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角落》是主要以“空巢老人”为题材的纪录片,它主要反应的是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农村空巢老人的种种问题也随即产生。为了能够客观真实地反应这个社会性问题,形成呼吁效果,《角落》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主题确定、前期准备、拍摄过程、后期剪辑等四个阶段。从阐述主题与前期不断改进,拍摄与后期剪辑技巧的合理使用,来讲述纪录片《角落》制作的历程及感悟。
关键词:纪录片;历程;感悟
纪录片的定义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根据纪录片的这种理念,为了真实地再现老人与孩子的场景,明确地表达影片中的思想感情,《角落》采取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拍摄方式,使每个镜头都能展现在观众面前,与观众产生共鸣。
一、纪录片制作过程及构思
(一)主题确定
相对于故事片、艺术片、科学片等而言,纪录片以记录真实为目的。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其中一个弊端就是农村中大量青壮年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前往大中城市务工,留下年迈的老人独守空房。这些留守在家中的老人,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精神情感得不到满足,笔者来自农村,对此深有感触,借拍摄农村的空巢老人,希望呼吁大家意识到农村空巢老人的不容易,并关爱他们。
(二)前期准备
在主题确定以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空巢老人现象。由于社会对空巢老人的积极关注,
摄制组亲历四川省南充市并对其附近的几个乡镇进行了访问调查,其中包括嘉陵区的龙泉镇、西充县的车龙乡和祥龙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南充市农村的空巢老人现象特别严重,并且老人的年龄还普遍偏大。最终确定将此次拍摄地点选择在嘉陵区龙泉镇,龙泉镇是嘉陵区边界的一个小镇,紧挨西充县。
(三)拍摄过程
从2011年9月初开始准备到2012年10月初拍摄完成,前后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摄制组不间断地对老人进行拍摄,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村里的爷爷奶奶都很热情好客,或许是由于太寂寞了吧,老人们对摄像人员的到来表现得很高兴,不停地讲他们的生活琐事。当得知到来的目的时,他们很感谢,感谢还有人记得他们这些老人。最后,选定了村里的何爷爷和何奶奶为拍摄对象,并暂时住在了他们家。妞妞一直住在何爷爷何奶奶家,她告诉我们爷爷奶奶都对她很好,她也很爱爷爷奶奶,这次听说要拍关注老人的片子,爷爷奶奶都很激动。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三个子女常年在外,只有每逢春节的时候才会回来呆四五天,平时家里只有两个老人,很孤独。
爷爷奶奶的生活很简单,一日又一日地重复着。由于他们年纪都比较大了,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农活,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就和村里的老人唠唠家常。对于这种情况,摄制组担心这样拍出来的片子过于平淡,不能打动人。对于这个问题组员绞尽脑汁,最终决定还是先拍着,但同时也在不断挖掘应该怎么拍摄才能打动观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拍摄团队跟随村里的老人,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并进行拍摄。在与老人接触的同时,发现村里还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大都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这个现象在农村十分普遍,特别对于90后,许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留着孩子与老人在家。当时就讨论要不要也关注留守儿童。经过多次讨论,决定直接让妞妞进入我们的片子,原因有三:一,妞妞本身就是一个留守孩子,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一直跟着爸爸,但由于她要读书,爸爸便出去打工了,留她一个人在家;何奶奶一直都很疼爱妞妞,她爸爸出去后就一直让妞妞呆在他们家,帮忙照顾着妞妞;二,妞妞为本组成员知道我们想表达什么,更容易拍摄,更能表现主题;三,妞妞对村里的一切都很熟悉,方便拍摄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观现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有空巢老人的家庭许多也伴随着有留守儿童。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的时
候常常把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带着。起初打算把留守儿童的问题一并考虑进去。但如何把这两个问题融入到一起并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又是所面临的一个问题。纪录片似乎不是只有记录而已,它还需要有一定的线索,通过线索去引导大家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最后,决定以妞妞的视角来讲述农村老人,这样既能表现空巢老人,又能表现留守儿童。到2012年5月我们的片子已大体定型。到了10月份的时候摄制组再次来到龙泉镇进行最后的补拍并着重采访拍摄一些村里的老人。对村里一位老人的印象格外深,她总是一个人,从来没见着她的什么亲戚。每次来到村里,她表现得很兴奋,一刻不停地拉着我们讲话。听村里别的老人说她老伴早在15年前就去世了,几个儿子都在外面成家工作,很少回家。孩子们都叫她“祖祖”。她今年86岁了,别的都还好就是眼睛不怎么看得见。每次摄像人员来的时候她都给拿点小菜来吃,她总说农村这个不值钱,你们每次来都和我这老太太聊天我高兴,你们来了也没什么好吃的给你们,就只有地里的一些小菜,还怕你们嫌弃。祖祖对我们很好,有时我们回去也会给她带点吃的,她每次都很感动。据妞妞说祖祖一个人生活挺可怜的,她每次回家都会去看看祖祖,陪她聊会天。对于祖祖的这些经历,摄制组感触很深,经过一番探讨后,决定将祖祖也加入到片子中去,相信对观众的震撼更大,最后确定了《角落》最终出版。
(四)作品名称确定
由于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与逐渐成形,本作品的名称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空巢老人
最初确定的主题对象为农村的空巢老人,那个时候只是拍摄了一些何爷爷何奶奶的生活场景,粗略地剪辑出来一个9分钟左右的小片子,其内容和主题表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2.多点温暖,少点孤独
在后续拍摄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中,发现到了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记得
特别清楚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一次恰逢赶集,摄制组来到街上打算坐车回城,等车的时候随便拍摄了一些街道的场景,透过镜头看着街道上尽是老人和小孩,那个时候摄像人员的内心深深地震撼了。虽前几个月一直在拍摄老人,对这个现象也查阅和关注了许多资料信息,但真正对心的震撼却是在这一次。用镜头看着这个世界和用眼睛看着这个世界是有很大差别的,顿时理解到了传媒人员的那种不懈奋斗的动力与思想,深刻理解到每一个行业都有其伟大所在。“多点温暖,少点孤独”也不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而蕴含了我们的深深期盼,真心地希望社会能给予莫大的重视。
3.角落。角落在这一语双关。首先,角落就其字面意思为偏远的地方,本片的拍摄地点为农村的偏远地区,对城市而言它只是一个角落。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前往大中城市务工,将老人和小孩留在家中,遗忘在角落。角落较前几个名称更具深意,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反思。
二、利用题材决定镜头的指向
题材的最终确定决定着纪录片镜头的指向。虽然纪录片《角落》是从留守孩子的视角来讲述空巢老人的生活,但影片最终反应的重点还是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所以它最终的指向还是空巢老人生活,即以空巢老人生活为主要题材。在选好题材之后,就决定了我们的镜头应该指向那些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他们具有的特点是:儿女常年在外,老人独守空巢。
《角落》就是以一个留守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两家农村空巢老人真实生活的纪录片。据目前研究表明,农村中大量青壮年陆续进入城市务工,使得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现象十分普遍。
“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作为传媒人员的我们,更是有义务与责任宣扬“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的文化精神,呼吁社会各界人士走进老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在他们的儿女常年不在家的情况下,感受社会更多的关爱与温情,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为获取农村空巢老人们原生态式的生活,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农村里普通的老人,捕捉
社会变化带给他们的情感、心理变化[2],并决定通过对何爷爷、何奶奶和祖祖的真实生活进行镜头式的描述,来记录这个现象。
三、以纪录片的真记录他们的苦与乐
角落中老人的感情需要真实的表达,而新时期关于纪录片创作本质属性的阐释和界定里,其中一条是:围绕着以真实性为基础论断的不断补充和延伸。它强调纪录片真的本性,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就需要谨遵这个原则,将老人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感慨以及对儿女期盼的感情,从镜头中流露出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拍摄的时候,从形式层面上进行突破,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采用跟拍手法保持时空的完整性
在长镜头中,保持时空完整性的最理想的拍摄手法就是跟拍。跟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广义的跟拍,即全程跟踪拍摄;第二种是狭义的跟拍,即对一次事件或对一个人物的行为动作进行的跟踪拍摄[3]。根据《角落》的主题而定,最终选择了狭义的跟拍,对两家空巢老人的不同生活方式进行了跟拍,记录下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二)利用同期声保证环境效果的真实性
记录片不仅要展示真实的画面,还要实现环境效果的真实。为了保证环境效果的真实,同期声是必须进入的。影片中,需要对祖祖进行单独的人物刻画,祖祖一切的活动,包括讲话声、扫地声、煮饭声、谈话声等等,都如实得记录了下来。比如当祖祖谈到自己的身世的时候,话语的阻梗,眼眶的湿润以及环境中鸡的晨鸣,几种声音交织出现,能够从平凡的视角里渗透出老人对儿女的无私关爱。影片中的两家老人是千千万万个空巢老人的代表,他们对家人团圆的那一种急切的期盼心理,是任何艺术都无法进行修饰的,在影片里,唯有用同期声,来记录那些声音,这样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也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三)捕捉细节增强纪录片的生动性
任何生活过程都是细节的积累和叠加,好多纪录片的感人之处往往是一些生动的细节镜头。在《角落》中,关于细节的描写很多,如爷爷奶奶吃饭时瞭望远方的细节,爷爷目送奶奶的细节,祖祖拜祭神灵的细节,祖祖大冷天洗红薯的细节等等。如果失去了这些细节,那么这个片子也只是老人们一张张年迈的面孔,只是筋骨,而没有血肉。
四、借助艺术手法深化主题
借助艺术手法深化主题,这主要是在对影片进行后期剪辑的时候运用。在对实际拍摄获得的大量素材进行筛选后,就要根据《角落》剧本,对影片整体进行剪辑。在剪辑的过程中,由于原素材多且杂,剪辑人员遇到许多的困难,经过多次补拍与改动,主要利用蒙太奇剪辑手法,从强化同期声,注重捕捉细节,运用多镜头语言等方面来进行剪辑。
(一)剪辑技巧的运用
首先,在剪辑的过程中,蒙太奇是主要的剪辑技巧。蒙太奇是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由于我们的拍摄方式主要是跟踪拍摄,镜头内容具有不确定性,而为了捕捉老人生活中最感人的画面,特别是老人们在做一些事情的细节,从细节方面展现本片的主题情感,并透露出老人们自身的脆弱,《角落》最终的目的也是以此来使观众的感情与影片的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呼吁的效果。所以,在长时间的跟踪拍摄过程中,获得了相当多的素材,素材合计的时间长达1000分钟,时间跨越度也很大。在这样多的素材里,根据剧本的需要,剪辑组对素材进行整理、筛选,有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剪辑。这样,根据蒙太奇原理进行剪辑就相当有必要了。
其次,长镜头的保留,保证多运用镜头语言。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来描绘被拍摄对象在特定环境
以及状态下的处境和情绪,则能很好地表现这个人物的内心活动[4]。如在拍摄《角落》时,祖祖一边剥花生,一边与邻居家摆谈,当说起各家儿女在外工作的时候,手不禁颤抖了一下,摄像师抓拍到了这一幕,镜头很快摇到了祖祖的面部表情,给她一个特写,捕捉到了她面部复杂的表情。这种表情是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的,而这个镜头在片子中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素材的选取
素材的选择可以增加故事的完整性与生动性,深化主题。影片画面与背景音乐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选择的声画必须要有代表性,与影片主题思想相符;其次要有感染力;第三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第一,以真实画面展现真实情感。《角落》展现给大家的主要是爷爷奶奶和祖祖两家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农村空巢老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经济条件如何?他们对儿女们的期盼又是怎样的?本片通过对何爷爷和张奶奶以及祖祖三位老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拍摄,最终以老人们日常生活的画面加同期声以及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展现老人们生活的现状。比如说,他们生活是孤单的,首先,因为何爷爷说过,家里面如果没有客人,客厅的电视是很少被打开的;祖祖观看的电视也已被她播放了无数次。其次,他们心中装满了对儿女的期盼,虽然他们嘴上不说,但从祖祖期盼电话的表情、爷爷奶奶的远望等镜头画面,无不将他们内心的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以声音渲染主题思想。《角落》要表达的主要人物是被社会遗忘在角落里的老人,他们生活简单,心灵孤单,他们需要更多人给予关爱,因此,最终决定以忧伤的情感基调贯穿了整部影片,基于此,影片选择了《神秘园之歌》作为背景音乐。根据《角落》的主题,影片以筷子兄弟的《父亲》作为片尾曲。事实证明,影片在音乐的选择上是非常成功的,对于主题的深化起到了点睛的作用[5]。
五、结 语
在如今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纪录片也在不断进步,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由于纪录片纪实的本性,
直接客观地反映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以镜头的形式,记录并再现了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人们通过纪录镜头窥探这个世界的真实所在,引发大家对记录事件的共鸣,对现实的不断反思,对人生的深层追求。本次研究深入农村,实地与老人孩子近距离接触,充分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挖掘出老人心底最真实的感受——对儿女的牵挂。纪录片《角落》切实地反映出了四川省农村空巢老人的真实现状,希望大家观看此片后能感受到老人的内心情感,关爱角落里被遗忘的那些人。通过此次纪录片的拍摄,本人受益良多,但由于水平有限,多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教。
(基金项目:本文是西华师范大学科研资助专项项目:“通用技术课程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研究”(13D056);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课题(PDTR2013-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冠,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传媒研究;王冉,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浅加.合理发挥主观精神让纪录片更具传播价值[J].媒体时代,2013(7).
[2] 张永罡.关于生活纪录片创作的几点体会[J].新闻知识,2012(10).
[3] 刘广宇.以真实的名义获取可能的真实:关于纪录片创作中几种拍摄方法的解析[J].新闻界,2007(3).
[4] 袁辉.电视新闻是否需要“蒙太奇”? [J].新闻爱好者,2009(12).
[5] 张雨湉.浅论音响效果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使用[J].电视研究,201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