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过小年的感想与体会【三篇】(精选)

最新过小年的感想与体会【三篇】(精选)

2021-10-04 来源:爱问旅游网


【篇一】过小年的感想与体会

春之约,年之至,中国人最愿意过年,也最愿意以这种传统而又现代的过年方式,告别旧岁,迎接新春,走向未来。而谋求安康福祉,期待风调雨顺,向往美好生活,则是大家共同的追逐与努力。这就是年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世世代代不舍,并不断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整个人类所共享。迄今,世界上有许多地方也在过年,同中国人共欢乐。

相比西方的圣诞节而言,中国的春节更具有独特之处。从异同角度看,可能差别感更为明显一些。圣诞节与春节,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事实。作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经典产物,圣诞节与春节都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其文化底蕰也都很厚重。一个是基督宗教的礼仪文化,一个是东方几千年的民间传统,一个是西方的节日,一个是东方的节日,这两个不同的节日都是人们的喜爱。随着文明互鉴、文化融合的推进,东西方既过圣诞节,也过春节的风气正在形成,深化、升华之势不可阻挡。

笔者并非是想要论个高低,孰轻孰重,熟好熟不好,只是想说明中国人过春节,要比西方人过圣诞节,还要在意,而且备年货,享年味儿,时间跨度大,那种“打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的民间流行语,就足以见证。不过,走进新时代,追梦奔跑的中国人不再迷恋这种过年态度,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踏响春天的脚步,接续奋斗,收获劳动果实,还是要有年后抓紧时间加油干的精神。因为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奋斗进取不可滞后,时间就是希望,就是“金钱”,耽搁不得。

实际上,中国人过年,不只是要吃上农历大年三十之夜的团圆饭,也不只是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大拜年的幸福敲门,还有小年情结的预热相伴随。与其说过年,不如说小年的到来,就是过年时间的开启。算上小年这一天,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过起来的时间在往前伸,也在加长,而过小年奔大年,举国热热闹闹中国年,仅春节就有7天长假助兴。这是

西方的圣诞节所不能比的,无论是时间长度,还是活动内容,或是文化习俗,或是幸福热度,等等,天下节日属春节最讲究。

今天,x月x日,农历己亥年,也就是猪年腊月二十三,是中国的小年,一个人们看重的民俗节日。这一天,几乎全家出动,打扫厅堂,清洁院落,洗洗涮涮,裱糊墙棚,张贴对联,张灯结彩,备足年货,干干净净辞旧岁迎新春,欢欢喜喜拥抱一年一度的春节,过年的序幕由此而正式拉开,年文化也由此浸染千家万户。而人们所说的年文化,年俗年味儿,也就在小年这一天开始彰显。事实上,过小年,也由来已久,其习俗延续不断。比如:在古代,过小年就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

古人如此“数”说小年,强调的是当时社会分三六九等,过小年不同时,也不同步。这种“官”为先的做法,显然是本末倒置了。这是今天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制度,因为失去了节日的平等和公正,也失去了民本为怀的节日硬核。然而,在那年月,文明程度低下,我们用现在眼光去衡量,也就不够客观了。问题是“官三民四船五”奠定了今天小年的基础,意义不可忽略。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的小年,则是腊月二十五。不尽合理的制度,让今天的小年不局限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

不过,腊月二十三是公认的小年,多数人家趋同。不管是哪一天过小年,小年的到来被中国人看作是年的开端,也就约定俗成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报告人们在这一年的行为善恶。而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爷的报告,决定奖善罚恶的度数,以此约束人间的行为。这当然是古老的传说了,如今听起来有荒唐之感。但大家以虔诚之心在送灶王爷上天时寄托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有向善向好向上等可取之处的,只不过是唯心色彩太浓而已。向善向好向上始于素养,成于行动。这是我们要做到的基本要求。

祭灶,祭祀,洗澡,理发,除尘,除旧布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小年上演的节日习俗,中国人还在继承。过了小年就是年,中国年文化温度很快飙升。过年穿新衣服,过年吃饺子,过年给孩子压岁钱,过年扭秧歌,过年相互问好、彼此拜年,古老的年文化还在演绎。年年过年,今有不同。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中国人,几乎是天天在过年。

【篇二】过小年的感想与体会

虽然叫“小年”,但是,意义可不小,我们能够从“小年”感悟出中华文化之“大美”。小年藏大美,幸福迎大年!

南北日子不同,生动鲜活大气。有容乃大,有魂为美。关于小年,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据悉,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成为习惯,南方地区则多半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当然,也可能与古代不同朝代实行的历法、习俗的地区性差异等很多因素有关。不管是怎么来的,都是为了过小年,灵魂是一样的。而这种差异性也恰恰折射了中华文化的灵动之美,包容之美,大气之美。

内容丰富多彩,文化厚重浓郁。小年是一个内容精彩的节日,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浓郁厚重。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这是节约文化之美;祭灶,“二十三,糖瓜粘”,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美;于谦在《腊月二十四夜口号》中写道“金炉银烛夜生春,爆竹声催节候新。自笑中年强随俗,买饧裂纸祀厨神。”祭灶寄托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之美;有的地方也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蒸粘糕吃粘糕,寓意“年年高”;在福州,甘蔗是祭灶必备的食物,取其“节节高”之意,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梦想之美。”样式多彩,文化深厚,年味浓郁,小年之美,质朴、希望、梦想。

干净整洁迎年,井然有序庆春。小年到来,乡村、城市,红灯笼、红对联,大年货,年味越来越浓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扫尘扫尘,除旧迎新,秩序井然,有条不紊。迎接新年,庆祝新春,中华文化健康之美、秩序之美,昂然站立。

小年,不小,有大美!包容大气之美,美好梦想之美,健康秩序之美,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从“小年”开始,我们踏上了通向“大年”的红地毯,大大方方,圆圆满满,干干净净,甜甜美美,年味浓浓,福气多多。立春悄悄走过,小年拉开大年序幕,拼过寒冬的磨砺,踏上崭新的征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新时代,新征程,新出发,我们都是奋斗者,14亿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磅礴,用奋斗谱写春天的新希望,新壮美。

【篇三】过小年的感想与体会

每年春节之前,我们都会先过上一个小年。小年这天,虽然没有过大年那般的喜庆与热闹,但是也是一个开心的节日。

在我家过小年,家里人会在前一个晚上包好各种馅儿的饺子,等的就是第二天过小年时吃上代表着家人团圆的饺子。

小年一早,爷爷在天才微微亮的时候就起床了。爷爷进了家里的厨房,早早的就闲不住的在厨房里忙活起来。饺子的.配料在爷爷的忙活中一一放置在了餐桌上,蒸笼里的饺子在氤氲的雾气中白白胖胖的,瞧着就极为的诱人。

等到家里的人陆陆续续的起床了,爷爷这才将在蒸笼里保温的饺子端上了桌。小年这天的早餐,虽然饺子是主食,但是,爷爷做了很多种类的饺子,有前文所说的蒸饺,还有煎饺,更有我最爱吃的水煮饺。爷爷的厨艺一绝,这些不同做法的饺子,各有其味,其味都非常诱人。

我起床后,洗漱一番就能吃到美味的早餐,这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虽然每年过小年的时候,大都是这种情形,但是每一年里带给我的感受都不一样。

因为随着每一年走过,我都在成长。记得从前每年过小年时,我都得家里人来叫我起床,否则我可以赖床到半上午。但是一年一年过去了,我每日里起床也都变得极为规律与准时起来。就如今年过小年来说,爷爷起床后不久,我就起床了。值得一说的是,今年小年的早餐,还一部分是来自我的功劳呢。

好啦,此时我一家人正坐在一起,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置着各自喜欢吃的饺子的口味。摆放在妹妹眼前的是蒸饺,爸爸妈妈眼前的是蒸饺,我与爷爷面前都是水饺。“小年快乐!”我高兴的朝着家里人说道,接着我一家人就在温馨的气氛里开始了今年小年的一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