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领导的,总希望自己到办公室时,群众已经就岗,
自己下班时,群众还没有早退,这样就能实实在在感觉到自己是个领导。这有如一家之长乐意看到合家团聚、人丁兴旺一般。试想,当自己在办公桌前就座时,楼里冷冷清清;自己要泡茶,壶里冷冷冰冰;该是什么滋味儿?那就不是领导,而是弃儿了。
所以,领导都喜欢强调坐班。
何况,一个单位的确也需要一种精神面貌,不坐班
也的确是容易懒散。
在工厂,特别是流水作业的工厂,这个问题倒不太
突出。而在一些机关团体、学校、文化出版部门,这个简单的问题就麻烦了。
当学生的时候,就时常听到老师们就坐班问题同校
长争吵,长大了到了报社,这个问题依然。工作10余年,换了几届社长,每个社长一上台的第一把火就是强调坐班。但报社不同于工厂,记者编辑的工作与别人衔接不紧,个体性强,他们的文字工作也不太适合于在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的办公室里做。他们喜欢在家里熬夜加班,然后在早上睡懒觉,再到外边去跑材料。要他们坐班,简直是要他们的命,每个社长也都是从编辑记者爬上来的,都知道他们的这些习惯。当初自己当群众的时候,也都反对坐班。而且,只要是个人,都会明白,真要是把记者们全圈在办公室里,不迟到不早退,这个报纸肯定会死气沉沉,得罪读者。而且,自从建国以来,无数的先烈已经实践过了,没有一个坚持坐班成功,但新上任的领导依然前仆后继,执迷不悟,不知道他们是以为自己比前任聪明,还是今天的群众比昨天愚笨。
就定制度,扣奖金,张榜示众;就实行挂牌报到签
单;就让人事和保卫干部在大门口站岗记名;就组织中层领
导挨门检查……
然而,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可以在早上八点
来一趟,下午五点来一趟,中间自由,并美其名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又曰: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等到实行午餐补助,又踩着点回来领盒饭。更难办的是,人事和保卫干部已经不是阶级斗争时代的同志,他们现在最不愿意得罪群众。当他们不得已履行监督群众的职责时,为了表明自己和群众心连心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往往是意外地宽松。还有那些中层干部,虽然他们作为领导的时候也愿意群众簇拥在身边,但他们作为社长的群众,自己也愿意自由。所以,他们也和群众一起糊弄社长。
就注定了坐班制的破产。
但等到下一个领导上台,又从头做起,明知道要失
败,依然矢志不移,很有些悲壮色彩。
而在群众眼里,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自己破坏自己
的威信,实在是不够聪明。
平心而论,也许不是领导不聪明,聪明的领导会有
别的办法捆绑群众,但过去的时代不太允许使用别的办法,而更习惯把群众当成傻子来驱使。虽然时代在演变,但领导习惯在时代屁股后面走。
后来就来了一个聪明的社长,也是他遇上了聪明的
时代,一个可以公开强调利益的时代。他上台第一把火就是宣布业务部门不必坐班,只要部门领导安排有人值班就行。至于行政后勤部门,不可能不坐班,为了平衡他们的心理,就实行坐班补助。补助金额既能稳住行政后勤,又不至于使业务部门太眼馋。同时,他全面推行责任制,让群众感到有奔头,工资有望超过外资企业水平。他公然宣称说:“我不管你屁股坐在什么地方,但我要让你的心在报社,要让你的屁股坐在马桶上也在想工作!”
后来,群众都说这个家伙真聪明,给了几个小钱,
就把大伙的命给买下了。
这样一来,坐班问题反倒解决了,除了必须要到外
边跑的采访,群众还都愿意来上班。用群众的话说,就是“真没事在家呆着有什么劲头?聊天办公室也多几张嘴呀!”结果是坐班的人比规定坐班时的人还要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