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引导探究上活自然

引导探究上活自然

2023-05-22 来源:爱问旅游网


引导探究上活自然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自然学科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亲历探究历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在自然课教学活动中,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探究材料的开放。在新课程理念里,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学生探究活动的素材具有多样化特点。教师应树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充分开发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丰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载体。为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直接认识,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周围的事物,并从中选择学生觉得有意义的内容,作为探究的素材。如《声音的产生》一课,教材中的实验材料有鼓、锯条、音叉等,教师利用学生喜欢吹、拉、弹、唱的特点,让学生自备锣、号、笛子、二胡、口琴、沙锤、三角铁等乐器,丰富学生探究的感知材料。实验中,当学生看到锯条、音叉、口琴簧片、三角铁在振动中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感知敲响的钢管、锣面、鼓面,吹响的队号、笛子、口琴,拉响的二胡等等乐器的振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储备,对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产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的现象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探究,从乐器的构造上解开了物体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之谜。从而学会了用各种感官和方法探求声音产生的原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生成资源的开发。在自然课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把备课教案作为上课的“演案”,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被限制在教师的预设方案中难于突破。新理念下的探究学习,教师要突破预设的局限,把生成学习作为课程学习的主过程,因而必须把生成资源当作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课堂上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探究,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如《青蛙》一课教学,教师原先预设各小组通过观察关在小笼子里的青蛙,让学生静态认识青蛙的身体特征,再用多媒体演示青蛙的运动方式以及捕食情况。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并不满足于观察青蛙的身体,还想看看青蛙是怎样“走路”的。征得教师的同意后,他们把青蛙从小笼子里放出来,看着青蛙在教室里蹦蹦跳跳的样子,十分高兴。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认真观察青蛙是怎样运动的,让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演一演,面对活泼可爱的小青蛙,学生提出了许多与青蛙有关的问题。如,青蛙吃什么?青蛙怎样游泳?蝌蚪怎样变成青蛙……再播放多媒体教学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青蛙是怎样运动和捕食的。如果当时教师按部就班,要求学生只是观察关在笼子里的青蛙,课堂上就不会有如此生动的意外收获。

三、实验探究的引导。自然课教学强调学生探究品质的培养。这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注重实效,重在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启发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想象和疑惑,也可以设计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开放探究思路。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事物不相同,积累了不同的经验和知识,他们可以设计出许多不同的方案,教

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对不可行的方案或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和对策,促使学生在实验前不盲目,不走弯路、歧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图课堂上表面的热闹场面,还应关注实验探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记录、统计,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要给予引导帮助,与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起总结反思实验探究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不同的结论,当学生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应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第二次实验。另外,对实验的结论也不要刻意追求完全一致。如《杠杆》一课教学,学生用平衡尺挂钩码的方法研究杠杆原理,平衡尺的左边离支点2格挂上4个钩码,平衡尺的右边要在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实验时,各组学生有多种不同的挂法。在汇报中,学生发现有个小组实验报告单的实验数据是错误的,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各种改进的方案,并说明理由,然后再让该组学生先说说预测的理由,再挂钩码,直至成功。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发散思维,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四、探究学习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应关注整个探究活动的全程,使评价真正具有促进学生探究活动深入发展的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总结。比如,探究发现是否充分,问题解决是否有效,得到的结果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应用价值。对于某一个学生的评价或小结,教师还可以让另一个学生再作“评价”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把做出来的结论与刚开始的预设进行比较,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没做好,当时为什么这样想等。通过反思,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团结协作、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师生共同改进教学。学生除了自评以外,还可以在群体之间相互评价,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的伙伴激励机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捕捉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信息,随时发现评议点,适时介入学生的评价。通过反思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科学推理的能力,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五、探究活动的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仅在课内是不够的,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如对《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水域的图片、文字资料、当地河流水样以及保护水源的有关法律、法规资料。还要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例如,有的学生学习了《杠杆》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制作活动,利用杠杆原理,设计能自动翻盖的“环卫畚斗”,使用时只要轻轻掀动提把上的按键,畚斗上的盖子就会自动打开,松开按键盖子就会自动关闭。这种畚斗可防止纸屑等杂物被风吹起,又能防止垃圾的臭气招引苍蝇,具有方便、卫生、耐用的特点,参加省、市小学生科技作品评选获得一等奖。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加深了解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