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运营风险研究 (一)
保险运营风险的分类是保险业运营风险分析的基础,但由于保险以经 营风险为业务,因而与保险相关的风险非常庞杂,有关保险风险特别 是保险风险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也获得了超 常规发展,长期被抑制的保险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与此同 时,保险业快速扩张的表面现象也掩盖了行业潜在风险,中国保险市 场作为典型的新兴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基 础薄弱;内控风险较为突出;外部风险日益凸显;保险行业的环境建 设与外部监管水平跟不上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我国保险 业已有发展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保险业 “又好又快 ”发展,实现 发展规模扩张和行业发展安全的辩证统一,全面而深入探讨我国保险 业运营风险状况势在必行。
一、保险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 保险风险的分类研究 保险运营风险的分类是保险业运营风险分析
的基础,但由于保险以经 营风险为业务,因而与保险相关的风险非常庞杂,有关保险风险特别 是保险风险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女口,Babbel等(1997)从金融风险的 角度将保险业风险分为精算风险、 系统风险、 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 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6种;而Kuritzkes等(2002)认为,保险公司面临 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承保风险。国内 学者方面, 赵瑾璐和张小霞 (2003)认为我国保险业潜在的主要风险包括 经营风险、投资风险、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等 4 种;赵宇龙 (2005)认为 保险业面临道德风险、偿付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三大潜在系统性风险, 因而保险监管应该将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作为 监管重点。
(二)
保风险研究 承保环节的风险分析多集中于信息不对称风险。
stiditz(1976)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影响:由于保险人不 了解投保人在投保之后的行为,投保人在投保后可能故意造成保险事 故从而导致赔付率上升,因而存在道德风险;当保险人事前不知道投 保人的风险状况,而高风险个体积极投保的结果会将低风险类型的消 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从而存在逆选择问题。 2005年 5 月,中国保 险学会和中国保险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高峰 论坛,国内学者随后也掀起了有关保险诚信研究的热潮, 如赵尚梅 (2005) 认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信息不对称为其根源之一; 由于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面临国际同
承
Roth. sch
业竞争,倡导建 立以政府主导的正规制度来实行约束。陈秉正 (2005)利用“囚徒困境 ”模 型分析了保险人、保险代理人和保险消费者存在不诚信的必然性,指 出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如建立长期互利关系,加大不诚信的惩治力 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措施来加强诚信建设。
(三) 投资风险研究
在投资风险研究方面,Kenn ey(1967提出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和承保风 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Daines等(1968)认为,随着承保风险的增加,应 相应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学者方面,刘娜 (2005)认为,保险资金的运用 监管涉及保险资金运用的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可通过扩大保险资金 运用范围、投连险和巨灾险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保险公司上市等途径 加快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渗透与融合,在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 能力的同时为资本市场创新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 叶永刚等(2005)提出 运用在险值(VaR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度量,用成份在险值(CVaR来揭示 保险资金市场风险的主要构成和投资组合中每类资产的边际风险。
(四) 偿付风险研究 有关偿付风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
力的研究方面,偿 付能力即 “保险人在各种合理的、可预见的环境下履行所有保险合同所 规定义务的能力” (solvency)有关偿付能力及其监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偿付能力监管模型 (方法)。陈兵(2006)介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 的经济资本” (EconomicCatal)方法及其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孟生旺(2007)整合了 VaR TailVaR破产概率和保单持有人预期亏空(EPD) 等传统保险公司风险度量技术,提出了保险公司风险度量和控制的未 偿率模型。
2.偿付能力监管额度。粟芳 (2002)提出了一种计算偿付能力额度的模 型,并实证比较了这种风险理论模型和比率法、破产理论法在计算偿 付能力额度方面的适用性; 赵宇龙 (2006)指出了我国非寿险最低偿付能 力额度标准设置的不足,并依据欧盟标准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提出了 新的改进方案并实证了其有效性。
3.基于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占梦雅 (2005)运用主成分分
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体系 响因素 )进行了实证分
(影
析;封进(2003)用因子分析法实证认为1986年〜2000年以来中国寿险
经营的偿付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4.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 吕长江(2006)利用 MDA 模型和 Logistic 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进行预测研究。
(五) 文献述评与保险运营风险分析框架 从保险风险的分类来看,不同
的研究基于不同的侧重与视角来展开, 缺乏一套统一可行的标准,这一方面说明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另一方 面也说明了保险风险的多维性。对承保风险的研究旨在减少信息不对 称风险,在目前中国信用缺失和信用滥用的情况下, 无论对于保险人、 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中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保险公司特有的运 营模式,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不同于基金,也不同于银行、证券公司 等金融机构,保险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密切相关,更关系到保险公司 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为了兼顾保险资金的安全与收益,保险资金投 资组合的构建、运作与风险管理都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保险的偿付 是保险履行分散风险、均摊损失职能的保障,对理论与实务、特别是 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从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来看, 监管模式 (模 型)的选择、最低偿付额度的确定、偿付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偿付能力恶 化的预警都应该适应保险业运营环境变化的需求。 本文基于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环节将保险风险简化为承保风险、投资 风险和偿付风险,显而易见,这三个环节的风险因素都是保险经营的 内生风险。本文有关保险风险的分类比较简明直观,但也疏漏了一些 重要风险环节,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笔 者认为这些重要的风险因素相对保险运营而言,都是外生风险因素。 对保险企业来说,其业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承保、投资和偿付,各 个环节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目标各不相同:承保主要是通过合理渠道和 价格提供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以追求规模有效扩张为目的;投资则 是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和额度前提下,通过投资组合构建与运用追求更 高的投资收益;偿付环节则通过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来保证可预见甚 至是巨灾风险事件的偿付来保证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承保是资金运用 的基础,自己承保和资金运用的结果共同决定偿付的有效性,三者相 互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务的风险包括这三个环节经营的内生风险,同 时受到外在风险因素,如通胀、利率和汇率变动,资本市场波动等外 生风险因素的影响。
二、承保风险分析
(一 )保险产品分析 1.产品同质化明显。从保险市场现存的产品结构来看,各家保险公司 并无实质性差异,产品创新力度有待加强。各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 时,往往根据同业的销售情况来判断市场需求,进而模仿跟进,这势 必造成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并进而造成市场的过度竞争。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 (2008)》中有关保费收入 的比例构成凸显了我国保险结构存在的问题:就财产险而言, 2007 年 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
1997.74 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 费收人为 1484.28 亿元,同比增长 33.98%,占财产险业务的比例为 74.3%;而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 536.69 亿元,占机动车辆保险原保 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 36.2%,同比增长 145.3%。就寿险而言, 2007 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 4948.97 亿元,其中万能险原保险保费收入 845.69 亿元,同比增长 113.44%,占寿险保费收入的 17.09%,占比上 升 7.31 个百分点;投连险原保险保费收入 393.83 亿元,同比增长 558.37%,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 7.96%,占比上升 6.48 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对财产险和寿险而言,业务增长与构成对交强险和投资型 险种过于倚重,产品结构单一。
3.投连险蕴含投资风险。源于 2007 年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投连险 销售形式火爆。前面数据显示连投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将 近 8 %,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 80%以上。由于连投险的 销售与收益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较大 2002 年爆发的 “投连 险风波”缘于资本市场急转直下,并引发了各地退保潮以及此后投连险 市场数年的低迷。
4.农业险、巨灾险和责任险比例过低。 2007年的“猪肉危机 ”表明了我 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下,据相关资料显示四,我国每年农险保费收 入不到农业产值的 2%。赔付不到农业灾害损失的 5%;而在 2008 年 春节期间的冰冻灾害中, 尽管保险公司赔付近 20亿元(多为车险赔付 ), 但仍然不及 1500 亿元直接损失的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达到 36%和 5%);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责任险保费收入只有 66.6 亿元, 占财产险业务比重 3.3%,而国际平均水平则高达 16%。 (二)保险费率分析 1.寿险保险费率的管制使传统寿险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寿险保单的 平均久期是 15年,1999年 6月以前,寿险保单的定价利率普遍高达 6% 一 8%,但随后央行逐步下调银行利率导致 “利差损 ”产生。 1999 年 6 月以后,定价利率被保监会限制为最高不得超过 2. 5%,政策性管制 使得“利差损”由此转变为 “利差益”,整个中国寿险行业也扭亏为盈。 但 伴随着 2007 年以来银行利率的多次上调, 传统保单和分红险等储蓄型 寿险产品的实际收率甚至低于同期银行利率,这种产品自然会得不到 市场认可,再加上资本市场 2007 年火爆,寿险公司主推连投险和万能 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产品来迎合市场需求成为当然的选择。由前面的 分析可知,这种寿险产品营销策略实为一种 “两难 ”抉择,具有较大的风 险。总体而言,寿险行业的定价风险源于银行利率和资本市场变动, 受市场风险传导影响较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