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品牌战略及中国企业品牌

论品牌战略及中国企业品牌

2020-01-05 来源:爱问旅游网
论品牌战略的经营及中国企业品牌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提要: 本论文首先论述了品牌战略的特征,依据特征阐述品牌战略的制定,维护与发展,及品牌的企业文化战略,最后论述了中国企业品牌路上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品牌战略 企业文化 品牌形象

--------------------------------------------------------------------------------------------------------------

品牌诞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用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实际上,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语的“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北美新大陆繁荣时期,牧场主为标识自己的牛,用烙铁在牛身上打下印记,这是品牌这个“术语”来历的基础。在英语《牛津大辞典》中对品牌定义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品牌作为区别的标志,一直延续到至今。如 文字IBM、壳牌的贝壳标志、可口可乐的瓶子。

一、品牌及其特征

品牌是指产品生产者或销售商加在其商品上的名称、标记、符号、设计、图案、颜色的组合,其目的是使用户能辨认某个生产者或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竞争者,它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记。

品牌特征可分为五个方面:

① 客观性:品牌具有物质属性,它是以某种客观物质形态存在,所以它具有

客观性。

② 可视性:品牌是企业的第一形象。社会公众通过品牌了解企业,企业也通

过品牌架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所以它必须具有可视性,不然人们就不会喜欢上“万宝路”牛仔的品牌形象。

③ 联想性:品牌无论其视觉还是听觉,都可以产生联想。许多著名的品牌也

正是利用品牌联想特征为品牌定位的。如看到可口可乐就会想起清爽可口,看到雪碧就会想起晶晶亮;品牌进行战略延伸,如药品向食品的延伸,都不要忽视品牌的联想因素。美国广告学家艾•里斯说:“实际上被灌输到消费者心目中的根本不是产品,而只是产品名称,它成了潜在顾客将属性挂与其上的挂钩。”⑴

④ 排他性:品牌竞争的重要特征是排他性。产品是依据品牌的排他性特征塑

造品牌的识别性。品牌识别性的产生,一方面是在品牌产生之前创意别人所没有的;另一方面是在产生了个性品牌以后进行品牌注册,以法律的手段保护品牌的生存。而如今品牌的抢注已为品牌竞争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例,“同仁堂”在日本早已有了替身;“红塔山”已注定永远不能进入菲律宾市场;北京五星啤酒被美商抢注而不得不改为“九星”。国外商抢注造成了中国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

⑤ 可塑性:品牌的客观性和可视性造就了它的可塑性。由于品牌成为产品和

企业向社会传达的最简练的信息符号,所以品牌产生者应在品牌的生产上下狠功夫:在品牌的优生上为品牌起一个响亮又易记的名字;为品牌设计一个美观而有个性的图形和标志;为品牌谱上一个独特的音符。这样就从视觉、听觉上为品牌塑造出丰满的感观形象,如麦当劳极具冲击力的“M”符号,“康佳”彩霸那能移动的“k”

字,万宝路那阳刚突现的牛仔现象。

了解品牌特征是为了更好建立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二、品牌战略的经营

所谓品牌战略是指通过品牌形象的塑造,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战略。品牌战略也叫名牌战略,就是通过创立市场名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靠名牌来开拓市场,增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占有率。从上可以看出品牌战略就是塑造品牌、维护品牌、发展品牌,品牌战略是企业的杀手锏。品牌战略主要有五个部分:

(1)品牌目标战略

主要指品牌的定位,还包括品牌的区域和行业发展目标。品牌定位是为品牌确定特性和把这种特性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美国广告学家艾。里斯曾将其定义为:“为了适应消费者心目中的某一特定地位而设计企业产品和市场的组合行为⑵。品牌定位的基本策略有:

① 目标消费者定位。一个品牌走向市场,首先要弄清楚消费者是谁,针对消费者,通过品牌名称将这一目标对象形象化,并将其形象内涵转化为一种形象价值。如“太太口服液”,“太太”这一名称直接表明这种口服液的消费者是那些“太太”们。由于“太太”这个词包含着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太太”品牌无形中具备了一种文化分量,并因此拉近了目标消费者的距离。

② 产品消费感受定位。每一种产品都有其功能特性。一个消费者在消费这一产品时总能产生某种生理感受,许多产品就是以消费者感觉来进行品牌定位。如:闻名全国的“舒肤佳”,它把消费者消费产品能够期待产生的心理作为品牌命名的起点,从而使得“舒肤佳”这一命名本身就具备明确而有力的定位营销力量。

③ 产品感情形象定位。“情感形象与价值”被许多品牌作为市场定位的支点。它直接或间接的冲击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而具备明显的营销力量。如“娃哈哈”品牌之所以成功,关怀备至在于它将一种祝愿,一种希望的情感效应结合儿童的天性作为品牌命名的核心。

④ 产品消费观念定位。“消费观念”已成为人们日常的一种模式和倾向,许多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就是一种观念。如“孔府家酒”把“孔府”包含的政治历史和人文观念作为一种定位方式。

⑤ 产品形象定位:在产品的内在特性越来越相同的今天,产品形式本身就能成为一种产品优势,像“太太口服液”、“泡泡糖”就是以此进行的定位。

总之,品牌定位是一个将市场、形象、情感、价值观等转化为营销力量的过程,品牌定位不是单纯的“品牌命名”实际上是为品牌注入生命、灵性、价值。在为品牌定位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其影响因素,这包括外界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对竞争对手的了解程度、消费者的心态等。

(2)品牌形象塑造战略:

品牌形象是指企业的某个品牌在市场、社会公众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反映着品牌的信誉度与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品牌形象是品牌的基础。品牌形象与品牌实力一起构成品牌的“基石”,良好的品牌形象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比较容易得到社会公众、政府、金融机构、顾客的合作,有利于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相应地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竞争能力,大凡成功的企业,都十分注重塑造的。如丰田汽车公司塑造的

“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形象。品牌形象构成要素:①产品形象是品牌形象的基础,也是品牌形象的代表,公众对品牌的评价与认识实质是通过对其产品的评价与认识。②品牌标识系统形象,也是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外观的标识系统形象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买与使用产品的视觉系统,因此必须注意商标图案、标志、字母的策划与选择。③品牌文化形象,指社会公众、用户对品牌文化或企业文化的认识与评价。品牌文化实质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形象。 塑造品牌形象的原则与策略:

① 特色性原则,只有具备自己鲜明的形象特色,才能便于消费者认识,又便于利用特色在竞争中取胜。特色形象主要有经营策略特色、定位特色形象、文化特色形象、技术特色形象等。

② 定势策略,是通过现有品牌形象特色以及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特别是消费者要求,不断确定与完善品牌形象的策略。

③ 强化策略,是不断丰富现有形象内容,进一步凸现现有形象特色,以达到巩固品牌形象的目的。

④ 迁移策略,根据现有形象特色,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渐把企业的品牌形象转移到新的形象上去,以达到扩大形象的目的。

(3)品牌延伸战略。

品牌延伸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所采取的品牌组合策略,它的目的是形成品牌的竞争合力。但品牌延伸决不是品牌的简单相加,它是根据品牌的共享特征,从现有产品延伸到新产品。但品牌延伸也不是无限制的,也有一个“度”的 问题,超过了“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随着“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广告宣传定位在帅哥靓妹,变成了“我的眼里只有你”,孩子们对“娃哈哈”的品牌忠诚度开始发生动摇。

具体来说,品牌延伸的方法有:

① 业上延伸。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可上、下或同时向上向下延伸,这种延伸方式为材料来源、产品销路提供很好的自主控制。这里一种比较好的延伸的方式,另一种是平行延伸,一般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渠道,相同的储运方式,相近的形象特征,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新产品的行销,另一方面有利于名牌巩固形象

② 档次上延伸。在产品线上增加高档次产品生产线,使商品进入高档市场,也可向下延伸在产品线中增加较低档的产品,利用高档名牌产品的声誉,吸引购买力水平较低的顾客,但这极易损害名牌高品位的信誉,风险大。

③ 相关延伸,又叫扩散法延伸,一是单一品牌可以扩散延伸到多种产品上来,成为系列品牌,如“金利来”的领带名牌,扩散到金利来皮鞋、服装;二是一国一地的名牌可以扩散到世界,成为世界名牌。三是名牌产品可扩散到企业上去,使企业成为名牌企业。

品牌延伸可谓变化无穷,检验延伸成败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市场效益显示。从现有产品延伸到新品,消费者的态度并不是单纯的转移或不转移,最主要的还是现有产品对品牌的代表程度及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心理接受程度。所以在进行品牌延伸时要注意几个问题:①品牌延伸是否消弱主力产品定位。②品牌延伸是否会损害品牌原有形象。③品牌延伸是否会同时损伤主力品牌和延伸的品牌。④品牌延伸是否会让消费者逆反心理。品牌延伸要注意消费者从原有品牌的心理定势向新品牌转移的承受能力,背离了消费者心理定势,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如:从酒类生产向药品领域转变的“三

九”啤酒延伸到“三九”“胃泰”就是很好的例子。

(4)品牌维护战略

一个企业在历经千辛万苦,创出品牌之后,是否就可以以此为荣,据此而傲,那么这就可能使名牌昙花一现,终为人淡忘。由于内部和外部原因,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下降,这就需要给品牌创新,以科学的品牌战略使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延伸,保持其常盛不衰的活力。

一般说来,企业可运用以下方法来实现其维护战略:

① 贯注人文意义。一个品牌可以代表性别,社会地位、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同时还可传达传统概念,信任感、忠诚、真实、纯洁和自然,将这些人文意义贯注到品牌之中,给品牌融入大众文化的精髓,提高品牌的文化品味。

② 形象更新。名牌产品在其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更换外部形象,适应消费者的心理的变化,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新的印象过程。如: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积极调整品牌战略,塑造新形象,随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已把无公害作为选择品牌的标准。企业就可以采用迎头而上的形象更新策略。

③ 定位的修正。创下名牌之后,因根据市场变化修正自己的目标市场,寻求自身在市场的定位。根据竞争环境避实就虚,扬长避短。如美国著名非可乐饮料——“七喜”饮料,发现可乐饮料总是和保守型的人结合在一起,而思想新潮者总是渴望能找到象征自己狂放不羈的标志物,由于该饮料避实就虚,以新形象包装自己。

④ 产品更新换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要素,也是品牌竞争的实力基础。作为名牌产品,想要在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优出于其他品牌的技术。在我国诸多外国知名品牌中,如汰渍洗衣粉已推出多代新产品,其技术水平呈升高趋势。

⑤ 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企业与品牌紧密结合在一起。企业的兴盛必将推动品牌的成长与成熟。管理创新也就是从企业生存的核心内容来指导品牌的维护与培养。企业要想领先于潮流就必须处于不断创新的运动中,才能永保品牌青春不老。

实践证明,一个品牌究竟有没有生命力,并不主要取决于品牌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是企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

(5)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理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伦理、习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而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

显然品牌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的鲜明特色是企业各个品牌所共同拥有的。假如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那就无法形成整个企业文化的特色。而企业在各个品牌上拥有的价值观、信念、经营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一样的,所以品牌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因此塑造品牌首先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物质文化。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企业文化结构中的最外层。漂亮的厂房,干净的卫生,统一的服装,个性化的厂旗,这些都能给公众第一视觉刺激,所以很多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都很重视,如海尔集团的厂房统一采用跟大海一样的

蔚蓝色,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让人一见不忘。

② 制度文化。这是企业中的习俗、习惯和礼仪,以及成文的或约定的制度等,这是企业文化的中介层,制度文化看上去并不是很重要,但它在无形中影响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形成。

③ 精神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形成企业员工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生产经营哲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美学意识,管理思维等,是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是企业文化的源泉。对品牌战略的实施起着精神支持作用。

塑造企业文化形象,必须坚持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塑造,培育并逐渐形成,在塑造企业文化形象中还要注意挖掘与吸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商品一旦被注入了文化因素后,其附加值随之大大增加,世界名牌香烟万宝路用西部粗犷牛仔来代表美国人具有的挑战、自由、满足的生活;机智、能干、热情的品格。被誉为“美国精神”的象征,人们在购买万宝路时就是在吸收“美国精神”,并以此来塑造一个新型的自我。

品牌属于高文化价值的范畴,它是企业文化在品牌中的沉淀与改造,企业创立品牌时,要从各个界面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比如科技,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使品牌内涵极为丰富。

三 中国企业品牌路

品牌是企业的,也是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确实、品牌代表着国力和民族精神,我们谈日本经济,就会想到索尼、松下、东芝,谈韩国经济就会想到现代、三星、大宇。21世纪商战将是以品牌战为主,而中国实现市场经济的历史较短,品牌发展还不成熟,导致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众多老的国产名牌在外资进驻中国后,频频落马,众多刚刚成长起来的品牌,尚未有几年辉煌就已衰落退出市场,这是我们自身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管理思想落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是一种“生产型”管理,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不注重市场与质量,没有“品牌观念”。虽然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已对传统的企业管理进行了必要的改造。但管理思想仍然不符合“品牌竞争年代”的要求,仍未能实现向“以品牌为核心,注重品牌实力与品牌形象”,以及“先谋势、后谋利”的转化。

(2) 管理手段与管理体制落后

传统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闭式”的。只注重产品生产的管理。虽然也称“顾客是上帝”,然而仅仅是个“口号”而已,未能在管理上实现为“上帝服务”,没有“品牌服务”的意识,服务跟不上,在生产管理上,仍然采用泰勒的一套管理措施。如,质量管理仍以“质检”为中心,没有树立“品牌质量观”。在管理体制上,企业用人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3)企业家素质低

名牌是靠人创出来的,而创名牌的众多人群中,企业家无疑是最主要的角色,目前中国企业家素质普遍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部分企业家目前尚属政府官员,一方面权利有限,另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短期行为,只要后期能够交差,不愿为品牌的创立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冒风险的事他不干;另一方面是文化素质偏低,没接

受过现代管理教育。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得利,没有战略眼光和品牌观念,不为企业前途着想。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尚能应付自如,但在市场运作日益规范,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之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必定毫无建树。

(4)市场管理不规范与不正当竞争

我国刚进入市场经济,市场主体行为仍不够规范。不正当竞争及管理大量存在:①评奖泛滥,名牌失真。国内产品评奖,以出钱多少论英雄,给企业创造品牌产生了误导。②假冒伪产品冲击市场。大量的假冒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声誉,许多品牌产品被挤出了市场。③同行企业不规范竞争行为,恶意争斗,相互诋毁,损害名牌形象。

在全社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才能促进我国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实施品牌战略,发展中国名牌,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针对我国企业的状况,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① 变革企业文化

把传统的企业文化变革为“品牌文化”。包括对价值观,经营哲学,行为规范的变革,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具有系统领先性。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充分显现品牌个性。

② 发展品牌与企业改革结合起来

我国企业通向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道路的主要障碍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要把发展名牌与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以生产名牌的企业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支持和鼓励生产名牌效应,使资产重组和固有资产保值相结合,提高固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调动力,促进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③ 加强品牌的塑造和宣传:

充分利用新闻舆论,广告宣传、社会活动等手段,不断扩大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同时注重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在创品牌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产品质量法》、《专利法》、《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武器和先进的防伪技术来保护品牌,要坚决抵制各种不正当的乱评品牌活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 提高企业家素质

品牌的创造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纵观世界与国内品牌,无不与优秀企业家联系 在一起;松下与松下幸之、海尔与张瑞敏、长虹与倪润峰,都是品牌与优秀企业家组合的典范。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特别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企业家,对在岗企业领导者,应进行全面的现代企业管理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主要还是培养年轻一代的新管理人才。主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培养具有①灵敏的触觉;②极强的风险意识;③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④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战略思想能力等,造就一批中国职业经理人。企业家不是政府官员、政治家、也不是“杂家”。企业家是专家,是经营企业的专家,他是以专门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一个机会,具有改革和谋划的才能和胆识,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领导企业在竞争中走向成功的经营管理家。

⑤ 为名牌成长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一是要用法

律、经济、行政的手段整顿市场秩序,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打假伪劣,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竞争。二是运用国际经济通用规则,合理、适度保护国内市场,对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国内名牌产品,按照择优抉强的原则给予支持。三是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国产品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家名牌产品的多少特别是国际品牌的多少,代表着这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大小和科技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且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整个民族创造性的高低大小,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整个民族的形象都在这里反映出来。品牌与国家地位、民族形象联系在一起。名牌意识已深入人心,争创驰名商标,让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发展经济的一项宏伟工程。中国名牌,请走好!

参考文献:

《品牌的奥秘》 余明阳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品牌经营之道》 晓钟编 经济管理出牌社

《工商管理800案例》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品牌的力量》 英保罗•斯图伯特编 电信出版社

2001年6月26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