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结合才能使幼儿心智同步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进行总结,那么幼儿园中班个案分析怎么写?下面 【篇一】
[案例描述]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做完课间操,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荷花池边,他们自由的观察着、兴奋的议论着,老师,你看这里有好多小鱼,很小很小的。
快来看,我看到了一只水叮当。 有不少孩子被吸引过来。
这时,老师听见毛毛在远处喊水蜗牛,水蜗牛,我发现了好多水蜗牛。 这回,老师也赶过来,因为她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水蜗牛,孩子们更是兴奋的围过来,老师趁机帮着孩子们从水里捞上来几只,孩子们呼啦一下围在了一起,有的用手碰一碰,有的干脆把他捉起来,看着孩子们乱轰轰的场面,教师并不干涉,而是以支持、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去草地上捉蜗牛与水里的蜗牛比一比。
在与蜗牛的直接接触中,孩子们产生了许多问题蜗牛吃什么?为什么有的蜗牛生活在水里,有的蜗牛生活在土里?蜗牛有没有脚?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幼儿就这样对小小的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对蜗牛的外表和描述性的文字比较感兴趣。 同时,每个孩子的观察视角有所不同。
如何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呢?老师设置了一些问题为什么蜗牛爬过的地方,会有一道白线?为什么我们一碰蜗牛的角,蜗牛就会缩到壳里。
蜗牛是爬行动物吗?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蜗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另外,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只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动态,而没有想到深入研究蜗牛的内部结构。
正巧,有一天,有个螃蟹死了,教师抓住了这个机会,就问幼儿你们想看看蜗牛肚子里是怎么样的吗?幼儿马上围了过来声音中充满了渴望。
当教师剥开蜗牛时,他们兴奋地边看边议论为什么的身上没有骨头?它身体里面是什么样的?在教师的提议下,幼儿开始研究起蜗牛的内部结构来。
[案例分析]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
因此,他们往往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会自发生成许多不同的主题。 此次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
因为,此次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师给足幼儿自由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是师生有效活动的方式之一。
幼儿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
所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持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案例反思]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我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我们体会到,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幼儿的学习更有价值,是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
在蜗牛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尝试着用不同的师生互动方式来推动幼儿的探索活动。
在生成活动中,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
而且。
幼儿能力有限,又常常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就需要教师助幼儿一臂之力,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在此活动中,教师主动出击,把幼儿的兴趣点转移的蜗牛的内部结构上来。
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的方向。 【篇二】
案例背景
11月29日,当湖中心幼儿园进行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研讨课。 夏竞舟老师进行了一堂科学活动《蔬菜一家》的课堂展示活动。 新《纲要》明确指出。
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技术增进幼儿表达与交流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不仅学习科学,还要发展语言。
但是幼儿受到经验的局限和自身发展的影响,词汇比较贫乏,往往会出现想说又说不出来的现象,因此,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积累语言素材,幼儿研究表明,语言与经验密不可分而经验的来自观察。
多观察使幼儿扩大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幼儿语言的内容,幼儿说起话来就会言之有物,《蔬菜一家》的案例中教师让幼儿在探索中了解,认识各种蔬菜外型特征,并在探索感知的技术上充分的给予表达的机会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培养孩子想说、敢说、大胆自信的个性品质。
案例分析
1、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环境进行导入。
环境是幼儿学科学竟科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幼儿在相应的环境中通过感知、操作等活动,与物体相互作用,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从而获得大量的科学经验。
《幼儿园课程》也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就能使他们金钟台精力去尝试和探索。
执教的老师就以青菜奶奶过生日,蔬菜朋友来庆祝生日来进行导入,让幼儿在富有节日气氛的环境中,很快的被带入主题,并且在短时间里就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活动中的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材料,归根底是为幼儿感知、观察、操作准备的,幼儿通过看看、摸摸、闻闻等摆弄活动,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
执教的老师在活动中为幼儿各种个样的蔬菜使幼儿专心的摆弄自己面前的蔬菜,很自然的进入探索的过程。
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
通过探究操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的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
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的东西,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形成想法,通过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
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
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孩子们会逐渐懂得学习语言的意义和重要性。
由于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孩子们乐于表达和交流,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活动反思
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适合幼儿,教师进行了仔细考虑,周密安排。 从活动的生成,活动条件的创造,材料的准备,问题的提出,到幼儿探索过程中切入等等,都经过了深入细致的考虑,这样才能组织好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蔬菜是我们日常活动中经常接触的食物,现在又是蔬菜丰收的季节。 既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让幼儿乐于去探索蔬菜的多样性。 【篇三】 一、教学背景
都说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生活既充实了幼儿说话的内容,又为它们创设了说话的情景。
《甜蜜的家》是一则童话故事,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座小房子想成为一个甜蜜的家,它向好几只小动物询问要不要一个家,但是他们都有家,直到有一天,北极熊一家搬进了小房子,终于让它拥有了一个甜蜜的家,也感受到了有家的幸福感觉。
故事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我们可以较清晰地感受到小房子前后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小房子与小动物的对话,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是非常适宜中班幼儿学习语言的好素材。
而小房子里有了各种甜蜜的声音话语,更为幼儿产生丰富的联想并自主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师选择这份素材作为活动的主线,以帮助中班幼儿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体验表达的快乐。
这是一堂中班孩子的语言活动,执教教师是建中村幼儿园的一位年轻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
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房子的情绪变化,体验家的甜蜜与快乐;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达方式,引导幼儿大胆参与语言表达,体验表达的快乐。 二、教学描述
一出示课件,小房子,谈话引题。 师小房子怎么啦它为什么哭呢 幼小房子哭了。 因为没人陪它玩……
师小房子为什么哭呢,我们一起来问问小房子好吗 幼儿齐问小房子,小房子,你为什么哭呀 师听,小房子说话了。
评析中班幼儿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所以,教师一开始就直接引题,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房子,一下子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为活动的开展设下了卧笔。
教师又用了一个巧妙的设问小房子为什么哭呢给幼儿设置了悬念,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小房子伤心的情绪,促使幼儿安静认真的倾听故事。
二结合媒体,分段讲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录音播放第一自然段故事内容,提问小房子为什么哭呢 2、教师接着讲述第二自然段。
师小房子很想成为一个家,所以,它看见了小鸟,就急忙喊了起来,是怎么喊的呢
幼小鸟小鸟,你要不要一个家 师还有谁比他喊得着急点
幼小鸟小鸟,你要不要一个家比刚才更着急 师我们一起帮小房子着急地喊一喊。 幼齐小鸟小鸟,你要不要一个家很着急地 师小鸟是怎么说的
师幼以个别、集体方式进行对话小鸟的家在哪里为什么是个甜蜜的家家里有谁每天在家里干什么
师老师做小鸟,你们做小房子,好不好角色对话
师咦,老师看到有几个小朋友想要做小鸟了,指名2位幼儿上台做小鸟,其余做小房子。
第二次角色对话
师好甜蜜的一家人,我来给它拍个照,咔嚓…… 师老师做小房子,你们做小鸟,好吗第三次角色对话
评析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把幼儿的注意力牢牢的牵住。
孩子们也融入其中,教师巧妙引导幼儿关注并大胆表现小房子着急和小鸟快乐的语气和表情,使幼儿的语言在练习中得以发展。
既为逐步实现第一目标奠定基础,也为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接着看图讲述第三自然段。 师小房子看见小老鼠,它急忙怎么喊 幼小老鼠小老鼠,你要不要一个家 师小老鼠是怎么说的小老鼠的家在哪里 幼暖暖的墙洞幼儿学说好词暖暖的墙洞 师小老鼠每天在干什么…… 师幼角色对话表演。
师教师接着讲述第四自然段小房子看见大象,它急忙怎么喊猜猜大象会怎么说
师那么小房子最后有没有成为一个甜蜜的家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教师与幼儿讲讲问问至故事结束。
师小房子里有各种甜蜜的声音,听一听,你好象听到了些什么甜蜜的声音呢
幼讲故事、吃蛋糕、睡觉…… 师打呼噜,真开心呀!
揭示故事题目《甜蜜的家》。
评析在参与对话中体验小房子的着急情绪以及小鸟、小老鼠、大象们有家的甜蜜和快乐。
教师采用讲讲问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进一步体验表达的快乐。 三师幼共同讲述故事,进一步体验小房子的情绪变化。 对话部分都留给幼儿讲述
评析让孩子对这个文学作品有一个完整的感受,并在互动型小结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四师幼共念诗歌《大家都爱这个家》结束活动。
评析借助诗歌,让孩子再次体验家的甜蜜,其快乐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分析与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本活动立足于关注文本细读,在情境体验中发展语言能力这一理念,通过三个层面来实施教学活动一、细读文本,沉入研究,即对文本作深入细致的品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适当修改,让它更符合中班幼儿的语言水平;二、分段讲述,快乐对话,即让幼儿在分段看看、说说、想想中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达方式,积累语言素材,引导幼儿大胆参与语言表达,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入情入境,体会情感,即通过教师自身用情的讲述、鼓励幼儿猜想的方式,吸引幼儿进入故事意境,并通过恰当的设问,让孩子自主表达,体验小房子的情绪变化以及拥有家的甜蜜与快乐。
教师善于抓住孩子表现做出回应,适时用故事中的语言来回应。 每一个环节连接也很巧妙,很自然的让幼儿回到座位上,没有出现断裂。
整个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幼儿快乐的情绪,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教师讲述到最后幼儿讲述;二是一开始辅助提问较多,到后来逐渐减少;三是甜蜜的一家人在一起,到在家里干什么,再到甜蜜的声音是什么用显性的文字和感性的图片让孩子感受这个作品,在和孩子交流时很常态。
另外,在解读文本上,要让孩子非常细致地细读,细读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东西。
最后一个环节是否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家中的甜蜜。
活动一开始交代好学习任务,今天要干什么还有小房子为什么哭啊这类没有思维的问题,不能停留时间过长,直接下去即可。
诗歌故事要讲两遍,第一遍讲完后提出问题再听第二遍,这样提问方式递进了,第二遍就可以懂了。
提问有两种,一是回忆性的提问,二是思考性的理解性的提问。 回答不能都是回忆性的提问,要有思考性的提问。
活动中对话的练习很好,这样孩子第二段可猜想后再按原故事讲解。 最后环节是情感方面的语言体验。
每一段后面是否可以加个问题它们都有家,小房子没有家,心里感到怎样这样可以让幼儿获得更深的体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