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派别.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本上成长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伸展简练,构造严谨,身法中正,动作温柔,轻灵惊慌兼而有之;练法上 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奇特的作风. 因为杨式太极拳姿态开展,平允朴素,练法简略单纯 ,是以它深受宽大群众酷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依据不合年纪.性别.体力前提,以及不合的请求,采取高下不合的拳架恰当调剂活动量.是以,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加强体质,又实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式太极拳的特色
(1)虚灵顶劲 (2)含胸拔背 (3)松腰 (4)分虚实 (5)沉肩坠肘
(6)用意不必力 (7)高低相随 (8)表里联合(9)相连不竭 (10)动中求静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式 预备式 第二式 起势 第三式 揽雀尾 第四式 单鞭 第五式 提手上势 第六式 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 手挥琵琶 第九式 阁下搂膝拗步 第十式 手挥琵琶 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十四式 十字手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第十七式 阁下倒撵猴 第十八式 斜飞式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七式 单鞭 第二十八式 云手 第二十九式 单鞭 第三十式 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 阁下分脚 第三十二式 回身蹬脚 第三十三 式 阁下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 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第三十八式 左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 回身右 蹬脚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 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 揽雀尾
第五十—式 单鞭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 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 单鞭 第五十五式 云手 第五十六式 单鞭 第五十七式 下势 第五十八式 金鸡自力 第五十九式 阁下倒撵猴 第六十式 斜飞式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 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 左搂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 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 回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 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 揽雀尾 第六十九式 单鞭 第七十式 云手 第七十一式 单鞭 第七十二式 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 进步指裆捶 第七十五式 上步揽雀尾 第七十六式 单鞭 第七十七式 下势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 回身摆莲 第八十一式 弯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八十四式 十字手 第
八
十
五
式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
收
势
图解与动作方法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阁下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材天然竖立;两臂天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 1)
要 点
1.请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重要请求下, 放松全身,做到“立品中正安舒”,并贯穿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请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合营要点,锤炼时须刻刻记 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示某一动作轻易违背个中某一请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材轻易前俯或后仰,是以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合营要点虽未说起,但仍然要留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天然微屈. 3.精力要天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涓滴邪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本,初学者尤当留意. 第二式起势
动作一:两臂渐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
动作二:两肘下沉,天然地带动两掌渐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图3)
要 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细心检讨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请求,然后开端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惟 方法先.要分散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请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 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如何举,然后跟着渐渐举起;即使是反复的或已很闇练的动作,也必须如许做,不然,表里动作轻易狼藉.
2.演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请
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成耸起.重要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成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显著,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请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 往往较难懂得:以为肘部既已垂鄙人面,终不克不及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态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相似情形,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当如许来懂得: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如许,肘尖
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请求;而假如两小臂也垂直,就掉掉落“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成用力翘起,必须天然, 如许才干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到.能坐腕,才干“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成停断,请求速度平均,绵绵不竭, 趁热打铁.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日常平凡即下落,其间不成有停留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
5.演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天然伸展,不成用力张开,也不成松弛.曲折,掌心要微呈凹形 . 第三式揽雀尾 (一)阁下掤式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材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时,
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 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 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及右臂.(图4 -5)
动作二:右腿持续逐渐下蹲,左脚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而至 全脚扎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材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地,身材即逐渐右转.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
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 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阁下分开(图6).动作一.二为左掤 ,动作三.四为右掤.
动作三: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身材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向左后方微下撤,天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跟着臂内旋使掌心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
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逐渐转向右臂前方平视.(图7) 动作四:右脚向右移向右脚而至全体扎微向右转.跟着转体,平,肘稍低于掌;左掌及右小臂前棚.(图 注:关于动作解释这里作一下解释,后(图乙)为例,就是把拇
(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实,弓右腿,蹬 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材右小臂同时向右(西)上掤,右掌高与肩随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8—9和图9的正面图)
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具体动作.在文不再重述.臂外旋 ,如以右手心朝里指的一侧向掌背 (或拳背)一面扭转,使
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分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扭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扭转,使手心转朝里, 亦即使桡骨环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扭转而成图乙). 要 点
1.身材阁下迁移转变时要以腰为轴,身材仍须正派,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如许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平均.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论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端和同时完成,要做到调和 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请求“迈步如猫行”.是以.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 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渐渐伸迈,才不致粗笨.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示 .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成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体着地,腿也不成蹬得挺直.凡弓 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累赘体重十分之七,蹬腿累赘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倾向一致.
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成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成前探;不成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 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材不成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往,天然“高低相随”,变动进程中也要 保持“立品中正”. (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身材同时逐渐
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 ,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图10) 动作二:身材持续微左转;重心持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持续左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端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逐渐转向 前(西)视.(图11-12) 要 点
1.两臂须随腰左捋.左掘时两掌不成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成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 感化,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闲暇.整套动作都应当如许,防止把身材困住.
2.左捋时身材仍须正派转体,不成前俯后仰或摇摆;症结在于“高低相随”.“不先不后”. 假如,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捋的动作进程中,因为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 实两掌其实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划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斯:个中“捋”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精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相符的.
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进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成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 (三)挤式
动作:身材微右转;同时体重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跟着转体,右臂外旋 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以右小臂与左掌 向右(西)挤出;左掌随挤跟着切近右脉门内侧;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臂. (图13—14) 要 点
1.前挤时上身不成前俯或后仰;肩部不成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成凸出;肘部不成抬起, 须稍低于腕.
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
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 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逐渐后移,坐实左腿;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 (图15—16)
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高与肩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 要关及两掌前按.(图17) 要 点
1.重心逐渐后移时,右胯根 (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材正对前方,不致倾向左斜角.
2.两掌要随陪后坐抹回.要松肩,两肘不成外凸.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成重要,不成耸肩.两时不成用力挺直,身材不成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向前转,但两掌心不成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请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起重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态都做精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演习运劲. 第四式单鞭
动作一:重心逐渐移于左腿,身材左转;同时,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随转体脚尖尽量里扣扎实,重
心随即移回于右腿;同时,两肘微沉稍屈,两掌心微下复随转体向左抹转半个平面卵形,两掌高与肩平;眼神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须要顾及右手.(图18— 19)
动作二:身材微右转;两掌随转体向里经胸前向右弧形抹转半个平面卵形,两掌高与肩平;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顾右掌.(图20)
动作三:重心全体移于右腿,左脚向里提起;同时身材右转.随重心右移时,右掌逐渐右伸,随伸跟着五指尖下垂撮拢成吊手;身微左转;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随移跟着臂外旋使掌心逐渐转朝里.眼神关顾左
掌左移.(图21)
动作四:身材持续向左微转,左脚向左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左移而至全脚扎实, 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吊手持续松肩右伸;左掌经面前(距面部一市尺阁下)左移,随移跟着臂内旋将掌心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视左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要关及
左掌左推.(图22) 要 点
1.图18.19.20中,两掌前后抹转一个平面卵变,同时两肘 (肘尖须下沉)也须 圆活地随两掌移转变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背工跟,“两膊掌向里抹转经胸前时 要含胸转腰才干圆活.但胸,并要留意胸部不成乎板,所以拳论说:“意气之趣.”
2.上身要正派,防止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坠肘”和松腰胯.
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倾向要一致,高低要垂直,防止右臂斜朝右前斜 方;膝部不成超出脚尖.鼻尖.脚尖.手尖要三尖对齐. 5.右吊手的腕关节要曲折,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咸一垂直线; 第五式提手上势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45度扎实,坐实左腿,身材逐
渐左转;右脚提起,落于左脚前一步,以脚跟着地,脚尖天然微翘,右膝微弓,成右虚步.在转体时,右吊手仍变掌,与左掌分离自阁下坠肘,并跟着向前张开,右掌在前,高 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在后,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神经由过程右掌向前平视.成提手式.(图23.24)
形时须随腰迁移转抹转而屈伸.两臂迁相系”不涣散.当两含胸要留意不成凹须换得灵,乃有圆活
动作二:腰微左转,左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内收,右脚提起;同时,左肘向左后撤,随撤跟着臂 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时随转体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侧,随移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顾左肘后 撤,即转向前平视.(图25.26) 动作三:右脚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渐左转,右脚尖以脚跟为轴逐渐里扣扎实, 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实;在上步转腰的同时,右臂向前挤出,随挤随带肩靠,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随右 臂前挤.眼先随右臂前挤,即逐渐移视右掌.(图27) 要 点
1.由单鞭过渡到图24的两手动作是合劲,脚和手的动作要调和一致.
2.做图24的姿态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成凸出,身材应保持正派,胸部不成正对前方 .脚跟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成挺直.要坐腕.重心应全体坐于左腿上. 3.由图24开端向图27过渡时,因为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持续微微下蹲的现象.在挤的同时须 有靠的意思,但不成耸肩;身要正派,不成前俯. 第六式白鹤亮翅
动作:左脚稍提起,移至右脚前(东),以脚尖点地,左膝微弓;身材向左微转.同时,右掌向前上提,随提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稍关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 28) 要 点
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概,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如许就有着高低 对拉.身肢拔长的感到,但要留意不成形成挺腹;顶劲上领,精力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庄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 不成用来支持身材.
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成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成抬肘.耸肩,要 松肩沉肘.坐腕;身材仍须保持中正,不成前俯.后仰,不成挺胸.凸臀.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天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 经右胯侧),随下落跟着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眼随转腰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图29—30)
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持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持续向右弧形落 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图31)
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扎实,身材也同时逐渐 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跟着体重前移和身材左转持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 (东)推出.眼关及左掌搂
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图32—33)
要 点
1.两手必须随腰的迁移转变而动作;腰部由右改变成左转时,切不成摇摆,因为一摇摆,上体势必
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品中正”的请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派,防止前俯.后仰.在迈步进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持,所以往往会为了照料身材的均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相符“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请求了 ,这点必须留意.定式时两手应当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 一致.全部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调和.美满.严厉,不成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 右肩往下松沉时,不成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防止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扭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掌心不成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第八式手挥琵琶
动作: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累赘重心约百分之七十,要完整落实),右 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逐渐全体移
于右腿,身材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跟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 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眼经由过程左掌向前平视. (图34— 35)
要 点 1.由搂膝拗步变成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请求上体正派,不成前俯 或后仰. 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如许节节贯穿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 可先将右掌撤回而掉落臂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成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概,但精力仍要具有轻灵生动的意思. 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2,惟阁下式相反. 第九式阁下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天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 落跟着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腰向前平视 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36)
动作二.三:同前左搂膝拗步动作二.三.(接图31—32再接37)
要点同前左搂膝拗步.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材逐渐左转.随转体,左掌逐渐弧形向
左后移,随移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随移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 ,眼神要顾及左掌.(图38)
动作二: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材持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 上移,右掌持续向左弧形落于
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图39)
动作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扎实,身材也同时逐渐 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跟侧重心前移和身材左转持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40— 41)
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阁下式相反. (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雷同,惟阁下式相反.(图42接31-33)
要 点
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
2.演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成站在一条横线上,如许轻易产生重心不稳和 别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分开横线.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留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安稳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含步型与步法的精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挥琵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雷同.(图34—35)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九式“阁下搂膝拗步”中(一)左搂膝拗步雷同.(图36接图31—32再接图43)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45度,身材逐渐左转,随即重心逐渐向前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开端上步) .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左下(低与胯齐)移,随移随变拳并跟着臂内旋使拳心
朝下;左掌也随转体向左后移.眼神关及右手下 移,但不成低头. (图44)
动作二: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同时,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绕;左掌向左而上划 弧,高不超出耳部,随划弧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右拳向左下绕,即逐渐转向右平视.(图45,不和参看 图99)
动作三: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即脚尖外撇扎实,重心逐渐全体移
于右腿,左脚提起;身材同时逐渐右转.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前搬出,随搬跟着臂外旋使拳心逐渐翻朝里面上方 ,随即逐渐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时随转体弧形向右经右臂里侧前拦,掌心朝右.眼神关顾左掌前拦.(图46—47,不和 参看图100-101)
动作四:左脚前上一步,先以脚跟着
地;同时身材持续右转;随转体,左掌持续向前探出,右拳 弧形收回于腰际,拳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探.(图48,不和参看图102)
动作五:随即重心逐渐移于左腿,左脚逐渐全脚扎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身材渐 渐左转.随转体,右拳向前打出,虎口逐渐转朝上;左
掌微里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侧.眼向前平视,眼 神要关及右拳打出.(图49,不和参看图103)
要 点
1.在持续进步时,请求“迈步如猫行”,并请求速度平均,高低相随;上身要正派,不成歪斜 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防止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竖直.. 2.步法和手 法要随腰迁移转变;右拳搬出时不成离身材太远,并留意不成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迁移转变,并随打跟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 上;右拳打出时中央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
3.练该拳套时,拳要天然握实,不成用力握紧.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
动作一:右腿弯屈,重心逐渐向后移到右腿.同时,左掌经右肘下向右外伸,并沿右臂向前掠出,随掠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拳变掌,沉肘向里弧形抽回,随撤跟着臂外旋使掌心也翻朝里,两掌高与肩平,指尖朝上,两臂 交叉,右臂在里.眼神关顾两掌.(图50—51)
动作二:重心持续后移,坐实右腿;两掌向阁下分开,稍狭于肩,随分跟着两臂内旋逐渐使
两掌 心翻相对.(图52)
动作三,重心逐渐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向前按出,随按跟着两臂持续内 旋使掌心翻至斜朝前,手段高与肩平;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图53)
要 点
1.两臂须随身材后坐收受接管;两臂交叉时要防止两肩缩拢或耸起;要松肩坠时,两肘略分开,腋 下须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成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成后撤到身材后方,以免把本身困住.
2.重心后移要坐实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后移,单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体正派 .重心前移和撤退退却时,要留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后仰.
3.同前揽雀尾中按式要点1.2. 第十四式十字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同时身材右转;随转体,两肘弯屈分开,带动两掌移至额前 (距额部约本 人两拳阁下);随移跟着两臂微内旋使掌心朝前,两臂呈环形;眼随转体经由过程两掌之间向前平视.(图54)
动作二:重心全体移于左腿,右脚脚跟先离地,渐至全脚提起左移(与肩同宽),以脚尖先着地渐 渐全脚扎实;随即重心右移,两腿逐渐起立,两膝微屈,成开立步;跟侧重心左移,两掌分离自阁下而下经腹前向上划弧合 抱交叉于锁骨前,右掌在外,交叉点距锁骨约本身两拳半;两掌经腹前时,即随划弧跟着两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里;眼先 关及两掌划弧,当两掌将要交叉时即向前平视.(图55-56)
要 点
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及时,右脚跟即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翘板一样此伏彼起.这也是步法平分清虚实的锤炼办法的一种.当右脚一扎实,就接做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2.全部十字手的动作,要高低相随,要同时开端动作,同时完成,务求调和一致.
3.十字手的两臂须呈环形,须松肩沉肘,不成耸肩抬肘. 4.两腿起立时,身材各部都须放松.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一)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扎实,两腿逐渐屈膝下蹲,跟侧重心移于左腿,右脚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 ;同时, 身材右转.随转体,左掌自胸前下抽,向左弧形举至与左肩齐平,掌心朝上;右肘下沉天然带动右掌下移,随移跟着臂内旋 使掌心翻朝下.眼先关及左掌左举,即转向右平视.(图57—58)
动作二:右脚向右前(西北)斜方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扎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身材持续右转;随转体,右掌持续向下经膝前搂至右胯旁,左掌自左
而上经左耳旁随转体向前推出;眼 稍关右掌搂膝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59—60)
要点同前搂膝拗步. (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身材逐渐左转.同时,左肘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上;右掌 自右胯旁弧形向前经左臂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朝外下.(图61)
动作二:与前第三式“揽雀尾”(二)掘式动作二
雷同,惟倾向不合,前揽雀尾的弓步.虚步是朝 着正西方,此动作以及后面挤.按各动作是朝西北斜方进行的.(图62)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二)捋式要点雷同. (三)挤式.按式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式“揽雀尾”(三)挤式和(四)按式雷同,惟倾向不合.(图63—67) 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动作一.二同第四式“单鞭”动作一.二(图18—20),惟倾向正斜不合.(图68—70)
动作三:重心全体移于右腿,身材微左转,左脚提起向左后(正东)方摆出.随转体,左
掌向左弧 形平移,随移
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也紧跟着向左弧形平移,随移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前;两肘稍沉.微屈,使 两掌心遥对.眼神关及左掌左移.(图71)
动作四:左脚向左(东)落下,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身材持续左转;右脚提起,向前微移落下 ,重心即逐渐移于右腿;随转体,两掌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侧时即弧形向左下移,两臂随移跟着内旋使两掌心翻朝下 ;眼神先关及左掌左移,当右掌将移至胸前时即顾右掌.(图72—73)
动作五:重心全体移于右腿,左脚略提,稍移向左前落下,以脚跟着地,身材持续向左微转.随 转体,左掌自左而.下向里经右前臂内侧向前上圆转穿出,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与鼻尖瞄准;右掌向
左经左掌外侧下盖,随盖跟着握拳,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眼稍关左掌向左下绕,当左掌经右臂里侧将要穿出时,即向前平视 ,眼神仍要关及左掌穿出.(图74)
要 点
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依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
无有不静”和“绵绵不竭” 的请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留处,要做得美满.调和.步法和手段均须随腰迁移转变.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留意勿使右掌荡下,在平移进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跟,距离要均等.
3.做图74的姿态时,左膝要天然微弓;留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成挺直 ;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 阁下倒撵猴 (一)右倒撵猴
动作一:身材右转,右胯根内收,左脚尖仍稍离地.同时,左掌向前微伸;右拳变掌自左肘下经 腹
前向右下弧形抽至右胯旁,随抽跟着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上.眼关左掌前伸.(图75).
动作二: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提起;身材持续向右微转;同时,右掌向后稍 偏右弧形举至与肩齐,左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后
举.(图76)
动作三:左脚撤退退却一步,先以脚尖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扎实(脚尖朝东北);身材逐渐左转;右脚尖随即移向前方(东);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后抽回于左胯旁,右掌弧形向上经右耳侧向前推出;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77—78)
(二)左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同,惟阁下式相反.(图 79—81)
(三)右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雷同.(接图76—77再接图82)
要 点
1.在持续退步时要留意,两脚不要踏在一条线上,要稍分开些.当一腿提起预备退步时,另一 支持腿不成起立,须仍保持虚步时的高度;留意上体不要前俯.
2.当一掌后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往往做成经肋旁,那样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不宽舒和别扭.
3.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郧退三步.为了加大活动量也可以做五或七个(必须逢单数才干衔 接下一拳式),但是假如倒撵猴五或七个,后面的“云手”也必须响应地增长为五或七个,不然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
第十八式斜飞式
动作一: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向后提回.同
时,左掌自左而上向右划弧,屈臂置于左胸 前,掌心朝下,手与肩平,臂呈
弧形,肘部微坠;右掌自前而下经腹前向左划弧,掌心朝上.与
左掌相对合抱.眼神关顾左 掌划弧.(图83)
动作二:身材右转;同时右脚向右后(南稍偏西)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
向右腿而至全脚扎实,弓右腿 ,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右掌以大拇指一侧向右后上方(扌列)出,高与额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高与胯齐,掌心朝下.左脚尖随右手例出向里扣.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例出.(图84—85, 附图85的正面图)
要 点
1.右脚向右后方迈步时,身材均衡较难控制,往往右脚落地时显得粗笨;须坐实左腿,松腰胯 ,先转腰,随转腰向右后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防止上体前俯.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拥意,右掌向右后上方例出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穿地例出,身.手.步调和,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例出,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高低相随”和劲路上的请求.例出时右臂要微屈.
3.因为右脚迈步较难控制,所以还要留意速度上的平均,防止产生停留的现象.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动作一:重心全体移于右腿,左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身材微左转;右脚稍提起,也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虚步;同时,左掌弧形向前上移 ,右掌沉肘微里收,与左掌向胸前张开,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经由过程右掌向前平视.(图86—87)
动作二.三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动作二.三雷同. (接图25—27)
要 点
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以及高低肢动作要同时开端,同时完成.
2.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要点同.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六式“白鹤亮翅”雷同.(拜见图28)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雷同.(拜见图 29—33)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动作一: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 左脚提起.当重心前移于左腿时,右臂外旋使掌心转朝左,左掌随重心前移向前上微荡;随重心后移和身右转,屈右肘,右腕向里提回,左掌也同时沉腕.眼神关顾右腕提回.(图88—89)
动作二:左脚略里收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腰向左转,坐实右腿,左胯根内收,折腰下沉;同时,右掌随转腰向前下插,左掌弧形下落于左胯旁;面前视,眼神要关顾右掌下插.(图90)
要 点
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逐渐下蹲,左脚尖逐渐落下虚点地面,重心须全体由右腿支持.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抬肘.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显著的动作,是以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动作疏忽掉落,其实左掌 必须随重心前移.后坐和转腰进行为作,不然就不相符“一动无有不动”的请求.别的,两臂不成伸直,须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穿地下插. 5.折腰时,自颈椎至腰脊要保持成一向线,不成低头.弓背.眼视右掌前方,但不成把头抬起 .要留意顶劲和沉气,高低一气贯通.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动作一:身材右转并直起,左脚提回.同时.右掌由体前上提,随提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 左掌自左胯旁向胸前上提,掌心朝右,手指朝上.眼神关顾右掌上提.(图91)
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移向左腿渐至全脚扎实,弓左腿,蹬右腿 ,成左弓步.同时,右臂持续微内旋.屈肘,右掌弧形上托,置于右额前,掌心朝外;左掌沿右臂向前平推.眼向左平视, 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图92)
要 点
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成站起,落步时不成太快,速度要平均,并防止身材摇
摆和前俯 后仰.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成正对前方,并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往往轻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相符“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请求,同时也 不相符“含胸拔背”的请求.所谓“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余地,是以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 两腿都不成伸直或挺直.弧形请求美满,处处要有能“八面支持”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扎实,身材同时微右转.随转体,右掌自右前而下(握拳)划弧置于肋前,屈肘横臂,拳心朝下;左掌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神稍关右手划弧,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93)
动作二:重心全体移于左腿,右脚提起,身材持续右转;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右而下经右小臂外侧弧形落下,右拳向右前撇;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动作.(图94)
动作三: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扎实,弓右腿,蹬 左腿,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身材持续右转.同时,右拳持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收于腰侧,拳心朝上;左掌弧形收 至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倾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 (图95—96,撇身捶全部进程图的不和可参看图 143—147,彼此动作完整雷同)
要 点
1.手段和步法要随腰迁移转变,并要调和一致.
2.右脚落步时不要与左脚踏在一条线上,并留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3.图93的姿态在动作进程中要清
楚.精确地显示出来,不要胡乱地划曩昔,但也不成是以停留 .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身材左转.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上; 右拳臂内旋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拳心朝下.眼神关顾右拳前伸.(图97)
动作二:重心持续移向左腿,身材持续左转,两手随转体向左移.(图98)
动作三: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同时,右拳自右前倾向下经腹前向左绕,随向左缓 缓划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出耳部)划弧,随划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顾两手划绕,即逐渐转向右平视.(图99)
动作四.五.六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雷同,惟倾向不合:该式为向西进步 ,前面的进步搬拦捶为向东进步.(图100-103,不和同图46-49.全部进步搬拦捶的进程图,不和还可参看图148-154)
要 点
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连接动作上不合,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 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捶过渡而来,前式图45-49与
该式图99-103同.
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雷同.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扎实,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材左转.随转体,左肘向 左后撤下沉,天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右拳变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 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图104接图7)
以下掤.捋.挤.按的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即自(一)阁下棚式动作四起,至(四)按式止雷同.(图 8-17)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同.
第二十七式单鞭
动作和要点均与第四式“单鞭”同.(图18—21接图105)
第二十八式云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扎实,身微右转.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划弧;左掌随转体稍向前下移 ,屈臂沉肘,手与肩平,掌心朝下.眼神关及右掌下移.(图106—107)
动作二: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身微左转.右掌随转体自右下向 左弧形运转,掌心朝里;左掌也同时向左上弧形运出,随运跟着臂内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下;此时右掌也运至近左腕.眼随转 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左运.(图108)
动作三:右脚向左半步落下,先以脚尖着地,跟侧重心逐渐右移而至全脚扎实;身材同时微右转 .右掌随转体自左而上(高处与眉齐)向右运转,掌心仍朝里;左掌也同时自左而下向右运,随运跟着臂微外旋使掌心逐渐转 朝里(稍斜朝上).眼神随转体关顾右掌右运.(图109)
动作四:.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材持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 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跟着臂内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下;左掌持续向右上运,向右接近右腕.眼神关及右掌右运.(图110)
动作五:左脚向左横跨半步,先以脚尖着地,跟侧重心逐渐左移而至全脚扎实;身材同时左转. 左掌随转体持续自右而上经面前(高与眉齐)向左运;右掌持续自左而下弧形左运,随运跟着臂微外旋使掌心逐渐转朝里(稍斜朝上).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左掌左运.(图111)
动作六: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身微左转.右掌随转体持续自下向左弧形向上运;左掌持续自上而左弧形向下运,随运跟着臂内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下.眼神关顾左掌左运.(接图108)
动作七.八.九.十是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
动作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仍是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 动作十五:同动作三.(接图112) 要 点
1.云手时,身材迁移转变要以腰脊为轴,要渐渐迁移转变,不成胡乱摆动,上体不成竖直,要保持
“立 身中正”.
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天然.圆活.经下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左或右肘不成抬起,小臂要松松掤住而运转.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 左手相随;不涣散,不僵滞.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着地;当踏下的脚跟一经扎实,另一脚的脚跟即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4.主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后面又有两个是反复动作,共为三个云手.在上述倒撵猴的要点 中已经提到,假如场地宽敞而要加大活动量,将倒撵猴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五或七个,然后再接着做动 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图112)再接下一拳式“单鞭”.
第二十九式单鞭
动作一: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材持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 向右弧形下运,随运跟着臂内旋使掌心逐渐翻朝
下,并跟着五指下垂撮拢成吊手;左掌持续经右上(向右接近右腕)左运,随运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
眼稍关右掌右运,即移顾左掌.(图113- 114)
动作二:与第四式“单鞭”动作四雷同.(图115) 要点与第四式“单鞭”雷同. 第三十式高探马
动作一: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左脚尖随重心后移天然离地.同时,右吊手变掌,屈右肘,弧形移至右肩前;左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转为斜朝上.眼神关顾左掌翻转(图116).
动作二:重心全体移于右腿,左脚提回,向里半步落下,以
脚尖点地,右腿同时逐渐起立(膝部仍微屈),成高式左虚步;身材跟着逐渐左转.随转体,右掌稍向左经左臂上侧弧形前探,手指斜朝左面前方,掌心朝下, 高与眉齐;左掌经右臂下侧向下弧形收于左腰前,手指斜朝右面前方,掌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探.(图 117-118)
要 点
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图116),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成后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有高低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右掌前探时不成耸肩.要拔腰,但不成挺胸或弓背.右臂不成挺直;手指不成朝前,朝前就会掉掉落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阁下分脚 (一)右分脚
动作一: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右腿逐渐下蹲,左脚提起;身材跟着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 体向右弧形往里抹转,左掌向左弧形前抹;眼神关顾右掌右抹.(图119)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跟着体重逐渐移向左腿,弓左腿,蹬右腿 ,成左弓步;身材持续微右转.同时,左掌自左而前向右经右臂下侧向里抹转大半个平圆,左臂横屈成弧形,
左掌横置于右胸前.右肘旁,掌心斜朝里上;右掌自右而里向左经左臂上侧向前抹大半个平圆,即向右前(东南)斜方探出,掌心斜朝左前 ,指尖斜朝上.眼神关顾右掌抹转探出.(图120-121)
动作三: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材跟着微左转.同时,左掌微向前方
上移; 右掌自右而下弧形抄至左掌外侧,随抄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手交叉,左掌在里.眼神关顾两掌交叉.(图122)
动作四:左腿逐渐起立(膝仍微屈),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分出,脚面天然绷平,高与胯平;同时,两掌向阁下分开,掌心皆转朝外,指尖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分出,并经由过程右掌向右平视.(图123-124.附图124的正面 图,系按杨澄甫原照所绘,因为该图当时没有摄成斜
角,而摄成正面,今仍将该图列入,一方面可给读者看到杨氏本来姿态,另一方面也可作正面图参考.后面还有几幅图也因相似原因作为附图,后文不再解释).
要 点
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乎圆要平均.右臂在抹转后探出时也 不成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后仍须随左腿起立而严厉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惊慌.假如左腿起立时两掌交叉着不动,就会产生呆滞现象.合抱时两掌腕部不成松弛地弯屈.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同时两臂也不成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 须略沉,低于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材要稳定,不成俯.仰.倾.侧;两肩不成为了保持身材均衡而重要,仍须松肩. 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材易于保持均衡.
(二)左分脚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逐渐下蹲,身微右转.同时,左掌屈肘右抹,随抹跟着臂内旋使掌心渐 渐翻朝下;右掌自右向前抹,随抹跟着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上.(图125)
动作二.三.四同前右分脚动作二.三.四,惟阁下式相反.右分脚倾向为东北,左分脚倾向为 东南.(图126-130)
要点与前右分脚同,惟阁下式相反.
第三十二式回身蹬脚
动作一: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以右脚跟为轴,身材敏捷向左后转;同时两掌向胸前张开交叉, 左
掌在外,两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31-132)
动作二:两掌向阁下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脚尖朝上,右腿跟着左脚蹬出逐渐起 立,右膝仍微屈;眼关左掌分出,并经由过程左掌向左平视.(图133)
要 点:
1.同前右分脚要
点3.4.
2.左腿须随回身收回,不成着地;要“含胸拔背”,不成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出力点.
注:杨澄甫师长教师本来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敏捷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 后来他改为渐渐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阁下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收回,右腿逐渐下蹲.同时,左掌向右经:左胸前向左下弧形下搂;右掌弧形移至右耳侧,随移跟着臂外旋.沉肘使掌心斜朝面部.眼神稍关左掌下搂,即转向左视.(图134)
动作二: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扎实,身材同时逐渐左 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重心前移和身材左转而向前(西)推出;眼 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135)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第九式“阁下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步动作雷同,惟倾向相反,第九式是面朝东进行为 作,此式是面朝西. (图136—139,不和参看图38—41)
要点:与前第九式“阁下搂膝拗步”要点雷同.
第三十四式 进步栽捶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扎实,身材逐渐右转,重心跟着逐渐移于右腿,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起 ;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弧形下搂,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变拳)划弧置于右.腰侧;眼神关顾左掌下搂.(图140 -141)
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扎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材同时逐渐左转.沉腰落胯.随转体,左掌持续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
面下方打出,低过于膝.眼向前视,眼神要关及右拳下打.(图142)
要 点
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留意上体保持正派;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 ,并沉腰胯.但折腰时,自颈椎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成弓背.低头或昂首.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成昂首. 3.两肘须微屈,不成挺直.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扎实,身材同时直起.右转.跟着转体,右拳屈肘横臂移于左肋前,拳心朝下;左掌自左而上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移动.(图143)
动作二.三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二.三雷同,惟倾向相反.(图144-146,不和参看图 94-96)
要点: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雷同.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雷同,惟倾向相反.(左图147-153,不和参看图97- 103)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扎实,身材逐渐左转,坐实左腿,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 脚
跟先离地).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前上移,随移跟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右拳变掌自右前而下向左弧形上抄,与左掌合
抱.交叉,右掌在外,随抄跟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眼向右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54-155)
动作二:两掌向阁下分开.同时,右脚以脚跟慢慢向右蹬出,脚尖朝上;左腿随右脚蹬出时逐渐 起立,膝仍微屈.眼关顾右掌分出,并经由过程右掌向右平视.(图156)
要 点
1.与第三十一式“阁下分脚”(一)右分脚的要点3.4雷同. 2.右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 第三十八式 左打虎式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逐渐下蹲.左掌自左而前向右弧形平移,随移跟着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 朝里;右掌同时微下移,随移跟着臂内旋使掌心逐渐转朝下.眼神关顾右掌. (图157)
动作二:右脚落于左脚旁,两脚相距稍狭于肩,先以脚尖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扎实,左脚随即提起(脚跟先离地);两掌随重心移于右腿向右持续下移,左掌经右肱前,随移跟着左臂持续微外旋使掌心翻 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158)
动作三:左脚向左后(西稍偏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移向左腿而至全脚扎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材同时左转.随重心左移和转体,左掌自右肱前而下向左经左膝前向左(变拳)而上划弧,停于 左
额前上方,当左掌变拳自左而上划弧时,左臂内旋使拳心逐渐翻朝外;右掌变拳,随转体自右而前向左屈肘横臂置于胸前 ,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左拳眼高低相对.眼先关左拳,当左拳将至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59-160,附图160的正面图和正面图)
要 点
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要响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如许才相符既轻灵又惊慌的请求;假如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2.左脚迈步时要留意“迈步如猫行”的请求,同时上体要保持正派. 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高低肢要相随一致. 4.当左手经由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美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扎实,身材逐渐右转,坐实左腿,右脚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拳变掌弧形向左下落,掌心朝下;右拳变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移于左肱前.眼稍不雅左掌,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61)
动作二: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身材持续右转,
右脚向里提起,然后向右前(东南)斜方迈步, 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体扎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和重心右移,右掌自左肱前而下经右膝前向右(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右额前上方,当右掌变拳自右而上划弧时,右臂内旋使掌心逐渐翻朝外;左 掌同时变拳随转体自左而前向右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右拳眼高低相对.眼先关右拳,当右拳将至右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62-163)
要点
与左打虎式雷同,惟阁下相反.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里磨扎实,身材逐渐左转,重心
跟着左移;同时,左拳随转体向左平移,右拳向右弧形下移(此时两拳已开端松开);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 164)
动作二: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身材持续微左转,右脚提回;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向左前上伸,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与左掌合抱交叉,左掌在里,掌心皆朝里.眼稍顾左掌上伸即转向前平视.(图165)
动作三: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雷同.(图166) 要点与前“右蹬脚”雷同.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动作一:右脚下落,右膝提起,以左脚掌为轴,身材敏捷右转 45度(向东南斜方);同时,两掌 随转体各自阁下弧形移至胸前.随移跟着屈肘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面上方,两肘下坠,两臂呈弧形,两掌相距(以拇指一侧为度)同肩宽.眼随转体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张开.(图167)
动作二:左腿逐渐下蹲,右腿前(东南)迈一步,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扎实 ,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两掌自前而下经右膝两旁分向阁下划弧,随划跟着两臂内旋,随即变拳向前上以虎口勾击, 成钳外形,两拳稍高于头,两虎口相对.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拳.(图168-169和图169的正面图)
要 点
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保持正派.迈步 的速度要平均.
2.跟下落胯.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掌下落,不成单是两掌下落,要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惊慌松净地下落.
3.两拳向前上勾击要与右弓步调和一致.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扎实,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两拳变掌分向
阁下下落,经腹前向前上划弧合抱.交叉于胸前,左掌在外;随划弧跟着两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里;眼先关(不雅)两掌划弧,当两掌将交叉时即转向左平视.(图170-171)
动作二:两掌向阁下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右腿随左脚蹬出逐渐起立,膝仍微屈.眼神关顾左掌分开,并经由过程左掌向前平视. (图 172)
要点与第三十七“右蹬脚”雷同,惟阁下相反. 第四十三式 回身右蹬脚
动作一:右脚跟离地,以右脚掌为轴,身材敏捷向右后转;同时左脚随转体自左而前右摆,下落于右踝旁,先以脚尖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扎实,随即左腿微下蹲,右脚提起;同时,两掌随转体自阁下向胸前合抱交叉,右掌在外,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73-174)
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雷同.(图175)
要 点
1.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雷同.
2.回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干敏捷圆润地转向后面. 回身时,身材不成前俯后仰,不然会产生
不稳定的现象.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回身动作同时开端,同时完成.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腿逐渐下蹲,右脚下落,腰微右转.同时,有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弧形左绕,拳心 翻朝下;左掌随左腿下蹲时稍下沉,即自左而前弧形向上(高不超出耳部)划弧,掌心朝右下.眼稍关右拳左绕,即逐渐转向右平视.(图176)
动作二.三.四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雷同.(接图46—49) 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雷同.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雷同.(接图50— 53)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四式“十字手”雷同.(接图54—56)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五式“抱虎归山”雷同.(接图57— 67)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雷同,惟倾向正斜不合. (接图68,再接图177—179)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一)右分鬃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扎实,身微左转,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左腿坐实,
右脚收回经左踝侧向 前提起.同时,左掌屈肘弧形移于左胸前;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 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神关顾左掌.(图180)
动作二: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身材逐渐右转,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右腿而至 全脚扎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于左胯旁.眼神关顾右掌(扌列)出,稍先于右
掌到达右方.(图181)
(二)左分鬃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扎实,身微右转,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右腿坐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移于右胸前,随移跟着臂内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下;左掌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跟着臂外旋使掌 心翻朝右面上方,与右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182-183)
动作二:左脚向左(西稍偏南)迈出,身材逐渐左转,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而至 全脚扎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右掌向右弧形下采 于右胯旁.眼神关顾左掌(扌列)出,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图184)
(三)右分鬃
动作与前(二)左分鬃动作雷同,惟阁下相反.(图185-187)
要 点
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倾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留意不成抬肘.
3.右或左手例出时要随腰迁移转变,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穿地向外(扌列)出.同时例出与转体.变弓步要调和一致.下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两臂要呈弧形.
第五十式揽雀尾
动作一:身材微右转,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 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里收跟着臂内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跟着臂 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右臂.(图188)
动作二.三.四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的动作二.三.四雷同.(接图6-9)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要点雷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雷同.(接图10-17)
第五十一式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雷同.(接图18-21,再接图189)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 (一)左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扎实;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向前下划弧,左掌也逐渐下移.(图190) 动作二:重心全体移于左腿,身材逐渐右转,右脚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而左经胸前向右 弧形上掤,左掌持续向前下划弧.眼神关顾右掌向右上拥.(图191)
动作三:身材持续右转;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 而至全脚扎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随转体,左掌经腹前向右弧形移至右小臂下侧;右掌也随转体持续稍右棚,即沉右 肘,天然带动右掌向下移回.眼稍关右掌后移,即转向前平视.图(192-193)
动作四:左脚向左前斜方(西南)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同时,左小臂经右小臂下侧向前上棚; 右掌(沉肘)经左小臂上侧穿回,随穿跟着臂内旋使掌心逐渐翻朝前面下方.眼向左前平
视,眼神要关及左臂前棚.(图194)
动作五:重心逐渐移向左腿,左脚全体扎实,身材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 ,左小臂经面前上翻,随翻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前面上方,左掌停于额前;右掌同时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 右掌前推.(图195)
(二)右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扎实,身材逐渐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 移跟着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里;左臂外旋.沉左肘天
然带动左掌下移,并使掌心翻朝里.眼神关顾左掌移回.(图196)
动作二:身材持续右转,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提回,随转体移动.同时,右臂随转体右掤;
左掌沉肘经右小臂上侧持续向下移回.眼神先关及左掌下移,即转视右臂前方.(图197)
动作三.四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雷同,惟阁下相反,前左穿梭倾向为西南,这一右穿梭倾向为 东南.(图198—199)
(三)左穿梭
动作一: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经右踝侧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屈肘横 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移跟着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里;右臂外旋.沉右肘天然带动右掌下移,并使掌心逐渐翻朝里. 眼稍关右掌下移,即转视左臂前方.(图200)
动作二.三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雷同,惟前左穿梭倾向为西南,这一左穿梭倾向为东北斜方; (图201-202)
(四)右穿梭
动作与前右穿梭雷同,惟前右穿梭倾向为东南,这一右穿梭倾向为西
北.(图203-206)
要 点
1.玉女穿梭共有四个,倾向是朝着四个斜角.图195. 199.202.206四图是按杨澄甫师长教师原照所描.原照摄时为了视线清楚,偏于正面,读者练时可向斜角.
2.在每个回身或上步时,不成起立,身材要保持正派,动作要连贯.平均,高低相随,调和一致.
3.一掌向前上翻时要防止引肩上耸或抬肘;推出一手的臂部不要挺直,要稍屈.
4.变弓步.一掌前推时,脚尖.膝盖.身材.
面貌与推出的一掌倾向要一致地朝着斜角.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 (一)掤式
动作一: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左脚向右经右踝内侧提起.同时,右掌屈肘下沉里收于右胸前 ,随里收跟着臂微外旋使掌心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下弧形抄至腹前,随抄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神关顾右臂(参看图5).
要点与前第三式“揽雀尾”棚式要点雷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雷同.(接图10-17) 第五十四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雷同.(接图18—21,再接图105) 第五十五式云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八式“云手”雷同.(接图106-111,再接图108—111,再接图108- 111 ,再接图108,最后接图112,即三个云手)
第五十六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九式“单鞭”雷同.(图113—114,再接图207)
第五十七式下势
动作:右脚尖外撇扎实,重心逐渐移向右腿,右腿屈膝下蹲.成左仆步;同时,左掌随重心后移 屈肘弧形里收下移,经胸前而下,由左腿里侧前穿.眼神关顾左掌. (图208-209)
要 点
1.左掌弧形里收下移时,须随身材重心后移松腰胯,松肩部,下沉肘部,如许才干节节贯穿带动左掌里收下移.左掌由里收下移到前穿要圆活,掌指要朝前(东),掌心朝南.
2.做下势动作时要防止身材前俯.低头和臀部凸起,要仍然保持上体正派,并要留意不成挺胸 . 3.成左仆步时,左膝微屈,左腿不成用力挺直. 4.眼神虽随左掌,但当左掌由下向前穿时,不成低头. 第五十八式金鸡自力 (一)左自力
动作:左脚尖外撇,身材逐渐左转,重心逐渐向前移于左腿,上体前移而起;左腿屈膝前弓,蹬 右腿;右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膝,随即左腿逐渐起立,成左自力式.同时,左掌跟着身材前起左转向前上穿,即弧形下搂至 左胯侧(掌心朝下);右吊手变掌自后而下,跟着右腿向前提膝,以右前臂尺骨一侧切近右大腿上侧向前弧形上托,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眉齐,掌心朝左.眼先关左掌前穿,当左掌左搂时即顾右掌上托,并
稍先于 右掌到达,并经由过程右掌向前平视.(图210-212)
(二)右自力
动作:左腿逐渐屈膝下蹲,身材逐渐右转;右脚下落于左脚跟旁,脚尖先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扎实;随即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膝,右腿跟着逐渐起立,成右自力式.跟着左腿下蹲和右脚下落的同时, 右掌弧形下落于右胯旁,掌心朝下;左掌自下向前,跟着左腿向前提膝,以左小臂尺骨一侧切近左大腿上侧向上弧形托起, 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眉齐,掌心朝右.眼先关右掌下落,即移顾左掌上托,稍先于左掌到达,并经由过程左掌向前平 视.(图 213-214)
要 点
1.由下势左仆腿起,重心前移时,要左腿
渐屈,右腿渐蹬,松腰胯,上体要平行前移,然后渐 渐前起,形成左弓步的外形,不要两腿伸直而起.
2.在过渡为左自力式时,先要稳定地屈膝坐实左腿,然后右膝向前逐渐提起,同时左腿跟着逐渐起立;不要先左腿起立,然后再提膝,形成不调和.由下势变成左自力的全部进程中,要防止上体前俯,须保持正派.
3.由左自力变成右自力时,留意右脚下落时,左腿要同时下蹲,不要单是右脚下落而左腿仍然 竖立.当左腿提膝时,右腿也要跟着逐渐起立.
4.在做自力式时,须“沉肩坠肘”,“坐腕”,“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要“肘与膝合 ”,即肘与膝高低成垂直,向前的倾向要一致.自力的一腿竖立时不要用力挺直.
5.在阁下自力式动作解释文字中所用的“托”字,是按该动作的技击感化而来的,但在锤炼时 不要为了“托”字的意义而将掌心朝上,应当手指朝上.
第五十九式阁下倒撵猴
(一)右倒撵猴
动作一:右腿逐渐屈膝下蹲,左脚经右踝内侧下落;同时,右掌向后(稍偏右)弧形上移,至与肩齐平;左掌伸臂前移;随移跟着两臂外旋使两掌心翻朝上.眼关顾右掌向右后上移.(图215)
动作二:与第十七式“阁下倒撵猴”(一)右倒撵猴动作三雷同.(接图77,78)
(二)左倒撵猴与(三)右倒撵猴动作与第十七式“阁下倒撵猴”雷
同.(接图79—81,再接图76— 77,再接图82)
要点与第十七式“阁下倒撵猴”雷同. 第六十式斜飞式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八式“斜飞式”雷同.(接图83—85)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九式“提手上势”雷同.(接图86—87,再接图25—27)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动作和要点与第六式“白鹤亮翅”雷同.(接图28)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雷同.(接图29—33)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二式“海底针”雷同.(接图88-90)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三式“扇通背”雷同.(接图91-92) 第六十六式回身白蛇吐信
动作一.二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一.二雷同. (接图93-94)
动作三: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扎实,弓右腿, 蹬左腿,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身材持续右转.同时,右拳变掌持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至右腰前,掌心朝上,左掌弧形收至 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
倾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并要关及左掌前推.(接图216—217)
要 点
该式除在动作三内的“右拳变掌向前下撇”与撇身捶不合外,余皆雷同.所以要点也同前撇身捶 . 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身材左转.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上; 右掌变拳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眼神关顾右拳前伸.(接图97)
其余动作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雷同.(接图98-103)
要点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基底细同,仅连接动作“右掌变拳”不合,其余动作皆同. 第六十八式 揽雀尾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雷同.(接图 104,再接图17) 第六十九式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七式“单鞭”雷同.(接图18-21,再接图105) 第七十式 云手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八式“云手”雷同.(接图106-111,再接图108—111,再接图108一111, 再接图108,最后接图 112,即三个云手).
第七十一式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九式“单鞭”雷同.(接图113-115) 第七十二式 高探马带穿掌 (一)高探马
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十式“高探马”雷同.(接图116-117,再接图 (二)左穿掌
动作一:左脚回,右腿逐渐下蹲;左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
提脚跟218)
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左腿 而至全脚扎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材同时逐渐右转.跟着左脚提回,同时右掌逐渐屈肘横臂,臂呈弧形,以弧 形向左而下内收,随收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当左小臂穿过右掌上侧时,右掌即臂内旋使掌心仍翻朝下,右
掌落于左腋下;左掌由右掌上侧穿出,掌心仍朝上,高与颏平.眼稍关右掌里收,即仍向前平视,并要关及
左掌前穿. (图219-220)
要 点
1.左穿掌动作要同左弓步.身材右转调和一致.
2.迈步时要防止上体前扑,要做到“迈步如猫行”,落步时要轻灵.
3.左掌穿出时右臂要呈弧形,右腋要留有闲暇,不要逼紧.假如逼紧和臂不呈弧形,一方面在姿态上显得别扭,达不到处处求美满的请求,别的在动作转换中也会掉掉落圆活之意.
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扎实,身材逐渐右转,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回(脚跟先离地) .同时,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里;右掌经左臂外侧随身材右转合抱,随合抱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掌合抱交叉于胸 前.眼随转体向右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221—222)
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雷同.(图223) 要点与第
七式“右蹬脚”要点雷同.
十字腿这个动作,本来的练法是莲.上述这种练法,是杨澄甫最后修制定今朝按此法练者又最广泛,因之本书按定型的编著.但为使读者对本来练法有得,兹将本来练法介绍如下:
自左穿掌后,左脚尖里扣扎实,身材逐渐右转,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同时,左掌屈肘随转体 经面前右移,右掌仍在左腋下.身材持续右转,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摆,膝部天然微屈,脚高不过肩,脚背略侧朝右面 ;同时左掌自上而右向左迎着右脚面拍击.
下面就接进步指裆捶,在连接动作上,即进步指裆捶动作一的解释,所不合的只是将右掌自左腋下经腹前左绕变拳.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
动作一:左腿逐渐下蹲,右脚下落,身材逐渐右转.同时.右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左绕,随绕 跟着臂微内旋使拳心转朝下;左掌也随左
单摆型的,最后所懂三十
腿下蹲和身材右转下沉前移.眼稍关右拳,即向前平视.(图224)
动作二:右脚脚尖外撇向右前(西北)斜方上步,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移向右腿而至全脚扎实 ;身材持续右转.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右前搬出,随搬跟着臂外旋使拳心翻朝上;左掌同时随转体弧形向右前拦 ,掌心朝右.眼神关顾左掌前拦.(图225)
动作三: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前上步,先以脚跟着地;身材持续向右微转 ;同时,右拳随转体向右.向后.向前绕一弧形收于右腰侧,左掌自前而右弧形下搂.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图 226)
动作四:重心逐渐移向左腿,左脚渐至全脚扎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材逐渐左转, 微折
腰.同时,左掌向左经左膝前弧形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打出,高与腹齐.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左搂和右拳打 出.(图227)
要点与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同. 第七十五式 上步揽雀尾 (一)掤式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扎实,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材左转直起.
同时,左掌屈肘自左而上弧形移于左胸前,掌心朝右下;右拳变掌自前向左弧形抄至左掌下方,随抄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 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接图7)
动作二与第三式“揽雀尾”(一)阁下捌式动作四雷同. (接图8-9)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棚式要点雷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向.(接图10-17)
第七十六式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雷同.(接图18-21,再接图207) 第七十七式下势
动作和要点与第五十七式“下势”雷同.(接图208,再接图228)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动作:左脚尖外撇,重心逐渐向前移于左腿,身材逐渐前起左转,左腿屈膝前弓,蹬右腿;右脚 脚跟先离地向前经左踝内侧提起,向前迈出半步,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左掌上抄至胸前变拳,右吊手变拳随右脚前迈自后经腰部向前交叉于左拳下侧,与左拳同时向前上掤,两拳高与颏齐,左拳心朝右面里侧,右拳心朝左面里侧.眼向前平视,眼神关及两拳交叉前拥.(图229-230)
要 点
1.同第五十八式“金鸡自力”要点1. 2.由下势过渡为右虚步时,留意身材不要摇摆.上体要保持正派,要松腰胯,腰部要防止为了 保持均衡而柔软.不成用右脚尖来分管身材重心.因为此时右脚为虚,左脚为实.假如右脚尖用力着地,分管重心,就会犯 步法上“双重”的缺点,也就是虚实没有分清.
3.右拳向前上
掤时,要如掤如打,留意不要做成向前上扬的动作.
4.两拳前掤时,两肩不成因两拳交叉而上耸或锁住,两臂要呈弧形,使姿态达到曲蓄而又美满的请求.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
动作:右脚经左踝内侧退后一步,身材跟着微右转;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左脚略向后提,距原地半脚许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身材跟着
仍转朝前.同时,两拳变掌向阁下分开,右掌随身材右转由前而下向右而上(此时身材正向前转)划弧,停于身材右侧上方,随划弧跟着臂内旋使掌心朝前(稍朝上侧);左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落于左胯旁,掌心仍朝下,手指朝前.眼先关顾右掌向右划弧,当右掌自右,向上划弧时,即转向前平视,眼神并关及两掌. (图231- 232)
要 点
1.向撤退退却步时留意右脚的落地点,不要踏在一条线上.
2.成退步跨虎式时(图232),上体不成朝右侧倾或后仰.前俯,仍须正派.
3. 两掌分开后,两臂要呈弧形,留意两掌不要距离身材太开而形成松散的现象.
第八十式回身摆莲
动作一:左掌自左胯旁向左弧形上移至左额前;右掌自上向右而下经腹前弧形移至左胸前,掌心 朝下,略朝前侧. (图233)
动作二:以右脚掌为轴,身材向右后转,左脚跟着略踩地而起.左腿向右随转体平摆;两掌向右后随转体移转,随转跟着右掌逐渐亡移至高与鼻齐,左掌逐渐下移至与胸平,两掌心皆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图 234—235)
动作三: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脚尖里扣落地:跟侧重心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扎实,身材持续 右转,左腿屈膝坐实,右脚仍为脚掌着地,如右虚步外形.两掌持续随转体向右平移,右掌移于身材右前方;左掌移于右腕 左侧,稍低于右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右移. (图 236)
动作四:腰自左向右转,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摆,膝部天然微屈,脚高不超出肩部,脚背略 侧朝右面;同时两掌自右
向左迎着右脚面拍击(左先.右后.身材此时由右向左转).眼神关顾两掌拍击右脚面.(图237- 238)
要 点
1.以右脚掌为轴身材向右后转时,要借左脚略踩地.左腿向右后摆和转体之势,才干转得圆活 .在转体时,身材不成摇摆,要立品中正,但腰部不成是以而挺硬,仍要放松.
2.左脚落地时,要逐渐下蹲,形成象右虚步的进程,然后跟着腰部自左向右转和右脚自左向右上摆而逐渐起立,但也不成挺直.
3.右腿摆莲是横劲,要用转腰来带动右腿外摆.因为右腿外摆是横劲,又要由腰来带动,是以 右脚最好不超出肩部,同时右腿不要挺直,要微屈.假如腿部伸直和脚的高度超出肩部,则势必胯部力气用得多,而腰部力 量用得少;反之,腿部微屈,脚的高度不超出肩部,就能充分应用腰部力气,达到横劲的请求,并且所发到右脚背的劲力也更大.
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
动作一:左腿逐渐下蹲,身材持续左转,右脚下落于原地 (仍为东南斜方),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扎实;同时,两掌随转体向左平摆,右臂跟着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关顾两掌左移.(图 239)
动作二:身材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两掌随转体自左而下经腹前右绕变拳,继 续向右弧形上绕;右手随绕跟着臂内旋使右拳心逐渐翻朝外,经右耳侧(此时身材由右向左转)向左前斜方打出,高与额平, 置于右额前,臂呈弧形;左手随绕跟着臂内旋使拳心逐渐转朝下,向上经胸前(此时身
材由右向左转)向左前斜方打出,高与 胸平.眼先关顾两手向右上绕,当身材左转.两拳向左前将要打出时,转向左前斜方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拳打出.(图240 —241)
要 点:
1. 两手要随腰迁移转变.腰部随两手拍击右脚面后先左转,随即右转,两手也跟着向右上绕;当右 拳绕至右耳侧和左拳绕至胸前时,身材又变成左转.两
拳也跟着体左转而向左前斜方打出.身材迁移转变.两拳打出与变左弓步 等动作要调和一致.
2.成为弯弓射虎时(图241),要防止右肘上抬,肩部上耸,身材前扑. 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逐渐移于左腿,身材逐渐左转.同时,左拳变掌随转体向左后捋,随掘跟着臂外旋 使掌心翻朝上;右拳向前弧形下落于左掌前上方,随下落跟着臂外旋使拳心翻朝左面里侧(右拳高与肩齐),随左掌左搌. (接图147- 148)
动作二: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同时.右拳自右前向下经腹前左绕,拳心转朝下; 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出耳部)划弧,随划弧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神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浙转向前平视.( 接图45)
动作三.四.五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雷同.(接图46-49) 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雷同.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雷同.(接图50-53) 第八十四式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四式“十字手”雷同.(接图54-56)
第八十五式收势
动作:两掌向前随伸随分开,两手距离同
肩宽,同时两臂内旋使两掌心转朝下;随即两肘下沉, 天然带动两掌渐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242-244)
要 点:
1.与第二式“起势”要点雷同. 2.最后,两臂与两手手指要天然下垂. (全套杨式太极拳停止) 图谱的几点解释
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化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 计251幅,个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依据须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 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 43. 49. 53.56.60.74.78.81. 82.85的正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
112,115.118.121.124
的
正面图,127.130.133.135.
139.142.143.146.153.156,160的正面图,163的正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 179.181.184.187.189.195. 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 227.228.230.232. 238.241.244.
2.为了便当读者查对拳式的倾向,把图照中姿态的倾向商定为:面向读 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演习纯熟后,可以依据场地形 状任选倾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端.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暗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势,所有图中的箭头,均暗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势.凡动作较简略.用文字即可能解释的,即不再在图中暗示其动作趋势和绘箭头,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可清楚明了.
4.带有 实线的箭头暗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势,带有虚线的箭头暗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势. 5 .为了暗示动作趋势的空间,带有虚实线的箭头大致上按透视道理绘制:近读者的一面为粗.大,远读者的一面为细.小.
6.因为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过细,为了标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暗影,以资差别.(参阅下图,第一暗示全脚着地,第二脚旁无暗影者暗示全脚离地,第三暗示脚跟着地,第四暗示脚尖着地)
演习杨式太极拳的请求
杨式太极拳敌手眼身法步有严厉的请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请求做到精确才干收到优越的后果.手.眼.身.法.步,高度归纳综合了练拳和推手必须留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解释.
(一) 手
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重要的部分.手的外形.手的动作.手的地位等合理.精确,即会起到响应的感化,
反之,会影响演习和应用的后果.
杨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杨式太极拳的掌请求五指天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根本在一个平面上.掌型有如下八种: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这种掌法应用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的双掌;搂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阁下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应用是许多的.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F.横掌:手心向前,横向摆掌,如白鹤晾翅的上掌.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回身摆莲式开端的双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不合的掌有不合的劲点,分清劲点地点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方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无论是练拳和推手,控制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杨式太极拳请求手出著名,手打的倾向,地位具有攻与防的意识,所以敌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阁下运转要讲求用意,不宜随便出手,不克不及象做体操那样,简略的完成动作了事. 2.拳
杨式太极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向手心卷屈,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松松握住.杨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许多,除太极五捶外,还有打虎式.双风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类型有:
A.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为立拳,如进步搬拦捶式有拳二弯弓射虎式阁下拳等. B.扣拳:拳腕稍向里扣,如双风贯耳式双拳. C.仰拳:拳心向上,如撇身捶式有拳.
D.杨式太极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劲点.比方立拳一般在拳面,仰拳在拳背等. 3.勾手
杨式太极拳的勾手做法是五指并拢下垂,勾尖朝下,如单鞭式右直勾手.勾手的劲点在腕根. 4.手的动作 杨式太极拳手的动作异常丰硕,无式非手,归纳综合起来大体有:掤.捋.挤.按.采.挒.搂.搬.拦.封.抱.撇.叠.云.探.托.分.贯等.所有手的动作都有它的现实演习内容,都须灌留意念,控制劲点地点之处.比方掤手,意念和劲点在挠骨一侧.捋的劲点在左手背和右手段根小指一侧,挤的意念和劲点在
有腕.小臂外侧,左手心.按的意念和劲点在双手手掌,其他不一一赘述. (二) 眼
杨式太极拳十分讲求眼法.相传杨公澄甫与人推手或交手,发劲时眼向对方一看,对方受力则向他眼看的倾向跌出.从杨少侯遗像看,他的双目似有精光射出,这是长期演习眼法及内气灌注充盈的成果. 杨公澄甫说:“眼光固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更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缺少也.”
杨式太极拳对眼法的请求是:
l.眼向前平视.一般情形下,眼是向前平视的;经由过程前面的手向前看去,关顾到手,但不逝世看着手.眼也有向前下看的,要依据具体拳式具体的主手动作具体肯定眼看的倾向.
2.眼神处于动态之中,眼迁移转变的原则随身法.身动眼随,身向谁人倾向,眼向谁人倾向望去,太极拳的运行是不竭进步撤退退却阁下迁移转变的,而进步撤退退却,左转右旋均靠腰身带转,眼的左顾右盼需随胺身的迁移转变而迁移转变.
3.眼与意一致.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注,眼与动作不合即表里也不合,眼法在推手中起到重要的感化,需留意对方的上中下部,亲密留意对方的顺背,在动态中抓住有利机会使对方处于背境. 4.眼法天然.应用眼时不瞪眼.不闭眼,精力内含.眼神的精确应用与虚灵顶劲有关,虚灵顶劲,精力能提起,则眼天然有神. (三) 身
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议感化,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中部,即从肩背至胯部.从心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地点之处,包含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敛臀.吊裆,均针对中部请求而言的.对于这些要点,杨家前辈们已有详尽的论说,这里不再反复.
这里重点谈身法中的腰的应用.杨式太极拳传统拳论中说到腰为轴,为主宰:刻刻留意在腰间.请求“腰顶穷研生不已”.腰的重要性广泛为世人所公认,乃至技击界有太极腰.八卦掌之说.但要把腰练到拳的动作上,这就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请求腰带四肢举动,一般四肢举动不妄动,少动,靠腰带动.这种练法不单练架子能有最佳的健身后果,更重要的是在进步防身技击程度方面有优越的后果.
杨式太极拳要本手一般只高低转换移动,腰的迁移转变带着手的迁移转变,比方云手,是典范的腰带手运转的拳式.腰带脚也一样.虚步的前脚掌一般没有自力的动作,靠腰去带转.
总之,腰带脚.手.身.优等.腰一动则全身皆动,腰一转全身皆转,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个体动作腰带主手迁移转变,另一手向另一倾向迁移转变,但这种情形不久不多.
杨公澄甫的《太极拳应用法》书中说:“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克不及作车轴,四肢不克不及动转;本身要想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用意细细领会自得之,勿须教也.”本书关于架式练法文字解释把解释腰的动作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解释,愿望能在这方面临学者有所帮忙.
对于身法中涉及呼吸的办法问题,杨式太极拳请求气沉丹田,呼吸天然.对于呼吸与动作是否要合营的问题,只要气的出入天然即可.杨式太极拳讲的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动作与呼吸没有关系,呼可放人,吸也可放人.拳论上有“吸则天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天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 (四) 法
手眼身法步中的“法”今朝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招法,指整套拳架中的一招一式的展法;一种是将“身法”合为一内容,指用身的办法.作者依据传统的说法采取第一种说法.
练杨式太极拳时必须懂得拳式中每一招一式的现实含意,主如果指其明确技击感化.当然每一招法可以演化成若干应用法.这里的法,是指杨公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述的每一招式的用法,对方若何击来,我若何站位,若何出手,出脚,化解还打等.练拳时,要有攻防的意识,这当然是“假设敌”.这种\"假设敌\"的练法,能使人分散精力,心静用意,增长兴致,久久演习,不觉乏味.
必须指出,应用杨式太极拳与人推手.交手,其实不拘泥于现成的法,届时因对方的变更而用“法”,招法闇练,前后.阁下.高低均应物天然,不设法主意而法自到;顺手凑效.但要先懂“法”,后法天然而然而至.《太极拳论》中“由着熟而渐悟僮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这里的“着熟”是“法”要先着熟,这是学拳的必经之路. (五) 步
多为拳的根,杨式太极拳的步法有以下7种:
1.开立步:两脚平行站立,脚尖朝前,虚实不分,起势.合太极式的步法为开立步.
2.弓蹬步:这种步是杨式太极拳的根本步法,应用最多,具体做法是前脚脚尖朝前,后脚在前脚外,脚尖倾向与前脚脚尖倾向成约45°角,两脚的直线距离是练拳者天然裆的距离.前脚弓,后脚蹬,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动限度为膝盖不克不及超出脚尖.
3.前虚后实步:这种步法分左.右虚步.左虚步的做法是,有脚扎实,左脚提起向左前方伸出半步,以脚掌点地,如白鹤亮翅式的步法.以脚根点地,如肘底捶式.左有脚易位为右虚步.这种步法请求后腿坐实,前脚不全虚,也具有支持的力气.杨式太极拳的左.有虚步,前脚都不是全空的,都要分管身材的重量.实腿分管的重量多些,虚腿分管的重量少些,多与少看架子的高下及以本身尾闾中正,迁移转变天然为适合.
杨式太极拳的步法中没有实腿分管占身材重量百分之七十,虚腿分管百分之三十这一类的说法.
前虚后实步还有一种是后脚实,前虚脚全脚掌着地的,如倒撵猴式.
4.横行步:两脚均衡站立,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右实左虚,两脚尖均向前.如云手式. 5.自力步:单腿竖立,一脚提起,膝与胯平,脚向里收,脚尖天然朝下.如金鸡自力式. 6.仆步:接前弓后蹬步,后脚外撇坐实,身胯下蹲,前脚脚尖向前,身稍向一侧俯.
7.骑马式:两腿开裆如骑马式,这是转换进程中所消失的步型,两脚照样分虚实的.如云手的动作进程中有此步法.
杨公澄甫《太极拳之演习谈》中说:“两腿宜分虚实,升降如同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有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某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更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切罢了,非用劲过火,用力过猛之谓.”在《太极拳十要》中又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尔后迁移转变轻灵,毫不辛苦;如不克不及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式太极拳对步的请求要分清虚实,下盘有根;使虚实转换清楚,毫不轻佻.
杨式太极拳的步有进退二法,进步必后坐使前脚变虚,腰带脚掌迁移转变摆好地位后,后腿往前送身材重量至前脚,前脚承担全身的重量,后提虚脚动步.动步时不往前脚接近,而是向前迈到肯定的地位.《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执笔者郑曼青师长教师有一首《体用歌》讲到了步与进步法,“我有一转语,今为知者吐,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当垂逝世终无补……足欲向前先挫后……”这反应了他跟杨公澄甫学拳和协助杨公澄甫写书得到杨公澄甫传授的精辟领会.涌泉在脚掌中,涌泉有根则步有根,步有根则腰才干有迁移转变的基本,而脚要进步,起首身要向后坐.这种进步法是杨公澄甫所授的家传练法.本书所传的进法也是这种办法.
退步,前脚提起向身撤退退却一步,不向后脚接近,直接向后落到肯定的地位.这种进退步,在述架势时联合现实再加以具体解释.
控制了杨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的请求,就能对杨式太极拳有一个根本的熟悉,有利于往后进修拳架和推手.至于杨式太极拳关于身材其他部位的请求比方头.肩.肘.胯.裆.膝等,联合拳式再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