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西方礼貌用语比较分析

中西方礼貌用语比较分析

2020-11-27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中西方礼貌用语比较分析

作者: 王书平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4期

王书平

内容摘要:本文讨论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礼貌用语习惯的不同,在交际中只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才能避免语用失误,顺利沟通交流。在交际当中双方都本着礼貌的原则,尊重对方的文化,适当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因为了解所以理解,达到顺利礼貌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中西方 礼貌用语 比较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由此可见一直以来国人对礼貌的重视程度。但是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发现我们认为礼貌的行为并不被西方人所接受,反而被认为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反过来他们认为以礼待之而我们认为有欠尊敬友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的价值观。

中外语言学家总结了不同的礼貌观。顾日国曾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四大礼貌特征:尊重、谦虚、态度热情、文雅。他认为尊重是自我尊重和赞赏对方;谦虚主要表现为贬己尊人;态度热情指关心、体贴、好客;文雅指举止、谈吐得体大方。

西方著名英国学者利奇对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每一类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则: (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5) -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中西方都注重礼貌,中外学者所总结的礼貌原则也都是注重他人的利益在先,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者的文化内涵在某些方面截然不同。

1.问候语

在中国大家习惯了见面就问,“你吃了吗?去哪啊?”等等之类的。这显然在中国实在正常不过的,为了增进关系,表现礼貌,见面客气寒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这样去跟一个英美人士打招呼,他会认为你没有礼貌没有涵养,认为这是对自己隐私的干涉,心里极不舒服。当然本民族的人都知道我们并非有意打探他们的隐私,只是礼貌性的问候而已。西方见面的问候语一般是“how are you?”回答“fine,thank you!”或者简单的“hello”或者“hi”“今天天气很好”等类似礼貌性问候。这在中国很少见。

2.称呼语

中华民族有着严格的长幼尊卑的观念意识,是汉语文化的典型特征。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讲究仁义礼智信,所以在称呼上一定合乎礼仪的要求。

在亲属称呼上中国与西方英美国家有很大差异。在中国,父母双亲双方的亲戚有着明确的称谓,如叔、伯、舅、姨、姑、婶、舅母(堂或表)兄、 (堂或表)弟、 (堂或表)姐、 (堂或表)妹,这表现了中国浓厚的血缘关系。而在英语中只有aunt和uncle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所有的关系。

再者就是对父母的称呼,西方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也可以重名,这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是绝对失礼的行为,这充分证明了中国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文化特点,而西方的双方平等的文化价值表现的淋漓尽致。

3.答谢语

向人致谢这是人与人交际中的一种礼貌,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好意得到肯定,有助于增进双方关系及其良好发展。但是在中西方关于答谢频率及表达方式上大不相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待别人的答谢的回应上中西方有质的不同,中方喜欢谦虚的对待别人的赞扬,通常是自贬一番,这与西方完全不同。

4.隐私语

中西方文化中都有隐私,但是关于什么是大家不愿意透露不愿广而告之的东西,不同的文化中隐私的内容截然相反。在中方文化中,一般认为有损自己尊严的事情,有损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事情属于隐私。而在西方文化中,他们不愿被人问及工资、年龄、职业婚姻、政治和宗教等相关问题,但是这些内容经常被国人提及并讨论。

人们在交际中的任何表现都是与其特有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礼貌用语也不例外,它是在特定文化下的语言表达。顾日国总结中国文化的四大礼貌特征:尊重、谦虚、态度热情、文雅。相反,西方文化中突出自由平等个人主义,那么在交际中西方人不爱打听别人私事,直呼父母的名字,个性独立张扬,说话开门见山的种种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王书平,女,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