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读书内容: 刘艳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是注定要落伍的。我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每当我书海 拾萃 想到,在许多学校里,在教室的最后排,还坐着一些好象被遗弃的落伍生和留级生,他们心情郁闷,性情暴躁,或者对知识毫不动心的情况时,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种由衷的痛心。我们不能让这些学生怀着冷酷的心情,对知识毫无兴趣地走出校门!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都客观存在着一小部分“学困生”(即所谓差生)。差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甚至阅 读 感 悟 于行为习惯也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长期在集体中受到冷淡与歧视,缺乏理解与信任。久而久之,丧失了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不仅影响个人进步,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何对待学困生,如何转化学困生成为科任教师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严中有爱,用心感化。 学困生犯了错误,我就会对他们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结果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他们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对我苦口婆心的教育无动于衷?慢慢我总结出原因:就是我不了解他们,他们感受不到我的爱。于是我放下架子,同他们谈话时,以平和的心态,用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在语气、动作表情上,都充满对他们的鼓励和信任,宽容和接纳,对他们的错误给予足够的改正机会,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严厉中充满关爱,领悟教师的一片玉壶冰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从心理接纳你,从而知错改错,振作精神,增强主动求知意识,将内心对老师的感激转化为持之以恒、勤于自学的决心。多细心耐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二、转变观念,平等对待。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说来,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的、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便采取了与此不同的做法,我认为学困生更需要“爱”,较之于好生,“学困生”更需要关心。对优等生来说,老师的爱是锦上添花,而对学困生而言,老师给予的哪怕一点儿关爱,都是雪中送炭,他们记忆最深刻,更懂得知恩图报。我们教师要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念来转化学困生,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方法欠佳不怕,可怕的是教师用歧视的眼光,偏见的做法,低估的言辞去刺伤他们渴望理解和关爱的心灵。所以,教师的言行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体察学生当前所想所为,并换位思考,用爱心去感化,那么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了。 三、鼓励表扬,挖掘闪光。 大多数学困生都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对某个问题,尽管你反复强调,但他们仍没能记住,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对他们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学困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来审视,假如这是自己的孩子,这些“学困生”,会发现他们也有很多可爱、可贵之处。“学困生” 并不是就没思想、没知觉,真的就“无药可救”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学困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学困生不等于是品劣生,其实,老师心目中的坏学生内心往往是很脆弱的,他们有时只是用一些行动来掩饰自己。相反的,他们更需要大家的关心。其实,教育不一定要逼着学生全优,而是要因材施教。如果教师能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对他们付出真挚的爱,将他们融于集体这个赋予生气的大家庭中,使他们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继而努力学习。 教师读书笔记(暨业务学习笔记)
姓名: 读书内容: 刘艳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我的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观察、思索、谈论、感受劳动的欢乐,并为所创造的一切而书海 拾萃 自豪;为人们创造美和欢乐,并在这种创造活动中获得幸福;赞赏大自然、音乐和艺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放在心上,像对待自己切身的事情一样对待他人的遭遇――这就是我的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 滴,无不体现着老师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她创设的生活情境,为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中,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体中感知,比较中顿悟,应阅 读 感 悟 用中升华,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智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给学生赋以现实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老师联系杭州市供水能力发展情况的信息和某运动服装店4~9月份游泳衣销售量这些生活事实,使学生经历了观察、推理、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成功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二、以活动为基础,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 最初方式。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这个目标表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教学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发展。本节课正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学习“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教学中,先是“直观感知”老师出示的折线统计图的观察交流活动,接着是学生“尝试操作”折线统计图的合作交流活动,最后是“发展和应用”阶段的总结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如:在“尝试操作”折线统计图这个活动中,老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并能根据统计得到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而不应该象过去一样,把教学定位为统计的知识技能。本堂课大胆改革教材,由老师提供的“杭州市供水能力发展情况”这一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景作为统计教学的开场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老师让学生观察各种统计图,请学生做科学家给统计图命名来揭示课题。在制作折线统计图时,改变了以往由老师画学生看的局面,而由学生自己操作,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要领。然后,老师对统计图的制作要点进行小结,使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掌握了知识技能。最后的课堂总结部分,设计也比较新颖。以往的老师在课堂小结时总会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这个问题。而本堂课的老师却设计了一个既与这堂课知识有联系,又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小结。以学生给自己在本堂课中的心情指数和收获指数画折线统计图这一活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读书笔记(暨业务学习笔记) 姓名: 读书内容: 书海 拾萃 刘艳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家庭是第一个源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的巨流是从这里开始奔流的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 阅 读 感 悟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学校提倡“多鼓励、表扬学生”,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