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提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与常用方法。
难点提示: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设计以及活动方案撰写的要求。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随机性、长期性、实践性的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是指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它是指社会教育基本规律的反映。
一、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进行社会教育活动时,应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学前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结合学前儿童的自身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其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
(一)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综合的
学前儿童需要逐渐理解和掌握的行为规则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挖掘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内容,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避免简单说教,理解社会学习的渗透性,避免单一的“社会课”。
(二)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应多种多样
综合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如参观、谈话、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育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使用。
二、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社会教育活动要为学前儿童创设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儿童在各种活动中与人交往、积极主动地发展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活动和交往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贯彻活动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为学前儿童创设社会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活动内容设计成各种自主性活动,要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尽量留给学前儿童足够大的社会活动空间,使它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社会活动,让他们主动体验、观察、操作以获得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二)要激发学前儿童社会活动的动机
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学前儿童活动的愿望、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还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活动水平,给他们提出更高的社会活动要求,激发他们更高、更多的社会活动需求。
三、体验性原则
在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中,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情感态度类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讲道理”所能奏效的。原则上讲,态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刻意脱离其他内容而单独存在的东西,它是伴随活动过程而产生的体验。
贯彻体验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为学前儿童提供体验活动的机会
教师要根据社会教育的目标,针对学前儿童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前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交往、合作、关心和谦让等事件锻炼机会,让儿童身体力行、反复练习,克服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和习惯,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他们的品质。同时,教师要在活动中给予指导,以提高学前儿童实践活动的效果。
(二)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
教师要让学前儿童明白社会规则的要求与自己的行为紧密相关,并且帮助儿童把社会行为规则与自己的行为建立起联系。教师还应教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即教儿童“如何做”,帮助儿童学会和掌握一些帮助别人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三)让学前儿童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帮助学前儿童解决因争夺玩具而出现的矛盾时,应让他们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社会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讨论、协商解决问题,切忌自己包办处理,也不要利用给自己的权威和指令来解决问题。
四、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指社会教育指向学前儿童的生活,要把学前儿童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贯彻生活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善于抓住生活中细节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抓住教育机会,结合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渗透社会教育内容。
(二)长期一贯的坚持
所谓一贯性,就是指作为教育者而言,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要坚持一贯,不能随着时间、地点或者教育者心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学习有很大的反复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可能“进一步,退两步”,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有较强的系统性。
五、一致性原则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系营造一个连续和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贯彻一致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如一
对儿童的合理要求已经提出就必须坚持。教师的教育态度要前后一致,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良好的社会性的形成。
(二)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在学前教育机构工作的所有人员会形成一个小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的整体发展规划应与各班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培养上下一致、积极配合,这将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三)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在对儿童进行社会性教育时,要互相协调、步调一致。
小结:
1.识记:综合性原则的定义;活动性原则的定义;体验性原则的定义;生活性原则的定义;一致性原则的定义。
2.领会:贯彻这些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所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是指适用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切领域,即各领域都可采用的教育方法。常用的主要教育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行为练习法、演示法等。
(一)讲解法
是指教师通过正确的而语言对社会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使儿童理解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方法。是社会教育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优点在于:
(1)主题明确,易于幼儿直接接受。
(2)面对面讲解,所用时间少,快捷。
(3)反馈直接,教育者可从幼儿的状态中马上看到反馈,利于调整讲解的内容的方式。
缺点在于:
(1)单调、难以保持幼儿的注意力。
(2)内容、方法统一,很难照顾幼儿的个体差异。
(3)讲解的最后目标不易控制,不易看到幼儿的行为反馈。
运用讲解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讲解的内容要直观。
受儿童对语言理解的制约他们对一些观念性的、概括性的内容难以理解。教师的讲解必须尽量具体、直观、简明,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以利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②讲解的方式要多样。
由于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讲解时应在口气、语调、角色等方面注意变化,讲解要清晰、简练、准确、明白易懂、生动有趣、速度适中,音量合适,富有启发性。
③讲解要有针对性。
并非所有的内容讲解法都是有用。只有那些儿童不知道、无法实践或体验、难以理解的内容才适合专门的讲解。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教师通过与儿童对话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
优点有以下几点:
(1)教师和学前儿童可以相互提问、对答,不受时间、地点和任务的限制,在专门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个人或集体活动中都可以采用。
(2)谈话可以充分调动学前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学前儿童学习的信息反馈,有利于他们根据学前儿童的理解程度和疑难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缺点在于:
(1)费时,不易使全体儿童都参与谈话等。
(2)学前儿童需要一定的知识准备才能采用这种方法。
运动谈话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谈话的问题应是学前儿童熟知的。
只有学前儿童熟知的内容,才能使它们参与到话题中来,成为交谈的一方,从交谈中获得新的知识,产生与教育者共鸣的情感。
② 谈话的问题应具体、明确、难易适度。
只有这样,这一问题才容易引发儿童集中思考,在思考后参与交谈。
③提问后应给学前儿童足够的思考时间。
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学前儿童对谈话中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
对此教师不应急于求成,要耐心等待。对学前儿童提出的问题和表达的看法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关注,不论他们说什么,教师都要耐心倾听。这不仅可以使谈话如愿进行下去,而且也可以训练儿童交谈与倾听的能力。
④应把握好谈话的契机。
教师要注意观察,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语言引出谈话主题,进入谈话内容,通过谈话达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由指向性的指导,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实现个别教育的目的。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种社会性问题、现象相互启发、交换看法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运用讨论法要求学前儿童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经验的基础。讨论的方式有成队交换意见、分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讨论法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能给学前儿童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学前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考虑自己意见的对错,在谈话中使自己的认识得以深化,情感能够自然流露出来。
(2)学前儿童通过讨论还可以从同伴中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
运用讨论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选好讨论的主题。
讨论的主题应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也能引起学前儿童的兴趣。一般来说,采用讨论法比讲解法和谈话法更费时间,但是它更有利于吸引全体儿童参加讨论、积极思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② 要根据学前儿童年龄阶段进行讨论。
只有当学前儿童具备一定讨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知识经验储备时,才能使讨论、交流的问题顺利进行下去。
③教师要引导讨论,不要当裁判,不要阻碍讨论。
教师要创设平等、宽松的讨论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关系。既然是讨论,就要让学前儿童自由地发言,敢想、敢问、敢说,让学前儿童把几种看法都讲出来,然后引导儿童分析、比较几种看法,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
④做好讨论的结束工作。
讨论应该有个结论,教师可以结合讲解法做个讨论小结,起到强化讨论的主题、纠正一些错误认识和鼓励学前儿童讨论热情的作用,有利于以后的讨论。
(四)行为练习法
所谓行为练习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组织学前儿童按正确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实际锻炼,以形成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形成和巩固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运用行为练习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明确行为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开展什么活动,受到哪些锻炼,训练哪方面的社会行为和能力,事先都要有详细而周密的计划。
②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各种行为练习的主人,让儿童在练习中真正体验到快乐,达到练习的目的和效果。
③行为练习要循序渐进,练习的内容应为儿童所接受。
④行为练习要反复进行,做到持之以恒。
儿童的日常生活都是他们进行行为练习的机会,不要忽视这个环节,要坚持通过日常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进行反复练习,形成各惯。
(五)演示法
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向学前儿童出示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录像等可以使他们被感知的材料,使学前儿童通过观察获得相应的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演示法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直观性、形象性、具体生动性,它有助于学前儿童了解社会教育的内容。
(2)教师运用直观手段所获得的表象,使儿童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
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也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在运用演示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根据社会教育任务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演示法,不能为演示而演示,也不能单纯为引起学前儿童兴趣而演示。
②演示前,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和心理准备。
演示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儿童都观察到演示的对象与过程。演示要与讲解、引导等其他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使学前儿童的感知与观察相结合,而不只是停留在观察上。
③教具的运用要适当,避免导致儿童注意力的分散。
例如,课前准备给儿童展示猫、鸽子等标本,介绍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活动过程中不要过早把这些教具展示出来,在全体儿童都看清楚后也要尽快把它们收起来,以不影响后面的讨论和总结。
(六)参观法
参观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组织儿童到学前教育机构之外观察社会现象,让儿童在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思考中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参观法有以下优点:
(1)参观法能把儿童社会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生动、活泼地
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是引导儿童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
(2)教师对参观活动的良好组织与指导,是儿童观察了解成人社会、获得社会知识经验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运用参观法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①参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根据社会教育的任务、儿童的实际认识水平及当地的环境条件等,制订出参观的计划。同时,教师还必须提前到参观的现场查看,并和现场有关人员商量好社会教育活动的参观安排。
参观前,教师要让儿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教师要通过简单的谈话让儿童获取相关的知识,让他们明确去参观什么,参观的重点是什么、参观后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等等。
②参观中要适时给予指导,要注意儿童的安全。
参观过程中,教师或现场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讲解,引导儿童注意要观察对象的主要方面。参观过程中,教师时时处处都要做好参观访问的组织工作,维持参观的秩序并注意保障儿童的安全。
③参观后要做好总结、巩固工作。
参观之后的总结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通过谈话,能使学前儿童通过参观获得的知识更完美。更有条理。教师还可以让学前儿童进行绘画或游戏等活动,使他们把参观访问的结
果巩固下来。
(七)强化评价法
是指通过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评价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方法。强化评价法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对儿童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鼓励、奖励等肯定性评价,它能提高儿童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亲社会言行的出现。负强化是指对儿童的不良行为给予警告、规劝、批评、惩戒等否定性评价,它能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教师在运用强化评价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强化要及时。
即当学前儿童的言行符合社会要求时,教师要及时地称赞、抚摸等;当学前儿童的言行不符合社会要求时,教师要及时地规劝、否定、摇头、表情严肃、纠正等。这样,使儿童良好的言行得到保持,使不良的言行渐渐消失,强化的作用才能真正具有教育意义。
②强化要恰如其分。
一方面,过多地运用表扬和奖励不能使学前儿童个人或者集体感到光荣,容易使学前儿童对表扬和奖励产生满不在乎和无所谓的心理状态。有时运用得不好,强化还可能是一种干扰。另一方面,教师在运用批评、惩戒时,更要慎重。因为批评、惩戒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它的副作用大,容易使学前儿童产生消极情绪。所以,除非学前儿童所犯错误的性质和情节十分严重,不进行惩戒不行外,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
③以表扬、奖励为主。
当学前儿童表现出良好的言论或行为时,教师要用表扬、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轻轻拍肩、轻轻抚摸一下头等精神奖励,促进儿童的上进心,激励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表扬时要适度,特别是对一些表现好、经常受到表扬的儿童,要把握表扬的分寸,以避免他们产生自满的情绪。应该把表扬、鼓励的重点放在那些经过努力做得好,或经常被忽视而自信心不足的学前儿童身上。
④严禁体罚、恐吓、辱骂或变相体罚。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教育法规和职业道德都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也不能以劳动、恐吓或辱骂作为批评、惩戒的手段。
小结:
1.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常用的一般方法。
2.领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般方法的优缺点。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用他人的好思想、好行动和典型事例去影响和教育儿童,形成良好社会品质的方法。教师在运用榜样示范的教育过程中,要选择有教育意义且切合学前儿童实际的典型人物或示例。
对学前儿童影响较大的榜样有以下几种:
① 伟人和英雄模范人物。
伟人和英雄模范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所建立的光辉业绩是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材料,儿童在学习以后,不但会产生敬仰之情,而且都会以此为榜样照着去做。
② 教师本人。
教师在学前儿童的心目有崇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
③ 同伴。
儿童与其同伴的年龄相近,他们中间出现的好榜样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更易被学前儿童所接受,特别是与学前儿童生活比较接近的那些平凡小事,产生的感染力更强。
(二)移情训练法
所谓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所谓移情训练法,是指教师或家长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事件或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方式,引导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考虑问题,使儿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移情训练的途径很多,主要有讲故事、编故事、生活情绪体验、情境表演等。
运用移情训练法时,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① 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或者是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能够理解的,这样才能产生移情。
② 移情训练法要通过换位,让儿童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并以自己本身的情感体验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以唤起儿童的情感共鸣。
③ 在移情训练中,要不断变换移情对象的身份,以训练他们对各种不同人物的移情,扩大移情的对象。
④ 移情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对情况的理解和分享上,还应对他们进行良好的行为教育。
⑤ 在移情训练中,教育者要真诚地与儿童一起进行训练,不能成为局外人。
⑥ 移情训练法应与角色扮演法、行为练习法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角色扮演是指个人试着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不属于自己角色的行动过程,从而形成角色所需要的某些经验和行为习惯。
角色扮演法一般较多地运用于以下一些社会行为的训练:
①社会技巧训练。
利用角色扮演学习具体的技巧,如娃娃家做客、乘车、购物、就医等。
②价值澄清训练。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儿童感知和了解多元价值的存在,学习思考并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③社会冲突问题解决的训练。
帮助学前儿童具体学习解决社会冲突问题的可行技巧与态度,有助于解决社会现实生活问题。
④ 释放与排解情绪训练。
有时候,问题的困境在于情绪的压抑与抗拒,角色扮演可以让学前儿童安全地释放和排解情绪。
5. 同情心的培养训练。
角色扮演可以发展学前儿童对于各种社会角色的情绪、情感和动机的了解,透过角色体验产生对人的包容、同情和理解。
在运用角色扮演时,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① 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应是儿童熟悉和喜爱的,让儿童承担的角色必须为儿童所认知和理解。
② 角色扮演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水平来确定扮演角色。
③ 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儿童自主地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教师只能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去分配和导演角色。
④ 儿童扮演的角色应以正面角色为主。角色扮演不应“脸谱化”,更不能为了处罚某个孩子而故意让他担任特定的角色。
⑤ 教育者尽量与儿童平等地扮演角色。教师平行参加和协同学前儿童共同扮演角色,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又可以有效地指导活动。
⑥ 情节要简单,内容要短小、活泼,对话、动作要多,适于表演。
(四)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是个人价值信念的形成所经过的历程。价值澄清法是这样一种方法,它针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家庭、学校传授的各种做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与儿童所见所闻的种种相背离的社会现象,以及现代社会中不断变化的各种刺激会导致儿童价值观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儿童心里内部价值澄清,才能建立自己清晰的价值观和恰当的生活方式。
在价值澄清时,有七个评价步骤:
① 让儿童自由选择价值;
② 让儿童从尽可能多的选择内容中选择价值;
③ 让儿童对各种选择过程及其后果三思后选择;
④ 让儿童珍惜和重视自己的选择;
⑤ 让儿童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并求得大家的认可;
⑥ 让儿童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适宜行动;
⑦ 让儿童重复根据自己的选择所采取的行动,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价值澄清法在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各种常用的四种具体教育方法:
1) 澄清应答法
是指教师通过与儿童的交谈引起儿童的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让儿童进行内省、进行价值评价的方法。它是价值澄清中最基本、最灵活的方法。
教师在运用澄清应答法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①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境,教师要适时、及时地与儿童进行澄清应答,引导和鼓励儿童进行价值思考。
②在澄清应答过程中,教师要对儿童的言行表示出一种认同的态度,在提问和回答时只要尽量避免是非的评价与判断。
③教师要鼓励儿童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行动进行慎重的思考与评价。
④价值澄清应答的时间不宜太长,只要能引发儿童进行有关价值思考就适可而止,要把思考的机会和答案留给儿童。
2)价值表决法
是指教师事先拟定一系列儿童关心的问题,让全体儿童一起来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方法。
运用价值表决法应注意:
①待表决的价值问题要有一个主题。
②表决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儿童,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表决的机会,因为价值表决的目的就是向儿童提供公开自己价值观的机会。
3)价值排队法
是指让学前儿童以三四种事物为对象,根据自己认为的重要性为它们排名次,并说明这样排的原因的一种方法。
在设计价值排队的题目时,教师要注意:
① 题目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② 价值排队的事物数量不能太多,最好不超过四个。
③ 价值排队的事物的内涵不能有相互交叉和包含关系。
4)展示自我法
是教师或家长给学前儿童创造条件和提供自由发言的机会,让学前儿童把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讲出来给大家听。需要注意的是,学前儿童每次发言时最好围绕一个题目进行。展示自我的目的就在于系统地为学前儿童提供审视、思索自己的机会,使它们逐渐学会分析自我、检查自我和发现自我。
小结:
1.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常用的特殊方法。
2.领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的优缺点。
3.简单应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的应用要求与注意事项。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一)提问的设计
根据不同的标准,提问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概念性问题与体验性问题,事实性问题与价值性问题等。
根据儿童的思维和学习特点,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多提开放式问题,少提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往往关注事实或相似的想法,且有正确和错误的答案;而开放式问题关注想法和问题的解决,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它要求学前儿童运用想象力,有助于对学前儿童思维灵活性和判断力的培养。
②多运用体验性提问,少运用直接性提问
体验性提问能反映学前儿童的真实想法,它的回答主要是借助想象、回忆、移情等。
直接性提问反映学前儿童的价值(是非)判断,它主要借助判断、推测等方法,提出的问题包括对错问题、善恶问题、意义问题等。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直接性判断能力还有待培养,而体验性提问有助于儿童梳理自己的经验,为其更复杂的思维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③不轻易否定儿童的回答,多问为什么
为了解学前儿童的真实感受和思维方式,并为后面的引导奠定基础,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前儿童的回答,而要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包容、宽松的思考和讨论氛围。
④提问要具体明确,让儿童知道怎样回答
教师的提问要具体明确,这样儿童才知道如何回答。明确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并具有具体指向性。两个社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很强的情境性,且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也主要是通过模仿、体验、强化来进行学习的。
(二)教学情境的设计
教学情境是能诱发学前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环境,这一环境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部分。
1.运用儿歌、故事创设情境
儿歌、故事本身有小人物、有情节、有图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前儿童能较好地借助儿歌、故事去理解其中所传达的教育信息,同时,儿歌、故事也能较好地诱发学前儿童的相关经验与体验。
运用儿歌设情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 要将教学要素巧妙融入故事中。
② 如果故事只是教学情境创设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则要注意故事的长度不能太长。
③ 讲故事时,要主题突出,给学前儿童想象的时间。
2.运用直观图片、实物,配合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选用直观图片、实物、音乐这些手段时,要注意手段与目标内容的匹配性。
3.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
角色扮演是儿童体验角色人物内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方式常用于生活情境的再现。
小结:
1.领会:提问的设计。
2.简单应用:教学情境的设计。
第三节 学前儿童专门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设计的要求
1. 适宜性
活动目标要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与需求,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超出学前儿童的能力水平,最好是处于学前儿童“最近发展区”的目标水平。
2. 具有社会领域特点
活动目标要突显社会领域特点。社会领域目标的特点就是目标达成的内隐和滞后性,从这一特点出发,社会领域活动的目标更多是引导性的,而不是行为表现性的,不能一味地用能说、不能做来表述。
3.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活动目标需要考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传达什么信息,解决什么问题。相对于
主题目标来说,教学活动目标要针对具体内容提出可操作的目标。
4.具有层次性
活动目标要有主次之分,要在一个教学活动中突出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活动重点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儿童达成的普遍目标。活动难点是指以学前儿童的现有经验与水平而言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
(二)活动目标的分解
活动目标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1)范围角度
例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的目标4中提到“关心尊重他人”,那么,幼儿园班级目标、教育活动目标、幼儿园个体发展目标应该有一定的区别。
(2)时间角度
教师可以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社会领域发展目标逐渐具体化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及活动目标。
(三)活动目标的表述
1. 目标表述的维度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的情感目标包含兴趣、态度、价值观、习惯等,可包含的内容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个性品质;良好的态度。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的知识维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知识、有关社会环境的知识、有关社会文化的知识等。
2. 目标的表述方式
目标表述有两个主要的角度:一是从儿童出发的发展目标,二是从教师出发的行为目标。从儿童角度表述的常用词有“感知、感受、体验、尝试、喜欢、乐意、了解、熟悉、理解”等。从教师角度表述的常用词有“引导、支持、帮助、鼓励、促进、介绍”等。
3. 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
要想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教师在设定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了解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基本概念,从而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化,提高社会教育质量。
小结:
1.识记:(1)活动目标设计的要求;(2)活动目标表述的维度。
2.领会:(1)活动目标表述的方式;(2)活动目标的表述要求。
二、活动内容的设计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
1. 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
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及其经验与能力来选择。
2. 符合学前儿童的生活体验与兴趣
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内容,应该贴近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满足学前儿童的现实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兴趣,使活动目标建立在他们的原有经验之上。
(二)活动内容的分析与处理
1. 分析内容的教育性要素
内容的教育性主要指内容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及其与教育目标的相关性。教育活动的内容材料根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经验材料、示范观察材料以及语言符号材料。不同材料的教育要素分析方式是不同的。
对于直接经验材料,主要是通过儿童的参与和体验来呈现,这类材料的教育性要素,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善于从目标出发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教育性引导与归纳。
示范观察材料的教育价值要素分析,需要教师带着教育目标引导儿童观察和分析材料,这样才能利用材料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活动中用到的言语材料主要有故事和绘本等。教师可以从分析故事的主题、情
节发展、角色特点、角色体验等方面去挖掘教育要素。
2.分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确定重点与难点
在明确了基本的教育因素以后,将内容分解成需要学前儿童掌握的知识点,并确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这样活动设计的基本内容就大致完成了。
小结:
1.识记:活动内容的分析与处理。
2.领会: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求。
三、活动过程的设计
(一)开始部分
一般来说,活动的开始有这样的一些形式:
(1)设疑开始——猜一猜。疑问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以谜语、儿歌的形式间接提出。
(2)图示开始——看一看。教师可利用彩图、标本实物、课件来导出活动。
(3)故事开始——听一听。让幼儿听一段短小的故事,是社会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
(4)带境表演一一看一看。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情境来进行模拟表演,把幼儿园带到教育活动中。
(5)游戏开始——玩一玩。以游戏的形式开始,在游戏中渗透社会教育。
(二)展开部分
活动的展开部分是教育的主要环节,要掌握的知识、需体验的情境、应该练习行为都应该在这个部分呈现。要达成知识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讲授、谈话、演示等方法;要达成能力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示范—模仿、练习—反馈的方法进行;要达成情感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体验、扮演、鼓励、强化等手段进行。
在本环节,教师在设计中要重点注意提问的设计和活动方式的设计。提问要清晰,有针对性,活动过程中要顾及大部分的幼儿,又要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三)结束部分
活动最后,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并引导幼儿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教师应该认识到社会性教育往往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就能完成教育目标的,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最好能让幼儿留下思考或对幼儿提出后续要求,使本次教学目标能更好地向游戏、生活、家庭延伸,更好地将知识与实践联系。
小结:
识记:活动过程的设计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结束部分。
四、活动方案的撰写
一个完整的活动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活动名称、适用年龄,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与建议,并且格式规范,文字表述清晰、流畅。
(一)活动名称与适用年龄
活动名称应该反映本次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与内容,简洁明了,富有趣味性,并且注明幼儿的适用年龄。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一般要从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三个维度描述,且陈述角度尽可能统一。
(三)活动准备
教学中如果教师和幼儿有充分的准备,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最好。教师的准备包括教师的备课以及相关环境的创设和教具的准备,还包括引导幼儿做好相关的知识经验准备。对新教师来说,活动准备要尽可能地详尽,这才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四)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从逻辑上讲包括活动导入、活动展开、活动结束。活动过程的设计应该有逻辑、有层次,逐渐深入,层层递进。在时间安排上,活动导入和活动结束部分一般都各占用活动1/5的时间,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来开展活动的重点、难点内容。在活动展开部分,可设计1~2个主体环节,帮助幼儿感受、体验和理解活动主题。
(五)活动延伸与建议
活动延伸是指在教育活动后,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效果等,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辅助活动,使学前儿童受教育的时间能够持续,使教育的目的能够更好地实现。活动延伸的形式可以是家园共育、领域渗透、环境创设、区角活动、游戏等。
小结:
1.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的范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求。
2.简单应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求。
3.综合应用:活动方案的撰写。
五、学前儿童专门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要点
(一)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
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一般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及个别教学三种形式。集体教学是面对全班幼儿统一进行;小组教学是将幼儿按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活动小组进行学习:个别教学是幼儿个人单独操作与学习,教师加以个别指导的方式。组织形式的选择基于内容与目标的需要。
(二)教学各环节要求明确,施教灵活,组织有条理、有节奏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对各环节的任务十分清晰,并对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学习要求,组织也要有条理,即活动开展的秩序有其内在的逻辑与顺序,不能杂乱无意。
(三)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和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学实施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前儿童不仅仅是通过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学习,他们还通过教师如何与他们学习进行互动而学习。教师自身对待学前儿童的态度、说话的方式以及教师自身对所教内容的态度与感受,都对学前儿童有着深刻的影响。
教学也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的实施中,要注意学前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教学中能为学前儿童提供较充分的材料与经验支持,鼓励学前儿童自主探究
教师要善于为学前儿童的学习提供充分的材料与经验支持,让他们尝试自己去发现价值和真理,学习自主思考、判断。教师可根据学前儿童的经验水平、能力差异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以真正使每个学前儿童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都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教学活动要抓住个别化教育的机会
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幼儿,多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学会观察幼儿,真正把幼儿当做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人来看待,在教育过程中真正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
1.教师设问的个别化
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幼儿设置不同的问题,问题有难有易:有开放式,也有封闭式;有指定回答,也有自由抢答;有独立回答,也有集体讨论回答等。
2. 教师反馈的个别化
教师对每个幼儿的答问表现所做出的应答应该是各不相同的,既可以用点头、微笑来肯定幼儿的答问,也可以用抚摸、拥抱来鼓励幼儿的表现。这种针对幼儿的个人特点采用灵活变化的应答方式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
3.幼儿表现方式的个别化
对一些需要共同达到的基础性目标,尤其是社会性目标,教师可鼓励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
4.教师指导的个别化
教师给予每个幼儿的辅导、帮助应是不同的,有的仅给予语言提示性帮助,有的则指一半、留一半,还有的需要手把手地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结:
学前儿童专门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要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