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颓圮(pǐ) 忤(wǔ)视 飨(xiǎng)士卒 长歌当哭(dāng)
B.冉冉升起(rǎn) 婆娑起舞(suō) 叱咤( chìzhà )风云 生杀予(yǔ)夺 C.惩创(chuāng) 涕泗(tì sì) 横流 作揖(jí) 游说(shuō)
D. 莅校(wèi) 殒身不恤(yǒng) 浮浅(fēi) 激亢(kà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 袅娜 歌声缈茫 荷塘薄雾 B.霜天 廖廓 峥嵘岁月 浪遏飞舟 C.嫩黄 碧绿 婆娑起舞 繁茂苍翠 D.细腻 箫索 落蕊残叶 秋蝉嘶叫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
A.不涉及切身利益时,面纱尚存,一到关键时刻,或是一触及到底线,马上图穷匕见。 ....B.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金德鑫娱乐城火灾变乱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六千万元以上。
B.高速磁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C.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D.近年来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许多有眼光的国际大商人纷纷购买、保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希望以这种投资方式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 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 / 8
A.《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具有十分明确的道德意图,有着净化人灵魂的巨大的道德力量。
B.《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原则。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合称为“春秋三传”,《荆轲刺秦王》就是其中的名篇。
D.《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形式;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弗成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弗成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2005年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表里众多学者从各个分歧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遍及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遍及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童庆炳提出经典的遍及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感情,这些感情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
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分歧时代、分歧国家的众多读者所遍及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风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风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风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唐吉可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贩子,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遍及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
2 / 8
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典型,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意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能否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分歧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分歧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分歧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分歧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弗成少的标准。
(选自《时代文学》2021年第6期,有删节》)
6.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经典的遍及性特点反映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
B.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C.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感情,而且这些感情要能做到于动物在感情方面容易引起共鸣。 D.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弗成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是为各个时代众多读者所接受的。
B.《唐吉可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贩子,男女老幼争相传阅,之所以受到如此欢迎,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鼓励阅读。
C.《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
D.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典型,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
8.下列对原文作者概念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遍及接受它,必定它。
3 / 8
B.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独一要素。
C.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分歧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分歧角度对本身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6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档谋反柏人事觉察,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感觉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弗成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拟于天子 比照 B.臣母不当坐赵事 因……而判罪 C.为筑外宫而舍之 舍弃,放弃 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谢罪
4 / 8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 B.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 C.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 D.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杀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育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必然的责任,但孝文帝
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1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9分)
(1)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3分)
(2)吾特苦之耳,今复之。(3分)
(3)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3分)
13、古诗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间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4分)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5 / 8
(1)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 。” (3) ,哀民生之多艰。 (4) ,妾当作蒲苇。 (5) ,俯察品类之盛。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7) ,性本爱丘山。 (8)月明星稀, 。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在这里,看到分歧的鲁迅
董 阳
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保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分歧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弗成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暗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暗算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覆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获得,最为心爱的宝书。”
⑤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少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6 / 8
⑦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感觉中国儿童的可怜。”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⑧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颁布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概念。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感觉:“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感觉,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⑨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粉碎了孩童赋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在这一点上,鲁迅正是最好的例子。
⑩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分歧的鲁迅。
(选自2021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在第①段中,作者用可爱的“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 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入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 C.第⑤段中“集藏”等动词,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作的贡献。 D.鲁迅先生为许广平精心挑选信笺这一细节主要浮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E.“创意文化产业”的提法与鲁迅先生“起国人之美感”的思想毫无二致。 16、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17、联系全文,说说我们看到怎样一个“如此分歧的鲁迅”。(6分)
18、第⑨段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寻常的意义”的看法。(5分)
7 / 8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19、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本体和喻体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似,语意连贯。(4分)
示例: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动不歇。 答: 。 。
20、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往往都由几部分构成,如果把汉字拆开来理解,往往会收到独特效果。请仿照示例,作答。(4分)
例:“碑”:卑微的石头 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 就执著地站立了一生。
劣: 选: 21、对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可寄情,也可寓志。古人多用对联,在精炼的语言中品评古今人物。
如:诸葛亮——上联:日月同悬出师表 下联:风云常护定军山 请按照以下提供的人物,补写下联。(4分)
烛之武——上联: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 下联: 荆 轲——上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下联: 六、作文(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以“那_______,那_______,那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补全标题问题;②自定立意;③不少于800字。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