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晨曦,土德之瑞。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我们与土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土高原,是天赐黄土造就了中华文明。我们从土中来,靠土地生存,对土有着深厚而难以割舍的感情。史前的阪泉之战、逐鹿之战为征战土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和发明。烧制陶器以及高深的陶刻技艺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先民们的故事主要靠口耳传承,变异性很大,在漫长的岁月中往往会丢失或发生变异,而彩陶上的纹绘却将某个特定时代的原始生活意象,凝固在冰冷的线条和形象中,使当时的生活面貌得以以较为原始的形态保存下来,成为我们认识史前生活的重要途径。史前彩陶纹饰艺术不但奠定了中国艺术的美学基调,也呈现出先民们对艺术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它以类似于毛笔的使用和对线条的把握,不加修改并注重单纯而简洁的艺术过程和艺术效果,以及程式化、装饰化与写意性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不仅奠定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基础,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民族之魂,同时又是一切艺术的土壤和母胎。我不禁感慨于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才智,在文明发展开端之时,先人们就已开始用艺术的形式描绘生活,可以见得无论哪个时代的生活都离不开艺术,艺术也都来源于生活。
石窟艺术,般若皆空。石窟艺术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瑰宝。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石窟几乎无例外地都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与佛教绝情洗欲,向往彼岸佛国净土的主张相合拍。很多石窟都凿建在山腰峭壁上,朝拜者需要长途跋涉,不断攀登才能见到造像,路途的艰辛,会加重礼佛者的虔诚,也展现出佛法的威严庄重。记得在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一首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聆听着那空灵的旋律,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放空心灵,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暂时逃离尘世的烦恼,告别浮躁与尘嚣,让自己得到释放,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
相对于历史较为久远的彩陶文化和石窟艺术,我更加感兴趣于书画艺术。因为自幼学习过书法,总是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纸质艺术,士人之逸。书画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宣泄。就历代书法而言,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精辟总结。晋人尚韵是指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唐人尚法是说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人尚意指的是宋代书法具有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在“国家多难而文运
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以书达意,表现出一种个性化很强的特征。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崇尚摹古、平庸无奇。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飙,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的闪电,折射出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可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
而画家则用手中的笔勾勒出良辰美景,同时表达出内心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雅士,因所生活的历史时期不同,其作品的风格立意皆不相同。远古壁画的神秘古朴,楚汉帛画的浪漫恢宏;魏晋佛画的绚灿庄严;隋唐界画的精湛瑰丽;五代山水的雄伟悠远;宋朝笔墨的飘逸出尘;元朝梅石的清秀隽雅;明清松竹的豪纵古拙;近代绘画的百花齐放„„中国的艺术家用任意挥洒的笔墨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
记得课上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志士的书画作品,我敬佩于古代的士大夫阶层的清闲雅逸,风流潇洒,在品游山水、格物远游中放情于自然,心中只有山水美景,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抛弃礼法,崇尚自然,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认为真正的财富是精神上的富足,因而他们提倡意足,遗富,追求隐逸的生活。他们深得老庄哲学精髓,淡泊宁静,修身养性。而回到现实社会,在喧嚣的城市中间,我们太过于忙碌,为了生计不停的奔波,很多时候会错过本不该错过的风景,缺少了文人墨客的随性与洒脱。适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品一茗茶,给自己的心灵寻一方净土,或许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放眼于世界发展,艺术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伴随着艺术文化的解放与繁荣。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为增强,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今社会节奏过快,气氛浮躁,能静下来品读文字、欣赏艺术品的人并不多了!我们应静下心来,品味文化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化及艺术修养,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