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文学作品英汉复译中一些非语言范畴的难点

试论文学作品英汉复译中一些非语言范畴的难点

2021-01-17 来源:爱问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文学作品英汉复译中一些非语言范畴的难点

作者:李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2期

摘 ;要:近年来,英汉复译成为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由于其本身存在“复原”的特殊任务,翻译人员除了掌握语言范畴的知识外,对中国文化的知晓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即对文学作品英汉复译中的一些非语言范畴的难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英汉复译;诗词;习俗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1 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文化的不断融合,有许多描写中国文化和生活的优秀外文作品不断涌现,而对这些作品的翻译工作即称为复译。复译的过程是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中国文化的再现,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译品与中国文化生活相贴近,与中国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相适应,真实的展现出原作者所感受的中国原貌。一般来说,在英汉复译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古诗词翻译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不仅用词凝炼,而且朗朗上口。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会不自觉的吟诵几句,而描写中国历史文化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少不了相应古诗词的存在。 我国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在他外文作品风声鹤唳(A Leaf in the Storm)里有一句:The river and hills of the old country remain. It is late spring and the vegetation is deep green.这样的英文句子在翻译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整篇文章所描写的背景联想到当时的战乱连连,民不聊生的情景,而语句中的“old country remain”意思为旧国仍在,很自然的,前半句为:“国破山河在”,下半句译者直接脱口而出:“城春草木深”,再与其意思相对应,会发现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且能够让拥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心头一震,感概良多。这样的句子还例如:A beautiful morning , a pretty spot and a day to while by.翻译为“良辰美景奈何天”。

只有这样将作者原意揣摩出来的翻译,才能还原作品本身,揭开作品本来的“庐山真面目”,与我国的读者心心相连,字字入心,体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情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语言表达习惯

中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传承,在文化方面,也有一些语言表达习惯与西方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复译中需要予以注意并尽量与中国表达习惯相吻合。例如:“ aswise as an owl”直译的意思是像猫头鹰一样聪明,但是在译本中却不能这样表述,猫头鹰在我国并不是聪明的象征,而是厄运的代表,如果直译,会使得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文化鸿沟,无法真正体会作者心意,可以复译为“非常聪明”或者“像猴子一样聪明”。类似这样的句子在英文中比较常见,像“You,a lucky dog”也不能直译为“像狗一样幸运”,狗在我国文化中常用在含有贬义的地方,例如:狗腿子,狗东西等,很容易被我国读者误认为作者带有讽刺意味而非真心赞赏,从而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这种文化表达的差异除了这样的比喻容易产生,还有称谓和问候语等也需要译者在复译的时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我国的称谓用语比较复杂,各种亲戚都有特定的称谓,像英语中的“anut”和“uncle”在我国就有表亲、姨亲、堂亲等各种形式存在,译者在复译的时候要弄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使得我国读者一目了然。另外,中国的问候语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在英文作品中几乎不会出现如:“你吃饭了吗?”这样的问候语,这要求译者对文章融会贯通,使英文作品中国化,在不破坏原意的前提下,最贴近作者原来所要表达的意思,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义,造成误解甚至碰触文化禁忌。 3、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中国文化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像风俗俚语、历史故事、宗教学派、山川河流和专有名词等在复译工作中都需要加以研究,需要仔细推敲,翻译出最真实的中国风貌。

同样在林语堂先生的风声鹤唳中,有一篇文章的名称是“On Retirement”,这时根据中国的文化古籍,就需要翻译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而不能随意的进行翻译,随意翻译会使得译本无从查证,而无法深入读者的内心。再如作品中出现的“we promised to love one another and be good to one another like male and female phoenixes”, “male and female phoenixes”是雌雄鸟的意思,而中国崇尚以鸳鸯比喻夫妻二人感情亲密,就可以复译为“我们发誓:永生相爱,情如鸳鸯”,这样的翻译既简单又能与中国读者的文化内涵相契合,一语千意。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汉两种语言对文学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简单的直译可能会破坏文学作品的韵味。在复译中,尤其是一些中国优秀文学家所著外国文学作品的复译,只有与我国读者的审美相适应,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相贴近,读者才能在阅读中受到熏陶,与作者产生心灵共振。 参考文献:

[1] 梁绿平. 文学作品英汉复译中一些非语言范畴的难点——林语堂《风声鹤唳》译后体会[J]. 山东外语教学, 1993, (3): 44-4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崔学荣.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名著复译的必要性——以《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为个案[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2(5): 122-124. [3] 肖群. 《爱的教育》复译的生态翻译观[J]. 芒种:下半月, 2013, (6): 40-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