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堂中问题教学设计
2023-11-23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32卷总第470期 物理教学探讨 Vo1-32 NO.470 2014年第8期(上半月) 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S)8.2014.69. 浅谈物理课堂中问题教学设计 蔡翠勋 安徽省宿州市宿城第一中学.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教学活动便有师生的互动、 便有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长盛不衰,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教师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达到启发学生心智,培 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8(S)一0069—3 1 问题教学法概念的界定 它们描述的物理意义是否相同?它们描述的物理 问题教学法:教学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 过程有何不同? 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即:情境 (4)动能定理中的合力做功,是指哪些力做 性),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功?包括重力做功吗?为什么? f即:社会性),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 这样的问题设计自然流畅.容易激发学生的 构的方式提出和解决一个或一系列问题,从而实 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着力 现科学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性、社会性、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次讨 动性是它的三个重要特征。 论和分析,对动能定理的认识就会由肤浅到深刻, (1)情境性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 由模糊到清晰,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掌握自然更 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的实质 为深刻。 是指在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2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 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从而使其获 2.2.1通过实验,激发求知欲 得确定的意义。 在“光的全反射”教学中,将用墨汁涂黑的小 (2)社会性是指与他人协作、会话,充分利用 球烘干后,浸入水中,发现小球锃亮。通过观察, 各种资源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学生感到新奇,甚至不可理解,急于解决问题,从 (3)主动性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是指学 而极大地激发其求知欲。 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情境的主人,是协作、会 2.2.2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 话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 分析能力 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 2 创设问题情景进行的教学实践 题,就是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为 2.1挖掘教材设计问题 了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开门 在讲授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时,若照本宣科、 见山地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演 书云亦云,无论教师讲解、论述得多严密,学生往 示实验可进行如下的问题设计。 往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思维上的 实验1:大小相同的薄纸片与硬纸片在同一 共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配合该定理的推导过 高度自由释放。 程,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实验2:把薄纸片揉成纸团与硬纸片在同一 (1)牛顿第二定律F=ma,若将等式两边均乘 高度自由释放。 以位移 ,结果会如何? 实验3:取一张薄纸片与粉笔头由同一高度 (2)动能定理的成立有条件吗? 自由释放。 (3)动能定理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 实验4:把薄纸片揉成纸团与粉笔头由同一 Vo1.32 NO.470 物理教学探讨 O11.1"I1"al of Physics Teachin 第32卷总第470期 (S)8.2014.70 2014年第8期(上半月) 高度自由释放。 问题一: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 落快(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 快。从而论证了物体下落快慢并不取决于物体的 重量17 问题二:怎样从道理上论证物体下落快慢并 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自学教材中的伽利略的推 理,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问题三:是什么原因导致有时重的物体下落 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是空气的阻力)? 实验5:把形状和质量都不同的金属片、小 羽毛、小软木塞、小玻璃球等放人牛顿管中,在管 内有空气和抽成真空的两种情况下,把牛顿管倒 立过来.观察比较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 问题四: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 动?又怎样才能使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没有空 气阻力,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轻或重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17 展示:自由落体的频闪照片(由图可以看出, 相等时间内,小球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表明速 度也越来越大。)。 让学生动手测量,相邻的位移之差是否相等, 由刻度尺量出相邻位移之差相等。由此,可以得 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 上述教学片断中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的情 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能有效地把观 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 认识上的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 问题的研究方向.自发地利用旧知识,去获取新 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样的设 计能有效地把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蕴涵到 了问题之中。 2.2.3通过实验,层层设置情景,探索规律 在“变压器”教学中,为了探索“变压器原、副 线圈匝数与电压、电流的关系”,设计了一系列小 实验.先定性后定量研究。 实验1步骤为: a.利用可拆式变压器,副线圈用漆包线绕成, 并连接一个小灯泡,先加入一组线圈,请学生观 察小灯泡是否变亮: b.逐个增加副线圈的匝数,让学生进一步观 察小灯泡是否变亮。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使灯变亮的欲 望进一步加强.最后灯终于变亮了。在学生的情 感意识中更想知道“输出电压与匝数”到底是什 么关系?接下来再与学生一起探索。 实验2步骤为: a.利用可拆式变压器实验装置,在原、副线 圈两端各接一个电压表; b.记录原、副线圈的匝数及两个电压表的示 数: c.改变原、副线圈的匝数再记录两个电压表 的示数: d.根据数据分析请学生得出“电压与匝数成 正比”的规律。 接下来进一步探索,实验3的步骤为: a.在实验2的电路中接入两个电流表; b.测出各表的示数; c.计算(, 2,2的值,并提出问题为何u J > 呢? d.进一步实验,将可拆式变压器的铁芯向右 移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变得更小,从而说明实 验中总有铁损、磁损,再抽象出理想变压器的工 作原理即: ,。=E,2,2。 这样由实验步步深入,层层设置问题情景, 围绕问题师生共同探索的做法,有利于学生探索 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符合高中生从定性到定量研 究的认知规律。 2.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 如:在“电磁振荡”教学中,提出以下问题: (1)电容器具有什么本领? (2)当电容器的带电量增加时,其两端的电 压、电场强度以及它所储存的电场能如何变化 (得到上述物理量是同步变化的)? (3)当电流通过自感线圈时,将产生何现象? (4)电流增加时,它内部的磁场能如何变化? (5)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如何? (6)如果把一储存电荷的电容器与一自感线 圈组成一个回路,电路中的电流将是怎样一种情 况? 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把原有知识 回忆起来了,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 时.让学生猜想情况,提出各种假说,学生的求知 欲得到充分调动。 2.4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科技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教 学设备.如:双向闭路电视、多媒体等。作为一种 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逼 第32卷总第470期 物理教学探讨 V01.32 No.470 2014年第8期(上半月) 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S)8.2014.71. 真、表现力丰富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 势。特别是它能把一些无法看清的现象模拟出 来,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为思维加 工奠定基础。它恰当的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 气氛,而且还能唤发学生的创造性联想。 在“原子核式结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 段.可以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 学过程为: 设问:按照“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的结构是 怎样的? 假设:假如是上述结构,那么当高能粒子穿过 金箔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猜想:让学生猜想高能粒子穿过时出现的情 况。 多媒体模拟演示:再现OL散射实验(O/粒子 穿过金箔)的情景? 推测:由绝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的实验事 实,说明原子的大部分是空的;极少数 粒子的 偏向角超过90。甚至反向弹回,说明其中有一个 质量集中、电荷集中、体积较小的核? 创想:原子是由带正电的体积很小的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多媒体多媒体模拟演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 型。 按上述教学过程,学生沿着前人的思维足迹, 用类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假设、验证、创想、模 拟演示等,成功地解决新问题,学生在感到成就 感的同时,进发出创造欲望的火花。 2.5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 题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 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电源输出功率”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情 景:手头上有三根电炉丝,阻值分别为61/、8ll、 l0Q,现要把其中一根电炉丝接到一电动势为12V, 内阻为811的电源上,去烧开一小杯水.假定三 根电炉丝的额定功率足够大,问选择哪一根电炉 丝烧这杯水最快? 由于这是一个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 都很感兴趣.纷纷发表看法,有的选6Q、有的选 8n、有的选1OQ。但追究理由时学生就讲不清楚 是何道理,老师肯定答案是81-/,那么为什么呢? 从而巧妙地引入对“电源最大输出功率”的讨论。 2.6通过例题(习 题)创设问题情景 -口 b 在“研究平抛 C 物体运动的实验 中,用一张印有小 d 方格的纸记录物 体的运动轨迹,若 图1平抛运动记录纸 小方格的边长 = 1.25crn,物体在平抛运动过程中的各个位置0、 b、C、d,如图l所示。求平抛物体的初速度vo(g= 10m/s2)”的习题教学中,还可设计一些如下的变化 问题: (1)平抛物体抛出点的位置在何处? (2)平抛物体在口、b、c、d点的速度分别为多少? (3)已知频闪照片的闪光时间为0.1s,则小方 格的边长L为多少? (4)物体从n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E =? △E =?机械能守恒吗? 良好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典型的模式,为学生 吸收或同化学习其他知识提供理想的框架,有利 于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且应当具 有“变式”性。即设计的问题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 变化,而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 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 本知识的中心点.又要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 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与中心点有密切 联系的知识;同时通过对已有问题进行改造,使 该问题的精髓渗透到其他问题当中,加强新旧知 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达到对 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灵活应用。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于倡导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 而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 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 和谐统一。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 问题设计,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突出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学得轻 松、高效,使课堂效益得以真正提高,使物理课堂 成为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一曲和谐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孙作江.问题教学法及其课例们.物理教学探讨,2002, (8):37. 【2】王胜.物理课堂中的f*-I题设计IJ].教学月刊,2007,(7):42. (栏目编辑 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