境界。
16.品味“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一句的妙处。(4分)
17.有人说“武亦姝夺冠是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最好诠释”,你认同吗?请简述理由。(5分)
四、(10小题,40分)(2017天河区一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18分)
材料一
“疯狂”的单车
“忽如一夜春风来”,2016年底,就像一阵风一样,共享单车仿佛一夜之间席卷全国大部分城市。 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共享单车市场中OFO和摩拜(mobike)两家企业优势比较明显,其中,OFO单车投放量最多,达到80万台,市场占有率51.2%;摩拜单车60万台,市场占有率40.1%。报告还显示,共享单车更受年轻男性欢迎。中国共享单车用户中男性占比54.2%,女性占比45.8%。用户年龄分布中,25岁—35岁人群使用最多,其次是25岁以下人群。使用频率中,每周使用3次—4次的用户最多。
单车为何“疯狂”?
科技感单车捕获年轻人。为了让年轻人重新爱上骑单车,研发人员动足了脑筋,首先从外形上来看,就得足够时尚。他们把轮毂做成橙色,使用智能锁和GPS等技术,使单车摆脱停车锁柱的束缚。时尚好玩成为重要推动力。很多年轻人还把自己的骑行记录、减排成绩单分享到社交圈里,互相比拼运动成绩,这些基于社交软件的分享也让骑行变得更加有趣。有一些用户还搞起了骑行睡衣趴等趣味活动,为骑行注入更多的时尚元素。
共享单车没有停车桩、可以随停随取,也不用到指定地点办卡,通过手机注册就可以使用单车,并且全天“不打烊”。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解决着当下的问题,也在影响着人们未来的出行方案。
“橙黄”大战带来服务升级
在共享单车领域,目前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有两款,黄色的OFO单车和橙色的摩拜单车,这两个一个起源于校园,一个发端于城市,都是针对短距离出行的社会问题。
OFO共享单车就是几位创始人想出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创立初期,他们号召北大毕业生和老师将自己的单车共享出来,他们为这些单车涂上了醒目的黄色,加装了机械密码锁,同时推出了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用户输入车牌号就可以获得密码,来解锁单车。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OFO随后也推出了自己的单车,小黄车和一般自行车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多了机械密码锁和共享平台。不少用户反映,小黄车骑着轻便,但缺点是密码锁容易被破解、也不能在线找车。而首先在城市推出的摩拜单车则刚好相反。它配备了智能电子锁、GPS定位系统以及发电装置,支持在线找车,车身也更坚固,但缺点是车身较重。针对各自的问题,橙黄两家都在努力升级换代。二者都希望成为更加先进的公共自行车。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由企业盈利的部门来搞公共服务,这个应该是非常鼓励的。因为私人企业非常关注效率。它对整个经济的成本收益是计算的很好的。它也必须去满足消费者,消费者的口碑对它的很重要,这样比政府去干,内在的激励机制要深刻的多。
哪种颜色能笑到最后
瞄准城市出行难题,看似不起眼的自行车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为市场空间巨大,已经成为最近投资领域的热点。据业内人士估算,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天都有几千万人次的出行,其中三成左右为五公里以下的短距离出行,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继OFO和摩拜单车之后,又有优拜、小鸣、骑呗纷纷推出共享单车,他们有的和传统自行车企业合作,有的结合自身的信用体系进行制度创新,也都先后获得投资。
据了解,目前已有十几家公司进军共享单车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服务会进一步提升,也会带来兼并、重组或者淘汰。可以预期的是,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浪费。专家指出,这也是创新的一种成本。共享单车是不是足够经济、足够方便、足够省力、足够抗偷等等。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会像很多科技产品一样,就会在火了一段,从此就销声匿迹了。(央视记者梁铮铮)
材料二
最近,各地有关共享单车“被虐”的消息不少——有的共享单车被“肢解”,零件缺失;有的被丢到河里、沟里;有的被人额外加了锁;有的车身被贴上“刻章办证”“信用卡套现”;有的二维码、编号被喷涂、毁损……共享单车触目惊心的破坏现状背后,折射出一些人的公共道德和信用缺失。比如爱占小便
宜——一辆共享单车,稍微值钱点儿的零部件都被拆下卖了;自私自利——为方便和保证自己随时使用,给单车额外加锁或者直接搬回自己家,变共享为“专享”;对公共财物、设施毫不爱惜,破坏性使用。与此同时,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对共享单车也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个别地方将没有停在固定、指定位置的共享单车直接收走清理。
13.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A.共享单车无桩设置,停取方便,并且全天可以使用,成为城市人们解决短距离出行的新选择。 B.目前国内共享单车市场中OFO和摩拜两家企业优势明显。OFO单车在投放数量上处于领先地位。 C.共享单车因其外型时尚,科技感强,好玩有趣,随停随取等特点受到年轻人喜爱。 D.共享单车使用者中35岁以下人群最多,平均每周使用的次数是3―4次。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黄色的OFO单车和橙色的摩拜单车,分别起源于大学校园和城市。然后迅速发展壮大,占领了接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B.摩拜单车相对于OFO单车的优点是配备了智能电子锁、GPS定位系统以及发电装置,支持在线找车并且车身轻便。
C.OFO的单车创立最初是用北大毕业生和老师的单车来共享,只是加以改装,喷上黄色和加装了机械密码锁。
D.共享单车市场成为新的投资领域,吸引了十几家公司投入竞争,在相互间的兼并重组淘汰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浪费现象。
15.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 )(3分)
A.共享单车大多已遭到人们的恶意破坏,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因为使用不方便,不安全。B.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很多,主要集中在通过破坏、更改二维码而进行的。
C.共享单车面临各种乱象的原因是国民公共道德和信用缺失,爱占小便宜。
D.一些城市管理部门缺乏耐心和宽容,个别地方对没有按照指定位置停放的共享单车进行清理。 16.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各地有关共享单车“被虐”的消息不少——有的共享单车被“肢解”。 ....
17.根据材料二,共享单车面临的种种社会乱象,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提出你的三点建议。(5分)
四、(10小题,40分)(2017增城区一模)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18分)
地球可以装下多少人
龙学锋
近日,美国人口资料局推出了2016年世界人口数据表。该机构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
到100亿。展望未来,地球对人类的支持会不会在某个时候达到极限?人类数量为何增长越来越快?地球的承载能力到底有多少呢?我们能否一直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让每个人都开心健康地生活?答案肯定是不能。
人类是如何增长到72亿的?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布的一段视频描述了人类数量的增长过程。10万年前,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还不到100万,而人类一直到近代才开始迅猛增长。人类用了将近20万年时间,才达到10亿人口数量。随后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开始加速。到公元1世纪,地球上的人口数量约为1.7亿。但不久之后,现代科技和医学迅速发展,加上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数量开始飙升。仅仅过了200年,如今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72亿。
人类100亿,地球将变得像坟墓?
许多专家认为,一旦人类的总数达到90亿到100亿左右,地球的状况将开始变得像坟墓。哈佛大学的杰出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在其《生命的未来》一书中说:“生物圈的限制是固定的。”除了有限的水资源,地球能够生产出的食物总量也是有限的。即使人类以最高效的方式生活,即所有的谷物全部供人类食用,而非低效地将部分谷物分给牲畜,之后再转化成食物能源——地球能够养活的人也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变为素食主义者,饲养少数或完全不饲养牲畜,现有14亿公顷的耕地也仅能供养100亿人,但实际上,这14亿公顷的耕地不可能养活100亿人口,因为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只吃素菜。因此,威尔森认为,从粮食的角度出发,地球养活的人数不可能达到100亿。
人类已经透支了地球资源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增长,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会越来越严峻,诸多问题需要人类去认真面对。 当前,地球水资源总量约为138.6亿立方米,其中97.47%是不能直接利用的咸水。在占比不多的淡水资源中,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利用起来的只有0.34%。淡水资源分布还具有地区性、时间性差异。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40多个国家闹“水荒”。世界粮食组织预测,随着人口增加,人均占有水量相对减少24%。同时,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将加剧可用水污染和供水不足问题。
随着人口迅猛增长和现代工业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按照现在的产量生产及消耗下去,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仅可维持80年左右,储量最多的煤也仅能供应二三百年。此外,地球上的非能源矿产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此前的一项统计显示,静态储量将在50年内枯竭的有锰、锌、锡、汞、硫、金刚石、石棉、石墨、重晶石、滑石等。
除了“供给”枯竭危险外,地球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也在急剧弱化。监测显示,1992年到2013年,虽有42个国家的年均碳排放量在下降,但全世界人类年均碳排放总量增加了60%,达到980亿吨。由于森林被毁等因素,地球的自净能力已经无法承载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科学模型显示,温室气体的累积,将导致地球温度在本世纪内上升2℃。这将对粮食产量、水资源分配等带来一系列影响,最终不可避免削弱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底1期,有删改)
链接一:理论上地球能承载多少人?
突破百亿人口,是不是地球最大的承载量呢?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大体存在三种态度:一是最大容量说,如果用已知的先进方法耕作全部适于生产栽培的土地,那么地球足以养活五六百亿人。二是最小容量说,一些生态学家以人类能得到的植物能量为基础,认为地球所能养活的合理人口为75亿左右。三是中等容量说,世界耕地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约102亿。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科学进步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回顾科学技术百年走过的历程,科技发明确确实实助长了人口增长。一方面,医学科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进展,在短短100年里完成了医学史上95%以上的发明和发现,使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有效抑制。在1940年,因感染而死的人,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5%;今天因感染而死的人,比率还不到3%。另一方面,营养学和卫生学的进展使人类找到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婴儿、孕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
全球最权威的独立环保机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发表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报告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在过去的30年间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50%,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森林物种减少15%。报告估计,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测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到2050年,人类所要消耗的资源将是地球生物潜力的1.8至2.2倍,换句话说,到那时,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
(摘自网络,有删改)
13.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A.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
B. 随着人口增加,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将加剧可用水污染和供水不足问题。 C. 到2050年,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未来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透支”需求。 D. 将在50年内枯竭的非能源矿产有锰、锌、锡、汞、硫、石棉、石油、石墨等。
14.对材料中“有关人类快速增长原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数量开始飙升。
B. 医学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使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有效抑制。 C. 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开心健康地生活,导致了人类数量增长越来越快。 D. 营养学和卫生学的进展改善人的健康状况,婴儿、孕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
15.专家对“地球能承载多少人”的看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变为素食主义者,14亿公顷的耕地也仅能供养100亿人。 B. 如果地球上水资源和生产的粮食总量是有限的,那么能够养活的人也是有限的。
C. 如果用已知先进方法耕作适于生产栽培的土地,那么地球足以养活五六百亿人。
D. 地球温度在本世纪内上升2℃,将会影响粮食产量、水资源分配,削弱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16.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哈佛大学的杰出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在其《生命的未来》一书中说:“生物圈的 限制是固定的。”。
17.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有哪些?请你提出摆脱困境的两个措施。(5分)
白云区 13 14 C 3 3 D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阿尔法狗” 用大数据进行学习的方式,比作“题海战术”,既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又暗讽它神奇的背后,技术原理并不神秘。 15 3 B 16 4 不会。①人工智能目前还只是人类的工具。②人工智能研究的定位是工具属性,而不是取代人。③人工智能很难突破人类的认知和情感。④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⑤只要人类控制好自己,人工智能就不会犯道德层面的错误。(答出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5分。) 17 5 可能。①人工智能能深度学习,最终有可能超越人类。②人工智能研究正向生物智能“取经”,最终可能取代人。③机器与人的结合将使人拥有惊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难以受到约束。④人工智能越过技术奇点,就可能自我进化,危害人类。⑤人工智能如果进行伦理学习,就可能犯道德错误。(答出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5分。)
从化区 13 3 B A项,“参赛作品的选材范围,几乎全部限定在中小学语文课学过的篇目之内”。 ....C项,有校本教材不足以胜出,关键在于多读成诵。“但我可以说,这届学生学完这本书(指《中....华古诗文阅读》),能背出来的可能就她一个。” D项,“古代诗词知识包括格律和音韵知识,但在当今社会竟然成了很少人知道的文化知识。不能在我们这个年代,让无比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发生断层现象。”不能让它断层,不是已经断层。 ..14 3 A A项错误,来自材料:题库的取材范围有些保守,片面追求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忽视了必要.....的提高。题目的设计流于单调,“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缺乏变化与美感,缺乏必要的中介性...转换,甚至不少题目比语文课的考试题更加乏味。题库范围只是忽视必要的提高,题目较为乏味,..与检验选手的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 ....B项正确,来自材料:在中小学校里,语文教育应该注意安排必要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作者面对古代诗词格律知识的缺失,希望能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有相关知识的讲授。 C项正确,从材料“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举例可以归纳出。 D项正确,从材料“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才是更让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得出。 15 16 3 4 D “诗心”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古代诗词的喜爱,“激活”指通过参与一些活动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不在意料之中。(1分)说明当今懂得古代诗词格律和音韵知识的人很少,这是一种文化缺失的现象。(1分)作者意在呼吁语文教育要重视在课本中增加格律和音韵知识。(2分) 17 5 示例: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对古诗词应当了解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风格等,因为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俄罗斯留学生大卫因为不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送别”背景和句意,纠结于“尽”还是“进”,而止步于赛场。只有真正理解了诗词的内涵等方面,才能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及能力。 (观点1分,句意理解1分,结合自己的理解(举例+分析+结论)3分)
海珠区
13. 【信息筛选】(3分)D(A.“会有9.38亿人失去视力”有误,原文是“会有9.38亿人面临失去视
力的风险”;B.“额外获得40分钟”有误,原文是“每三天额外获得40分钟”;C.“活动2个小时”
有误,原文是“户外活动2个小时”;“间断性的活动对视力的保护效果更好”有误,原文是“间断性的户外活动对视力的保护效果可能更好”)
14. 【信息筛选】(3分)A(B.“罪魁祸首是人们经常阅读和写作”有误,原文是“罪魁祸首是人们花
在阅读、写作和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C.“阅读时长对视力的影响并不重要”有误,原文是“一旦考虑户外活动时长和父母的近视情况,阅读时长的影响就不重要了”;D.“能帮助孩子防止并缓解近视”有误,原文是“充分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而对已经近视的孩子来说,户外活动的缓解效果不明显”)
15. 【信息筛选】(3分)C(“现在的孩子们变得越来越聪明”有误,原文是“看似变得‘聪明’”;“他
们能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获得知识”有误,这不属于“自然缺失症”的危害)
16. 【词句赏析】(4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近视的危害比作洪水猛兽(1分),形象生
动地突出了缺乏户外活动造成的祸害极大(1分),表明了要预防近视,一定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1分)。 17. 【内涵探究】(5分)
①户外明亮的阳光有助于调节正常的眼睛发育,可以保护儿童的眼睛,防止出现近视。
②所有的视觉都是从光开始的,瞳孔扩张和收缩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显然,户外活动对眼睛的健康有所帮助。
③经常在户外活动,能提高孩子接收光线的强度,这会促进视网膜产生和释放多巴胺,抵消让眼球变长的信号。
(每点2分,答对3点5分,意近即可。)
花都区 13 14 D(上下句内容杂糅,应为:宋词的形式体现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 C(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说到范仲淹只关怀政治) 信息筛选之理解观点 信息筛选之3分 理解内容 3分 15 16 C(A.扩大范围,蒋勋没有对宋朝的所有诗人逐一进行分析。B.强加信息筛选之因果,文中没有说苏轼在政治上的失意是因为词。 D.混淆条件,材料3分 理解、分析说武亦姝因热爱而背诵很多诗词,但并不能说明“热爱“是背诵出大量与推断 的诗词唯一条件) 唐诗是“骚动”的花,能吸引别人注意;宋词是饱满安静的果实,有简 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唐诗与宋词的关系,就像开花与结果的关系。从唐诗讲起,将唐诗与宋词进行对比,更能突出宋词的特点。 理解内容 4分(唐诗的特点1分,宋词的特点1分,两者之间的关系1分,这样写的好处1分) 17 示例1:有一天傍晚我在海边玩,看见夕阳照在山上,远处水天相连, 优美开阔,感觉突然想起了一句宋词“山映斜阳天接水”这不就是眼前的景象吗?我由此想到“多积累诗词”能为生活添姿彩。 示例2:夏夜,在田间小路上散步,闻着田间特有的味道,听着阵阵蛙声,让人心旷神怡,喜悦满怀,不由得想起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中我得到积累古诗词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的启示。 5分(场景1分,场景的特点1分,场景的特点与诗句表现的特点吻合1分,诗句1分,启示围绕“场景”或“诗词”1分) 观点迁移
番禺区
13.C.(3分)
C错在将可能当绝对,原文为“中国的校园欺凌现象可能比国外的更加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校园欺凌现象没有被正确地认知”。 14.A.(3分)
B错在混淆概念,原文为“导致校园欺凌产生的心理原因(“生理因素”)是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 C错在混淆范围。选项中为“都”,原文为“通常”,如“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欺凌者通常身心都会受到创伤”。
D项错在张冠李戴,选项中为“旁观者”,原文为“欺凌者”,如“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也会危害自身,即使没有形成道德滑坡、人格扭曲,也会走上犯罪道路,受到刑事追究”。 15.D.(3分)
D项为无中生有。链接材料三中并无“为安抚他们,英国举办反校园欺凌周活动”的内容。 16.(4分)【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比喻成防治校园欺凌的“组合拳”(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该意见是一整套针对校园欺凌联合各方力量制定的防与治相结合的对策,有效果,有震慑力;(1分),表达了我国防治校园欺凌的坚定决心(1分)。(手法判断1分;手法运用分析1分;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17.(5分)【答案示例】:“惩罚和教育以教育为主”的意思:惩罚和教育是处置校园欺凌者的两种手段,教育是主要手段;惩罚应慎用,并不等于不用,用于极其顽劣者。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欺凌现象普遍存在,惩罚成本较高;二是“欺凌”是青少年成长中难以避免的痛,受生理因素影响;三是欺凌是认知偏差的反映,责任并不全在欺凌者,与环境相关;四是认知偏差可以通过教育校正;五是惩罚会对人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育可确保更多的孩子被“拉回来”而不是“推出去”。(意思1分,理由一点2分,满分5分) 黄埔区
13.【信息筛选】((3分)C得 14.【内容理解】(3分)A 15.【内容理解】((3分)C 16.【语言分析】(5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注:写类比、打比方的不给分),将未学历史的小学生比作“白纸”(1分),将游戏中的违背史实情节或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的曲解比作“胡乱涂抹的色彩”(1分) / 把“白纸乱涂了色彩”比作未学历史的小学生受到游戏中的违背史实情节的影响。(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戏中戏说历史给小学生带来了先入为
主,误读历史的严重影响,(1分)表现出家长们对这种影响的沉重忧虑。(1分) 17. 【观点陈述】(4分)
观点1分,根据材料1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分析恰当(观点与理由一致;理由与材料、生活相关)1分;共4分。 示例1:我认为网络游戏是天使。(1分)网络游戏能减轻我的学习压力 / 在游戏中我经常会找到更多的自信心 / 让我的精神得到愉悦 / ……。(结合生活实际谈到一点即可得1分)。而且网络游戏所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诗词,也能激发我对中的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 游戏不仅是娱乐,还有教育、训练及信息传播的功能 / ……(根据材料谈到一点即可得1分)因此我认为只要适度,网络游戏就是丰富课余生活的天使。 示例2:我认为网络游戏是魔鬼。(1分)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抵御力弱,容易沉迷其中 / 甚至形成“成瘾性消费” / 青少年历史知识还不丰富,游戏没有底线的戏说,违背史实,编造情节,会混淆青少年对历史的正确认知。(根据材料谈到一点即可得1分)我们身边就有一些青少年因为沉迷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降 / 甚至与父母长辈的矛盾加深 / 影响身心健康 / ……(结合生活实际谈到一点即可得1分)因此我认为网络游戏像魔鬼一样容易让人堕落。
示例3:我认为网络游戏既是天使,也是魔鬼。(1分)适度的玩网络游戏,可以减轻我的学习压力 / 在游戏中我经常会找到更多的自信心 / 让我的精神得到愉悦 / 也能激发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 ……所以网络游戏是天使。(1分,根据材料或结合生活实际其一即可)但如果沉迷游戏中不能自拔 / 会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降 / 加深与父母长辈的矛盾 / 甚至形成“成瘾性消费” / ……所以网络游戏是魔鬼。(1分,根据材料或结合生活实际其一即可)
示例4:我认为网络游戏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1分)不是天使,是因为如果沉迷游戏中不能自拔 / 会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降 / 加深与父母长辈的矛盾 / 甚至形成“成瘾性消费” / ……(1分,根据材料或结合生活实际其一即可)不是魔鬼,是因为适度的玩网络游戏,可以减轻我的学习压力 / 在游戏中我经常会找到更多的自信心 / 让我的精神得到愉悦 / 也能激发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 ……(1分,根据材料或结合生活实际其一即可)因此,我认为网络游戏仅仅是游戏而已,是天使还是魔鬼,完全在于玩游戏的人,能否正确对待游戏,能否控制自己。
荔湾区
13 B(以偏概全,只有春节给孩子“压岁钱”) 14 D (错误整合,文中说传统节日相对比较沉重,不是“做月饼、剪窗花、贴春联、扎灯笼”沉重) A (B.反方家长2证明论点应该是从基督徒过“洋节”及过“洋节”是中了商家促销的15 毒角度出发,选项对论据分析不够准确;C. 以部分代替全体,只是“几乎所有孩子”喜欢过有趣的“洋节”,并不是“都”;D.无中生有,链接二、三的举例没有提到各国都过“洋节”) 孩子喜欢的是节日的趣味性(1分)以及父母的陪伴(1分),与爸爸一起做南瓜灯,昊(1分),如果爸爸买圣诞树回来一起玩,那么昊昊又会喜欢圣诞节16 昊就喜欢“万圣节” 了(1分)。 【参考答案一】 我不赞同这间大学的做法(表态1分)。因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是开放的,过洋节是了解国外的文化、宗教、礼仪的最好方式,不管是洋节还是中国节,关键是要过对(结合本文观点,1分)。平安夜就应该让学生顺应时节,好好了解外国文化,在此时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合时宜(具体分析事例1分),禁止学生外出过“平安夜”违规就记过处分,这种行为更是可笑(具体分析事例1分),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要战胜外来文化的侵蚀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制止人们去接触外来文化(自己的认识和看17 法1分)。 【参考答案二】 我赞同这间大学的做法(表态1分)。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是属于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我们不可以丧失自己的传统文化,大张旗鼓过圣诞节其实是中了商家促销的毒(结合本文观点共1分)。平安夜组织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是为了提醒学生勿忘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事例1分),学校禁止学生外出过平安夜,违规记过处分的行为也可以理解(分析事例1分),因为在外来文化侵蚀的年代,学生最容易追逐追捧,因此需要一些正面的引导来提醒他们(自己的认识和看法1分)。
南沙区 13 14 15 16 3 3 3 4 【答案】C ( A推测有误,B范围扩大,原文为大多重视美容D无中生有,原文讲到都不是以数量取胜 ) 【答案】B (A 还应有格律的要求 C初学诗词者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真 D 不是“唯一途径”) 【答案】C 说明懂诗词的人就不会腐败,原文明确“略显极端” 用了排比的修辞(1分),赏、寻、品三个动词由浅入深(1分),逐层深入地写出了诗词大会的宗旨是引领人们欣赏诗词,寻找血液里的文化,品味生活中的美(1分),语言精练、内涵丰富(1分)。 17 4 示例:认同,读书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诗词修养是高层次的文化修养(1分),气质是一个人的文化、道德和修养的呈现,武亦姝就是最好的证明(1分),从她的书单我们可看出她确实读了很多的书,而且以古典名著、诗词书籍为主(1分),从她在诗词大会中夺冠可见她确实是很有实力,诗词功底非常深厚,有很高的文化修养(1分),从她赛场上淡定的气魄和夺冠后淡定的心态可见她有很好的道德修养,镇定自若,宠辱不惊(1分),所以说她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最好诠释。(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结合原文的诗句理解2分,结合武亦姝的诗书、才气、气度3分)
天河区
13题 答案D解析: 原文是每周使用3-4次的人最多,不是”平均每周使用的次数是3——4次”
14题 答案C解析: A .” OFO单车投放量最多,达到80万台,市场占有率51.2%;摩拜单车60万台,市场占有率40.1%。”两者相加应该是91.3%。而不是题干中的.“ 近九成市场份额”。 B摩拜单车但缺点是车身较重。D 文中为“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浪费”,不是“必然会产生浪费现象”。
15题 答案D 概括文段意思,部分城市管理人员表现出对乱停放单车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只是个案,不是全部城市全部单车都遭此对待. 16.参考答案:
[角度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把单车人格化,赋予人的特点(1分),“被虐”写出单车被粗暴对待的种种乱象(1分);“肢解”写出了单车被人为拆解后,四散丢弃的惨状。(1分)
(修辞1分,修辞分析1分,两个词语的分析各1分,共4分) [角度2]从词语的本意、语境义和情感的角度赏析
“被虐”原指动物或人被虐待,这里指单车被破坏的惨状(2分),“肢解”原指解剖动物,这里指单车零件被拆解后的情景。(2分)
17. (1)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使用者破坏行为施行信用惩罚。倒逼个人自律。(对管理部门) (2)加强教育宣传,在车身上喷涂友情提醒。提醒人们文明用车。(对使用者) (3)企业多设置流动收集站,对乱放的单车,及时收集,及时修理。(对企业) (4)提高单车的坚固性能,防拆防盗。(对企业)
(5)设立一个单车投诉平台,以便使用者互相监督。(对企业)
(学生答出1点建议给2分,2点建议给3分,3点建议给5分。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从三个方面的任意一个方面写出三条合理的建议也能得5分,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得分。)
13.【信息筛选与辨析】(3分) B
B选项符合文意。B选项对应文字是第三个小标题“人类已经透支了地球资源”下第六行的文字“世界粮食组织预测,随着人口增加,人均占有水量相对减少24%。同时,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将加剧可用水污染和供水不足问题。”
A选项不符合文意。A选项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A选项对应文字是第一段第一行“近日,美国人口资料局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不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对象错误。 C选项不符合文意。C选项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C选项对应文字是“链接三”的第七行——第九行的文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到2050年,……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选项中没有表示估计的词语“可能”。
D选项不符合文意。D选项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D选项对应文字是第二个小标题下的第三段文字“静态储量将在50年内枯竭的有锰、锌、锡、汞、硫、金刚石、石棉、石墨、重晶石、滑石等”,原文中没有提到石油。
14.【内容理解与分析】(3分)C
C选项分析不正确。C选项错误类型是混淆内容。C选项对应文字是第一段第三行“我们能否一直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让每个人都开心健康地生活?”不是分析“有关人类快速增长原因”的内容。
A选项分析正确。A选项对应文字是第一个小标题“人类是如何增长到72亿的”下第三行——第五行的文字“随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加上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数量开始飙升”,是分析“有关人类快速增长原因”的内容。
B选项分析正确。B选项对应文字是“链接二”第二行的文字“医学科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进展……使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有效抑制”,是分析“有关人类快速增长原因”的内容。
D选项分析正确。D选项对应文字是“链接二”第五行的文字“营养学和卫生学的进展使人类找到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婴儿、孕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是分析“有关人类快速增长原因”的内容。
15.【内容理解与分析】(3分)A
A选项分析不正确。A选项错误类型是以偏盖全。A选项对应文字是第二个小标题“人类100亿,地球将变得像坟墓”下第六行“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变为素食主义者,饲养少数或完全不饲养牲畜,现有14亿公顷的耕地也仅能供养100亿人”。以偏盖全:原文有两个条件,而选项中少了一个条件“饲养少数或完全不饲养牲畜”。
B选项分析正确。B选项对应文字是第二个小标题“人类100亿,地球将变得像坟墓”下第三行——第五行的文字“除了有限的水资源,地球能够生产出的食物总量也是有限的……地球能够养活的人也是有限的”。
C选项分析正确。C选项对应文字是“链接一”第二行的文字“如果用已知的先进方法耕作全部适于生产栽培的土地,那么地球足以养活五六百亿人”。
D选项分析正确。D选项对应文字是第三个小标题下的文字“科学模型显示,温室气体的累积,将导致地球温度在本世纪内上升2℃。这将对粮食产量、水资源分配等带来一系列影响,最终不可避免削弱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
16. 【说明方法与表达效果】(4分)
运用引资料或引用的说明方法(1分),引用杰出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的名言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1分,任意答到一个词就可得1分),说明了地球能够养活人的资源是有限的(1分)(引用杰出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的话,权威地/有力地(1分)说明了地球能够养活的人是有限的(1分),警醒人类要节约资源(1分)。(意思相近即可,答案中加横线处是得分点,每点1分。) 17. 【内容分析与运用】(5分)
(1)困境:水资源紧张(可用水污染严重,供水不足)、能源紧缺(能源有限,需求加剧)、气候变暖(地球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也在急剧弱化)。
(3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答案中加横线处是得分点)
(2)能答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节约能源(低碳生活)、开发新能源等任意两个方面的建议都得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