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2020-06-18 来源:爱问旅游网
信息记录材料 2019年4月 第20卷第4期 信息:技术与应用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DOI:10.16009/j.cnki.cn13-1295/tq.2019.04.082

宋树军

(东营职业学院 山东 东营 257091)

【摘要】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浪潮下,教育领域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立足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相关应用,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做出相关分析,以期能够促进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发展【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24(2019)04-0135-021󰀁󰀁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是可以把思维赋予机器,使其像人脑一样拥有计算、分析以及决策的能力,从而解放人们双手的一种智能技术。此技术可以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已然引起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诸多领域受其影响,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目前,人工智能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方面都有着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得十分广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运用人工智能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测评还能使教师时刻了解学生的动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有效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将枯燥乏味的学习转化为游戏,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2.1 智能导师系统

简单来说,该系统就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可以模拟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智能教学,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一项典型应用。就学生来说,该系统以学生的各项指标和参数为依据,建立各种各样的学生模型。学生模型将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水平等进行数字化,并对其进行动态描述,以便使学生得到个性化服务和辅助。就教师来说,该系统成为其实现因材施教的一项重要手段。根据此系统,教师可以非常直观地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自身不足。

2.2 自动化测评系统

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评价。自动化测评系统的出现,引发了评价方式的深刻变革。该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多种能力进行客观、高效、精确、全面的评价,给予教师一定的反馈,为教学决策提供给一定的依据。据此,学生还可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2.3 教育游戏

将游戏应用至教育的领域中,可以使“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享受到游戏的快感,还能够获取知识和技能。教育游戏含有多种目标、评分系统、不同的可供调节的难度级别、随机的惊喜等等,构建了充分开放和自由的游戏环境,使学生能够边玩游戏边学习,在游戏的

这个大环境背景下,实现快乐学习、趣味学习,不至于在枯燥而漫长的学习中迷失。比如,在进行益智游戏的时候,玩家不仅需要运用游戏工具来解决问题,还需要自身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教育游戏的寓教于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欢乐中锻炼自我、获得技能。

2.4 教育机器人

融合多个领域技术的教育机器人,构建了全新的学习环境,成为锻炼学生学习和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补充工具,为推动教育行业的向前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教育机器人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相关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高层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多学科知识,建立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教育机器人的出现使教学不再教条化,有助于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3󰀁󰀁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多元化、协同化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典型特征,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了指导、指明了方向。

3.1 数据驱动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最初是以规则为基础的知识表示以及推理,如今成了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语音、图像识别以及自然语言的处理,“智能”已然演变成机器的主动学习获取。当前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人工智能增添了助力。数据不仅可以揭示教育的规律,还能预测未来的趋势。数据驱动下的人工智能将推动教育研究由经验主义转为实证主义。

3.2 深化应用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针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的实际的问题而展开的,目标导向性明显。教育与由应用驱动的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发展,可以说是技术的一种深入应用。人工智能的深化应用,有利于创设强感知的交互学习环境,辅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并促使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3.3 融合创新

教育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是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体的融合创新。人工智能和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使得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呈现出多样化,摆脱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了跨学科的智能教育服务供给。

135

信息:技术与应用信息记录材料 2019年4月 第20卷第4期

智能电能表计量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

王 华

(保山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 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在本文中,先对智能电能表精准计量的现实意义做出了明确,并且通过对智能电能表计量精准性影响因素的明确和探讨,给出了几点改进对策,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关键词】智能电能表;计量准确性;影响因素;改进对策【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24(2019)04-0136-02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各行业领域不断深化使用的背景下,智能化电能表被广泛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智能电能表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电能计量的准确性,提高了电量计费的时效性,为电力用户提供了快捷的服务,减少供电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能表计量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供,用电双方的关系和企业的发展。2󰀁󰀁智能电能表的工作原理

智能电表主要是由电子元器件构成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被测交流电压和电流经过高精度采样后送到专用电能计量芯片经过一系列数字处理后,转换成与有功功率成正比的脉冲频率信号送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将脉冲信号依据时段费率进行分时累加,得到总电量和各费率电量,结果保存到数据存贮器中。微处理器同时完成显示和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的功能。通过电脑联网可以远程控制,实现远程抄表,远程断送电,复费率,预付费等功能。3󰀁󰀁电能表计量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3.1 环境因素的影响

智能电能表属于精密性仪表,内部集成众多功能模块,其使用环境的干湿度、空气质量、磁场变化以及网络稳定性等都影响着智能电能表的正常运行和计量准确性。

3.2 质量因素的影响

设备制造厂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生产不合格的产品,直接影响了电能计量的准确性。例如,智能电能表的计量是通过芯片来实现的,高集成功能的芯片被广泛用于智能电能表管理计量,时钟等关键功能数据交换或存储中,使

用质量不符合使用标准的芯片,一旦这些芯片因质量问题失效,将导致计量数据丢失或影响计量的准确性。

3.3 电池因素的影响。

在电能表运行过程中,其中电池能够保证对各个组件的持续供电。如果电池的各方面状态不符合相关要求,就可能会导致仪表输出电压的下降;如果电能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或者处于长时间不间断的运行状态,其中电池就可能会发生氧化现象,继而导致电池的电负两极的连接受阻,妨碍对组件的持续供电,并使得电能表主要功能丧失;如果配电系统中的电力传输低于相关标准,电池的输出电量就会提高,这样的状态也可能会导致电能表主要功能的丧失,使得电能计量数据的不精准。

3.4 人为因素影响

电能表在使用中因人为的接线不正确或接线不牢导致电流过大或电路板短路引起烧表,烧表将影响电能表计量准确性。

4󰀁󰀁智能电能表计量准确性影响因素的改进对策

4.1 加强质量监管和计量检定

一是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我国是电能表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生产的电能表质量参差不齐,为提高电能表的使用性能,提高计量结果的准确性,相关部门应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把质量关,引导生产厂家加强质量管理和重视出厂检验,确保不合格的计量装置流向市场。二是因电能表在运输或存储等方面管理不善导致计量性能改变,安装使用前应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确保计量准确可靠。这就要求计量检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提高电能表检定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是提高电能表

4󰀁󰀁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发了相关领域的深刻变革。而在教育领域的相关应用,显示出其极大的优势:为学生个性化定制课程、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变枯燥无味的教学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借助智能机器人辅助学生进行学习等等。虽然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趋势是比较明了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学生个人隐私的泄露问题、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借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等等。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在全球发展的趋势和热度,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积极运用现有技术并逐步开发新技术来更好地完成其职能。

【参考文献】

[1]董乐.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思考[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8,9(02):17-30.

[2]吴天宇.人工智能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3):141-142.

[3]刘勇,生晓婷,李青.人工智能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0):27-34.

[4]高婷婷,郭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1):11-17.

作者简介:宋树军(1965-),男,汉族,山东东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

1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