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1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2020-04-24 来源:爱问旅游网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公元581—960年)

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杨坚受禅登基,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中国,结束了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但隋朝只维持了三十七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618年,唐朝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达到顶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元气大伤,迅速由盛转衰,一蹶不振。907年,唐朝灭亡,形成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的历史时期。直到960年北宋建立。

隋朝只维持了三十七年,文学成就不高。五代纷乱,文学除词以外无多大成就。因此,隋唐五代文学重点在唐文学。从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看,如果说古希腊艺术代表奴隶社会艺术高峰,十九世纪西欧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资本主义社会文学的高峰,那么唐文学,就代表了封建社会文学的高峰。唐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一)开放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是最深远,最直接的。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 唐朝国力的强盛,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1

唐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初唐到盛唐一段时期,唐朝先后打败了东西突厥,势力范围在开元天宝间达到顶峰。曾沿边设立六个都护府(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北庭、单于),势力范围,北到蒙古,东到朝鲜半岛,西到中亚,南到印度支那,幅员辽阔,也是当时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政权。//

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得到发展,至天宝中上升达于顶点。均田制,即按丁分田,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实行租庸调法,即受田男丁每年应缴纳一定分额之租(谷物)、调(布帛丝麻)和服一定时期的徭役(庸)。这些措施一方面限制了大地主兼并土地,另一方面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唐人郑綮(唐昭宗时宰相)《开天传信记》(搜集社会传说、故事以及神异传闻32条,所记玄宗在藩邸生活、出巡上党、东封泰山以及喜好乐舞等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云:

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音忍),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国富民丰,天下太平)

又杜甫《忆昔》诗其二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都说明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文化兼容与文化政策的宽松对文学产生积极影响

2

唐朝立国者对文化采取兼容政策,没有民族歧视。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种想法跟唐统治者的出身是有关系的,李氏皇族是一个鲜卑化了的汉人家族,李渊母亲姓独孤,李世民母亲姓纥豆陵,皇后姓长孙,都是鲜卑姓氏,所以李氏家族有鲜卑血统。不仅如此,这个家族长期居住北方,北方是胡汉文化融合地带,自然也就受到胡文化影响。比如,唐人婚姻习俗受鲜卑族影响,婚礼主要仪式在女方家举行。受少数民族男女观念影响,唐代男女较为平等,夫死可以再嫁,没有森严的贞操观。从着装看,唐朝妇女喜欢穿男装,因为唐朝统治者有少数民族血统,崇尚武力,并且社会风气开放,女子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多,穿男装方便,而且男装裹身,更能凸现出女性身体的曲线美。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两位女性—武则天和太平公主,就很喜欢男装。这都是胡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

此外,整个唐代,广泛接受外来文化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甚至风俗习惯。由于大量外族移民入住,商业往来,宗教传播,西域各国的文化、习俗也广泛影响着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会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这些地区,从饮食、衣着、乐舞到生活趣味,均杂取中西。//

中外文化交流,胡汉文化交融,形成了开放的社会风气。这种开放的社会风气对文学发展有何意义呢?社会风气开放意义:文学题材的拓展,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另外,社会风气开放,人们的创造力才会强,才敢说话。比如,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唐代文人比较关注的题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一种赞美的态度,认为李杨值得同情,歌颂这种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李商隐《马嵬》云:“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说可怜玄宗当了四十多年天子,杨贵妃都不能够像平常人家的女儿一样,享受爱情婚姻的幸福。带有批判性态度,认为唐明皇

3

为保全自己,在马嵬驿把杨贵妃勒死,这种帝妃之爱成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两部作品,一个赞美,一个批判,而李杨是唐朝统治者,他们的故事能在本朝被人们随便演绎,可见唐朝文禁不严,所以文人思想开放自由,也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到了宋朝,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讲,“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隐避。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覆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意思是,唐朝的诗人,没有太多忌讳,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甚至是宫闱私生活,也可畅谈,朝廷不会怪罪。“今之诗人”,指宋代诗人,说宋代相比较而言,对文化控制就很强,对文人的约束也非常严格,比如苏轼写了一首诗:“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这首诗是写给钱塘秀才王复的,当时王复在乡间行医,悬壶济世,口碑甚好。王复家庭院中有两棵高大的古桧。两棵桧树相对挺立,不仅树干耸入云天,根也直伸地下,在九泉处毫无弯曲。当然,只有潜伏地下的蛰龙才能知道。诗以桧喻人,赞美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品格。本来写树根直,却被说成用蛰龙含沙射影,讽刺皇上,搞出一个乌台诗案,苏轼差点掉脑袋。这样的社会环境,必定使文人噤若寒蝉,有了忌讳,文学创作水平当然上不去。所以文化政策的宽松带给了唐文学积极的影响。//

3. 南北文化交融,促成理想文学风貌的形成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颇大,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学面貌也各不相同。春秋战国时期北风与南骚的不同,即是明证。自晋室南渡,南北方长期对峙,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下,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不同的风貌与特征。魏征《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即指出了南北文学的不同面貌。自隋统一之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上的一统,也带来了文化交流与融合趋势的加快,南北的文风也在逐步的融合。南朝清丽、纤巧、柔

4

弱的文风,与北朝刚劲、粗犷、朴实的文风相结合,为一种既优美又刚健的新文风的出现,提供了可能。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中所说的“若能擢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文学风貌。而唐代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探索,终于将南北文风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范。//

4.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特别是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大大刺激文人创作的热情,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

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学,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加以奖励、提倡。唐太宗在作秦王时,于武德四年打败王世充后,就开设文学馆,置文学学士。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婉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宦赋诗,先成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唐玄宗是一个风流天子,不但对诗歌爱好,而且对其他艺术门类,如演唱、音乐也非常在行,曾设立“皇家梨园”,称歌伎为“皇家梨园弟子”。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学,王维死后,他曾关心王维的诗集编纂工作。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等等。

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唐代的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世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各阶层的才智之士都可通过考试登高位,施展抱负。特别是下层的士人通过寒窗苦读之后,纷纷参加科举,以期争取跻身于统治者的行列。这就使文化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得到普及,文化层次大大提高。作家队伍由以前的贵族扩大到了下层知识分子,为文学的创作输入了新鲜血液。另外,唐代实行诗赋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为适应时势,应试者不得不把注意力投向诗赋文章,因而形成了士人们普遍学诗作赋的风气。在应考试卷中也不乏名篇佳句。唐代天宝年间的钱起在《省试湘灵鼓瑟》诗中写道:“曲终

5

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何能如此妙手偶得?特别是当士子们金榜题名时或名落孙山时的感慨之作,多是文学中的精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酬唱之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深沉苦吟都因科举而滋生。再有,“温卷”“行卷”之风盛行。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与提倡以及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形成,应该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唐人恢宏的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理,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发展,对文学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不少人,往往自信与狂傲,集于一身。如李白,自比管、谢,要立盖世之功,然后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祖咏等,无不如此。“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骐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碛山西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唐代士人功名心特重,安史乱后,虽有所变化,渐至晚唐而渐见纤弱,但积极入世的总趋势并未改变。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特别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发展的环境和创作素材。

史学,反映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的发展同步。初唐的文学潮流,逐步向反伪饰、求真情的方向发展,并从此一步步摆脱南朝文风的影响。唐代书

6

法名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怀素等,他们的书法风格昂扬向上,自由纵恣。这种精神风貌在盛唐诗中,特别是李白诗歌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唐代绘画,在我国绘画史上也进入一个新时期,其中的山水画对山水田园诗的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唐人咏画、题画诗,《全唐诗》中著录了189首。唐代诗画交融渗透,相互影响。绘画不仅成为诗的题材,也影响着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唐代的舞蹈、音乐艺术极为繁荣。音乐、舞蹈向来是文学创作的催产素。没有乐舞的发展就不会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名篇。这些作品对乐声与舞姿的精妙描写,充分说明唐代乐舞的高度繁荣为唐诗表现领域的拓展,带来了十分深刻影响。//

(二)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生活。

1.漫游

东晋后,山水游常反映到诗文中来(板书:谢灵运、谢脁、鲍照)。但这种游赏只是偶尔为之。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成为一时风尚,则始于唐代。尤其盛唐文人,大多有过漫游经历。

唐代文人游,分山水游、边塞游和都市游。

山水游。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最能触动文人敏感多思的情怀,引起心灵共鸣。唐朝文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柳宗元等,都有过醉心于自然胜景的经历。唐代文人的山水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壮游;一种是消遣游。

唐朝自由的思想,恢弘的气魄,激发着知识分子的生活热情,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

7

憬。在时代氛围感召下,许多文人青年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壮游山水中,陶冶情操,结交朋友,增长阅历,增加才干。为日后一展宏图,实现理想打基础。//杜甫二十岁时,就开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第一次饱览了吴越秀丽的山川景色,凭吊了众多名胜古迹。第二次漫游,足迹遍及燕赵,并结识李白、高适,三人情投意合,过着呼鹰逐兽,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第三次,与李白同游齐赵,与情投意合的朋友登高览胜,不免书生意气,豪情油然而生。在漫游中,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等诗句,充分显示了他申志骋才、建功立业的渴望。//

消遣游:在山川胜景、田园风光中留连忘返的还有另外一些文人。他们由于仕途受挫,而醉心山水,躬耕田园,在漫游山水、饮酒赋诗中消遣时日,其中以孟浩然、王维、白居易等为代表。孟浩然布衣终老,由于仕进无门,闲居乡村,漫游各地。常常将山光水色、田园风光付诸于诗,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王维、白居易后半生,不满现实,消退了仕进之心,转而过着饮酒弹琴、游山玩水的生活。他们生活优裕,饶有田庄别业,不愁衣食,无须躬耕,把余情雅致全放在琴棋书画,参禅悟道,寻幽访胜上。//

边塞游。初盛唐,战争形势令人乐观,一次次重大胜利,紧接着就是论功行赏,因此,出关赴塞,入幕为官,成了文人入仕的要津。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投笔从戎的热衷。唐朝前期知名文人一般都有或长或短的边塞经历。高适、岑参、李益曾在幕府为官,王昌龄、李白、王之涣曾赴边漫游。边关奇异风景,吸引文人们在闲暇时游览吟咏。李白在边塞游中写下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岑参写有“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在他们笔下,边塞壮阔景色,瑰丽的奇观,跃然纸上,令人神往。//

8

都市游。长安、洛阳、扬州、金陵等地,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唐代士子在都市里歌吹宴饮,任侠使气,干谒投赠,结交友朋,培养关系,提高声望,进而找到入仕的途径。这也极大地拓展了文学题材。

文人漫游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文人士子在漫游中能广阔地接触社会,扩大了视野,增加了生活体验,使文学完全从六朝宫廷文人那狭窄的天地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2.入幕

唐代国势强盛,政治开明,极大激发了文人的政治热情。当时文人致仕有三条途径:一是科举。二是举荐。三是加入藩镇幕府参政。不少士子到边塞漫游时就入了边塞幕府。

高适,曾北上蓟门,作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书记,在《塞上》诗中写道:“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应该用武力保卫中原的安宁,和平方能实现;而他自己也是“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塞下曲》),为了建功立业,不怕牺牲个人生命。//岑参于天宝八年首次出塞,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作判官,在《初过陇山途中》写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表达了高尚的报国情操;天宝十三年再次出塞,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作僚属,在《轮台歌》中称赞“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充满豪情。不仅这些有机会去边塞的文士们壮志凌云,豪情满怀,就连布衣终老的孟浩然,也鼓励亲朋“饰装辞放里,谋策赴边庭”,“才是幕中士,宁无塞上功”(《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由此可见,去边塞幕府施展才干,报国立功,在当时文士的心目中,确实占有重要位置。据不完全统计,中唐以后,曾入幕的重要作家在70人以上。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创作、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9

3.读书山林

唐代很多士人,在入仕之前,有过隐居山林读书的经历。山林的清幽环境,对于士人情趣的陶冶,审美趣味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读书山林一般在青年时期,所以这种影响往往随其终身,并在他们的诗中反映出来。唐诗中清幽明秀的格调,就与此有关。举例:陈子昂曾读书于金华山玉京观,李白曾隐于大匡山读书,岑参曾隐于嵩阳,刘长卿、孟郊等曾隐于嵩山,杜牧、温庭筠曾读书庐山,等等。//

4.贬谪生活

贬谪生活,极大丰富了唐文学,使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唐代贬谪作品颇多。如李白贬夜郎途中,王昌龄被贬龙标尉,刘长卿的两次贬谪,都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歌。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生命的执著,对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的内涵。如细分又可分为贬谪士子感咏自身和他人感咏被贬士子的诗文,其中不乏好作品。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据考证,元和诗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贬谪作品特别集中,也特别能够反映贬谪文学的内涵。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与贬谪生活,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唐文学的内涵,构成了唐文学多彩的情思格调。//

(三)自由的思想

唐代的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

10

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

儒学在唐朝是官学,是文人入仕的必修课。但在唐朝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内涵不尽相同。初盛唐文人有强烈的用世之心,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在诗文中抒发宏大的胸襟,表达激昂奋发的感情;中唐文人力图重振王室,表现出深沉的忧世济世意向,诗文中现实主义倾向明显加强;晚唐文人则在诗文中宣泄他们济世不能,而产生的愤世、遁世之情。//

道家和道教也对唐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主要是使他们返归自然,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唐人写了许多以《逍遥游》为母题的赋,但都把大鹏作为抒发壮伟气概、表现巨大抱负的形象。他们离开了庄子物我两忘、万物齐一的根本精神,于无为中求有为,从无为走向进取。道教对于唐人人生信仰的影响更大些。这主要表现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上,唐代许多作家都有神仙信仰。唐诗里有许多神仙世界的描写,李白笔下的泰山、天姥山、莲花山的神仙幻境,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李商隐笔下的圣女、嫦娥的形象,都是道教影响的显例。连以写实著称的白居易,也在《长恨歌》的结尾幻想了一个神仙世界。神仙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唐传奇的想象力,使其情节更富于浪漫色彩。//

佛教在唐朝流布甚广,宗派林立,其中禅宗对文人的思想、生活和创作影响最大,这种影响反应在文学上表现为一种新的品质,即唐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深厚的含蕴。禅宗关于渐悟、顿悟的理论,启发诗人净心观照自然,以心会景,领略事物的诗情禅趣,创造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有的在诗中直接讲佛理,如孟浩然:“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从理和空来说,知道无我,讨厌有形,是说理),有的是表现一种禅趣,一点禅机。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1

佛教对文学影响更直观反映在与佛教相关的诗歌数量上,粗略计算,每十首诗中就有一首与佛教相关。佛教传播还开创了新的文学形式—俗讲与变文。俗讲是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解佛家教义,吸引听众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在唐朝极为流行。变文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说唱相间、散韵组合叙述故事。变文对唐传奇、后来的各类说唱和戏曲文学都有较大影响。//

唐代作家,很少单独受到一家思想影响。他们大多数儒释道思想均有,只是成分或多或少的问题。唐代文人的心理机制趋于完善健康,仕途得意时,高唱儒家思想之歌,慷慨激昂,锐意进取;仕途失意时,便凭借道佛两家的学说聊以慰藉,笑傲山林、陶冶心性。因此,儒家带给唐文学的是锐意进取的精神,佛教则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又丰富了唐诗想象,对于唐文学来说,这些影响都是积极的。

以上所讲均是唐文学繁荣的外部因素,而研究文学演进、发展规律,可以发现,文学繁荣也是文学自身内在规律发展演变的结果。//

(四)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1.文学的自觉

从文学自身发展来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文学艺术特质得到充分认识,主要表现在逐步与学术分离,淡化政教功利目的,开始了自觉审美。就内容说,重个人情怀抒发,发展到极端时甚至走向娱乐。就形式说,辞条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都有了惊人进展。//

2.文体的发展

12

文学虽是人类的精神生产,但它本身如有机生物一样,也可看出由形成至盛、衰的过程。如四言诗萌芽于周初,全盛于西周至东周之际(以诗经为代表),衰落于秦汉。五言古诗起于东汉,盛于魏晋南北朝,衰于唐。辞赋起于春秋战国,全盛于汉魏,到唐代已暴露出诸多缺点。七言古诗的发展和声律的雏形在魏晋南北朝时充分具备,唐代天才的作家们,正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开始雄心勃勃地开垦律诗这块处女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二、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一) 唐代诗歌发展轨迹

唐诗演进,最为流行的大致有“五唐说”和“四唐说”。

五唐说最早始于宋代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以诗而论,则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这五种体式的标示,实际上已勾勒出了唐诗流变的一个基本轮廓。

严羽后,元人杨士弘选录唐诗,编成《唐音》一书。将严羽的五体并为“初、盛、中、晚”四体。到了明代的高棅,“四唐说”已扩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趋于定型。此后,“四唐说”便为历代诗论家论唐诗流变所遵循。现在一般所说的初盛中晚的时限大致是: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为百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约七十年

13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约七十年//

1.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中心问题是批判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各五十年。前五十年是宫廷诗的时代。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虞世南、马周、许敬宗、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等诗人群体,“上官体”为这一时期代表。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先是高宗武后时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辟健康的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纤弱,诗歌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气息。//

2.盛唐,是唐诗繁荣顶点。涌现出十几位大诗人。盛唐诗坛上,李白、杜甫无疑是最伟大的旗手。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一批诗人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另一批诗人分别以或宁静优美、或豪迈奔放的音符,弹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总体说,这些诗人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的感情,他们诗歌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诗歌则是盛唐之音的典型。“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杜甫以如椽巨笔,在诗中真实反映了这一巨变。在诗史上,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的开启者,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3.中唐诗人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这时与安史之乱比,虽然时局相对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盛唐那种积极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冷静的观察与思考,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而盛唐诗歌在艺术上达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为

14

中唐诗人在诗歌艺术创新与开拓上提出新挑战。因此,中唐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出现了竞相创新的局面。大致有以下几派: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大历十才子以及元和贬谪诗人等。//

4.晚唐七十年,是唐诗的晚秋时节,但并非一片萧瑟。总体看,由于晚唐政治形势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为晚唐之翘楚,他们的诗歌,无论内容还是艺术都具有杰出成就。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偓、郑谷等诗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人,继承中唐元白新乐府传统,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晚唐时局如落日残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怀与艳情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而艳情题材在词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表现的更充分。五代时期,词迅速发展,为后来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 唐代散文

散文在唐代得到长足发展。中唐韩愈、柳宗元,在文坛发动古文运动,对当时文坛及众多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在散文创作上取得的成绩显示了古典散文在经过先秦两汉繁荣后的再次辉煌。//

(三)唐代小说

唐传奇出现,在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魏晋时期是小说创作初期,不离搜奇记异,写法上以实录为指归,名为小说,实际上与今天小说有很大距离。唐传奇则有意识地从事创作。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与时代风貌,不仅有完整故事情节,而且塑造了形象生动的人物。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如《虬髯客传》、《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长恨歌传》等,至今仍为经典。唐代还

15

出现变文和话本,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对后世戏曲、白话小说和曲艺都有显著影响。//

(四)唐五代词

唐代出现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最初词由民间兴起。保存于敦煌石窟的曲子词,展示了唐词的最早形态,随着民间词传播,文人亦开始词的创作。唐代文人词的创作,相传最早是李白,但学术界对李白词的真伪尚有争论,不过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已开始从事词的创作,则是毋容置疑的。到晚唐五代,词由滥觞而渐成溪流,终于发展到宋代时,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而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唐五代词的引导作用,则是不容抹杀的。

总之,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的产物。唐诗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是难以模仿,无法代替的,在唐代完成的律诗,成了我国后来诗歌发展的主要体式,李白、杜甫几乎成了我国诗歌的代名词;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为后来宋代的作家所发扬,深远的影响着我国后来散文的发展;唐传奇使我国的文言小说走向成熟,也在人情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上影响着宋代的话本小说;晚唐五代词的成就,则是词这种重要文体在以后得以发展的很好的开端。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