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财务管理-业绩评价

财务管理-业绩评价

2022-11-24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二十章 业绩评价

一、财务业绩评价与非财务业绩评价

(一)财务业绩评价与非财务业绩评价的优缺点 财务业绩评价 优点 1、可以反映综合经营成果 缺点 1、短期业绩衡量:只反映当前的财务成果,2、容易从会计系统中获得数据,不反映长期业绩改善方面所做的努力 操作简便,易于理解 2、结果导向:只注重最终的财务结果,而对达成该结果的改善过程则欠考虑 非财务业绩评价 1、可以避免财务业绩评价只侧重过去、比较短视的不足 2、体现长远业绩,体现外部对企业的整体评价 (二)财务业绩评价与非财务业绩评价的比较 反映面 评价结果 评价方法 结果导向 数据来源 评价可靠性 1、指标计算主观(如客户满意度) 2、数据收集困难(如市场占有率) 3、数据可靠性难以保证(未经审计) 财务业绩评价 综合性 侧重过去、短期业绩 非财务业绩评价

二、关键绩效指标法

(一)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含义 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 应用方式 应用对象

(二)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应用

专业性 体现未来、长期业绩 数据容易取得 受到稳健性原则有偏估计的影响 关注过程 数据的收集比较困难 比较主观,可靠性难以保证 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关键成果领域的绩效特征分析,识别和提炼出的最能有效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指标 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经济增加值法、平衡计分卡等其它方法结合使用 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企业所属的单位(部门)和员工 1、关键绩效指标的应用程序、内容及关键不同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应用程序 (1)制定以关键绩效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计划 (2)制定激励计划 (3)执行绩效计划与激励计划 (4)实施绩效评价和激励 (5)编制绩效评价报告与绩效管理报告等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内容 (1)构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2)分配指标权重 (3)确定绩效目标值 与其他业绩评价方法的关键不同 2、构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体系的构成 第一层次:根据战略目标,结合价值创造模式,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经营环企业级 境等因素设定 制定和实施以关键绩效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计划 第二层次:根据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结合所属单位(部门)关键业务流程,所属单位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分解的程序,在沟通反馈的基础(部门)级 上设定 第三层次:根据所属单位(部门)级关键绩效指标,结合员工岗位职责和关岗位(员工)级 关键绩效指标的分类 动因类 结果类 反映企业绩效的价值指标 反映企业价值关键驱动因素的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设置的要求 基本要求 数量要求 含义明确、可度量、与战略目标高度相关 指数的数量不宜过多,每一层级关键绩效指标一般不超过10个 常见指标有:投资报酬率、权益净利率、经济增加值、息税前利润、自由现金流量等综合指标 常见指标有:资本性支出、单位生产成本、产量、销量、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 键工作价值贡献来设定 3、设定关键绩效指标权重 基本原则 关键绩效指标的权重分配应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反映被评价对象对企业价值贡献或支持的程度,以及各指标之间的重要性水平 具体原则 单项关键绩效指标权重一般设定在5%-30%之间 对特别重要的指标可适当提高权重 对特别关键、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的指标可设立“一票否决”制度,即如果某项关键绩效指标未完成,无论其他指标是否完成,均视为未完成绩效目标 4、设定关键绩效指标目标值可参考的标准 行业标准或竞争对手标准 企业内部标准 包括企业战略目标、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目标、年度预算目标、历年指标水平参考国家有关部门或权威机构发布的行业标准或参考竞争对手标准 等 企业历史经验值

(三)关键绩效指标法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使企业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通过识别价值创造模式把握关键价值驱动因素,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目标 评价指数数量相对较少,易于理解和使用,实施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推广实施 缺点 指标的选取需要透彻理解企业价值创造模式和战略目标,有效识别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指标选取要求高) 指标体系设计不当将导致错误的价值导向和管理缺失(体系设计不当后果很严重)

三、经济增加值

(一)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1、基本公式及特点 (1)基本公式:

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调整后平均资本占用 ➢ ➢ ➢

税后净营业利润衡量的是企业的经营盈利情况,和“税后经营净利润”含义相同 平均资本占用反映的是企业持续投入的各种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反映的是企业各种资本的平均成本率

如果不能按照前面两种方法确定的,可以根据企业历史经验值确定 (2)与剩余收益的区别 数据 经济增加值 需要对会计数据(包括税后净营业利润和资本占用)进行一系列调整 资本成本 根据资本市场的机会成本计算资本成本(客观) 所得税的影响 利润:税后净营业利润 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评价目的 促使经理人员赚取超过资本成根据投资要求的报酬率计算,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做出不同选择(主观) 利润:税前经营利润 资本成本:要求的税前投资报酬率 设定部门投资的最低报酬率,防止部门利益剩余收益 不需要调整会计数据 本的报酬,促使股东财富最大化 伤害整体利益

2、不同含义的经济增加值

基本的经济增加值 基本公式 基本的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报表平均总资产 经营利润和资本占用的调整范围 根据未经调整的会计数据计算,不作调整

由于基本的经济增加值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和“报表平均总资产”是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它们歪曲了公司的真实业绩,但相对于会计利润来说是个进步,它承认了股权资本的成本 披露的经济增加值 披露的经济增加值=调整后事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调整后的平均资本占用 利用公开会计数据(公布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的数据)进行调整 特殊的经济增加值 它是特定公司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做”的经济增加值,调整项目都是“可控制”的项目,即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数额的项目 使用公司内部的有关数据进行调整 公司外部人员无法计算特殊的经济增加值和真实的经济增加值,因为缺少计算所需要的数据 真实的经济增加值

对会计数据做出所有必要的调整 使用公司内部的有关数据进行调整 披露的经济增加值的调整 研究与开发费用 会计的处理 作为费用立即将其从利润中扣除 战略性投资 将投资的利息(或部分利息)将其在一个专门账户中资本化并在开始生经济增加值的要求 将其作为投资并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摊销 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对于为建立品牌、进入新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发生的费用 折旧费用的处理 大多使用直线折旧法处理 作为费用立即从利润中扣除 产时逐步摊销 把争取客户的营销费用资本化并在适当的期限内摊销 按照更接近经济现实的“沉淀资金折旧法”处理,即前期折旧少,后期折旧多 上述调整,不仅涉及利润表而且涉及资产负债表的有关项目,需要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同时调整,如:将研发费用从当期费用中扣除,必须相应增加平均资本占用

(二)简化的经济增加值的计算 1、经济增加值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1)含义:指经核定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2)计算: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的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其中:

➢ ➢ ➢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带息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平均资本成本率=

债权(税前)资本成本率*(1−𝑇)*平均带息负债(平均带息负债+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带息负债+平均所有者权益) 股权资本成本*平均所有者权益2、会计调整项目说明 (1)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 ➢

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是指财务报表中“期间费用”项下的“研发费用”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 ➢

对于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而影响当期损益的研发投入,可以按照100%的比例,在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时予以加回 ➢

对于勘探投入费用较大的企业,经国资委认定后,将其成本费用情况表中“勘探费用”视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予以加回 ➢

简化经济增加值中,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均需进行调整,而在计算披露的经济增加值时,研究开发费用只调整费用化部分 (2)调整后资本 ➢ ➢

在建工程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符合主业规定的“在建工程”

对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且纳入合并报表的企业,将负债中金融企业专用科目从资本

占用中予以扣除 ➢

基金、融资租赁等金融业务纳入国资委核定主业范围的企业,可约定将相关带息负债从资本占用中予以扣除 (3)利息支出:

指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项下的“利息支出”。 (4)带息负债

带息负债是指企业带息负债情况表中带息负债合计。 (5)所得税税率

企业经营业务主要在国(境)外的,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可予以调整 3、差异化资本成本率的确定

(1)股权资本成本率的确定、债权(税前)资本成本率的确定 股权资本成本率的确定 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企业 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企业 对公益类企业 对军工、电力、农业等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 债权(税前)资本成本率的确定 利息支出总额的内容 确定方法 债权(税前)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4.5% 下浮0.5% 利息支出总额 平均带息负债原则上定为6.5% 原则上定为5.5% 指带息负债情况表中“利息支出总额”,包括费用化利息和资本化利息 (2)平均资本成本率的调整 企业类型 科研技术企业 资产负债率范围 高于上年且在65%(含)至70% 高于上年且在70%(含)以上 工业企业 高于上年且在70%(含)至75% 高于上年且在75%(含)以上 非工业企业 高于上年且在75%(含)至80% 高于上年且在80%(含)以上 (3)其他重大调整事项

发生下列情形之一,对于经济增加值考核产生重大影响的,国资委酌情予以调整: ➢

重大政策变化

平均资本成本上浮 0.2个百分点 0.5个百分点 0.2个百分点 0.5个百分点 0.2个百分点 0.5个百分点 ➢ ➢ ➢

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

企业重组、上市及会计准则调整等不可比因素 国资委认可的企业结构调整等其他事项

(三)经济增加值评价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经济增加值考虑了所有资本的成本,更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实现了企业利益、经营者利益和员工利益的统一,激励经营者和所有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能有效遏制企业盲目扩张规模以追求利润总量和增长率的倾向,引导企业注重价值创造 把资本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报酬结合起来,是一种全面财务管理和薪酬激励框架 便于投资人、公司和股票分析师之间的价值沟通 缺点 仅对企业当期或未来1-3年价值创造情况进行衡量和预判,无法衡量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价值创造情况 经济增加值计算主要基于财务指标, 无法对企业的运营效率与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等的企业,其会计调整项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各不相同,计算比较复杂,影响指标的可比性 经济增加值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比较不同规模公司的业绩 不便于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公司进行业绩比较(由于成长阶段的公司投资较多,扣除的投资要求的必要报酬多,而在衰退阶段投入少,随着资产累计折旧、摊销的增加,资产净值逐渐下降,资本占用逐渐减少,经济增加值后虚增)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尚存在许多争议,不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

四、平衡计分卡 (一)平衡计分卡框架 1、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纬度 财务纬度 目标 常用指标 解决“股东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 投资报酬率、权益净利率、经济增加值、息税前利润、自由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顾客纬度 回答“顾客如何看待我们”的问题 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客户获得率、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利率、战略客户数量等 内部业务流程纬度 着眼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解决“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的问题 交货及时率、生产负荷率、产品合格率等 学习和成长纬度

解决“我们是否能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的问题 新产品开发周期、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生产率、培训计划完成率等 2、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平衡 外部和内部的平衡 外部评价指标(如股东和顾客对企业的评价)和内部评价指标(如内部经营过程、新技术学习等)的平衡 成果和导致成果出现的驱动因素的平衡 财务和非财务的平衡 成果评价指标(如利润、市场占有率等)和导致成果出现的驱动因素评价指标(如新产品投资开发等)的平衡 财务评价指标(如利润等)和非财务评价指标(如员工忠诚度、客户满意程度等)的平衡 短期和长期的平衡 短期评价指标(如利润指标等)和长期评价指标(如员工培训成本、研发费用等)的平衡

(二)平衡计分卡与企业战略管理 1、平衡计分卡和战略管理的关系 ➢ ➢

一方面,平衡计分卡考核的基准包括战略规划中所制定的目标

另一方面,平衡计分卡又是一个有效的战略执行系统,它通过引入四个程序,使得管理者能够把长、短期行为联系在一起 2、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程序 说明愿景 阐述并诠释愿景和战略,愿景可以简单理解为企业所要达到的远期目标 沟通与联系 使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对战略上下沟通,并将它与部门及个人目标联系起来 业务规划 计划与制定目标值,实现业务计划与财务计划一体化 反馈与学习 战略反馈与学习 3、平衡计分卡的要求 ➢ ➢ ➢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应互为因果,最终结果是实现企业的战略

平衡计分卡中既要有具体的业绩衡量指标,也要有具体衡量指标的驱动因素

平衡计分卡应最终与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因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良好的经济利润

(三)战略地图架构 财务纬度 顾客纬度 内部流程纬度 战略要点 长短期对立力量的战略平衡 战略是基于差异化的价值主张 价值是由内部流程创造的 学习与成长纬度

无形资产(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的战略性整合 (四)平衡计分卡与传统业绩评价系统的区别 考核重点 传统的业绩考核 注重对员工执行过程的控制 与战略的关系 与企业的战略执行脱节 2. 1. 在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建立公司的战略目标,表达必须达到的、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 平衡计分卡帮助公司及时考评战略执行的情况,适时(每月或每季度)调整战略、目标和考核内容 3. 平衡计分卡能帮助公司有效建立跨部门团队合作,促进内部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

(五)平衡计分卡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战略目标逐层分解并转化为评价对象的绩效指标和行动方案,使整个组织行动协调一致 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纬度确定绩效指标,使绩效评价更加全面、完整 将学习与成长作为一个纬度,注重员工的发展要求和组织资本、信息资本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东西 缺点 专业技术要求高,工作量较大,操作难度也较大,需要持续的沟通和反馈,实施比较复杂,实施成本高 各指标权重在不同层级及各层级不同指标之间的分配比较困难,且部分非财务指标的量化工作难以落实 系统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企业全员的参与和长期持续的修正完善,对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

强调目标制定的环节 平衡计分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