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无组织排放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无组织排放是指企业在生产或其他活动中无任何有效处理和控制的情况下直接将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为了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至关重要。
一、导则的目的与依据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的制定旨在规范和指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其无组织排放行为进行监测,增强环保部门对大气污染的监管能力,改善大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监测标准,结合国内外监测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制定本导则。
二、监测对象和监测参数 1. 监测对象:
a. 主要监测对象:大气中的颗粒物、可燃有机物、氮氧化物、硫化物等重要污染物。
b. 需重点监测的行业:煤炭、化工、纸浆造纸、冶金等重点行业。 c. 预警监测对象:对超标排放的企业或重点区域进行特定监测。 2. 监测参数:
a. 颗粒物类:颗粒物浓度、粒径分布、重金属含量等。
b. 可燃有机物类:总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及其组成成分。 c. 氮氧化物类:氮氧化物(NOx、NO2)浓度。 d. 硫化物类:硫化物(SO2、H2S)浓度。 三、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1. 基础监测方法:
a. 颗粒物类:采用高体积采样器并结合离线气溶胶质谱分析仪进行颗粒物浓度、组分分析。
b. 可燃有机物类:采用连续在线采样和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进行VOCs浓度及组分分析。
c. 氮氧化物类:采用化学发光/化学荧光等技术进行氮氧化物浓度测量。
d. 硫化物类:采用石英管/紫外荧光技术进行硫化物浓度测量。 2. 设备选型与使用:
a. 确保监测设备具备国家标准规定的精度、灵敏度和稳定性要求。 b. 设备定期校准并保证合理的使用寿命,定期检查仪器仪表的工作状态。
3. 现场监测与数据处理:
a. 确保监测点位的选择与布置能够真实反映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b. 监测数据应经过有效处理和校正,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
1.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监测设备的验收、考核、校准和维护等环节,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2. 每个环节都要有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记录,对质量控制过程进行监控。
3. 在监测过程中,应定期开展质量审核,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五、数据报告和信息公开
1. 监测结果数据应定期上报环保部门,确保监管部门可以及时掌握监测数据和趋势。
2.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目的、方法、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等内容,并标明监测时间、地点和监测单位。
3. 监测结果及时公开,向社会公众提供无组织排放监测的结果和相关信息。
六、培训和技术支持
1. 对从事无组织排放监测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
2.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吸纳国内外先进的监测技术,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结论:
大气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制定科学、可行的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对规范无组织排放监测行为,改善大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导则的发布和实施将有助于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管,推动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监测能力和水平,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