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备课资料

2024-06-27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著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的诗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全集》传世。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开元初年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729),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致远,取“宁静致远”之意。元大都(现在北京)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中优秀作品之

一。另有散曲见于《雍熙乐府》诸曲集,后人将其散曲辑为《东篱乐府》,其中《天净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为著名。

《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龙标(现在湖南黔阳),唐朝县名,当时很荒凉。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县尉。此时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正在扬州,作为王昌龄的好友,在听说了王昌龄的不幸遭遇之后,特地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龙标的朋友,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关心与同情。

《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王湾长期漂泊异乡,“尝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在一起。这首小令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析】1.画面由静转动,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为下文展开想象做铺垫。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豪迈之气顿时展现了出来。此处之景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由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译文】策马从东边来,登上碣石山,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海面浩淼,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

21

山岛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花草茂密繁盛,生机盎然。大海在萧瑟的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洪波巨浪。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地运转,好像出自大海之中;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出自大海的胸间。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1.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诗人于景物中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痛,融情入景。次句写闻讯。“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虽走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2.这两句借景抒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关切、思念和同情之情。

【译文】杨花落尽,杜鹃鸟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随您奔赴夜郎之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1

21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精妙。“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为颈联中“江春”一语做铺垫。2.颈联炼字极见功夫,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夜将尽未尽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未过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心生感慨?

【译文】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奔涌的江潮,使两岸顿时显得更加宽阔,和风顺江吹来,鼓满了高悬的船帆。

夜色将尽,晨曦微露,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严冬未尽,可江上的春天却已悄悄地来临。给家里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捎到我与湖水相连的家乡洛阳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1.“枯藤”“老树”已有秋末衰败、凄凉之气,再加上黄昏归鸦的点缀,悲凉气氛更浓,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2.作者看到一种安居乐业的闲适生活的画面,想到自己的境况,不禁流露出旅居他乡的漂泊之感,思乡之情更浓。3.本已凄凉的“古道”“西风”,再加上一匹“瘦马”,更显凄凉,且游子长期漂泊在外,此时的心境可想而知。

1

2

3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瘦马。傍晚的太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观沧海》

1.意境雄壮。

全诗寥寥几句,准确生动地勾画出大海气吞山河的雄壮美。尤其是诗人把日月、星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大境界。

2.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描写沧海,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诗人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3.想象瑰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由眼前大海的阔大气势,联想到日月像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银河也像发源于大海一样,想象新鲜奇特,用简约的文笔写出了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壮气势。这四句诗是全诗的高潮,使诗的感情热烈奔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想象惊人,气概飘逸,笔势灵动。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2.借月抒怀,意境新颖。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能够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次北固山下》

1.脉络分明。

本诗是按舟船所处的位置,诗人的所见、所思来写的,脉络分明,结构严谨。首联写行程,诗人在船上,想到水路尽头转换陆路的情形,暗含路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潮平”才显两岸的宽阔,“风正”才见帆高悬的景象;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尾联写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涌起无尽的思乡之情。四联之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2.巧用对偶。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跃,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虽人在江南,但神驰故里的漂泊之情早已流露于字里行间。颔联的“潮平”对“风正”、“两岸”对“一帆”、“阔”对“悬”,展现出恢宏阔大的气势。

《天净沙·秋思》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练,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即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

2.静景与动景相映。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元 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杂剧就是戏剧。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角色分为旦、末、净、丑。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曲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录、抒情。课文中所选的元曲,便属于这种形式。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