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杭师大国贸 整理

杭师大国贸 整理

2023-12-21 来源:爱问旅游网
分工与贸易的福利效应

两国按照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和贸易各自可消费的商品量多于两种商品都生产的情况或为了获得同样数量商品所花费的劳动较少→贸易对两国都有利,贸易带来福利增加。

绝对优势说

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动因。若一国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即该国生产此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即生产成本较低,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绝对劣势。

比较优势说

从绝对优势到比较优势即使贸易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只要绝对优势的程度在两种商品上有所差异,那么双方仍可进行互利贸易在两种商品上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选择其中优势比较大的产品来集中生产,而均具有绝对劣势的国家则可以选择其中劣势比较小的产品来集中生产

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动因;会给贸易双方带来福利

绝对优势说和比较优势说怎样解释分工及贸易?

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小时:

技术状况差异→

劳动生产率差异→

生产成本差异→ 优势→分工→贸易

中美纺织品贸易: 中美服装产品贸易: 密集使用的要素:劳动力(劳动密集型) 密集使用的要素:设计 劳动力要素禀赋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劳动力要素价格差异(工资差异)→ 要素价格差异→

生产成本差异→优势→分工→贸易 生产成本差异→优势→分工→贸易

中美纸制品贸易

密集使用的要素:环境资源、环境管制 要素禀赋差异→ 要素价格差异→

生产成本差异→优势→分工→贸易

为什么说美国在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劳动力要素的产品,与要素禀赋论相违背。

解释: 美国出口的产品之所以表现出劳动密集的特征, 并不是因为这些产品之中包含

了大量的简单劳动要素,而是因为它嵌入了大量的熟练劳动、技术和人力资本要素由于没有从“劳动”要素中分离出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人力资本、技术等多项不同的要素,所以美国出口产品中的“劳动”要素表现得很密集。

产业间贸易

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进行的贸易

制造品与农产品之间、高技术产品与初级工业品之间,资源禀赋或技术水平或需求结构差异较大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产业内贸易

同一产业、部门内部进行的贸易

具有差异的各种农产品之间、各种制造品之间

资源禀赋或技术水平或需求结构相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

特点:1、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2、产品具有相似性 3、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规模报酬不变:产出的增长幅度等于要素投入的增长幅度 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即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 所有厂商都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外部规模经济: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及产业规模的扩大. 优势:1、足够大的市场并使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 2、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人才队伍、劳动力市场 3、知识共享、技术外溢 4、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

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

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规模经济也可以成为贸易的独立动因

在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中,一国产品种类和每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受到本国市场规模的限制,通过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可扩大市场规模。

基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贸易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都有利: 垄断竞争企业可通过贸易扩大市场规模、增加消费人口,进而扩大生产以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更多种类的消费品以更低的成本供应市场,消费者福利提高。

解释产业内贸易? 从生产的角度:

由于工业品的多样性、异质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个产业的全部产品,这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但发达国家之间制造品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或资源禀赋差异所产生的比较优势。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同一行业内的本国和外国生产者会生产具有差别的产品,从而形成某一产业内差异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 从需求的角度:

一国的需求由代表性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决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逐渐转向工业品尤其是奢侈品,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生产也会增加。为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者扩大生产,向别国出口。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品,只有与之收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进口工业产品的主要国家也是收入较高的国家。

产品的生命周期 选择

新产品阶段:新产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经费。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的国家才拥有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成熟阶段:当技术成熟以后,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这时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产品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资本和熟练工人(非简单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标准化阶段:生产技术、生产过程标准化了,操作也变得简单了,机器本身也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便宜技术和资本失去了重要性,劳动力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指保持贸易持续增长并获取较多贸易利得的动力和能力。

竞争优势的培育途径

1、 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的开发和升级 2、 厂商策略、企业结构、行业竞争 3、 相关与辅助产业 4、 需求条件

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配合

关税作为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的设置应有针对性

以关税作为贸易壁垒,政府介入市场竞争

为国内弱势行业的发展赢得较为宽松的竞争环境;保护国内就业;战略性保护资源、环境;改变市场价格。

贸易壁垒:

直接或间接地增加贸易成本(生产、销售)对贸易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

非关税贸易壁垒 配额

中国稀土出口配额:数量控制从出口到产量源头,配额从进出口转向国内。

配额与关税的异同:配额直接限定数量,关税由价格影响数量。目的:控制数量、贸易保护。弊端:易走私

非关税贸易壁垒 补贴

出口补贴:

为鼓励出口,对贸易商品或其生产、出口企业,予以现金形式的直接补贴,或通过政策优惠、差别服务等形式予以间接补贴。

实质:改变企业生产和出口的成本、利润率

企业能够以低于正常生产成本(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倾销

反倾销:进口国调查认定出口商存在倾销事实并对本国产业或市场造成实质性损害,可对进口品征收附加税。反倾销税: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之间的差额。

反倾销调查同样会构成贸易壁垒:专业性强、程序复杂、消耗时间及资源进口方以此作为谈判筹码,变相进口限制。

非关税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

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原因:信息不对称

→引入第三方发送信号 或

产业集群,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 小农经济→现代农业,提升出口竞争力。

WTO

宗旨 首要:保证充分就业,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

职能 重要: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决策机制:

协商一致决策机制:出席会议的成员均未正式反对拟议的决定 反向一致性决策机制:以协商一致的方式作出否定表示

反向一协商致性决策机制在WTO争端解决中的运用: 强制管辖权

1、专家组的设立 2、专家组报告的通过 3、上诉机构报告的通过 4、报复授权的请求 WTO争端解决程序:

磋商→专家组→执行→上诉→报复→执行

WTO贸易无歧视原则:1、最惠国待遇原则 2、国民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WT O成员方现在或将来给予其他成员方的优惠待遇不得低于该成员方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待遇,否则即构成歧视。 最惠国待遇的特点:

国民待遇原则:成员方保证给予其他成员方的自然人(公民)、法人(企业)在本国/ 地区境内享有与本国/ 地区自然人、法人相同的待遇。 强调重点

最惠国待遇:成员方给予其他成员方的待遇不低于该成员方给予任何第三方的待遇,即“外外平等”。

国民待遇:成员方给予进口商品/服务/知识产权同等于国内同类商品/服务/知识产权的待遇,即“内外平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