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理性批评中提升文化使命感——对部分青年导演电影作品被批评的反思

在理性批评中提升文化使命感——对部分青年导演电影作品被批评的反思

2021-05-31 来源:爱问旅游网
对部分青年导演电影作品被批评的反思 梁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要: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文艺 命。从对部分青年导演作品的批评可见,如果青年导演没有  工作座谈会,强调了什么是好的影视作品。当今中国电影发 履行,或者没有履行好自己的文化使命,必然会遭遇批判。展出现部分青年导演作品票房不俗、文化口碑欠佳甚至遭遇 一恶评的现象。有批判针对的是年轻导演面临市场和文化双重 选择时的立场。还有批判反对青年影人作品张扬地表现消费 是,电影史实已经说明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艰难。那么,青年导 文化,及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推波助澜。青年导演和批评者们 演在市场和文化口碑的双重选择面前,该何去何从?201 4年  都需以提升为目的面向未来。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年青 数部青年电影作品的高票房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导演的才华和批评家们中肯意见的良性互动、结合。 市场和文化的衡量 部电影如果能获得市场和文化口碑的双赢固然好,但 、高票房本身并不是应该给予负评价的事情,批评家们反 消 对和针对的也不是票房本身,而是对一部电影的衡量只以 “票房”为惟一依据的“唯利”观念。可以说,“唯票房论”是电 影在市场冲击过程中滋生的毒瘤。市场成功的电影不意味着 影片本身的成功,审丑从来都和审美一样,会吸引诸多看客。 关键词:青年导演 费文化 唯票房论 文化口碑 文化使命感 当今中国电影界备受关注的热点是一些青年导演电影 可是,现在中国电影业界和批评界有一种倾向,即高举着书 在市场的杰出表现,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韩寒的《后会无 写有高票房数字的牌子当做“免论牌”,嘲笑、藐视、忽视其他 期》、郭敬明的《小时代3》、宁浩的《心花路放》、邓超的《分手 切。更有论调认为现在的电影环境是“天下无大事,票房是 大师》等。可以说,这些青年导演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喧嚣的改 第一”。有导演甚至公开表明不反感“唯票房论”。 似乎只要 一变。与青年导演作为新鲜创作力量崛起相伴的,是各界人士 电影获得市场成功了,市场即能证明一切,其他一切文化讨 的争议声。在肯定他们电影高票房的同时,对他们的批判声 论都没有意义,甚至是庸人自扰、可笑的了。 不绝于耳。 恰恰相反,对市场成功影片文化意义的讨论不仅不可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力量,“少年中国说”铿锵有 笑,而且十分必要。这股风气如果不被重视和引导,如果业界 力的字句犹然声声在耳,敲打人心,中华文化亦有“少年强则 都以赢利为目的,竞相拍摄迎合观众口味的影片,不远的将 国强”的论断。作为充满朝气的文艺力量,当青年导演以无畏 来,可能导致的就是中国电影畸形繁荣、文化生态被破坏的 精神斩获市场时,人们本应为他们高兴,感到欣慰,缘何人们 局面。未来也就可能成为电影史研究批判的对象。纵览电影 在为其勇气喝彩的同时,却忧思情绪蔓延,指责之语不断?盖 史,电影从诞生以来,发展的洪流中从来都是珍珠与泥沙并 因他们的作品缺少“文化使命感”。 存。只不过真金不怕火炼,真正品质好的电影经得住时间的 全球化、消费社会的大语境下,电影何为?电影工作者何 冲刷与考验。经过岁月的涤荡,珍珠抑或泥沙都会露出真容。 为?这是我国领导人以及学界、业界共同思索的问题,2014 而文化品位低俗影片的跟风、集中出现容易造成电影畸形繁 年10月*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中 荣的局面。比如上世纪20年代末为谋利创造电影的阶段,当 国影视界一石激起千层浪,*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 时为投机赢利,只顾迎合市场,结果影片多数在观众中声誉 造成电影异常混乱与畸形繁荣并存的局面,成为影史 上强调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 极低,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 上不光彩的一页。不妨试想一下,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影片,几 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成为影视界讨论的焦点之 十年后,或者百年之后人们对其的态度与评价,届时,这些影 还是如污淖样令人提及不屑? 文艺作品要有良好的价值取向成为文艺界人士的共识。 片是如明珠样熠熠发光,一,同时,文化角度的批判是及时的。因为,我们不能盲目乐 我们还需要警醒。全球电影票房 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电影工作者不仅要 观于电影市场的飞速增长,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还要在实践中履行自己的使 的年增长只有4%左右,北美地区电影的年增长几乎为零,我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作 东南传播2015年第5期(总第129期) 雾丁前沿 论 析传 实践 DONGNAN CHUANBO特别推荐一文化传播 们近六年却以30%的速度成长!确实,从市场意义看,随着中 本文谈到的一批青年导演作品都是这样的典型。但难不等于 国电影近年来票房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影对世界而言也已经 不可能。也正因为难,才考量从技术到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能 成为举足轻重的存在。但是,在不否认经济意义的前提下,时 力,才是才华有的放矢的用武之地。而好电影,须超越技术等 不我待,对我们而言,确实到了超越简单的市场和娱乐需求, 外在的一切,怀有真诚和爱。也就是说,真正经受得住市场和 将电影置于更广阔、厚重的文化平台上衡量的时候了。 文化双重考验的好电影,是超越技术、超越迎合、超越做作、 然而,当今青年导演中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一旦选择了 超越炫台词、超越一切痕迹的。电影史上至今仍受人喜爱、被 市场,似乎就忘记了作为一名中国年轻影人的文化使命。以 人翻阅的太多经典在身体力行证明、呐喊着这一点,比如《肖 至于招来海内外批评者们的共同讨伐。比如有批评者指出, 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关于这一点, 中国有些电影为了迎合年轻人,出现了伦理虚无、美学粗鄙、 急功近利现象;对于《小时代》系列,国外有评论认为,“人们 完全猝不及防,就被这部明目张胆地炫耀财富、魅力和男权 的电影惊呆了”;有批评认为,《小时代》恶俗,《后会无期》猥 琐o‘ 即使公开表明不反感“唯票房论”的业界人士,也坦言像 郭韩电影这样属于粉丝电影一类的电影,确实有些东西他也 接受不了; 有业界人士也表达了对当前电影创作过于追求 市场、缺少文化的忧思,认为当今的电影作品,和西方及韩国 比,不但缺乏技术上的精到和规范,更缺少一股股的激情、热 情、精气神儿;有观点认为,如果影人缺少对艺术的敬畏,而 仅仅把电影当作谋生的手段,自然就会让人觉得有遗憾和空 落之感;还有观点谈到,现在的电影现状或者说怪状就是让 人觉得电影根本就是个生意行为,和创作、情怀、理想、差异、 个性没有一点关系。所以,就当今的电影创作情况而言,有批 评者指出时代转型不可失范,失范则精神价值淡漠。电影的 核心价值观需要强化,电影还是要绿色干净。 按照*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文化兴盛与引 领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复兴需要以中华文 化发展繁荣为条件。[61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 今中国发展的青春力量,有才华的年轻电影人要勇于担当, 不仅要“勇”闯市场,还要双肩“勇”担文化道义;不仅做到自 己物质“富”,还要做到自己精神“富”,而且,还要引导国人精 神“富强”,尤其是对年轻人精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虚 无、低俗现象进行疏导、净化,要传递正面、积极的价值观,而 不能只是为了票房在价值选择上良莠不分地盲目迎合年轻 人。就像有业界人士所表示的那样,要尽量符合年轻观众的 胃口。171青年人有能力赚钱固然是国人为之高兴的事,但要赚 对得起国人的钱,不应该被人嘲笑为趴在文化的垃圾堆上数 “铜臭”。 可是,当今电影创作领域的现实却是,部分青年导演作 品在被一致界定为“烂片”后,其文化品质之低仍令批评家愤 懑难平,于是还要受到升级批判:《分手大师》已经被批评者 认为是“贱电影”、“下作卑贱”, 《小时代3》更是被直接定位 为了“垃圾”, 《后会无期》被戴上“文坛最大丑闻”的帽子。以 至于面对中国部分电影有对消费社会的迎合趋势这一已经 不争的事实,有学者甚至发出这样的呐喊:中国电影人需要 站着,而非趴着挣钱! 客观讲,要想做到市场和文化口碑的双赢确实难,中国 缺少这样的电影,仅从2014年青年导演的作品来看,可以说 没有一部这样的佳片:既获得了高票房,又获得了文化上的 好口碑。中国电影在市场和文化的天平上似乎只能选择一 个:叫好不叫座,或者叫座不叫好。《绣春刀》、《黄金时代》和 亦有学者指出,奥斯卡近年获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人文关怀 和对人性的思考在内,即便是好莱坞近年票房前十五名的电 影,其中的价值观依然是主流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好导演必 需有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怀揣忧国忧民之心,饱含珍爱人 类之情,才能有饱满的激情、热情、艺术灵感,创作出承载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佳作。 二、对逢迎消费意识形态的批评 对青年导演作品的批判归根结底反对的是电影赤裸、明 目张胆乃至疯狂张扬地对消费文化的表现,甚至是对消费文 化阿谀奉承,以及对消费意识形态畅行的推波助澜。 部分青年导演的电影文化意指在于直接或间接地表现、 赞扬被商品异化了的人的生存状态。简单讲,异化指商品占 主导地位社会中人身上发生的现象,即商品影响下人从意识 到行为对商品拜物教般的顶礼膜拜。用法国学者让・鲍德里 亚(Jean Baudrillard)的话说,这样以商品为主导的社会叫做 消费社会。异化是其中的社会现象,消费文化则是其中占主 要地位的意识形态。 有学者从快感文化的角度谈起,指出快感文化经由消费 文化作为日常生活意识形态核心,对青年电影创作产生影 响。进而认为快感文化在部分青年导演作品中被发挥到了极 致,如《分手大师》中,一系列情节就是为了让人爆笑;再如 《后会无期》中韩寒在结构上刻意处理以让观众发笑。[101 在批评者看来,当前部分青年导演电影中存在的一个主 要问题即是对消费文化的狂欢式逢迎。国外有评论认为,《小 时代3》思想之低俗十分惊人,但又不那么令人意外,这似乎 是现代中国城市社会全面物质化的产品;国内有类似观点认 为,享受消费社会带来的新鲜感和满足感,是当今年轻人一 项很重要的青春训练,而郭敬明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配合 这个时代、这种训练。也就是说,郭敬明是在为消费意识形态 对人的异化做贡献。 鲍德里亚对社会文化层面内容的分析,探讨的一个重要 问题就是意识形态符码方式的反映。显而易见,媒介在传播 虚假意识、误导人们思考方面起重要作用。媒介塑造和利用 人们的欲望,往往是通过塑造人们的集体文化想象实现的, 《小时代3》则完全是在帮助人们塑造对商品认识美学化的集 体文化想象,即“商品美学”,来干预大众的文化想象和情感 寄托。比如,(/jxB ̄代3》尽最大可能地展示了消费文化中光鲜 靓丽的一切,让人们欣赏由消费品组成的华丽盛宴,无形中 给人们塑造奢华“品味”。片中炫耀的高端、时尚生活会把人 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问题转移到对商品、奢侈品的关注上来。 这样内容的电影作为媒介重复出现,是在一而再、再而三地 催化人的异化进程;再如《心花路放》,虽然不像《小时代3》那 样赤裸和明显,但除了表现钱和感官欲望外,也表现了人们 2015年第5期(总第129期) j东南传播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